浙江人的祖先從哪裡來?大多來自徽州和中原

和杭州的人口構成一樣,歷史上的浙江省也是南渡人、徽州人這些外遷來的和尚在唸經。也正源於此,在今天中國的省域裡,浙江可以說是最有包容精神,最不排外的一個省份了。

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浙江半條母親河

浙江簡稱浙,都源於一條江。發源於西南相鄰的安徽黃山南坡,浙江這條江穿越浙皖交界分水的百(白)際嶺,一路東北行進,先後叫新安江、富春江和錢塘江入海。除了文化角度的傳統正源新安江(千島湖),浙江還有南部和東部兩條源頭:衢江和武義江。

如此算來,從浙江省西南角的浙、贛、閩三省門戶通衢衢州、中部的金華義烏盆地,到北部的杭州南部和西南部地區,都屬於浙江水系。再加上下游東岸匯入的浦陽江,以及發源於北部會稽山、四明山北坡的曹娥江北流入錢塘江入海口,浙江的確可以算是浙江的大半個母親河。

浙江人的祖先從哪裡來?大多來自徽州和中原


自北向南,整個浙江省,除了西北角天目山(莫干山)東巒的苕溪-太湖水系(包括湖州、嘉興以及杭州北部餘杭等地);東部發源於四明山東坡的鄞(音尹)江(甬江)水系(寧波);以及東南部,發源於天台山、雁蕩山等浙東南山系,東流入海的靈江(台州)、甌江(麗水、溫州),都可以算做浙江水系。

浙江省的歷史開發,交通以及人口遷移,文化傳播,其實都和浙江這條江息息相關。浙江的開發,歷史上便是自北向南推進。

如同今天浙江省的人口政治經濟中心依然在西北部杭嘉湖為中心一樣,早在春秋先秦,太湖南岸的吳文化,以及錢塘江一江之隔,東部的越文化(紹興、寧波)就成雙子星座之勢。

剛剛名聲大漲的杭州良渚文化遺址和河姆渡遺址,可以說分別是吳和越文化的最早代表。

浙東和浙西,兩浙觀察使,浙江的最早雛形

浙江建立行省是在明代。也就是說,浙江省今天的疆域明代至今,除了局部切割轉讓(新中國成立後浙江將半個太湖讓渡江蘇,江蘇將東部沿海的海島讓渡浙江),基本保持到今天。

除了春秋的吳越之爭,三國吳國孫策家族征討錢塘江東岸的會稽郡,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與吳越的攻戰交融,都代表的是浙江最早的兩個文化起源,浙西和浙東的交融發展。

我們的河在講述江蘇省域時(江蘇人是如何走到一起來的)提到過,蘇南太湖南岸,直到錢塘江西岸,天目山東巒的苕溪-太湖水系範圍內,均是吳文化的歷史繁衍地。再加上錢塘江(浙江,又名漸江。言江水、海潮百折之義)東岸,會稽山、四明山北巒的越文化中心,浙西、浙東的兩浙成為了浙江文化最早的兩個起源地,也成為了後世浙江省域的兩個政治經濟中心:杭州和紹興(會稽郡)。

杭州的名字當然來源於餘杭。餘杭、餘姚,名字前帶餘,有著吳越文化的古音意味。在浙江類似這樣的古地名有很多,比如義烏、諸暨,義烏雖然後世演繹說是當地的大孝子如同烏鴉一樣義感天下,故名義烏。但是據譚其驤先生考證,義烏是古越文化語言的發言的沿襲。

至於會稽郡、會稽山的來源,還真是會計之義。據說是大禹在此論功行賞在此會稽天下故名。

隨著,東漢末年三國兩晉南北朝、唐末五代十國,以及兩宋時期的中原衣冠南渡,浙江的開發,開始沿著浙江下游,一路南進到今天的浙閩分水嶺仙霞嶺。從浙江中部的金華-衢州盆地,再向南,越過分水嶺,便是閩江建溪水系。再向西,便是贛江水系。山型水利,浙江雛形就此形成。

中原人民的南遷,沿著贛江南行,和沿著浙江南行,是兩條最早和最主要的南遷路線。也分別形成了今天的江西省(九江郡)和浙江省(吳郡和會稽郡)。相比浙江南部和省東南沿海的多山,江西的開發則是一路溯流而上,直插到贛州南嶺(大庾嶺),南接嶺南珠江水系三角洲。

隨著中原衣冠從太湖領域、會稽山以北地區,沿富春江一路南行,翻越會稽山,原本沒有開化的南越民族也只得在撞球效應下進一步南遷,直到今天,浙江南部、西南部麗水等地,浙閩和浙贛交界地區,還存在畲族自治縣鄉村。畲族可以說是南越民族今天的延續之一(也有認為來自贛閩粵交界處,途經潮汕鳳凰山)。

浙江人的祖先從哪裡來?大多來自徽州和中原

中原南渡移民、吳越原住民和徽州人構成了今天浙江人的祖先

一條浙水,不僅在下游入海口滋育出浙江最早的文明起源,也將浙江省與江西、安徽水運陸路相連。新安江水系,將徽州的茶葉、物產、文化以及徽商、徽州官宦名士等人才精英沿江順流而下,構成了明清近代以來杭州、湖州乃至蘇南、大上海的社會精英階層。

今天杭州的徽派文化和建築都是當年歷史的遺蹟。今天已經雖然已經沉寂在千島湖水底的此淳安縣古縣城便是當年連接蘇杭與徽州文化的一個節點城市。甌江:從青山麗水到溫商天下甌江:從青山麗水到溫商天下

正是由於新安江水系的便利,徽州雖然屬於安徽省籍,但在文化上更親近杭州、蘇湖杭以及蘇南上海灘。

而浙水的另一個源頭衢江,則在上游江山縣與江西上饒贛水水系相連。相比九江的長江通道,構成了江西這一內陸省最近的入海大通道。並將江西、湖南通過浙江水系,連通到長江三角洲。

直到今天,浙贛線、滬昆線中國連接西南的交通大動脈還是經由浙西南衢江谷地。衢州這個名字便是大道通衢之意。

今天浙江西南角衢州江山毛森、毛人鳳一系的毛,和湖南韶山毛主席家族一系的毛,一脈相承。也可驗證出浙江水系的移民大通道歷史作用。


作為中國最早的移民輸出大省,直到今天移民後代的浙江依然包容、不排外。相比其他土鱉排外的省份,這一點顯然浙江人是大氣的。

除了西通湘贛皖,衢江向南,翻越仙霞關分水嶺,向南則連接浙閩。

浙江省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浙江,便是西以天目山、百際山,南以仙霞嶺為屏障,東瀕大海,內陸以浙江水系為骨架。山可守,水可居。

在歷史上,南渡的南方割據政權,欲進取則多定都建康(南京),欲自保著多定都杭州。足可見杭州和浙江的相對獨立性。

但是,雖獨立但不保守、排外。如同浙江水系的國際性一樣(上接徽州,下通蘇滬),而是廣納天下之士。

作為浙江獨立發展,浙江省域觀念建立的最關鍵的歷史時期,五代十國時期的錢氏吳越割據政權,吳越王錢鏐和同時期的南吳草創者楊行密便是相愛相殺。二人雖然都爭奪太湖沿岸,以及蘇嘉湖魚米之鄉富庶地區,但兩人都懂的體恤民力,政務寬和。

《後五代史》史載,唐末佔領蘇皖的楊行密和佔領浙江的錢鏐一度互相攻戰,楊送錢一貫錢,寓意穿錢,錢則大斧砍楊柳,寓意砍楊。直到最後兩人結了兒女親家,楊的女兒嫁了錢的兒子後,雙方才相安無事。但也造就了歷史上蘇湖地區的經濟持續發展。

尤其錢鏐極其重視水利農田治理,直到今天浙江人還尊稱為海龍王。

蘇湖足,天下足。杭(州)嘉(興)湖(州)平原魚米之鄉的底子應該便是那是開始奠定的。


浙江東北角的經濟重鎮嘉興這一名字來歷便頗有講究。據說,秦始皇巡訪江南,路過此地有觀相之人向其打小報告,說此地有王氣,為了壓一壓此地的王氣,此地被改名由拳縣,意思可能是壓一壓的感覺。

三國時期,由拳有嘉禾(好稻米)生,又改名禾興縣(中國作為農業國,尤其喜歡嘉禾這個名字,湖南有個嘉禾縣)。後來又和吳國孫氏的父親重合禾字,又改名今天的嘉興縣。

嘉興有王氣沒王氣,咱們都不要封建迷信,但是中共一大在南湖遊船上所開的會的確是在嘉興。最終共產黨推翻了蔣家王朝。

浙江人的祖先從哪裡來?大多來自徽州和中原

東南一隅,溫州的開放性

東部的台州、溫州地區,以及與溫州一水相系的處州(麗水)雖然不屬於浙江水系,但北可憑藉寧波良港,一日風帆可達。沿衢江金華盆地,還可通過遂昌江等甌江水系將浙水與甌江相連。

古稱處州的浙江最南端的麗水,其甌江水系雖然河谷平原有限,但早在唐宋便已開發。甌江支流的水利古堰,在此做過官的范成大其詩作中便有描寫。

海路北可達寧波,水路西可上溯至麗水、遂昌,以及衢江-金華盆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溫州雖然名字指此地酷熱不易居之意。但是歷史上並不閉塞荒僻。甌江兩岸,出了劉伯溫、陳誠(青田人)等名人志士。

明清的溫州永嘉學派則也是以務實、重商為特徵。很有今天溫州商人跑全國,跨海外的千萬精神(千言萬語、千辛萬苦、千方百計)。

浙商、溫商,雖然有所不同,但某種程度上今天遍佈全國的溫州商人已經代表了浙商。溫州甌江入海口再向南,浙閩交界近海分水嶺以南,便是福建沿海。但卻產生了完全和溫州人、浙江人不同的文化元素,不得不讓人佩服自然造化的神奇作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