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有哪些是作者夾帶的私貨?

where有好劇


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哥倆

明朝那些事兒給我的感覺就是

朱祁鎮雖然莽撞,亂來,葬送大軍,自己被俘,搞得國家危亡最後還把救了國的大功臣于謙殺了,但他是個好人

朱祁鈺雖然臨危受命重用於謙保住了江山社稷,但他不是個好人

emmmm……

更新:評論區居然還有人堅持認為朱祁鎮是個好人?

就一點,把自己救命恩人宰了,能不能算好人?

九泉之下,這哥倆見到太祖和成祖,朱祁鈺表示:我哥讓太監領軍葬送了大軍;被敵人俘虜之後給人當帶路黨試圖叫開城門;我任用於謙把家國守住了;我哥重新掌權之後把于謙殺了。

朱祁鎮絕對會被太祖和成祖打出翔


萬雪斌39


來來來,少年,正好最近在看這本書,先給你看看一段我的摘錄,再回答問題。

這之後的五年,紀姑娘的這個孩子一直在宮中生活,雖然他不能出去玩,但在她母親、吳阿姨、張叔叔以及無數叫不出名字的內監宮女的照料下,他一直幸福地成長著——至少比他的父親倖福。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孩子一天天地長大,而這些生活在後宮最底層的人們卻沒有發現,他們已經創造了一個奇蹟。 從成化六年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時間,緊密森嚴的後宮中多了一個孩子,這一點,幾乎所有的宦官、宮女、妃嬪們都知道,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這個秘密。 只有一個人不知道——萬貴妃。 這不是一個故事,而是真實的史實,是發生在以爭寵奪名、勾心鬥角聞名於世的後宮中的史實。在這裡,人們放棄了私慾和陰謀,保守了這個秘密,證明了善良的力量。 讀史多年,唯一的發現是:幾千年來我們似乎在重複著同一種遊戲——權力與利益的遊戲,整日都是永遠也上演不完的權力鬥爭、陰謀詭計,令人厭倦到了極點。但這件事似乎是個例外,它真正地打動了我。 我們這個古老國度有著漫長的歷史,長得似乎看不到盡頭,但我卻始終保持著對這些故紙堆的熱情。 因為我始終相信,在那些充斥著流血、屠殺、成王敗寇、爾虞我詐的文字後面,人性的光輝與偉大將永遠存在。

——《明朝那些事兒》

看完之後什麼感受?你的內心是不是有些柔軟的東西感覺被觸碰到了?你是不是對人性又多了些新的看法?你對後宮和太監的敵意是否又少了些許? 是啊,血雨腥風的後宮,爭權奪利的嬪妃太監,居然能萬眾一心,守口如瓶,撫養一個孩子到五歲! 不可思議,簡直像是電影橋段。但,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看官方史書怎麼說

《明史·本紀第十五 孝宗》

孝宗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諱祐堂,憲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紀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於西宮。時萬貴妃專寵,宮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後,憲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宮中。十一年,敕禮部命名,大學士商輅等因以建儲請。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歲,哀慕如成人。

看來是真的,但你看完會有感覺嗎?不會,平鋪直敘,並不能體會到什麼偉大的地方。

那再來一個詳細的

《明史 列傳第一》

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賀縣人。本蠻土官女。成化中徵蠻,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內藏。時萬貴妃專寵而妒,後宮有娠者皆治使墮。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為所害。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鉤治之。婢謬報曰病痞。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使門監張敏溺焉。敏驚曰:“上未有子,奈何棄之。”稍哺粉餌飴蜜,藏之他室,貴妃日伺無所得。至五六歲,未敢剪胎髮。時吳後廢居西內,近安樂堂,密知其事,往來哺養,帝不知也。

帝自悼恭太子薨後,久無嗣,中外皆以為憂。成化十一年,帝召張敏櫛發,照鏡嘆曰:“老將至而無子。”敏伏地曰:“死罪,萬歲已有子也。”帝愕然,問安在。對曰:“奴言即死,萬歲當為皇子主。”於是太監懷恩頓首曰:“敏言是。皇子潛養西內,今已六歲矣,匿不敢聞。”帝大喜,即日幸西內,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兒去,吾不得生。兒見黃袍有須者,即兒父也。”衣以小緋袍,乘小輿,擁至階下,發披地,走投帝懷。帝置之膝,撫視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我。”使懷恩赴內閣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賀,頒詔天下。移妃居永壽宮,數召見。萬貴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紿我。”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貴妃致之死,或曰自縊也。諡恭恪莊僖淑妃。敏懼,亦吞金死。敏,同安人。

再看完這段,我可以肯定明朝那些事兒說的是真的了。那現在你有什麼感覺?是不是覺得,比明史味同嚼蠟的記載更為震撼? 雖然也是不帶感情的說事實,但通過劃線的這些詞句,你彷彿感受到老皇帝的驚喜,彷彿能看到張敏下定必死的決心透露皇子的消息的堅毅,彷彿能聽到紀妃偉大母愛即將終結時的悲泣。

但,這能堅持看《明史》或者《明史 列傳》的人能有多少呢?如果不是為了答這個問題,我也不會專門去翻這本書。那這麼值得大家瞭解和紀念的張敏,這麼偉大的人性光輝,能有幾個人知道呢?

如果不是《明朝那些事兒》這麼帶有個人感情和煽動力的文字。

我一直認為,我們普羅大眾讀史,一方面是為了明智,一方面是為了淬鍊我們的心靈。誠然,歷史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太多,但這並不能成為你憎恨世界,憎恨社會的理由。因為,歷史上同樣也有這麼多真善美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探尋和守護。但問題是這些真善美遠遠不如假惡醜容易讓人接觸到,正如一滴墨水可以汙染整杯清水,而一滴清水卻對一杯墨水無能為力。這就需要有人,把這些真善美的東西提煉出來,用強烈的情感包裝,來讓讀者感受到。實際上《明朝那些事兒》也做到了。

當然,我並不是一味推崇寫史帶入強烈的個人情感,我只是說,這樣帶有個人感情的歷史類文學作品,能給我們提供另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向。至於你信不信,信多少,這當然取決於你自己。

當然,如果真的是追求那種學術上的,純粹的歷史記載,我建議你針對同一段時期或者同一事件,多找一些國家的史學著作來對比參考。而不是《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歷史通俗作品。


唐明國亮


明初四大案亦稱,是指明太祖為消滅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整頓吏治、懲治貪汙而策劃的著名四大事件或屠殺。

分別為:十三年(1380年)的,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胡惟庸與藍玉案件習稱“”,是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與“郭桓案”則是對涉嫌貪墨的官吏進行大規模的鎮壓。


文化長河中的歷史


個人感情毫無疑問是有的,正是這種個人感情為歷史人物注入了靈魂。

但是請注意,這種個人感情也是通過揣摩當事人心態得出的,並且三觀很正,所以不能說是作者的個人感情。

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寫史即寫人,寫人即寫心”,因為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他寫出來的書寓教於樂,人物躍然紙上。所以說:當年明月用鍵盤做到了和神筆馬良一樣的事情。

下面以李時珍為例,可以看到,他以事實為骨架,豐滿血肉,注入靈魂,寫活了李時珍。

他的書比干巴巴冷冰冰硬邦邦看不進去也不想看的書好得多,至少在普及歷史知識方面。

[北師大版第六冊《李時珍》課文]

  李時珍是明朝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家世代行醫,父親給窮人看病,常常不收診費。李時珍親眼看到醫生能夠救死扶傷,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為窮人治病的志願。

  那時候,行醫是被人鄙視的行業,李時珍的父親不願兒子當醫生,但是李時珍卻處處留心向父親學習,還暗自記下了不少藥方。有一回,父親給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各疑難病症,父親一時想不出有效的藥方。李時珍輕聲地說了一個古方,父親一聽,正是對症良藥。從此以後,父親同意他學醫了,他二十二歲就開始給人看病。

  李時珍一面行醫,一面研究藥物,他發現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性狀和生長情況;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他想,病人吃錯了藥,那多危險啊!於是他決心重新編寫一部比較完善的藥物書。

  李時珍為了寫這部書,不但在治病的時候注意積累經驗,而且還親自到各地去採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產藥的名山,他有時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乾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許多藥材他都親口品嚐,判斷藥性和藥效。他走了上萬里路,訪問了千百個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幾年以後,他回到湖北蘄春老家,開始寫書。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時間,終於編寫成了一部著名的藥物書——《本草綱目》。這部書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九百種藥物,是中藥書中的一部偉大著作。

看課文我想象不出李時珍多偉大,但看《明朝那些事兒》這一段,我潸然淚下

事實上,李時珍原本不想做醫生,因為他的父親雖是當地的名醫,家裡也有點錢,但在那年頭,四書五經才是正道,醫學算是雜學,那麼醫生就是雜人了。

  雜人自然是不受待見的,有錢又如何,就是瞧不起你!所以李時珍的老爹千叮嚀萬囑咐,將來千萬不能從醫。

  李時珍是聽話的,但就是考不上,你有什麼辦法?更為麻煩的是,二十歲的時候,他還染上了一種極為難治的肺病,百般折騰,死去活來,才算保住了一條命。

  於是不久之後,久病初愈的他找到了父親,只說了一句話:

  “我不考了,請將醫術傳給我。”

  父親想了一下,點頭同意了。

我所經歷的痛苦與折磨,不想再讓別人承受。(作者基於事實合情合理腦補的)

  在我看來,這大致就是李時珍的行醫動機。

  雖說讀書不在行,但擺弄藥材,李時珍還是很有點天賦的,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見過的怪病越來越多,經驗越來越豐富,醫術也越來越高。

  這麼看來,現在醫院裡五六十歲的老頭老太太坐鎮門診,二三十歲的醫生只能坐在一旁打蒼蠅,也實在不是沒有來由的,醫術如何暫且不說,人家畢竟多活了幾十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但李時珍明顯不是一個具備現代觀念的醫生,一點潮流意識都沒有,他給窮人看病,竟敢不收上百萬的醫療費,竟敢熱情問診噓寒問暖,竟敢免除所有的檢驗費、治療費,實在是“罪大惡極”!

  行醫十幾年,不計成本,只求救人,李時珍就這麼堅持了下來,他的積蓄越來越少,名聲卻越來越大。

  於是到了嘉靖三十年(1551),他迎來了人生的一場大變,在這一年,幾個人找到他,十分客氣地把他請到了楚王府,希望他擔任楚王的私人醫生。

  能吃飽飯,還有無數的醫書和藥材資源,李時珍不是傻瓜,他答應了。

  在楚王府,李時珍乾得很不錯,治好了很多人,被稱為神醫,名震天下。

  好東西人人都想要,尤其是嘉靖這樣的人,所以在聽說李時珍的大名後,他便告訴楚王,你另外找一個醫生,把這個給我送過來。

  就這樣,李時珍進入了太醫院,並見到了大明帝國最高級的病人嘉靖。

  其實能進入太醫院,李時珍是很高興的,能做到太醫,也算是醫生中的成功人士了,不得意一下,實在也說不過去。

  嘉靖其實身體很好,只要能夠堅持鍛鍊,每天早上跑跑步打打太極拳,活個七八十歲應該不成問題,可他的目標過於遠大,七八十?至少也要活個七八百才夠本。

  於是他開始沒事找抽,日復一日地吃重金屬和水銀,還美其名曰金丹,李時珍倒是勸過他,也想幫他,卻毫無用處。

  這實在怪不得李時珍,因為要從科學門類來分,嘉靖同志弄的這一套應該算是有機化學,隔行如隔山,李醫生當年也沒搞過化學,只能愛莫能助了。

  太醫院別的沒有,醫書和藥材是不缺的,於是嘉靖接著磕他的藥,李時珍接著搞他的研究,直到有一天,他認為自己已經學不到更多東西了,便打起揹包,收拾資料,離開了這個他曾無限嚮往的地方。

  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時珍回到了民間,這一年他三十五歲,見過最窮的貧民,也看過最富的天子,到過寒酸的茅舍,也走過金鑾大殿,人世間的富貴、疾苦他已瞭然於胸。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他爹就是被一堆奇形怪狀的藥材給治死的,在表示哀悼的同時,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李時珍的那個年代,患了感冒開給你幾劑砒霜應該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沒辦法,咱中國地大物博,藥材植物也多,到底哪種東西治什麼病,誰都搞不清楚,被亂治胡吃搞死的人,也只有閻王才能數得清。

  憶往昔,他此起彼伏,於是他決定寫一本書,寫一本囊括所有植物藥材以及正確用法的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本草綱目》。

  從嘉靖三十一年(1552)起,李時珍開始寫這本書,要知道,醫書不是小說,你不但要寫出藥用植物的形狀、外貌,還要詳細描述它的特點、療效。坐在家裡胡編亂造,是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

所以從決定寫書的那一天起,李時珍便開始了另一種生活——奇特而艱苦的生活。

  [1055]

  作為曾經在太醫院幹過的醫生,此時的李時珍已經成為了傳奇人物,來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醫術且不說,想想當初這人給皇帝都號過脈,那就是御醫,說起來咱這輩子還看過御醫,也夠吹個三五十年的。

  名聲大了,收入自然也高了,李時珍就算閉著眼睛號脈,混個百萬富翁也絕不成問題。然而他默默地收拾行囊,開始遠行,足跡踏遍了全國十三省,無論是名山大川,還是懸崖峭壁,凡是有藥材的地方,就有他的蹤影,為了弄清藥物的療效,他曾親自品嚐過許多藥材植物,好幾次差點植物中毒,一命嗚呼。

為了寫這本書,李時珍從一個名醫變成了流浪漢,他居無定所,風餐露宿,他放棄了舒適的生活,放棄了寬敞的診所,也放棄了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生活。

  但他依然執著地寫了下去——為了更多人的幸福。

  從嘉靖三十一年(1552)開始,歷經二十六年,李時珍走遍了全國各地,嚐遍了無數植物藥材,查遍了世上的所有醫書,最終完成了這部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醫學著作。

  《本草綱目》共計十六部,五十餘卷,全書記載藥物一千九百餘種,還詳細記載了這些藥物的採集、製作、特性、治療病症,並全部附有手繪插圖(佩服),此外書中還收入經檢驗有效的方劑一萬一千多則。

  李時珍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沒有能夠看到此書的出版。

  三年後,《本草綱目》正式印刷發行,很快脫銷,並迅速傳入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一帶,幾十年後又傳入歐洲、北美,並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成為世界醫學史上的權威書籍,而李時珍也得以超越嘉靖、徐階、張居正,成為被世界公認的偉大科學家。

  而對於《本草綱目》的意義,其實不需要用它的傳播範圍以及受到的誇讚加以肯定,我們只要知道,它的出現已經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直到現在仍然繼續,這就夠了。

無論徐階是否鬥倒了嚴嵩,無論張居正是不是一個傑出的改革家,都不關李時珍的事,他只是一個醫生,他知道,生命很珍貴,也很柔弱,作為一個醫生,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生命的存在。

  這就是明代醫生李時珍的覺悟,以及他拋棄榮華富貴,歷經困苦三十年著書救人的唯一動機與目的。

  在我被吸收為醫學事業中的一員時,我嚴肅地保證將我的一生奉獻於為人類服務。

  我將用我的良心和尊嚴來行使我的職業。我的病人的健康將是我首先考慮的。我將尊重病人所交給我的秘密。我將極盡所能來保持醫學職業的榮譽和可貴的傳統。我的同道均是我的兄弟。

  我不允許宗教、國籍、政治派別或地位來干擾我的職責和我與病人之間的關係。

  我對人的生命,從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脅下,我決不將我的醫學知識用於違反人道主義規範的事情。

  我出自內心和以我的榮譽,莊嚴地作此保證。

   ——1948年醫學日內瓦宣言

我知道,李時珍沒有讀過這一段宣言,但他做到了。

  他告訴我們,最偉大的人是沒有派系的,最偉大的愛是沒有分別的。

  所以,在我國漫長的你死我活鬥爭史中,我寫下了這一節,並以不朽命名,以紀念這個醫生,這個超越信仰與差別,以一己之力挽救無數人生命的偉大人物。

  偉大的李時珍醫生永垂不朽!引自《明朝那些事兒》

以下段落可以看出他始終是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一邊的。

直到他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之後,才明白了這樣幾個真理,比如:一個人如果沒有土地,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沒有食物,沒有食物,就會開始變賣家產,從傢俱、房子到老婆,孩子,到了賣無可賣,就會去扒樹皮,樹皮扒完了,就去吃觀音土,而觀音土無法消化,吃到最後,人就會死,死的時候肚子會脹得很高。

同時他還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不喜歡詩詞書畫,也沒有那麼多的憂傷哀愁,他們想要的只是一碗摻著沙子的米飯,對那些骨瘦如柴、眼凹深陷的饑民而言,一幅字畫是王羲之的還是懷素的,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張字畫紙夠不夠厚,方不方便消化。

在看到那些倒斃在街頭,無人理會也無人收拾的屍體時,他有時也會想,這些人生前是不是也有過妻子、丈夫、孩子,是不是也曾有過一個歡笑的生活,一個幸福的家

比如這位遼王,含著金鑰匙出生,豐衣足食卻依然不知足,魚肉著屬地的百姓,想用就用,想拿就拿,他要做人,百姓就得做牲口,他要瀟灑地去活,百姓就要痛苦地去死。

每當張居正結束應酬,離開豐盛的酒席,走出金碧輝煌的王府門口時,總能看到餓得奄奄一息的饑民和無家可歸只能睡大街的流浪者。

原來天堂和地獄只有一牆之隔。

這就是大明天下的真相,當無數的貧民受到壓榨,失去土地四處流浪的時候,高貴的大人們卻正思考著明天去何處遊玩,該作一首什麼樣的詩。

我不清楚什麼偉大的歷史意義,我只明白,他的馬隊所到之處,沒有先進生產力,沒有國民生產指數,沒有經濟貿易,只有屍橫遍野、殘屋破瓦,農田變成荒地,平民成為奴隸。我不知道什麼必定取代的新興霸業,我只知道,說這種話的人,應該自己到後金軍的馬刀下面親身體驗。馬刀下的冤魂和馬鞍上的得意,沒有絲毫區別,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無故剝奪的權力。引自《明朝那些事兒》


小人物誌


書寫的很有趣,但太主觀了,有些人物選擇性美化如朱祁鎮,而成化帝被黑過頭了


Kan球者


當年明月在論壇發表時,開宗明義就說了是想把歷史寫得好看一點易於大眾閱讀,而不是學術研究式的教科書,同時也說了所言皆有據可考,但史料並不統一,他只能表達自己對歷史的感受,而不是學術觀點。


閒渡老馬兒


他對朱祁鎮倒是正面描寫比較多


大發148


主要是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的政治事件,而“空印案”與“郭桓案”則是對涉嫌貪墨的官吏進行大規模的鎮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