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下的機遇:人工智能在激發經濟增長的作用

研究表明,未來中國可能有70%的職業會受到人工智能的衝擊。麥肯錫公司估計,預計2016-2030年間,中國被替代的全職員工的規模約在4000-4500萬。到2030年,自動化將使中國五分之一的製造業工作崗位不復存在。如果自動化進程更快,到2030年,近1億勞動者需要更換職業類型。

去年,AlphaGo和柯潔等世界圍棋的人機大戰,引起大眾矚目,最終人類棋手未能戰勝,還是被人工智能打敗,而這件事也成為人工智能在圍棋領域所取得的成果之一。它體現了人工智能強大的學習、模仿能力,那麼人類作為人工智能的創造者,我們必將會很難接受自己將被機器超越的事實,而且未來甚至會出現大面積替代的現象,對此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對人工智能的期待?

衝擊下的機遇:人工智能在激發經濟增長的作用

因而,在全球範圍內,大眾普遍對人工智能技術表示擔憂。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如此強大,人類缺少抗衡人工智能的能力。那麼一旦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人類社會很可能變成機器人社會。

然而,出現這種職業發展衝擊,面對人類可能會變成機器人社會的現象,人工智能已經被部分人看作是“黑科技”,某種程度上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但是,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可以通以下幾種方式來激發經濟增長潛力。

  • 人工智能通過過轉變工作方式,幫助企業更有效利用實踐,進而大 幅提升現有的勞動生產率。
  • 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替代大部分勞動力,成為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
  • 人工智能的普及能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推動更多相關行業的創新。開拓生產、服務、醫藥等行業經濟發展的全新濟源。
衝擊下的機遇:人工智能在激發經濟增長的作用

目前社會對人工智能最為擔心的是人工智能的應用將衝擊勞動力市場,導致失業率增加和 工資的下降,最終帶來通漲或通縮。據預測,人工智能將在今後 5 年改變商業模式勞動力市場,導致 15個主要發達和新新經濟體淨損失超過 500萬個就業崗位。的確,未來很多藍領及白領崗位。例如工廠工人,司機,客服代表、甚至是銀行工作人員都有可能會面臨失業的窘境。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對勞動力市場造成了衝擊, 也不可避免地對其他相關行業帶來風險。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並非一個陌生的命題。不可否認,人工 智能技術的發展的確會為人類社會帶來諸如失業率提高提高和物價降低等問題,但我們更應辨認地看待人工智能,正視人工智能帶來的問題,並且以有效的政策配合來勁量消除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雖然人工智能引發人類的擔憂,但人工智能應用卻在不斷深化,尤其在醫療等來越,運用AI技術將給民眾帶來實際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