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鬆:“捨己救人的好戰士”

王松,1975年8月30日出生於四川省興文縣久慶鎮興隆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王松從小養成樂於助人的好品德。在家鄉上小學時,同學李江腳崴傷了,王松堅持背李江上學達一個多月。王松家的鄰居傅成周是個“五保”老人。王松為他擔水,掃院子達十餘年。有時,他還動員班裡同學拿出零花錢為老人買糖、買鹽、買水果。上中學時,王松是班裡的勞動委員兼衛生委員,每個星期六他都帶領同學到久慶鎮敬老院,為12位老人擔水、理髮、打掃衛生。1991年中秋節,他跟同學一起湊錢18元為老人們買了月餅、糕點和洗衣粉。

王松還是個積極動腦、有進取心的學生。初中二年級時,他給班主任寫過一封公開信,建議老師改進目標管理辦法,將教師打分、班幹部打分與學生自我打分相結合,還建議對班級的公共財物實行責任管理。在興文縣共樂職業高中,王松僅僅學習了三個月。他的關於增設專業的建議被學校採納,使學校由原來單一的蠶桑專業擴大為服裝、美術、家電等五專業。校長說王松這個建議千金難買。在學校,有一次期終考試他名次前進了兩名,受到老師表揚,他卻很不滿足,認為自己退步了,因為平均分數比上學期下降了兩分。1991年,久慶鎮舉辦為期20天的英語補習班,王松非常想參加補習,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但卻繳不起8元錢的學費。他一連四天到山上跟大人一起挑石頭掙錢,靠勤工儉學獲得了補習英語的機會。在王松家,一把卷了刃的舊鐵鍬,這是王松用過的。他家門前有一條土路,雨後泥濘不平,王松經常在放學後剷草、培土、修補。在中學,他一次被評為學雷鋒、學賴寧積極分子,一次被評為遵紀好學標兵。

1992年12月26日,18歲的王松參軍入伍,在濟南軍區駐濰坊某部二連一班當戰士。從入伍那天起,王松就立志當一名軍事過硬的好兵。

王松身高只有165米,個子矮,體質差,第一次投彈只投了20多米,心裡非常著急。他先從增強體質入手,堅持每天做幾百個俯臥撐、仰臥起坐、下起蹲,還把繩子掛在樹上拉繩練臂力。看了《前衛報》上刊登的“砸地訓練法”後,王松加法練習,每天揮彈砸地300餘次。半年之後,投彈距離提高到46米,達到優秀標準。為練好400米障礙這一共同課目訓練中的高難課目,王松費盡了心思。排長杜志軍單手躍牆動作標準規範,他就虛心求教,細心領會;四班長石巖上高板是“絕活”,他就留心觀察,反覆練習;五班長呂強過高牆敏捷利索,他就用心研究掌握技巧,很快熟練掌握了過每個障礙場的動作要領,達到了比優秀標準還快8秒的速度。但王松仍不滿足。一天,他們班進行400米障礙訓練,王松提出要與全團聞名的訓練尖子王國斌較量較量,結果,王國斌跑了1分32秒,王松慢了10秒。他對王國斌說:“班長,我現在雖然不如你,但總有一天,我要超過你。”五公里越野雖是王松的強項,但他訓練仍不放鬆。晚上,繞營房練長跑,別人跑五圈,他跑八圈;五公里越野別人帶四枚手榴彈,他帶八枚,連病員的沙袋他也綁在自己的腿上。即使當炊事員期間,他也仍堅持每天晚上練長跑,連隊每次搞五公里越野比賽,他每次都是前三名。團裡進行訓練比武,其他連隊的選手都是戰鬥班出場,二連卻把他從炊事班抽出來參加比武,並拿到了名次。由於王松訓練刻苦,門門軍事技術都十分過硬,他是班裡的軍體拳、捕俘拳小教員,戰術小教員,連隊的隊列標兵。1994年6月,連隊進行輕武器第二練習實彈射擊,他九發九中。

王松還熱心幫助戰友提高軍事技能。新兵劉基峰聳肩駝背,軍姿不整,隊列基礎差,班長令他貼牆根正軍姿,劉基峰認為是懲罰自己。王松一邊給他講訓練軍姿的重要性,一邊陪他在太陽下貼牆根,終於使小劉端正了軍姿;戰士張良寬膽子小,障礙的“矮牆”過不去,王松拿著一根樹枝當矮牆,讓張良寬跳樹枝,四個中午的練習就使張良寬自如地跳過了“矮牆”;戰士張代軍彈跳力差,“高低牆”上不去,練習了三個月沒有進展,王松找來跳木馬的踏板,讓張代軍從踏板上起跳體會動作要領,並把槓鈴壓在他肩上練彈跳力,一個月的訓練,就使張代軍在400米障礙比賽中“關山度若飛”了。

王松是有名的“建議兵”。在新兵連時,南方兵多,冬季室外訓練,易凍手腳。他向排長提出把隊列訓練和其他訓練搭配進行。排長採納了他的建議,將隊列、體能、遊戲穿插開來,既活躍了訓練場上的氣氛,又提高了訓練效果,避免了手腳凍傷,真是“一石三鳥”。而那時,王松自己還是個入伍不足一個月的新兵。有一次,班裡搞爆破訓練,天上下著雨,地面很滑,新兵李強抱著炸藥包摔了一跤,自己笑了,班裡的戰友也笑了,惟獨王松沒有笑。他對班長說:“假情況要當真情況練才行,訓練缺乏敵情觀念,不嚴肅認真,打起仗來就要吃虧。”1994年8月,連隊野營訓練來到安丘市農村,為使全連官兵遵守群眾紀律、樹立文明之師的形象,第一次班務會上,王松就提出了“四不準、五個一”的建議。即不損壞群眾莊稼、不拿群眾東西、不喝酒、不隨地大小便;每天為群眾清掃一條街、打掃一個院子、挑滿一缸水、幫群眾幹一小時活、走訪一戶老鄉。

王松幹一行,愛一行,心繫連隊,熱愛集體。先在戰鬥班,後在炊事班,最後又調到戰鬥班,他都愉快地服從組織上的安排。在炊事班,他自費買烹飪書籍學習,把飯菜做得有滋有味。為了節煤,他從不壓火,每天早晨4點半起床,堅持從煤灰中揀出未燃透的煤渣。炊事班的燈泡壞了,他自己掏錢買來新的換上;洗涮間的水龍頭滴水,他買來墊片修好;連隊的鼓風機壞了,花80多元錢到地方上沒有修好,他將所有零件一件件拆開,對照著找出毛病,僅花幾塊錢就把行將報廢的鼓風機修好了。

王松當兵一年零八個月,由於他表現積極,曾三次受到上級嘉獎,並相繼被評為學雷鋒標兵和優秀共青團員。

1994年8月30日(農曆七月二十四)是王松19歲生日。早上,他不到5點就起了床,把小妹從四川家鄉寄來的生日賀信又看了一遍,揣在內衣兜裡。昨天晚上一場秋雨,房東的院子裡積滿了雨水,王松拿起鐵鍁將院子裡的積水排放出去。然後用掃帚把各角落打掃乾淨。他又提起水桶,為房東打了滿一缸水。戰友們昨夜洗的衣服還溼漉漉的,他拴上揹包繩一件件全部晾在院子裡。淋溼的鞋子,他一雙雙擺在水泥臺上。當戰友們起床後,王松已為戰友們打好洗臉水。開早飯時,擔任小值日的新兵劉向海要去打飯,王松奪過飯盆說:“我來吧,今天是我的生日,讓我多幹點!”飯後,王松對排長說:“房東的院子中間窪,四周高,一下雨就積水,咱們利用操課前的時間幫著鋪鋪吧!”徵得房東同意後,他和戰友們搬來了磚塊,把院子鋪得平平整整。操課時間,班裡進行軍事理論複習,中間20分鐘的休息,王松趴在方凳上寫了半篇學習《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心得體會。

下午3點半,二連來到鐵山腳下,進行分班步兵進攻戰鬥連貫作業,一班分為三個戰鬥小組,王國斌、張良寬、王松分在一個小組。他們三人成一路隊形,王國斌、張良寬在前,王松在後,前後15米左右。從佔領出發陣地到爬上鐵山山頭近2000米的距離,有幾十個戰術動作,全副武裝的戰鬥,摸爬滾打,一溜小跑,要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王松練得特別認真,每個動作,一招一式都非常逼真,彷彿鐵山山頭上盤跨著兇惡的敵人。一遍演練下來,戰士們都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王松比別人用的勁大,汗水把迷彩服都溼透了!汗水和著泥土,他幾乎成了泥人。到了演練通過通路時,班長命令:前面是雷區,我工兵連已開闢了通路,現變成一路隊形快速通過!說完,王國斌、張良寬、王松依次躍起,拉開距離,貓著腰衝了上去。正在此時,朱佃均老人落水了,“救命……救命……”幾聲斷斷續續的救命的呼喊愈來愈微弱。

這被山風吹得細若遊絲的呼救聲,王松首先聽到了,他立即剎住腳步,向跑在前面十幾米的班長王國斌、戰士張良寬大喊一聲:“快回來!”然後向發出呼救聲和方向疾奔而去。一個長50米、寬15米的採石大坑,積水三米多深,四周絕壁峭立。水中,一位老人正在拼命地掙扎。全身已被汗水浸透的王松,邊跑邊放下武器,摘下子彈袋,連衣服、帽子、鞋子都沒顧得脫,便縱身跳入水中,一隻手托起老人,一隻手奮力擊水,艱難地向坑邊一點一點地推移。水性一般且在山地訓練了半天,身體已極度疲勞的王松用盡渾身力氣將老人推到離坑邊約一米時,王國斌、張良寬趕來了。王松雙手猛力把老人一推,王國斌、張良寬把老人拉了上來。老人得救了,王松卻緊貼陡峭的石壁一下子沉入水底。

當王國斌潛入水底將王松搶救上來時,王松已是鼻孔出血,脈搏停止了跳動。戰友們趕來了,群眾趕來了,後朱家官莊村的村民開來一輛拖拉機,群眾和官兵們急如星火地將王松送往醫院搶救。然而,王松卻終因嗆水窒息而壯烈犧牲。

王松捨己救人獻身後,被所在的某集團軍批准為烈士,追記一等功,並追認為中共黨員。1995年3月15日,濟南等區授予他為“捨己救人的好戰士”榮譽稱號。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須知:投稿請將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議將郵件主題命名為“作品形式+標題+投稿人姓名/單位/地址/聯繫方式(手機/QQ/微信)”)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詳情請點擊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