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人對不動產投資趨之若鶩?歐美的風格是什麼?

順通財稅段賢明


買房,是中國社會最熱門的話題。仔細觀察身邊的人,無論單身還是已婚,無論年輕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都對買房充滿了興趣。尤其是近來以買房賣房為題材的電視劇《安家》播出,又掀起了一波關於房子的討論。

為什麼國人這麼熱衷購置不動產?下面主要以買房為例來闡述闡述。

1、有房才有家的觀念根深蒂固

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有房才有家。比如從農村到城市裡打拼多年的人們,沒有房子,感覺沒有家,沒有底氣。

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與家人住在一起,這是中國人最樸素的情懷。

其實這更多是源於人們的本性,對於“領地、安全感、舒適感”的追求。從古代商人們一有錢就開始買田置地,沿古至今,買房也成了國人不二的選擇。

2、房子綁定婚戀、教育、醫療等生活因素

房子在中國除了居住之外,還綁定結婚、學位、醫療等一系列的生活因素。

像北上廣一些好的學校催生了學區房,有的家長們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獲得教育條件好的學校入學資格,甚至不惜重金購買周邊的老破小房子。

曾經有一首神曲《丈母孃叫我去買房》走紅網絡,旋律朗朗上口,主要反映了現實問題:結婚前丈母孃給女婿設置了一道門檻—買房了嗎?不買房,女兒很難嫁給你。於是又催生了買房掏空六個錢包的現象。

3、租房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國人執著於買房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租房巿場混戰,租戶的權益得不到。比如房東隨意漲價、隨意趕走租戶不守約,比如租房無法入戶,無法享受當地的教育、醫療資源等,加上目前法律上對租戶權益還沒有更強有力的保障,這些因素令租戶覺得租房只是權宜之計,並非長久之計,於是更加執著於買房。

4、房價上漲帶來財富的增加

在城鎮化的過程中,隨著房價的不斷上漲,給居民們帶來了財富的大量增加。廣州獵德村曾經是天河區最窮的村,藉著珠江新城建設的東風,村民一夜暴富,變成了廣州最富的村,有的村民手中握有二十多套房,每年租金收入幾十萬。這樣造富的例子大大地推動了人們投資房地產市場的熱潮,買了一套自住之外,又買第二、第三套……來進行投資出租。

我們可以看看從2008年到2018年,十年間各主要城市的房價變遷:

單單以北京為例,十年間房價上漲了3到4倍。

5、居民可投資的渠道少

國人這麼熱衷投資不動產,還有一個很重要原因:居民可投資渠道少。

投資可以分為實物投資和金融投資,在金融市場,股市表現平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面臨著下行壓力,而只有房地產投資在過去十幾年中收益上漲了好幾倍,加上房子又是看得見、摸得著,居民的閒置資金自然湧向房地產行業。

我們來看看歐美的人們對於買房是怎樣的?

總體上不熱衷炒房,一般以自住為主居多。

1、 歐美租房市場制度完善,保障租戶權益

美國的租金價格非常穩定,比如2017年第一季度全美租金中間價月租為864元,基本上與2016年租金持平。2018年租金變動也不大。

德國還出臺了《租房法》和《經濟犯罪法》等法律來保護租戶益,法律上限定了房租上漲的上限,如果房東所定的價格超出了政府指導的合理租價20%,那麼就構成了違法行為,租戶可以起訴房東。2014年,德國有52.4%的居民擁有自己住房,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人們是租房生活的。

2、 歐美人大部分不需通過買房獲取公共資源

歐美人即便是租房也能享受子女入學、醫療、養老的資源,基本上不存在學區房之說,子女入學跟是否居住在本學區有關,而跟房子產權無關。租戶享有同等入學權利,提供真實的居住證明即可,比如水電賬單、銀行賬單等。

3、 歐美嚴格限制炒房行為

美國的土地是私人性質為主,土地不屬於政府,美國是通過徵稅來獲取收入以及抑制炒房,美國出售房子,賺錢的話,要交獲利所得稅,使用的是超額累進稅率,從10%累進到35%。

像德國的房屋並不是只有開發商壟斷對房屋供應,除此之外,還有居民自建、住宅合作社合作共建的供應方式,住宅供應充足。若是開發商房價超過合理房價的20%,購房者可以起訴開發商,若是超過50%,開發商會面臨高額罰款或三年有期徒刑。

下圖為2018年4月歐洲主要城市中心城區的公寓房價

4、 歐美人口老齡化嚴重

歐美人口老齡化嚴重,新增人口少,對房子需求沒有新興國家大。2016年美國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15%,德國65歲以上佔比21%,而中國為10.12%。老年人的住房一般都比較穩定,因而老齡化的結果是人們對增量住房減少,減緩了房價上漲的壓力。

結語

從住房來對比中國與歐美的不動產,歐美的住房市場發展更成熟些,而中國對住宅賦予了很多其它方面的功能。

我國古代詩人杜甫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這大概是中國人民對房子最美好的寄託。

廣廈千萬間願居者有其屋。


財思思


(1)國人信奉有房才是家的思想,無論如何大家感覺自己有房才踏實心安,租的房子始終是別人的。

(2)國人好儲蓄,錢放在銀行利息低,還存在通脹風險,而這幾十年來房地產高速增長,買房後,房價只漲不跌,還能產生高額回報,於是大家紛紛拿買房當投資,而且大家紛紛發現,這個投資還不錯,很多人就跟風買房,結果這一行動又反過來推高了房價。這樣一來,買房者既是房價上漲的得利者,某種程度上也是房價上漲的間接推手,呵呵。

(3)好儲蓄的國人有許多人不太相信金融投資,而買房後看得見投資對象,心裡踏實。

(4)國外金融類投資對象多,投資渠道多,國內金融投資通常存銀行,股市,基金,期貨,黃金。存銀行利息低,還有通脹可能導致錢貶值,划不來。國內股市投資其他金融投資風險大,大家不願意投資,也不敢投資。

歐美人不喜歡儲蓄,喜歡花未來的錢,很多人都透支信用卡


蒲哥731


這裡說的所謂不動產投資,也就是房產投資。國人也是在2005年前後才開始熱衷的。因為那時候才突然有了大批房地產開發商,並且推出了居住改善的觀念,導致房價一路飆升,短短十五年,北京上海的房價就翻了平均十倍。

如果手頭有資金,誰能不對這樣的投資回報趨之若鶩呢?但是從近幾年國家對房價的調控已經開始發揮作用,除了超一線城市,其他地方房價止漲,甚至返跌。所以眼下不會還有那麼多國人趨之若鶩了。

再看看歐美國家,歐洲的房地產建設早在九十年代後期就進入穩定期,因為歐洲大多數國家人口不大增長,城市化也早已完成,剛需幾乎沒有。所以房價相對穩定,投資不動產自然不是首選。而北美就是美國加拿大,又有不同,美國是全世界的移民大國,人口增長十分明顯,但是分佈不均。東西兩岸人口密集,中部地區就基本偏少。美國房地產價格也因此差別很大。東西兩岸的大城市,核心地帶房價一直高企,投資仍然很熱。但是中部和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房價一直平穩,除非剛需很少有專門投資房產的,甚至投資土地也不多,因為美國房地產的稅收很高,不像我國這樣一勞永逸買了就很少付費了。北美還有個國家加拿大,是個超級移民國家,地大人少,資源豐富,社會福利好,居住環境優秀。但是所有移民都喜歡集中在幾個大城市,大溫哥華地區和大多倫多地區,也因此加拿大整體的房價在近十幾年來一直穩步上漲,投資熱情很高。當然這裡投資房產的,又以國人的新移民為主。


評評磚家


國人對不動產的投資一方面是因為辛辛苦苦賺的錢買成房子換成本本心裡踏實。一方面是因為自家人員的增長和需要。如果是對房產純投資也只是家裡有部分閒錢不耽誤其他方面的花銷和投資,放著增值或出租都是筆可觀收入。

歐美大部分情況是,爸媽住完孩子住所以在美國很多普通家庭房子地基上刻的都有建設時間一般都是百十年曆史。因為人口少增長慢所以房子需求不是很大。當然不是一二線大城市。因為房子大多是木頭和磚石結合,一般十年左右需要翻新屋頂和牆面,然後又能住很多年。

如果家裡有錢或者孩子到外地發展 房子會出手或者轉租。

所以國內總而言之,國內投資是兩種情況一個是家裡有錢做個額外收入踏實,一個是剛需。歐美因為人口少增長慢一般都是專業房產公司才會投資不動產。


康養產業研究生


歐美人持家理財首先從賬戶用錢開始。在歐美,一般家庭都有儲蓄習慣,許多家庭都使用諸如人壽保險、住房儲蓄計劃及大眾儲蓄計劃等眾多方式開戶存款。在取錢時會根據利率差異決定取款順序。

在需要借款時一般都選擇銀行“私人借貸”,因為“消費借貸”要讓客戶多付出將近一倍的利息!

歐美人炒股,每年進出交易的股份價值一般控制在1.5萬歐元以內,否則超出的盈利部分要按比例抽稅。

在緊急缺錢時,把家中值錢的物件送去政府機構裡的“市貸部”典當;一般情況收6%的利息。

歐美人消費比較理性,如果時間允許的話,他們儘量避開旺季外出,這樣費用有時會差一倍!購買飛機、火車票,他們會上網交易,這樣也能節約不少。另外,他們會提前計劃假期,提前訂票也是節約的另一個途徑。

在不是緊急需要時,不著急購物,等待大減價購物。郵購也是一條途徑,一些通過郵購的貨品比起在商店裡買要便宜25%,甚至40%。PS:現在歐洲經濟低迷,人們的理財方式趨於更理性。


華強北電子產品


現在年輕人都提前消費了,什麼花唄什麼網貸都有百分之八十以上年輕人是這樣,他們寧願單身也不願結婚更別說生孩:


餘維碧


投資渠道太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