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有哪些现象表明它“气数已尽?

郑晓奇


清朝气数已尽,其实可以通过近邻日本的逐渐崛起后对中国的慢慢渗透,来看腐朽的清王朝的灭亡。

晚清政府这艘破船,其实从鸦片战争以来就已经走得踉踉跄跄,如履薄冰,即便有洋务运动这样的回光返照,但由于积重难返,病入膏肓,还是难以挽回衰败的迹象。

倒是中国的近邻日本,知耻后勇,厚积薄发,与清朝是同一个起跑线开跑,只用了三十年就将一个垂垂老矣的政权改造成一个有追求,有思想、有目标的新国家。

当然,中国地大物博,即便再贫穷再落后,在内心深处也肯定认为至少比小日本强吧。光看清朝的北洋舰队,不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远超日本海军。即便是再没有见识的小老百姓,也肯定认为打小日本还不是一打一个准吗?

可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国海军以全军覆没刷新了日本的存在感,让整个中国都陷入了沉思,而付出的代价确是沉重的。除了耗费十几年心血打造的北洋舰队,还有我们的台湾岛和几亿白银赔款。

从此在中国大地上,除了西方国家大鼻子的洋人可以欺负我们,连贴着狗皮膏药的东洋人都可以在我国肆无忌惮,虽然极不情愿承认,但这就是事实。

当然,也因为日本的彻底崛起,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以前即便西方国家再怎么欺负我们,他们也是飘洋度海而来,人数也就是几千上万呢,根本构不成颠覆政权的可能。可是如今在中国的旁边,突然出现了这么一个厉害的对手,他虎视眈眈,在历史上更是多次觊觎我国,所以日本的威胁其实是所有西方国家中最大的。

日本利用自己的影响和地利慢慢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更是通过“日俄战争”成为了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国家,此后日本的对华影响力超过了所有西方国家,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敌人。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大清王朝可以说根本没有扭转局势的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迟滞这种灭亡。可是一声枪响,还是敲响了晚清政府的丧钟。

对此,你觉得大清王朝还有哪些现象说明气数已尽了?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当年,清王朝挥师入关时,摄政王多尔衮护卫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福临进入北京。走到京郊的青龙桥,遇到了一个算卦的瞎子老头,只见他的卦摊高悬一幅对联,“眼瞎能明古往今来事,手残善断痴男怨女情”。

多尔衮一看好奇,便上前问到:“听说,关外的军队开进来了,不知他们能不能坐天下?”

“能坐天下。” 算命瞎子不假思索地肯定回答。

多尔衮暗喜,又问道:“能坐多久?”

算命瞎子坦然说道:“得之于摄政王,失之于摄政王;得之于孤儿寡母,失之于孤儿寡母。”

真是一语成谶,失之者,摄政王即宣统皇帝溥仪的父亲载沣,孤儿寡母即隆裕太后及宣统皇帝溥仪。孤儿寡母成了袁世凯的政治工具,溥仪也变成了末代皇帝。

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气息奄奄,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正如《左传》中所说:“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大清朝终究逃不掉历史的规律。

一、栋梁之臣对大清绝望

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朝就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局面不知所措,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八旗子弟腐烂透顶,玩鸟吃喝行,打仗不行,太平天国一起,席卷天下,震动京师。要不是曾国蕃左宗棠李鸿章等名臣苦撑局面,大清朝早就崩溃了。

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李鸿章积极洋务运动,愣是搞出来个同治中兴,颇有声色,被西方看作是大国之一。可是甲午战争,泱泱大国竟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大清的虚弱浮夸本质暴露无疑。

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清朝就是一个破屋,李鸿章也是无力回天。

宣统元年(1909年)八月廿一日夜,晚清重臣张之洞病寝,摄政王载沣前来探望,安慰张之洞说:“中堂公忠体国,有名望,好好保养。”

载沣离开后,张之洞对陈宝琛说:“国运尽矣!”两年后,国运果终。

清朝大厦将倾油灯枯尽,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栋梁之才肱股之臣,都已经深感绝望,清朝还能有救。

二、士绅阶层对大清绝望

士绅阶层是清朝统治的根基,太平天国的失败,就是士绅站在清朝的立场,自办团练,保家卫国。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前所未有,最先觉醒的就是士绅阶层。举人公车上书,维新改革,戊戌变法,为国家民族寻找出路。可是顽固的慈禧为一己之私拒绝变法,百日维新死于胎中。

清朝末年又不得不新政,可是死抱着权力不放,废除科举,又堵死了士绅的进阶之路。

以咨议局为代表的全国士绅一次又一次的向清朝统治者请愿,立宪立宪,刻不容缓。梁启超说得很清楚“现今之政治组织不改,不及三年,国必大乱,以至于亡,而宣统八年(1916年)召集国会为将来历史上必无之事”。立宪是清朝的最后机会。

大清独裁的皇族内阁彻底打破了全国士绅的最后希望。立宪派公开发表宣告全国书,阐明满清王公亲贵组成的所谓内阁完全是“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

三、民众的绝望

陕西有个民谣 :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从民谣中我们能够看出,大众早就对这个大清失去信心了。

清朝入关,以屠刀立威,以文字狱愚弄百姓。长期的高压统治,造就了麻木不仁的大众。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时,沿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国侵入者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赛,当挂着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时,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老百姓百姓竟然在扶梯。侵略者进入京城,百姓居 然齐齐站在河沿,静静围观,摆出一副与己无关的看热闹神态。不仅如此,令人想不到的是八国联军中有一支中国人的军队,这就是英国人训练的“华勇营”,为八国联军冲锋陷阵。

大清朝的兴亡对老百姓而言,毫无意义,他们就是一个旁观者。

四、东南互保,架空大清

清朝入关,实行的是满族特权制度,处心积虑不让汉人掌握实权。可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打破了这个传统,八旗子弟烂泥扶不上墙,不得不依靠汉人支撑局面。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迅速崛起,曾国藩破金陵未能封王,为求自保,裁撤湘军。但是,汉人崛起的局面势不可挡,天下都抚大半是汉人。

慈禧太后世界列强宣战,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根本不理会朝廷的命令,和外国达成和平协议。而且准备成立新政府,选举李鸿章为总统。这就是历史上的东南互保。

在这些地方大员看来,清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矫诏”,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

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慈禧落荒而逃,这些地方总督基本度按兵不动。 尤其是山东巡抚袁世凯距离最近实力最强,有1万精锐的新军,偏偏见死不救。

这说明清朝已经彻底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权,分崩离析离心离德,离崩溃只有一步之遥。清朝最后的本钱新军,变成了袁世凯的私人军队。

大清朝气数已尽,不亡没有天理。


非常道毕延河


一个政权的生命是否将要终结,其特点大同小异,其终极原因,无外乎它的统治合法性已经完全流失,通俗地讲,就是它已经失去了所有阶层的支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贫富分化严重。曾国藩的高级幕僚赵烈文,曾经在他的《能静居日记》中记载了一则真实的故事,说在京城有许多流民,他们明火执仗地抢劫,有许多妇女甚至没有裤子穿,已经完全没有了羞耻之心,当曾国藩听说此事后,大为忧虑,他说民穷财尽,大清危矣。

第二,没有民意支持。自鸦片战争开始,在大清与列强的每一次交战中,民众都不愿意为大清军队提供任何支持,他们所过之处,民众都自觉坚壁清野,反而,非常乐意为洋人提供服务,当时的英军将领十分不解,一位不知名的买办为他提供了答案,他说:国不知有民,则民不知有国。

第三,社会矛盾加剧。自大清立国之日起,国家就成了为八旗子弟服务的工具,汉族人则沦为为满人服务的奴仆,整个国家的社会矛盾便表现为汉族和满族之间的矛盾,这种压迫与反压迫,在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沉醉的文人


一、朝廷上层腐败不堪,贪官污吏横行无忌,已经没有了一个风清气正的政府。

二、经济上依然以小农经济为主,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是分到百姓身上的却甚少。

三、军事力量薄弱,遭到列强的不断侵略,主权丧失严重。

四、国内人民水深火热,反抗不断。如天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


青枫雨霜


清朝亡国前奏:断子绝孙,气数已尽。

每一个朝代刚刚建立的时候,都是以无比蓬勃的姿态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之上。可是,正如再美丽的花也有凋零的一天一样,即使再强大的王朝,也无法永远维持自己的强大。虽然每一个朝代在开国之初,一般情况下总会出现几个明君励精图治努力使自己的国家长治久安。然而,无论是出现过文景之治的大汉王朝,还是出现过开元盛世的大唐王朝,抑或是出现过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都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下坡路,近而走向崩溃与灭亡。



每一个朝代灭亡前夜,都会出现非常奇特的现象,来预示这个朝代的没落,这个国家的灭亡。而清朝,这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主义王朝,更是出现了一个亘古未有的奇异现象,这个现象从现在的角度看,无异于预示着清王朝即将走向灭亡。那就是三代皇帝连续断子绝孙,一无所出。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19岁。他去世后,咸丰,同治一系也随之绝嗣。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 酉正二刻三分,载湉身故,终年38岁,无子绝嗣。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贤亲王奕譞之孙。青年时代即丧失生育能力,绝嗣。

中国历代王朝,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连三代皇帝都无所出的奇特现象。而清朝却出现了,这在中国古代注重香火直系传承的封建社会,无意中表明了冥冥之中的天意,天亡大清!


旧事旧人历史说


清朝末年很多现象都可以看得出来清朝的气数已尽,不得人心、财政收入减少、对内强硬对外软弱、各省总督“听调不听宣”都可以表明清朝的气势已尽。清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很多朝代的灭亡都有人感到惋惜,唯独清朝可以说是大快人心。任何朝代的灭亡都离不开人心消散,清朝有民心吗?明显没有。甚至可以说自始至终从来都没有,清朝从统一到灭亡各种的起义不断就可以看得出来,清朝是一个不得民心的朝代。

对于清朝的灭亡,只有那些受过清朝的恩惠的人才会感到惋惜,清朝的灭亡可以说是聚民欢呼。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因为人口数量的原因十分害怕自己的政权被推翻。因此采取了愚民政策,很多人民在清朝的统治下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这种政策就造成了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的情况。这样的一个朝代,注定不会长久。



这种现象从各国列强入侵就可以看得出来了,很多民众面对列强的入侵,首先感到的不是气愤屈辱而是感到开心,甚至还有很多民众主动帮助列强。

出现这种现象也不奇怪,人民本来就不满清朝的统治。清朝都没把他们当做自家人,那他们为什么要帮助清朝呢?列强入侵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场外人与外人的战争。民众对于清朝受到入侵,始终保持着一种冷漠旁观的状态,这不是他们不爱国而是国家不爱他们。在清朝有多少人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指望有人会帮助清朝。

用人持疑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人口基数注定了他们要任用汉人官员。他们任用汉人官员不代表他们信任汉人,而是逼不得已。

表面上满汉一家,可是实际上汉人官员各种被限制,处处表现出“低人一等”的现象。像19世纪中期各种起义叛乱不断,清朝无力镇压只能派曾国藩等大臣组建的私军进行镇压。当叛乱被镇压之后,就会用各种理由解除他们的兵权以免威胁到清朝政权。

像曾国藩就是如此太平天国灭亡之后就自行解除兵权,还把李鸿章的淮军给分离了出去,为的就是解除清朝对自己的怀疑。



这种卸磨杀驴的态度,让很多汉人官员感到不满。尽心尽力地给清朝办事,还要担心被秋后算账。这种情况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清朝,所以很多的官员都是出力只出七分不敢尽力。

官员是一个国家的另一种权力代表,在大多数官员出工不出力的情况下,就注定了清朝的气数衰败。

中央政权威信下降

自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从各省总督拒不听令就可以看得出来清朝的威信和统治力下降了。在清朝还没有对十一国宣战之前,各省总督就已经想好了对策。若是北京失守天子遭遇不测,他们将会推选李鸿章主持局面而不是让满族政权继续统治。

在他们看来对十一国宣战国民宣战无疑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可是慈禧宁愿听信义和团的刀枪不入也的谎言不愿意相信这帮总督的劝告,这无疑是伤了他们的心。

自己作死就作死吧!这帮大臣可不会陪慈禧去玩闹。为了避免自己的地盘受到各国列强的破坏,东南各省的总督签与列强签订了一个协议,保证东南各省的外国人民安全但是这些列强军队不得进入这些省份。



其他没有签订协约的各省对此也是保持观望或者支持态度。面对中央的命令,这些总督都表示这是“娇诏、乱命”拒绝北上勤王。

袁世凯算是比较狡猾保持着中立的态度,一边答应勤王一边也支持东南互保的条例,两边互不得罪。袁世凯勤王的几千人行军速度缓慢,等事情结束之后才赶到北京避免了自己的兵力受损。

自此之后清朝的威信大大下降对各省的统治力度降低,之后更是失去了军权。清政府花重金打造的北洋新军更是沦为了袁世凯的个人军队,这些都是致命的。

清朝末年不得民心、官员不听诏令这些都是清朝气数已尽的现象。


李青蒿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气数已尽最大的表象就是庚子事变时期的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清末八国联军时大清东南各行省督抚不理会朝廷命令,不与列强宣战,避免与大清一起陷入战争局面。

慈禧太后向八国宣战后,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即和外国达成和平协议,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他们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矫诏”,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

后来八国联军进攻河北,攻破北京,这些地方总督基本度按兵不动。

尤其是山东巡抚袁世凯,有1万精锐的武卫军,距离河北又近在咫尺,仍然不去增援。

为什么会这么做?

原因如下:

第一,总督们认为庚子事变完全是慈禧太后胡来

李鸿章等人被排挤离开中央后,慈禧太后信任一群满族权贵大臣。

然而这些人并没有政治才能,也不懂得国际外交,反正因为自己的私欲鼓吹慈禧坚决反洋人,不惜开战。

李鸿章认为,满清连一个小小的日本都打不过,现在需要做的是学习日本一样搞开放搞开革,而不是闭关锁国的搞反洋人,甚至鼓励义和团杀洋人的妇孺。

慈禧纵容义和团想要压迫洋人允许他废帝,消除政治隐患,搞得到了战争的边缘。

李鸿章他们认为这是大昏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能跟着慈禧一起疯。

在慈禧向全世界列强宣战,他们错愕之余当然按兵不动,联合起来抵制慈禧。

试问,连最小最弱的日本都打不过,靠什么同世界11个列强作战?

第二,不想让战火进入中国其他地方。

当时中国几乎是半殖民地,但在庚子事变前后很多省份大体还比较安静。

比如上面说到的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的辖区,至少可以稳定提供税收,维持政府运转。

如果战火进入这些省份,打了个稀巴烂,满清就彻底完了,连维持政府运行都困难。

第三,慈禧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力。

此举最好的表示慈禧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地方的总督们掌握军政大权,已经具备联合反对中央的实力。

至少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满清,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个总督敢这样决定,分秒就被皇上抓了诛九族,也不可能带着全省对抗中央。

东南互保也就意味着满清马上就要垮台,中央因无法控制地方的势力,国家分崩离析就在眼前。


萨沙


慈禧独裁,荒淫无道,挪用海军军费也要给自己办贺寿!清朝几代闭关锁国,不兴科技,当外国列强都是机枪小炮的装备时,清朝还在练大刀长矛等冷兵器!再加上不关心民生,一味搜刮民脂民膏,造成了官富民穷的局面,农民揭竿而起义,比如太平天国运动几乎占据了半个中国,极大地动搖了满清统治!而后又盲目对外宣战!失败后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给列强!这都是它灭亡的迹象!


张红心


《尚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索,尽也。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这句话大概意思是用母鸡打鸣来比喻女人掌权是一种怪事,是一种不祥的征兆。

在中国古代,女子掌权不多,可也不少,有一部分女人根本没有政治天分,但是贪恋权力,最后落得凄惨下场,比如汉代的各位皇后和太后们,除了吕雉之外,把朝政控制于自己手中,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为祸朝廷。

恰巧,慈禧太后也是这类人,想戴皇冠却承受不了皇冠的重量。

从慈禧太后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清朝的影子,日暮西山,这个老人药石无医。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不到一天紫禁城门破,慈禧太后连同皇帝一起出逃,试想有哪一个掌权者轻易离开皇宫,崇祯皇帝死了也不愿意离开,可见慈禧太后的骨气不怎么硬。

慈禧太后不仅为了保命而逃出紫禁城,还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的“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慈禧太后为了继续享受,害怕八国联军进一步威胁她,所以她要求和,没有丝毫的抵抗之心,草原人的狼性早就没有了,李鸿章就这样签了《辛丑条约》,用39年才能赔完赔款。

慈禧太后的不作为,说明了清朝气数已尽,该改朝换代了。

慈禧太后还说了一句话“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今天让我不高兴,今后我让你一生不太平。慈禧太后喜欢享受,她的别院就有好几座,她开始修建颐和园,当时恰逢中日甲午战争军费紧张,有人建议先把修建颐和园的钱挪做军费,慈禧太后不乐意了,就说出这句话,哪有人嫌命大再多说一声。

可见慈禧太后没有什么远见,只顾眼前的快乐,慈溪缺点暴露无遗。慈禧太后做过比这更加夸张的事,北洋水师在黄海打仗,清军败仗连连,慈禧太后六十岁大寿快打了,慈禧太后为了不影响六十岁大寿庆典,希望能够讲和,慈禧太后种种荒唐表现,天不忙大清不可能。

封建社会,掌权者往往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掌权者的命运也就是朝廷的命运。


那把弯刀似明月


我国封建帝王登基讲究的是三辞三让,极尽礼仪之能事,不但显得准皇帝谦虚礼让,更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架势。




但到了清朝末年,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登基的时候,只有3岁,别说三辞三让,就连基本的仪式都得是在监护人载沣的照顾之下才勉强礼成,这其中发生的小细节,却也预示了清朝的败亡。

3岁的溥仪还是个小屁孩,坐在宝座上闹腾。载沣看着儿子这么闹,也不敢太大动作阻止,毕竟从这一刻起,儿子是君,他是臣,哪有臣子打主子的道理?

所以载沣就单膝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着溥仪,但溥仪却不买账,挣扎哭喊道:“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

这下可不好了,大家都知道,宫殿的设计是非常考究的,基本上皇帝在龙椅上说话,满屋子人都能听见,好容易找来的新皇帝闹着罢工回家,大家可是都听得真真的,但接下来载沣劝皇帝别闹的话也随着大殿这科学的环绕立体声传进了各位大臣的耳朵里:

“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载沣果然是神预言,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就退位了,大清果然很快就完了。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