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經常撿地上的東西吃是什麼原因?

擁抱陽光520


我相信孩子的這種行為會讓媽媽哭笑不得,我特別理解您內心的著急和焦慮,擔心孩子的健康出現問題。家長要知道,孩子在零到一歲其實是處在口腔期,也就是說孩子在這個階段是用嘴巴來感知世界的,所以家長會發現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都是這樣的,無論給他一個什麼東西,他都是先拿到嘴巴里品嚐一下。其實孩子不是在嘗味道,只是在用嘴巴來感受這個東西,通過吮吸的行為來感知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這就是零到一歲的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家長要知道孩子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並且是個性化的,也就是說每個孩子的發展順序大體是相同的,但是他們的時間卻不盡相同。零到一歲是孩子的口腔期,並不是說孩子過了一歲的生日,馬上就度過口腔期了,對待某一些相對發展比較慢的小朋友來說,口腔期會慢慢的延續到大概一歲半甚至兩歲的時候。家長會發現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仍然喜歡用嘴巴來探知世界,首先家長要觀察一下孩子是不是屬於這種情況,另外還要考慮的一點是孩子在外面到底撿的都是什麼東西?

因為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觀察能力是很強的,本身他個子也比較低,所以在外面的時候會觀察到地上很多大人觀察不到的東西,因此也會有人把這個階段叫做微小事物敏感期,他會找一些很小很小的,大人甚至都看不見關注不到的東西,這時家長只需要告訴孩子,可以拿起來在手裡看,但是不要吃。

另外如果孩子撿的是別人吃的一些零食或者是其他什麼的話,家長就要考慮一下,是不是平時在家庭生活當中給予孩子的營養不夠全面,或者說可能很多媽媽非常關注健康,所以不健康的東西就不給孩子吃,這樣孩子沒有品嚐過,他看到別人吃就會非常好奇,可能就會去撿別人掉在地上的。

因為您的這個問題描述的不夠完全,我只能把我想到的情況都跟您說一下,最後如果都不是的話,還是建議您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看一看孩子是不是有什麼生理上的問題,比方說異食僻等等,排除了生理上的問題之後再從心理方面去考慮,這樣可能會更加全面一些。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會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鋅是維持人體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成人體內含鋅量約為2克。鋅在人體內的主要作用是參與核酸代謝及蛋白質合成,也參與糖、脂類及維生素A等的代謝。鋅對小兒更加重要,小兒需要量相對大於成人。

造成鋅缺乏病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1)供給量不足。鋅主要靠食物供給,以動物性食物供給為主,如蛋黃、瘦肉、魚類、動物內臟及奶類。植物性食品僅豆類及堅果類含鋅,故長期素食者易缺鋅。母體可供給胎兒鋅,在妊娠後期3個月供給量最大。成熟兒在出生時有1/4的鋅儲存於肝內,儲存在肝內的鋅對嬰兒出生後的生長髮育有著重要意義:而未成熟兒鋅在肝內的含量少於成熟兒,易造成未成熟兒出生後生長髮育遲緩。當小兒有感染髮熱時,對鋅的需要量增加,而此時往往食慾欠佳,易導致不缺鋅的小兒出現缺鋅。(2)吸收不良。鋅食入後在小腸內吸收,嬰幼兒最易腹瀉,腹瀉造成鋅在腸內吸收減少,故經常腹瀉的小兒易缺鋅。因腸套疊等做過小腸切除術的小兒更易缺鋅。食物中谷類含植酸鹽及較多纖維素妨礙鋅吸收。牛乳餵養的小兒則因牛乳中的鋅不及母乳易吸收,因此比母乳餵養者缺鋅。(3)丟失過多。失血、溶血、外傷及燒傷時,鋅可隨體液丟失。(4)某些遺傳缺陷病。

小兒缺鋅病的主要臨床表現:(1)厭食。缺鋅時味蕾功能減退,味覺差、食慾差,且含鋅消化酶活力降低,故消化功能也差,小兒因食慾差終至厭食。(2)小兒生長髮育落後。其身高體重均低於同齡兒,嚴重缺鋅者影響智力發育,至青春期第二性徵出現晚。(3)異食癖。喜吃牆皮、泥土、草根、煤渣、指甲、紙張等。(4)易感染。因缺鋅導致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低下所致。(5)皮膚粘膜改變。缺鋅易反覆發作口腔潰瘍、地圖舌、禿髮等。(6)嚴重缺鋅造成維生素A代謝障礙,出現夜盲症。

鋅缺乏病的診斷除結合臨床症狀外,還需實驗室協助診斷。當血漿(或血清)鋅低於正常值一定限度時可確診為鋅缺乏病。發鋅可作為慢性鋅缺乏病的參考,因受環境汙染、洗滌方法、頭髮生長速度、採集部位諸多因素影響,故發鋅不是診斷鋅缺乏病的可靠指標。

鋅缺乏病是可以預防的,主要是:(1)提倡母乳餵養。人乳中的鋅比牛乳中的鋅吸收更好。(2)按時添加輔食。隨月齡增加母乳中的鋅已不能維持嬰兒生長髮育需要,應及時加蛋黃、豆漿,待嬰兒大些則可加瘦肉、魚肉、雞肉、豆類及各種堅果類。還可給小兒吃強化鋅食物。(3)當小兒發熱、腹瀉時間較長時,更應注意補充含鋅食品。

小兒鋅缺乏病的治療,可口服葡萄糖酸鋅、硫酸鋅或醋酸鋅,一個療程3個月,用量由醫是由決定,3個月後複查血鋅。不可過量長期用,以防鋅中毒。補鋅後要注意飲食平衡,避免再次出現鋅缺乏病。

這裡應特別指出,目前市售的強化鋅食品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絕不可過多過長時間給小兒食用這些食品,以防中毒。急性鋅中毒時出現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鋅霧吸入則出現低熱等呼吸道症狀;慢性鋅中毒可合併缺鐵性貧血。國外還有因服鋅過量急性中毒殘廢者的報道。

2.如何判段孩子缺不缺鋅

現在國際上採用的查鋅方法分為兩種,其一是用頭髮進行化驗,叫做發鋅;另外一種叫做血鋅,通過採血化驗。但是,由於這兩種方法可能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比如採集器具的汙染等,都會產生一定的誤差,所以目前比較準確判斷缺鋅與否的標準是,化驗結果加上觀察症狀。通常缺鋅會出現的表現有:

1、食慾不振。孩子普遍食量減少,有的還會感覺沒有飢餓感,不主動進食。

2、亂吃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咬指甲、衣物,啃玩具、硬物,吃頭髮、紙屑、生米、牆灰、泥土、沙石等。

3、長不高。對於一歲以內的嬰兒,由於還不具備表達能力,所以父母的觀察非常重要。孩子一歲以內是身高增長的第一個高峰期,每個月都會至少增長2-3釐米,前半年甚至會每個月長高4-5釐米,所以,父母根據監測孩子的身高狀況,就能初步判斷是否存在缺鋅問題。

4、頭髮長得慢。這一點父母常常會忽略。比如,有的孩子頭髮長了大半年都不用理,這很可能是缺鋅造成的。

5、指甲出現白斑,手指長倒刺,出現地圖舌(舌頭表面有不規則的紅白相間圖形)。

6、多動、反應慢、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差。

7、特別容易感染病毒。比如,經常感冒發燒,反覆呼吸道感染,如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出虛汗,睡覺盜汗等。

8、口腔潰瘍反覆發作。

不過,單一的症狀也不能作為判斷標準,孩子是不是缺鋅還要綜合來考慮。比如,食慾不好未必一定缺鋅,因為這種厭食也可能屬於神經性厭食。只有當其伴有其他症狀時,才可能是缺鋅,要及時去醫院檢查。

3.哪些孩子易缺鋅

根據國內外兒科醫學研究的結果,有幾類孩子屬於容易缺鋅的高危人群,應列為補鋅的重點對象:

1、母親在懷孕期間攝入鋅不足的孩子:孕婦的血鋅水平維持在89.4毫克/分升左右。如果孕婦的一日三餐中缺乏含鋅的食品,勢必會影響胎兒對鋅的利用,使體內貯備的鋅過早被應用,這樣的孩子出生後就容易出現缺鋅症狀。

2、早產兒:如果孩子不能在母體內孕育足夠的時間而提前出生,就容易失去在母體內貯備鋅元素的黃金時間(一般是在孕末期的最後1個月),造成先天不足。

3、非母乳餵養的孩子:母乳中含鋅量大大超過普通牛奶,更重要的是其吸收率高達42%,這是任何非母乳食品都不能比的。

4、過分偏食的孩子:有些“素食者”,從小拒絕吃任何肉類、蛋類、奶類及其製品,這樣非常容易缺鋅,因此,應從小就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

5、過分好動的孩子:不少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過分好動,經常出汗甚至大汗淋漓,而汗水也是人體排鋅的渠道之一。據測定,一天中大汗淋漓可丟失鋅1.3毫克。

6、罹患佝僂病的孩子:這些孩子因治療疾病需要而服用鈣製劑,而體內鈣水平升高後就會抑制腸道對鋅的吸收。同時,因為這樣的患兒食慾也相對較差,食物中的鋅攝入減少,很容易發生缺鋅。

7、一些特殊情況下的孩子:土壤含鋅過低,使當地農產品缺鋅;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不良,一些疾病、藥物如四環素等與鋅結成難溶的複合物妨礙吸收。

4.嬰幼兒缺鋅的防治

嬰幼兒缺鋅常有餵養和疾病兩方面的原因,牛乳餵養或斷乳餵養不當,會引起鋅攝入不足;佝僂病者多汗,易造成汗液中大量鋅丟失。因此,1歲以內的嬰兒應儘量母乳餵養,及時添加輔助食品,尤其是魚、肉、蛋等動物性食品,合理、及時補充魚肝油與鈣劑,預防佝僂病的發生。對具有以上缺鋅表現的兒童,家長應帶小兒到兒童保健門診就診,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合理地進行補鋅治療。

此外,長期腹瀉、多汗也使鋅排洩增加從而引起缺鋅。因此,長期腹瀉的兒童,應積極治療。

5.介紹幾種食物補鋅的方法

是人體細胞組成的重要物質,與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蛋白質生成有密切關係,鋅是許多金屬酶的成分之一。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每日所需鋅約5-10毫克,缺鋅會造成孩子生長髮育遲緩、異食癖、厭食、生殖器發育不良、智力發育差,甚至會引起缺鋅性侏儒症、原性肢體皮炎、複發性口腔潰瘍、缺鋅性病及貧血等疾病的發生。

提到補鋅,有些父母會覺得很麻煩。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家常菜式都可以達到補鋅的效果。這裡給媽媽們介紹幾種原料易買、準備簡單、製作容易、含鋅量較高的家常菜餚:

金針菇菜膽

原料:金針菇、菜膽(油菜)、火腿、生薑、花生油、鹽、味精、蠔油、水澱粉。

做法:

1、金針菇去根洗淨,菜膽去老葉洗淨,火腿、生薑切絲備用。

2、燒鍋加水,待水開後,倒入少許鹽、味精、油,再加入菜膽,燙至剛熟,撈出備用。

3、熱鍋下油,放入薑絲,煸出香味後,隨即倒入金針菇、火腿絲,調入鹽、味精、蠔油炒透,淋入水澱粉,最後倒入菜膽即可。

此道菜含鋅量約12、9毫克,並富含兒童必須的氨基酸,可調節兒童體內的含鋅量。紅、黃、綠顏色的搭配,很容易調動孩子的食慾。

圓白菜炒肉絲

原料:圓白菜、瘦肉、紅椒、大蒜、花生油、鹽、味精、水澱粉。

做法:

1、圓白菜、紅椒洗淨切絲,瘦肉切絲,大蒜切成碎粒。

2、肉絲加少許鹽、味精、水澱粉醃好。

3、燒鍋下油,把肉絲炒至滑嫩,倒出待用。

4、熱鍋下油,放入蒜粒煸出香味,倒入圓白菜、紅椒炒至斷生,加入肉絲,調入鹽、味精炒透,最後淋入少許水澱粉翻炒幾次即可。

此道菜含鋅約14、88日毫克。圓白菜含各種維生素和抗壞血酸等,具有潤燥補虛的功效,對因缺鋅引起的兒童消化不良、消渴之疾有特效。

油潑萵筍

原料:嫩萵筍、蔥絲、橄欖油(或花生油)、鹽、味精水、花椒。

做法:

1、將萵筍去皮洗淨,切成6釐米長條狀。

2、己燒鍋加水,待水開後,放入萵筍,大火滾開後關火。隨即放入盛有冷水的容器中,過水後撈出放入盤中,撒少許鹽、味精、水醃製,並擺放好蔥絲待用。

3、熱鍋下油至80度左右,放入適量花椒粒,煸至花椒變黑關火,撈出花椒粒,將油淋入擺放好的萵筍上即可。

此道菜清淡、爽口,含鋅約7、86毫克。萵筍所含礦物質比其他蔬菜高5倍,對兒童缺鋅引起的消化不良、厭食等症有很好的療效。

蘿蔔番茄湯

原料:胡蘿蔔、西紅柿、雞蛋、薑絲、蔥末、花生油、鹽、味精、白糖。

做法:

1、胡蘿蔔、西紅柿去皮切厚片。

2、熱鍋下油,倒入薑絲煸炒幾下後放入胡蘿蔔翻炒幾次,注入清湯,中火燒開,待胡蘿蔔熟時,下入西紅柿,調入鹽、味精、白糖,把雞蛋打散倒入,撒上蔥花即可。

此湯含鋅量約35毫克。西紅柿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所含胡蘿蔔素及礦物質是缺鋅補益的佳品,對兒童疳積、缺鋅性侏儒解毒有一定療效。

還有很多我們平時都可以製作的菜餚,如胡蘿蔔炒肉絲含鋅量12毫克,桃仁雞丁含鋅量[舊日毫克,土豆悶牛腩含鋅量16毫克,菠菜煮魚片含鋅高達47毫克等,一些較複雜的甲魚、黃膳更是含鋅量較高的佳品。

近年來,人們開始認識了鋅這種體內微量元素對人體,特別是對嬰幼生長髮育的重要性,在重視補鋅後,確使許多缺鋅兒童受益。然而近來又屢有補鋅過量受害的報道。這下又把家長們的心懸了起來,不知所措了。原來這“鋅能治病、也能致病”啊!這可讓我們如何使用好這把“雙刃劍”

捕捉缺鋅的蛛絲馬跡

留意潛在因素

媽媽孕期厭食、偏食或吃素;早產兒;非母乳餵養兒;不吃葷腥、偏食挑食;佝僂病患兒;體虛易出汗的孩子等。 大汗淋漓將導致鋅的流失。據測定,每天大汗可流失鋅1.3毫克。

生長髮育遲緩,身高、體重、頭圍等發育指標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顯得矮小。低體重兒血鋅過低還可產生浮腫、低蛋白血癥。

智力發育緩慢

動作及語言發育遲緩,智商低下;

精神不振、抑鬱、行為異常等症,有的小兒還出現顫抖、抽搐;

消化功能異常,缺鋅使唾液中磷酸酶減少,味蕾功能減退,故出現厭食、偏食、口腔炎、口腔潰瘍等;

異食癖:喜歡吃不能吃的東西,如泥土、火柴桿、煤渣、紙屑等。

性器官、第二性徵發育遲緩;

免疫功能,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異常,抵抗力下降,因而易致感染,特別是反覆患呼吸道感染。

皮膚毛髮異常,有肢端皮炎、慢性溼疹、痤瘡,燙傷創面外傷傷口不易癒合;頭髮稀黃、缺乏光澤、指甲不光滑、有白點等。

家長如果能及時觀察發現上述異常跡象,提供醫生參考,結合出生情況、餵養是否合理、有無其他疾病並參考血鋅、發鋅水平測定,醫生就容易作出綜合判斷。因為這些症狀和體徵並不是缺鋅所特有的,即無特異性,家長不可望風捕影、以點代面地做出缺鋅的診斷,而隨意補鋅。

補鋅過多也害人

鋅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這是由於鋅在胃液中易轉化為氯化鋅,氯化鋅對胃有強烈的腐蝕性,可導致胃粘膜充血、水腫、糜爛,甚至引起胃血管破裂出血;

鋅過多損害肝臟,嚴重者會有黃疸性肝炎的表現;

鋅中毒可致神經元的損傷;膠質細胞的損傷;母體鋅含量過高,可致胎兒神經管畸形;

過高的血鋅會抑制白細胞的吞噬作用和殺菌能力,使人體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致病菌侵襲;

攝鋅過多(每日超過45毫克)還會妨礙鐵、銅等二價離子的吸收,不僅引起貧血,還會使體內膽固醇、尿酸等增高,以及心肌彈性蛋白分子之間交聯不全,有增加罹患冠心病、心肌梗塞的危險;

還有研究指出,攝鋅過多還會增加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因人而異 正確補鋅

不同人需要量不同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鋅的日需量為:初生-6個月嬰兒3毫克;7-12個月嬰兒5毫克;1-3歲幼兒10毫克;孕婦20毫克;乳母20毫克;正常成人10-15毫克。

嬰兒補鋅靠母乳

至少母乳餵養嬰兒3個月,然後再逐漸改用牛乳或其他代乳品餵養。母乳中鋅的吸收率高,可達62%。尤其是初乳含鋅量高,平均濃度為血清鋅的4─7倍。

斷奶後輔加富鋅食品

如牛肉、羊肉、豬瘦肉、動物肝、花生、黃豆、胡蘿蔔、牡蠣等。據測定,動物性食物的含鋅量高於植物性食物,且動物蛋白質分解後所產生的氨基酸能促進鋅的吸收,吸收率一般在50%左右;而植物性食物所含鋅,可與植物酸和纖維素結合成不溶於水的化合物,從而妨礙人體吸收,吸收率僅20%左右。人工餵養的嬰兒應從4個月起,開始添加容易吸收的富鋅輔食:瘦肉末、蛋黃、魚泥、動物肝、牡蠣、花生米粉、核桃仁粉等。

兒童補鋅靠均衡膳食

5歲以後的兒童,完全可以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鋅元素。所以要從小教育孩子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習慣,注重飲食結構合理平衡,粗細雜糧混合搭配。這樣孩子一般是不會缺鋅的。平時還應注意不要讓孩子吃過多的白糖和甜食,以免影響鋅的吸收。絕不可把鋅類藥物當成萬能的“營養滋補品”,長期應用。

孕婦乳母如何補鋅:對多數孕婦乳母來說,通過飲食途徑補鋅即可,也最有效。如,經常吃些牡蠣、動物肝臟、肉、蛋、魚以及粗糧、幹豆等含鋅豐富的食物,另外,常吃一點核桃、瓜子等含鋅較多的零食,都能起到較好的補鋅作用。孕婦要儘量少吃或不吃過於精製的米、面。小麥磨去了麥芽和麥麩,成為精麵粉時,鋅已損失了五分之四。專家建議,對於有低鋅傾向的孕產婦要定期檢查血漿中的鋅含量,如果孕婦血漿含鋅量低於每升60毫克,應在醫生指導下口服鋅劑如硫酸鋅,這樣在分娩時可防宮縮無力,縮短產程,減少出血量,避免產時或產後的併發症。

藥物補鋅慎而又慎

必須經過醫院檢查,確診為明顯缺鋅的寶寶,方可在醫生指導下給予硫酸鋅糖漿或葡萄糖酸鋅等製劑。一般用藥限定時間,不可超過2-4個月,複查正常後應及時停藥。當心鋅的有效劑量與中毒劑量相距甚小,使用不當,很容導致過量,誘發缺鐵、缺銅、貧血等一系列病症。

小兒補充鋅劑宜根據年齡、缺鋅的嚴重程度而定:

對一般嬰幼兒吸收不良或丟失性缺鋅,開始可用每日1mg/kg硫酸鋅、葡萄糖酸鋅醋酸鋅口服均可,應嚴密監測血漿鋅含量。為了有利於吸收,口服鋅劑最好在飯前1至2小時。服鋅同時應增加蛋白質攝入及治療缺鐵性貧血,可使鋅缺乏改善更快。

對不能經胃腸道補鋅嬰兒,需靜脈營養給鋅時建議:早產兒每日0.4mg/kg,3個月以下的足月產小兒每日0.2mg/kg,較大嬰兒及幼兒每日0.1mg/kg,兒童每日0.05mg/kg。應隨時檢測血漿鋅。應住院進行,不可自行盲目實施。

鋅是人體25種必需元素之一,雖然在人體中的含量很少,只有1.4-2.3克,但其功用非常重要,它參與體內70餘種酶的合成。嬰幼兒缺鋅會引起嚴重的後果,不僅會導致生長髮育的停滯, 而且會影響影響免疫防衛、創傷癒合、生殖生育等生理功能。嬰幼兒缺鋅最常見的症狀是厭食、異食癖和生長停滯。若在胎兒和乳兒期缺鋅,還會造成智力發育障礙。

動物和人體的實驗都證實,若母體在孕期缺鋅,其所生的後代就會出現畸形,並出現神經系統功能的改變。

雖然母乳中鋅的含量比牛奶所含的低,但其生物利用率高,因此純母乳餵養兒4個月之前很少患鋅缺乏症。研究表明,母親的膳食可影響母乳中鋅的含量。因此,乳母應注意膳食平衡,攝入含鋅較多的食物,如除魚之外的海產品等。

不同月齡階段,嬰幼兒對鋅的需要量有所不同,出生至半歲嬰兒每日需攝入3毫克鋅以達到身體所需;7-12個月的嬰兒每日需要攝入鋅5毫克;1-10歲的兒童每日需攝入10毫克鋅。但由於兒童膳食營養的不均衡,大多數兒童每天只能攝入鋅5毫克左右。況且人體吸收能力還有差異,因此,兒童缺鋅是較易發生的。

造成缺鋅的有關因素是:

1、雙胎、早產及營養不良兒易發生缺鋅。

2、人工餵養兒易發生缺鋅。

3、小兒偏食、挑食、忌口、常吃零食等易發生缺鋅。

4、單純依靠靜脈補液或服用金屬螯合劑(如青黴胺〉可致急性缺鋅。

臨床表現:

1、食慾差或厭食,味覺減退。

2、生長速度減慢,身材矮小,消瘦,下肢水腫。

3、免疫功能降低,容易患呼吸道感染與腹瀉。

4、皮膚與粘膜交界處(如口腔、肛門,生殖器)及眼、鼻和肢端可見經久不愈的、對稱性皮炎。

5、大孩子可出現性成熟障礙。

6、少數小兒可有異食癖,反覆發作的口腔潰瘍、脂肪吸收不良及抗維生素A性夜盲症。

1、口服硫酸鋅,2-3個月為一療程。

2、單純靜脈補液者應加補鋅。

3、消除引起缺鋅的各種原因。

預防措施:

1、初乳含鋅量為成熟乳的6-7倍,故應早開奶。

2、防止偏食、挑食、吃零食過多等不良習慣。

3、補充各種含鋅豐富的食物,鋅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植物性食物及水果中含量極少。如瘦肉、肝、魚、蛋黃等。

兒童缺鋅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據科學家統計:泰國70%的兒童血鋅“虧損”,美國3-8歲兒童30%鋅攝入不足。我國調查18個省市1400名兒童,頭髮鋅值低於正常值者約佔60%。

缺鋅的六大危害

1、孕婦缺鋅將導致胎兒發育遲緩、胎兒畸形;

2、阻礙兒童的生長髮育,嚴重者將造成缺鋅侏儒綜合症和智力障礙;

3、阻礙兒童性器官發育,造成第二性徵發育遲緩;

4、影響兒童消化功能,造成兒童厭食、異食癖、口腔炎、口腔潰瘍等;

5、影響兒童的免疫功能,使兒童抗病能力下降;

6、影響兒童皮膚健康,造成頭髮稀黃、缺乏光澤、指甲不光滑等。

哪些兒童易缺鋅:

調查研究資料表明,以下孩子最易與缺鋅“結緣”。

1、母親孕期攝鋅不足的兒童

據美國鋅供給標準:孕婦每天攝入食物中鋅的含量不得少於20毫克。如果孕婦不注意進食含鋅豐富的食品,勢必影響胎兒對鋅的利用與存儲,出生後易出現缺鋅症狀。

專家建議:孕婦宜將血鋅水平維持在89.4克左右,以便更好地滿足母胎雙方的需要。

2、 早產兒

孕期最後一個月是胎兒從母體儲備鋅元素的“黃金時間”,如果胎兒提前出世,可能導致缺鋅。

3、 非母乳餵養兒

母乳不僅含鋅量(100毫升含含鋅11.8微克)大大超過牛奶,而且吸收率高達42%,任何非母乳食品都難以企及。故吃母乳的孩子不易缺鋅,而且牛奶或其它食物餵養的兒童缺鋅的可能性較大。

4、以植物性食品為主食的兒童

肉類、蛋、禽、海產品、牡蠣等動物性食品含鋅量既多且吸收率都在30%--70%之間,明顯優於穀物類。故不可提倡孩子吃素。

5、 患佝僂病的兒童

佝僂病患兒抗病力差,容易生病而妨礙食慾,導致鋅的攝入減少。另外,佝僂病患兒出汗特多,而汗是鋅的排洩渠道之一,加重缺鋅的程度。

6、大汗淋漓將導致鋅的流失。據測定,每天大汗可流失鋅1.3毫克。

你的孩子缺鋅嗎

假如你的孩子具有上述缺鋅的因素,只能說有缺鋅的可能,是否真的缺鋅以及缺鋅的程度,尚須根據臨床症狀來分析。

一般說來,缺鋅常有異食、厭食、生長緩慢等三方面表現。

異食:指孩子喜歡吃不能吃的東西,如泥土、火柴桿、煤渣、紙屑等。

厭食:指胃口差,不想進食,或進食量減少。

生長緩慢:表現為體重、身高、頭圍等發育指標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顯得矮小。

指標測試:到醫院檢測血液中的鋅含量,如果低於正常水平,即可診斷為缺鋅。

如何給孩子補鋅:

1、 食補

這是補鋅的最好途徑。既方便有效,且不易發生中毒,即使稍吃多了一點,機體的調節系統也會減少消化道的吸收或增加排洩而保持平衡。

不滿6個月的小寶寶每天約需鋅3毫克,7-12個月每天需鋅5毫克,1-10歲每天約需鋅10毫克。

每百克食物的含鋅量約為:

豬瘦肉3.8克;

豬肝4毫克;

雞肝5毫克;

蛋黃3.4毫克;

海帶3.2毫克;

魚蝦8毫克。

2、 藥補

如果缺鋅較重或缺乏上述食物時,就不得不借助藥物之功了。

硫酸鋅:最早用於臨床,但缺陷也多,長期服用可引起較重的消化道反應,如噁心、嘔吐甚至胃出血。

葡萄糖酸鋅:屬於有機鋅,僅有輕度的胃腸不適感,飯後服用可以消除,嬰兒可溶於果汁中喂服。

鋅酵母:最為理想,是採用生物工程技術生產的純天然製品,鋅與蛋白質結合,生物利用度高,口感也好,孩子更樂於接受。

食補特別是藥補,為取得理想效果,以下幾點技巧很重要,你不可不知:

1、 注意補鋅的季節性:

夏季由於氣溫高,孩子食慾差,進食量少,攝鋅必然減少,加上大量出汗所造成的鋅流失,補鋅量應當高於其他三季。

2、 謹防藥物干擾:

不少藥物可以干擾補鋅的結果,如四環素可與鋅結合成絡合物,維生素C則與鋅結合成不溶性複合物,類似藥物還有青黴胺、葉酸等。補鋅時應儘量避免使用這些藥物。

3、 食品要精細:

韭菜、竹筍、燕麥等粗纖維多,麩糖及穀物胚芽含植酸鹽多,而粗纖維及植酸鹽均可阻礙鋅的吸收,故補鋅期間的食譜更適當精細些。

4、 莫忘補充鈣與鐵:

最新研究表明,補鋅的同時補充鈣與鐵兩種礦物元素,可促進鋅的吸收與利用,以加快機體恢復,因為三種元素有協同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