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培根致敬


向培根致敬

《培根》

//知識就是力量//


歷史上有三個著名的培根


一個是我們天天在吃的肉。

一個是近代自然科學直接的或感性的締造者,被馬克思、恩格斯稱為“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始人”。

再一個就是在1992年去世的畫家培根。


向培根致敬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


與之成長


1909年,培根出生在愛爾蘭都柏林。培根的父親是參加過布爾戰爭的退伍軍人,後來成為賽馬師,培根的母親是雪菲爾鐵礦煤礦商人的女兒,看得出這樣的生活環境十分優渥。


培根是害羞的孩子,但是他很喜歡變裝。這個習慣和女性化的舉止常惹怒他的父親,導致父子關係的疏遠。


培根於20年代開始繪畫,他既沒有接受過藝術學院的教育,也沒有擔任過常規的美術學徒。在早期的職業生涯中,他從事室內設計工作,但在20年代後期在巴黎畫廊觀看畢加索的展覽之後,決定放棄這一工作並開始繪畫。


向培根致敬


他的突破性作品是1944年的三聯畫《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就是這一件作品和其從4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抽象頭部肖像和身體肖像,為其本人奠定了抽象肖像始祖級的大師地位。


向培根致敬

《以受難為題的三張習作》,1944年


該作品以三聯畫形式構成用油彩和油蠟筆在一種木質纖維壁板上創作的,畫的背景以焦橙色為主,每格中分別有一個扭曲的擬人動物,表達了他對十字架和希臘復仇女神的詮釋。


向培根致敬

《教皇英諾森十世》


培根的另一幅成名作是《教皇英諾森十世》,是對古典大師、十七世紀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Diego Velázquez 1599-1660)的現代詮釋:原本坐在寶座上的教皇被放置和囚禁在舞臺上,尖叫的臉被縱向的金色線條模糊。這樣的宗教題材,很容易讓人猜想他是不是想以現代方式復興宗教藝術。


向培根致敬

向培根致敬


但事實上,培根本人在採訪中曾表示他的宗教題材畫作根本和宗教沒有任何關係。培根甚至沒有看過原作,只是非常喜歡那些翻拍的照片。而縱向的線條則受電視機節目的影響。


與愛人


向培根致敬

右為戴爾


1998年,在他的傳記電影《情迷畫色》中,影片開頭即交代了培根對於男性、對身體的迷戀。於是007丹尼爾·克雷格扮演的喬治·戴爾,一位笨拙的小偷從畫室屋頂上摔落下來,被他抓了一個現行。


“脫下你的衣服,”培根說道“現在你有兩個選擇,跟我上床,或者被警察帶走。”


向培根致敬

向培根致敬

向培根致敬

向培根致敬

向培根致敬

培根畫室攝影,Perry Ogden, Annie Wright


這一情景發生在1963年,這位英俊的小偷喬治·戴爾與54歲的培根開始了一段十年的同性戀情。這也為培根的創作帶來新的靈感,在他之後的作品中大量出現戴爾的形象,在受虐傾向和畸形的肉慾中迸發創作的激情,並開始意識到最豐富的創作主題來源於自己的身邊、每日的生活。


從1960年代早期開始,肖像畫成為培根作品的核心,他將描繪的焦點對準了自己的密友和戀人。


向培根致敬

弗朗西斯·培根畫作《喬治·戴爾肖像三聯習作》,1964


1971年10月,培根在巴黎大皇宮舉辦大型展覽,開幕式那天早上,人們在酒店房間裡發現了死於藥物過量的戴爾屍體。培根以專業的姿態完成了當天的準備工作,如同沒有任何事發生一般,整晚和大家在一起,就像電影裡那樣。但當他回到和喬治生活的房間的時候,疲憊孤獨的培根只能喃喃自語:生命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一切都會發生,一切都會死去。


與自畫像


向培根致敬


《自畫像》創作於1975年,無疑為弗朗西斯・培根著名自畫像中的絕佳典範之一。


他的自畫像系列公認成就斐然,甚至與藝術史上享負盛名的肖像大師──倫勃朗、梵高及畢加索齊名。


此作用色及手法皆充分展現培根獨樹一幟的創作特質,以自畫像形式自我詰問省思,是當之無愧的精彩傑作。


向培根致敬

《自畫像》,1975年


70年代被視為培根最深入內省自察的創作階段,從他的情人喬治・戴爾於1971年猝然離世,激烈狂放的自畫像便成為當時的創作特徵。培根自覺是戴爾一生的悲劇推手,他心中的內疚與自責從未真正休止。他於1971年至1974年創作一系列巨幅「黑色三聯作」,嘗試驅除戴爾之死帶來的悲痛。


「我創作過很多自畫像,只因我身邊的人們有如流螢般悄然逝去,除了自己,我根本無人可畫。」

弗朗西斯・培根與戴維・席維斯特對談,1975年,載於《戴維・席維斯特:回顧弗朗西斯・培根》。


與內心


他總是沉默寡言,強調自己的畫作沒有表達任何意思。 然而有關其作品的學術研究眾多,藝術史學家剖析當中多方面的隱喻及含意;從培根所運用豐富繁多的素材,啟發不同方向的研究。


向培根致敬


培根最初在自虐心態驅使下,讓自己更深陷於內疚情緒,他回到戴爾自殺的酒店,就在培根的大皇宮回顧展開幕48小時之前,戴爾就在此處身亡。


巴黎是培根實踐藝術抱負的中心,因戴爾之死籠罩悲痛而詭異的陰霾,卻又是成就其創作事業之地。


向培根致敬


在這樣一個圖像化的時代,沒有哪位畫家能夠像培根一樣,用粗獷、犀利、具有強烈暴力與噩夢般的圖像,如此生動地刻畫了現實生活中的緊張與矛盾。”


向培根致敬


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從沒有過家庭的人,自然而然會將孤獨與苦惱當做最喜歡錶達的主題。在他的畫面上最常見的便是一個可怖的、扭曲的、孤寂而痙攣著的肉體,如同在現代鋼鐵森林中掙扎的每一個人一樣,一個難以名狀的“食屍鬼”或是一個咆哮著的惡魔,它或坐或站在一個幽閉著的陰森的空間中,很像一個陰暗的單人牢房。


→往期精彩推文←



向培根致敬


向培根致敬


向培根致敬


向培根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