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跟美國的關係,你們怎麼看?

好物分享官呀


主要還是兩國上層不和,造成了今天關係緊張,與兩國普通百姓無多少關係。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發其聲,不做其事,美伊兩國從巴列維時代是最親密的盟友關係,美國對伊朗的投入花了血本,從F14熊貓戰鬥機就知道了,只有美伊兩國才大規模的裝備。

伊朗的經濟在當時中東首屈一指,現在伊朗很多家底,也是美國人援助的。

霍梅尼推翻了巴列維國王后,巴列維逃往美國,如果當時霍梅尼不做出格之事,綁架了美國大使館所有人員作人質,逼美國交出巴列維國王,兩國關係不會走向今天糟糕的境地。

巴列維時代與以色列關係友好,與美國關係友好,一到霍梅尼時代兩國外交變糟糕了。

這就是美伊兩國上層神仙打架,兩國凡人百姓遭殃,政治永遠都是骯髒的,吃瓜群眾永遠都是看不懂的。


隨雨飄渺


20世紀中期,伊朗跟美國一度是好基友,各種國際合作,但自從1979伊斯蘭革命爆發後,就分道揚鑣了。1980年發生德黑蘭人質事件,更是讓兩國關係決裂,甚是仇視。究其根本,主要是伊朗新政府主動挑釁導致的。長遠看,伊朗跟美國就是相愛相殺的好基友吧



瀟瀟風雪夜歸人


新華社華盛頓1月7日電(記者劉晨 劉品然)美國日前在伊拉克發動空襲,打死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引發鏈式反應:伊朗誓言報復,美國增兵中東,伊拉克巴格達“綠區”遭襲……美國和伊朗領導人幾番隔空放狠話,氣氛日益緊張。美國和伊朗的緊張關係緣何走到今天這般地步?

2020年1月6日,警察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執勤。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3日在伊拉克遭美軍襲擊身亡後,美國紐約市宣佈在重要場所加強警戒。(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不少媒體認為,去年底一名美國承包商在伊拉克基爾庫克附近一處軍事基地被炸身亡是引發美國和伊朗對峙升級的直接導火索。也有學者提出,一年半前美國執意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才是給兩國關係轉變埋下的伏筆。

儘管國際原子能機構一再確認伊朗遵守伊核協議,美國在伊核協議各方均強烈反對的情況下仍一意孤行,於2018年5月單方面退出該協議,並重啟和新增一系列嚴苛的對伊制裁。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時期艱難促成的美伊對話以及兩國關係回暖勢頭終結,兩國再次滑向對抗。

分析人士認為,美伊緊張關係升級的一個重要節點出現在去年5月。當時,美國宣佈中止對任何國家和地區進口伊朗石油給予制裁豁免。美智庫大西洋理事會“伊朗未來倡議”項目負責人芭芭拉·斯萊文指出,以此事為分水嶺,伊朗對美政策由“保持戰略耐心”轉為“抵抗與報復”。去年5月,伊朗宣佈中止履行伊核協議部分條款。6月,伊朗擊落美國一架“全球鷹”無人機,美伊關係一度劍拔弩張。

去年5月之後,海灣地區發生多起重大事件:沙特阿拉伯油田遭襲、海灣地區多艘油輪遇襲、巴格達“綠區”多次遭火箭彈襲擊。美方指責伊朗是這些事件的“幕後黑手”,伊朗則堅決否認。

2019年7月21日,在伊朗霍爾木茲海峽附近水域,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船隻在被扣押的英國油輪“史丹納帝國”號周圍遊弋。(新華社/伊朗學生通訊社)

近一週來,局勢更是急轉直下。為報復美國承包商之死,美軍空襲什葉派武裝組織“真主旅”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多處設施,導致伊拉克民眾衝擊美國大使館以示抗議。新年伊始,美軍空襲巴格達國際機場,炸死伊朗指揮官蘇萊曼尼。有媒體甚至警告,美方的一系列行動打開了可能引發中東乃至世界大震盪的潘多拉魔盒。

斯萊文認為,美伊關係發展到如今“是一個悲劇”,“是一系列戰略錯誤的結果”。美國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史蒂芬·沃爾特認為,美伊危機發展至今“毫無意義且非常危險”。他指出,伊朗並未威脅到美國自身安全或繁榮。美國在伊朗問題上的做法,再次證明美國無力在全球重點事務上形成“連貫而有效”的戰略。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知名主持人法裡德·扎卡里亞說,特朗普上臺伊始即承諾要將美國帶出中東泥沼,集中力量處理長期被忽視的國內問題。但幾年過去,美國在中東不僅舊“仗”未消,又新增軍事衝突危機。扎卡里亞還認為,特朗普政府的對伊政策更多出於意識形態考量。





壽司小丸子丶阿山


受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影響,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伊朗與傳統盟友的關係急轉直下,尤其是與美國之間,更是斷絕外交關係。自此之後,伊朗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發展,飽受國際社會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所詬病。

雖然世界政治正在向多極化發展,不存在一個屹立於世界之巔的霸權國家,但是美國作為一個昔日霸主,在經濟上和政治上仍舊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與帶動力。當然,即使伊朗與美國關係友好,並不意味著它與西方所有國家關係都能正常發展,但是美伊關係若改善,則會大大減少合作的阻力。

因此,自大阿亞圖拉霍梅尼逝世後,在宗教領袖哈梅內伊領導下的伊朗歷任總統,首先要解決的對外關係就是與美國的關係。

由於伊朗與美國在政治、經濟、安全等重大利益上存在矛盾,美伊關係始終難以得到實質改善。在伊朗“法基赫體制”下,霍梅尼外交思想對伊朗外交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即使伊朗經歷了四任不同派別的總統,伊朗外交政策的核心始終是維護伊朗伊斯蘭政權,並且在外交路徑上傾向於選擇“革命主義的反體系外交”,呈現著意識形態與國家利益相互支配的“二元性的外交結構”。

尤其是在內賈德總統時期,內賈德“在外交領域掀起了充滿顛覆色彩的‘內賈德革命’”。強勢的小布什政府與強硬的內賈德在國際舞臺上展開了激烈的較量,面對美國的遏制政策,內賈德總統不甘示弱,採取一系列的反遏制措施,並始終保持強硬立場,使得美伊關係再次惡化。

伊朗前兩任總統則表現出了相對溫和的外交風格。溫和保守派的拉夫桑賈尼上任後,為了重建經濟,堅持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實施經濟外交政策,努力改善各國關係,尤其是對美伊關係的改善報以重要期望。拉夫桑賈尼認為“伊朗與美國有著共同敵人和利益”,並且試圖結束兩國長期以來的敵對狀態。以“開明”“溫和”著稱的哈塔米總統上任後,在一定程度上繼續延續拉氏的外交政策,主張“文明間對話”,緩和同國際社會的緊張關係。哈塔米總統使伊朗與美國從“對罵”轉向“對話”,由“敵對”到“相對穩定”,成功地打破了美國的經濟制裁。

一個重點——伊核問題

美伊關係始終無法改善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伊核問題尚未解決。因此,歷任總統對伊核問題的不同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美伊關係的走向。

兩伊戰爭結束後,在拉夫桑賈尼時期,伊朗同俄羅斯簽訂了相關建設合同後,重新開始核電站建設。在哈塔米時期,伊朗秘密進行的鈾濃縮項目被爆出,國際社會予以強烈抗議。溫和的哈塔米政府積極配合國際社會的調查,同意自願暫停鈾濃縮活動,使得伊核問題的矛盾得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框架內得到緩解。但是,自內賈德上任後,單方面採取強硬的態度恢復鈾濃縮活動,使得伊核問題被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聯合國安理會,使得伊核問題上升為國際問題,由此嚴重損害了伊朗地區大國的形象,導致伊朗在國際社會上失去了信任,徹底淪為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恐怖主義國家”。

所以,伊核問題始終無法解決的原因之一,就是國際社會與伊朗深陷安全困境。

對於美國,從國家利益和安全利益角度考慮,一個與其價值觀念嚴重不符且擁有核武器能力的國家是不能被容忍的。因此,極力打壓伊朗成為美國重要的外交政策。而國際制裁就成為美國帶領西方打壓伊朗的一種重要手段。

一個目標——解除國際制裁

如前所述,當伊朗秘密進行核研發的計劃曝光後,以美國和歐盟為首的國際社會對伊朗實施嚴厲的制裁,期望通過對伊朗經濟制裁以迫使其停止鈾濃縮活動,禁止核武器的開發。

針對國際社會的制裁,伊朗也進行了強烈的反制裁鬥爭,與國際社會就核問題展開激烈博弈。但是,由於國際社會對伊朗的制裁全面且深入,即使未能從技術層面阻止伊朗繼續發展核計劃,但是也嚴重傷害了伊朗經濟發展,由此造成伊朗國內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逐漸下降,國內矛盾增加導致伊朗國內政權面臨嚴重問題。

因此,為解決國內經濟發展問題,緩解國內社會矛盾,伊朗同國際社會重啟核談判,以緩解國際制裁所帶來的壓力,為此,伊朗做出了一系列的妥協。





飄飄影院


美國打擊治裁伊朗,撬動原油上漲;製造地區危機大賺軍火勾當。保住美元位子正主張!


舒言136


羊和狼的關係。


丁佔愛


伊朗人有骨氣,敢同美霸叫板,支持!


用戶3022325291762


夫妻怨家關係,沒完沒了。


用戶大明飛鳥


予與盾的關係,心火不容


虹橋管大哥


我看這樣下去必一有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