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刚直的性格让北宋党争蔓延,北宋朝廷最终陷入党争之祸

引言

宋朝是中国封建文明比较完备的一个王朝,

开国皇帝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巧妙的解决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顽疾,彻底压制了武人的跋扈之势,一改五代以来文人“斯文扫地”的局面,尊重并大力的使用文人来治世,还立下了“不杀大臣及言事者”的誓约,开创了大宋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这一变革,使得赵宋王朝的发展欣欣向荣,一举改变了五代以来王朝短命的现象。

寇准刚直的性格让北宋党争蔓延,北宋朝廷最终陷入党争之祸


武人的地位没有文人的高,可以很好地防止叛乱篡权,“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治国一定要用文人。赵匡胤不但重用后周大臣,甚至连南唐的旧臣也不吝授予职位,加上开科取士,大兴文治之风。但是随着文士的兴起,文臣之间的结党营私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这就是北宋后来的党争之祸,严重的影响了北宋政治的良性发展,最终引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剧。

科举考试造成了同年结党之势的雏形

宋朝初年,宋太祖开始开科取士,宋朝开国的第一榜只有十九人而已。而到了宋太宗时期,第一榜便取士500多人,第二榜取士150多人,人数是宋太祖时期的十倍之多。科举取士一方面大开文士之风,另一方人数增多也增加了进士们升迁的难度,因此同一届的考生往往会结伴春游,拉近一下感情,好以后相互提携。这是结党之风的雏形,只是宋太祖一朝的进士官普遍都不大,所以也就没有形成党争之势。

寇准刚直的性格让北宋党争蔓延,北宋朝廷最终陷入党争之祸


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可截然不一样,宋开国时期的功臣大多已经去世,需要新的血液力量充实朝廷官员,只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新人。在宋太宗第一榜的状元吕蒙正,后来当了宰相,太平兴国三年榜上的第三名赵昌言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探花冯拯更是宋真宗、宗仁宗两朝的重臣。还有后来的龙虎榜就更加的出名了。

这里必须说的就是太平兴国三年榜上的赵昌言和胡旦,他们以同年领袖的身份领导了这一年的进士们,逐步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势力。胡旦是这一年的状元,他个性鲜明,不愿意屈居人后,在官场上一直努力晋升为相。在任职左右拾遗的时候,他上书言事攻击时政惹怒了当时的宰相卢多逊和赵普,被外放任职地方官。赵昌言则一直官运亨通,仕途顺利。赵昌言后来推荐胡旦回京任职,担任知制诰,这样朝中就形成了赵昌言、胡旦、董俨、陈象舆四人为首的结党议事。他们自命清高,抨击时政,甚至还预谋在端拱元年敲登闻鼓,控告当时的宰相李昉失职,实际上这群人就和现在的愤青有点相似,看什么都不顺眼,都想发表一下高论。赵普上台以后,立马把这四人外放任职,如果不是太宗爱惜他们的才华,恐怕她们四人早就被赵普找个借口整死。而

太平兴国三年的结党之势就此被赵普阴差阳错的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他们再也没能重新形成结党之势。

“龙虎榜”寇准开启廷争


寇准刚直的性格让北宋党争蔓延,北宋朝廷最终陷入党争之祸

丁谓

北宋一朝开科取士最著名的一榜就是太平兴国五年的进士,这一榜中有四人做到了宰相的位置,他们分别是寇准、李沆、王旦、向敏中,同时状元苏易简也做到了参知政事,可惜只活了39岁,不然以后有可能官至宰相之位。还有张咏也是治理四川的名臣,能力出众无人可替。这一榜就被称作“

龙虎榜”。

这一时期还有一批人,与“龙虎榜”在真宗朝有政争和党争,被称作“五鬼”,他们是丁谓、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整个真宗朝的政争与党争就是“龙虎榜”和“五鬼”之间。王钦若在整个真宗朝都与寇准、王旦相争,但他们之间更多是政见不同,还没有达到党争的地步。丁谓则不一样,他是真宗朝后期党争的代表人物。“寇丁之争”成为了北宋大规模党争的开始,对仁宗朝的政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牵连了很多官员。

在这人当中,最先在北宋政治舞台掀起廷争的是寇准,寇准仕途发展比同年要顺利得多,在淳化二年就管至枢密副使,寇准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由于寇准的检举,参知政事王沔被罢官,同时时任宰相的吕蒙正也因为太宗储君之事被罢相,太平兴国二年的进士集团在朝廷的影响力有所下降,新生的政治力量逐渐兴起,但是这一切都与寇准没有关系,在淳化四年寇准被第一次罢官。

淳化四年,寇准与温仲舒同出禁中,归私第,道逢狂人,迎马首呼万岁右羽林大将军、判左金吾王宾故与(张)逊俱事晋邸,逊尝保举宾,雅相厚善,又知逊与准有隙,因奏言:民迎准马首呼万岁既而逊等奏事,上诘之,准自辨:‘实与仲舒同行,而逊令宾独奏臣逊执宾奏斥准,辞意甚厉,因互发其私,上怒,故贬逊而罢准。


寇准刚直的性格让北宋党争蔓延,北宋朝廷最终陷入党争之祸

寇准


出现上述的事情,向皇上禀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上书的王宾是张逊的亲信,张逊与寇准历来不和,常常因为政见不同争论不休,廷争自然不少。太宗为了平息整个事件,就把张逊外调,再说这个“迎马首”事件本来就是来路不明,没有证据,不至于罢免两府高官。但是寇准认为张逊故意诋毁他,张逊也不退让,两人便在朝堂争论起来,仁宗一气之下贬了张逊外调,寇准罢免职务。

这次廷争没多久,寇准在淳化五年被调任京城,任参知政事。当时的宰相是吕端 还有两名参知政事是南唐降臣张洎和名声不太好的李昌龄。这四人寇准办事能力强且人比较霸道,所以基本由寇准说了算,其他人也不计较。寇准提拔官员的时候完全以自己喜好为准,寇准与他的政敌冯拯发生了仁宗朝的第一次政治冲突。冯拯认为寇准提拔官员标准不公平,就上书仁宗皇帝,寇准则认为标准没有不合适的地方,都是和宰相商量后决定,因此在朝廷上争论不休,这次的廷争就这样发生了。最后的结局是寇准被罢官,自此以后寇准就和冯拯结下了梁子。

寇准的行事风格极为高调,说话从来不拐弯抹角。景德元年,辽国入侵北宋,寇准劝说皇帝御驾亲征,而王钦若认为辽国势大,应该避祸于南方。寇准认为: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斩之!这样一句话让王钦若记恨寇准一辈子。寇准的树敌还没有结束,在整个景德之役和檀渊之盟期间,就是寇准和诸多大臣交恶的时期。首先他和老冤家冯拯因为真宗是否亲临前线之事发生摩擦。同时,寇准还得罪了曹利用,二人之后在两府矛盾不断,所以在之后的“寇丁之争”曹利用果断的加入了丁谓的麾下,全力攻击寇准。

“寇丁之争”开启北宋党争


寇准刚直的性格让北宋党争蔓延,北宋朝廷最终陷入党争之祸

寇准再次被罢相之后,接任宰相的是寇准的同年好友王旦。同时王钦若等人的势力也开始崛起,王旦感受到了这些小人的威胁,他开始加紧组建自己的政治阵营,李迪、王曾、杨亿等人被王旦提拔,成为了日后寇准阵营的干将。在王旦为宰相的时候,朝中虽有廷争但是党争现象没有。不过像曹利用、陈彭年、林特、丁谓、王钦若之类的小人也上升的很快,整治隐患依然形成。

王旦为了避免以后朝廷被小人所掌控,提拔了许多正直之人为官,以备将来应付这些人。这无形中就为后来的“寇丁之争”提供了便利条件,真宗朝的廷争逐渐转向了党争。

王旦因为身体原因于天禧元年辞去宰相职务,接任宰相的是王钦若,他在天熙二年因为收受贿赂调离京城,这给了寇准回京的机会,随后寇准再次拜相。这一次和寇准同时进了两府的还有丁谓。丁谓是一个理财高手,很受宋真宗的赏识。

在《丁晋公谈录》中记载真宗封禅泰山之时,询问三司使丁随行军队的粮草是否充足,丁谓详细讲道:“随驾兵马不过十万,人每日请口食米二升半,一日只计米二千五百石。或遇驻毕处所,不过三日,只支米得七千五百石,何处州县无米七千五百石斛斗,往回之间具可有备。”


寇准刚直的性格让北宋党争蔓延,北宋朝廷最终陷入党争之祸

丁谓为寇准拂须

这里可以看出丁谓的业务能力还是很强的。刚进两府的时候,寇准和丁谓关系还是很和谐的,两人关系交恶是因为一顿饭。寇准的胡须被汤汁所弄脏,丁谓就帮助寇准擦拭,寇准讥笑丁谓:“参政国之大者,乃为长官拂须也”寇准在公然场合讥笑丁谓,不顾丁谓的颜面,自此两人就结下梁子。后来两人都是参知政事,但是寇准干事独断专行,而丁谓又野心很大,两人的矛盾就公开化了。寇准后来得罪了刘皇后,刘皇后就联合曹利用、丁谓以及钱惟演,“倒寇”集团正式形成。

寇准在真宗有病期间建议让太子监国,防止刘皇后专权。《龙川别志》这样记载:

真宗晚年得风疾,目疑不起,常枕臣者周怀政股,与之谋,欲命太子监国。怀政,东宫官也。出与寇准谋之,遂议立太子废刘氏,黜丁谓等。

但是这次行动泄密,随后丁谓及其同党马上上书皇帝攻击寇准,真宗在钱惟演的劝说下罢了寇准的宰相。宋真宗打算让李迪任宰相,在钱惟演的极力推荐下,丁谓出任了宰相。至此“寇丁之争”以寇准罢相、丁谓入相而告终。后来,寇丁两派在朝堂之上你来我往,互相攻击,李迪被罢相以后,朝堂之上成了丁谓一党的天下,冯拯、曹利用等进入中枢部门,丁谓一党控制了中枢权力。仁宗朝,刘皇后变成了刘太后,丁谓一党春风得意,没想到刘太后早就想赶走丁谓等人,寇准一党仅剩的王曾,抓住机会,扳倒了丁谓等人,自此“寇丁之争”彻底结束,从景德年间开始到宋仁宗乾兴年间长达二十年的两派之争落下了帷幕。

结语


寇准刚直的性格让北宋党争蔓延,北宋朝廷最终陷入党争之祸

“龙虎榜”与“五鬼”之争,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涉及官员多人,最终的结局是两党成员相继罢免。不过这次党争却给之后的北宋政局带来了很多影响。可以说是寇准,一手开启了北宋党争的先河,随后的仁宗朝,吕夷简、夏竦和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激烈的斗争,双方也从激烈的廷争一步步演化为新党与旧党之争。王曾搬到丁谓,以“莫须有”的罪名联合刘太后除掉了丁谓,这也开了以言论风评罢免宰相的不良先河,开了宋朝“不道、无将、现任余与罪苦者”的党争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