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又費力,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為何要多看幾個醫生,選擇決定結局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為關鍵的成長階段,是人格和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青春期也是精神分裂症的另一個高發期。精神分裂症屬於六類重性精神障礙之一,對孩子今後人生髮展的影響將是巨大的。在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初發期,不妨多看幾個醫生,綜合權衡,精準診治,才能取得高性價比的康復效果。

花錢又費力,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為何要多看幾個醫生,選擇決定結局

一、從診斷手段來看

精神分裂症不能依靠CT、MRI、超聲、生理生化等客觀指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診斷主要依賴精神科大夫的個人經驗和責任心。醫生判斷患者病情的主要依據是患者自述病情,聽取家人反饋,精神科醫生有目的地詢問,作為精神症狀的檢查和甄別手段 ,然後對照CCMD-3、ICD-10等精神科通用的國際國內診斷標準,根據自己的職業經驗(來自於醫學教科書、同道授業解惑積累),作出精神疾病性質、嚴重程度、自知力的具體診斷。其它常規檢查、CT、MRI、影像檢查、EEG等結果,只是為醫生的診斷提供參考,並作為排除其它器質性病變的依據。

拋開精神科大夫的工作責任心,每個醫生的執業經驗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難免出現誤差。對於同一個患者及其病情,不同醫生的理解和認識也不盡相同,也有可能出現意見相差較大甚至出現不同的結論。當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時候,最後由職務高、職稱高的醫師說了算,一錘定音。至於準確與否,難以考慮,先上抗精神病藥物,走一步看一步,根據診治進展再作修正。當然這種情況不多見,但肯定是存在的。

二、從診斷時間來看

目前精神科人才還是緊缺的,隊伍呈老化趨勢,與兒科類似,青黃不接,人才留不住,後繼乏力。好不容易招進來,真正潛心工作的少,伺機拔腿走人的多。稍有能力的忙於考研、考公,沒有頭路的,每天應對日常工作的多,深入鑽研學習的少。精神科醫生的數量不足,而患者卻呈上升趨勢,導致醫生用在患者身上的單位時間減少,通常一個門診醫生半天要開出20-40張處方(包括複診)不等,除出晨會、中途休息,一個醫生半天用於看病的時間大約在2.5小時,以平均半天30人計算,每個患者看病約為5分鐘。一個醫生在5-10分鐘內全面獲取一個患者的精神狀態資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患者非常想與醫生交流一下自己患病的感受,可是醫生已經叫了下一個患者。

從基層去三甲精神專科醫院看病的患者,多有這樣的感受,排了多少天的號,驅車幾百上千裡,看病只有5-10分鐘。親們,你有過這種苦惱的體驗嗎,歡迎在文後吐槽。精神科不同於其它科室,患者更渴望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患病感受,精神科大夫的“偶爾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在安慰”這種特殊功能,是精神疾病患者最需要的,又是最奢侈的嚮往。

三、從診治思維來看

由於時間分配問題,醫生只能簡化工作流程,根據核心症狀、病程、社會功能三個要素粗略評估匆忙作出診斷。由於執業理念不同,生物學取向的診治理念佔主導,臨床重(視)症狀、輕(視)訴求的現實,使得大多數精神科醫生只能將視線聚焦於患者的精神病性核心症狀,對患者的個人史、成長史、戀愛情感、生活環境、壓力事件等與精神分裂症發作密切相關的因素只能一帶而過,甚至是直接略過。

花錢又費力,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為何要多看幾個醫生,選擇決定結局

青春期孩子生理發育方面早熟,心理發育處於半成熟狀態,是一隻半生不熟的“青蘋果”,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性,使不少青少年在應對內部心理環境和外在生存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較多的不適應問題。校園性教育近似缺失,月經來潮、遺精發生等生理問題,徒增青少年的性煩惱,而性禁忌則使孩子們對一些正常的性生理心理現象,產生強烈的罪惡感。這時期孩子們的自我意識覺醒,對自我體像開始熱烈關注,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敏感多疑。學習的科目較小學增加了許多,“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焦慮,來自家長、老師方面的過度期待,使孩子們面臨著更多的精神壓力,這個時期孩子體內激素水平波動增加,這一系列的變化疊加在一起,很容易使青少年在心理、行為方面的表現出現偏離常態的現象,嚴重一些的就表現出類似於精神病性症狀的“幻覺”、“妄想”。

筆者從事精神醫學和心理治療工作近30年,歸納總結髮現,大多數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狀表現為多疑敏感自卑,不能自我接納,害怕批評議論否定為主,常見的幻聽內容為“聽到有人罵其二X,裝,做,不要臉的X子,更重一些的孩子會懷疑周圍有人做作他、陷害他,大腦被神秘的力量控制,這些症狀的發生又與青春期這個關鍵因素有關。

患者深陷其中,為此焦慮、害怕、恐懼,終日惶恐不安,出現這種情況,你們說,孩子們又如何才能上課用心聽講、課後安心學習呢?我們的家長只看到了孩子成績大幅度下滑這個外顯指標,以為孩子不用心、思想開小差,卻不知是孩子出現了嚴重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

四、兼聽則明,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由於青春期身心發展的特殊性,精神科醫生在診治青少年的精神病性障礙時,應考慮到患者的病情與青春期發展任務、體內激素水平波動高、情緒起伏大之間的關聯性,將患者的症狀放到特定年齡緯度、發展任務、背景環境下全面考量,解讀出症狀背後沒有得到滿足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説患者的某個症狀是在告訴我們什麼?不能象對待成人患者那樣,直接截取孩子的核心症狀,機械套用ICD-10、CCMD-3就給出結論。與成家立業的成人來相比,未成年孩子得了精神分裂症,對於一個家庭來説,未來的希望在哪裡呢?

對於青春期出現了精神病性症狀的孩子,精神科大夫在給出診斷的時候應特別慎重,如果分裂症狀不嚴重的話,我的觀點傾向於,在孩子初次診治時應避免使用“精神分裂症”這個疾病診斷,儘可能使用與精神分裂症接近的偏執障礙、妄想狀態、幻聽等症狀作初診結論,以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提升孩子積極自救的信心,現在的孩子上網一查,精神分裂症的是是非非,網上講得都清清楚楚,沒有希望的人生,誰還願意去繼續努力呢!

家長帶孩子去精神病醫院就診時,最好是多看幾個醫生,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在看生物學取向的精神科大夫時,可以再聽聽社會心理學取向的精神科醫生的意見。吸收老、中、青精神科專家的意見,有條件的可以在基層精神病院、地區和省級三甲醫院都看看。大醫院大專家固然重要,小醫院小專家也不要忽視,有的時候高手在民間。如果是貧困家庭,我的意見是,就在當地市縣精神病院認真看病即可。藥物控制了精神症狀以後,最好是加強社會心理行為功能訓練,來提升孩子的社會交往、社會適應能力,避免掉進“藥越吃越多”、“體型越來越重”、“人越來越懶”、“離殘疾越來越近”的坑!你去看看有多少患者走上了這條路。“輕診斷,重康復”,多采取保護性診治,儘可能減少治療的負面影響,充分調動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身參與治療的積極性,不斷激發孩子的自我拯救自我療愈的力量,才能取得理想的康復結果。

花錢又費力,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為何要多看幾個醫生,選擇決定結局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直接影響升學、就業、婚戀、生育、考公等人生重大事項,這些影響甚至伴隨孩子的一生,而且康復也是長期工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其實每個人終生都在為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而不懈努力,精分患者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也不必過度悲觀。在發病初期多看幾個醫生,多聽取不同的建議,雖然費時費力,但從長遠來看還是值得的。小夥伴們,你們認為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吐槽,發表你們的高見。

條友們,我是@鹽城心理醫生張懷禮,我在【自愈力●心靈公社】與你分享29年執業經驗,點贊收藏、關注私信、留言吐槽均歡迎,你的鼓勵是我不懈分享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