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有人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天空海闊憑魚躍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一幅非常經典的對聯,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可以脫口而出的。對聯表面的意思是講義氣,愛打抱不平的人,多數來自市井中的普通民眾;而有文化,有知識的讀書人,卻往往違背信義,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

乍一看,讀書人不免要心中一凜了,讀書人有這麼不堪麼?我們還是先來看一下這幅對聯的來歷吧。

據民間傳說,明朝末年的宗室,有不少驕橫奢侈之輩。他們不掛實職,有錢有閒,天天沒什麼正經事可做。其中,有些宗室就開始蓄養家奴,招貓逗狗,用以玩樂。家奴背靠皇親,也是驕橫跋扈,仗勢欺人之輩。他們經常牽著鬥犬,到街上以放犬撕咬行人為樂。攝於皇威,百姓們惹不起,官府也不敢管。

有一天,宗室的奴才又牽著鬥犬,到街上找樂子。鬥犬也是狗仗人勢,一放開繩索,就狂奔而出,見到路人就咬。一名秀才躲閃不及,被鬥犬一下撲到在地。鬥犬瘋狂地在秀才身上撕咬,而秀才則被咬的哇哇大叫,眼看就要命喪當場。

正在秀才危在旦夕之際,一個賣肉的屠夫衝了上去,手起刀落,將鬥犬的頭給剁了下來。秀才得救了,鬥犬卻死了。放犬的奴才見狀,上去不容分說,將屠夫和秀才捆了起來,送到了官府,要求嚴懲。

當時,一名叫做曹學佺的官員正好就任廣西右參議。曹學佺為人正直,早已聽說了宗室的驕橫,以及惡奴的跋扈,早就想找機會懲治一下了。曹學佺一看狀子,又詢問了事情經過,當堂判屠夫無罪,而皇親則要賠償秀才醫藥費。

皇親覺得,賠錢是小,皇室的臉面很重要,絕不能丟。於是,就派人威逼利誘秀才,許以重金,讓秀才改口,說自己和鬥犬相識,正玩耍間,屠夫突然衝上來殺了鬥犬。

秀才攝於皇親威勢,改了口供,出賣了救命恩人屠夫。這讓曹學佺很憤怒,革去了秀才的功名,命衙役仗責。秀才受不住杖刑,就合盤將皇親許以重金,威逼他改口供的事情全說了出來。

案件真相大白,曹學佺最終判決,屠夫為救人殺狗無罪,用現代詞彙形容就是見義勇為,當然無罪。而秀才,恩將仇報,竟承認與狗為友,功名已革,發去皇親家為狗。明朝終究是皇權時代,整件事也並未鬧出人命,曹學佺也就沒有再追究皇親的責任。皇親肯定也不會要秀才,畢竟秀才最後說出了真相。只有忘恩負義,毫無氣節可言的秀才,是落了一個裡外不是人,不但被狗咬,還被仗責,最後連醫藥費都沒了。

曹學佺斷完案子之後,有感而發,在紙上寫下了,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對聯。

實際上,曹學佺可能僅僅只是因為一件事情有感而發罷了。

在古代,恐怕負心之人,不管是市井草民,還是讀書之人,應該都不少。特別是在皇室、官府、士紳等強勢群體的壓迫之下,又能有幾個堅守得住呢?恐怖絕大部分都會和故事中的秀才有一樣的選擇。正如《昔時賢文》所記:“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同富貴可,同患難皆少呀。

同樣的,仗義之人,除了“屠狗輩”之外,書生也有很多仗義之士。故事中的曹學佺,就是一名仗義的讀書人。

曹學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位人物,他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中進士。曹學佺的主考恩師是當時的吏部尚書張位。原本,曹學佺為避嫌,與張位保持距離,但是張位後來受人構陷,被放逐通州,其他門生都害怕被牽連,不敢去送行。此時,只有曹學佺卻絲毫不避諱,不但替張位送行,還幫老師打點好了行程,堪稱“仗義”二字。

後來,曹學佺的官場生涯,也是一路坎坷。他雖然多有功績,獲得升遷,卻也在每次升遷後,因為剛正,得罪權貴,又屢遭貶謫。曹學佺在天啟年間,因為是東林黨人,被魏忠賢以編撰《野史紀略》,私撰野史、淆亂國章,被免職拘禁。當時在黨爭之中,被處死的東林六君子楊漣等人,以及東林八君子顧憲成等人,都可謂是讀書人中有志的“仗義”之士,甘願死也不屈服。

而曹學佺得自己的長子相救,獲釋,明朝滅亡後,加入了南明隆武政權,與大學士黃道周共同制定國策。黃道周,在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募集數千人,以扁擔為武器,出發抗清,即有名的“扁擔軍”。黃道周兵敗被俘,從容就義,又是一個“仗義”的讀書人。而黃道周的四位學生,也同日遇害,史稱“黃門四君子”,也是讀書人。

第二年,即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親征清軍戰敗,絕食而亡。當年九月,曹學佺在清軍攻陷福州時,也自縊而亡,以身殉國。曹學佺在去世百年後的乾隆十一年(1746年),經乾隆御批,追諡忠節,成為了忠君報國,以死殉節的典範。最終,曹學佺以身踐行了什麼叫做“仗義”,對於讀書入仕之人而言,“仗義”就是做人之不屈,對國之忠誠。


奕天讀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的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

具體故事很多人都說了。

而曹學佺確實是仗義的人,最終為了大明效忠自盡,也不願意投靠滿清。

但這些話,未必是他說的。

有這種說法,其實是民間的傳說,並不是老曹說的。

民間這麼說,是體現老百姓似乎比讀書人高尚。

其實,事實不是這樣。

底層老百姓和知識分子或者有錢人,談不上誰更好誰更壞,大體是壞人的比率都是差不多的,也有不少好人。

但不可否認,知識分子如果壞起來,大多是偽君子、斯文敗類,更讓人噁心。

這種人現在大陸就有不少,為了點利益抹殺良心,胡言亂語,譁眾取寵,卑鄙下流。

話說回來,底層老百姓也未必不是這樣。

薩沙寫過100多箇中國惡性案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屠狗輩乾的。尤其是一些極度殘忍、變態的案件,都是這些人的所為。

知識分子也有犯罪,但無論數量還是邪惡程度,都相對較低。

為什麼?

知識分子通過生活條件要好一些,所以他們有很多顧慮,一般不會隨便犯罪。

而底層民眾很多連基本生活都是勉強維持,你讓他搞什麼仗義,本來就是可笑的。

人家說溫飽才能知禮儀。

剛剛薩沙看了一個新聞,有個釋放3天的犯人,帶著100元到杭州找工作,沒找到,餓了三天,就跑到銀行自稱要搶劫。結果被又抓回監獄裡面,找個地方吃飯。

試問,這種人你跟他談什麼仗義,豈不是開玩笑?


薩沙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一副對聯。是明代詩人曹學佺所寫。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的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

這兩句話出自一個典故,有一天,一個秀才正在街上走路,突然衝出一條惡犬,向秀才撲去,眼看就要咬傷秀才,幸好在旁邊的屠夫上前一步,將狗殺掉了。但這個狗是皇室的狗,俗話說打狗看主人,屠戶殺掉了皇室的狗,自然吃上了官司。

而接手這個官司的,是一個叫曹學佺的才子,他為人正直,處事公平,並沒有因為狗是皇室的而偏心,但是皇室的人並未善罷甘休,而是花錢買通了這個秀才,結果這個秀才做了偽證,導致屠戶被判死刑。曹大人非常生氣,嚴刑逼問秀才,秀才這才講述了事情,但此時屠戶已經死了,曹大人哀嘆道,“仗義每多屠狗輩,無情最是讀書人”。

這雖然是個典故,但是很符合一部分的社會現實,所以被流傳下來,為什麼說它符合現實呢?因為屠戶雖然出身低微,職業也不好,但常年混於市井之中的屠夫,更能體會人情冷暖,他們雖然不懂大道理,但做事也知道憑良心,遇到困難便會仗義相救。而那些讀書人呢?吱吱呀呀,皓首窮經,酸道理學了一大堆,卻不切實際,只會讀死書,更有些為了自己的前途而不擇手段,心腸還不如沒讀過書的屠戶。




詩雨花魂


所謂屠狗輩是指平常的老百姓,沒有受過太多的教化,還保持原來的本真,很熱心腸,考慮問題不是那麼的全面,也沒有那麼多的心眼兒為自己著想,做起事來也不是那麼前怕狼後怕虎的膽怯。

他們見到別人有難處就想出手相助,甚至於傾其所有。當然也有在不分青紅皂白的情況下做壞人的幫兇的可能。總之是說他們說話輕易不反悔,講義氣,肯兩肋插刀為朋友。

而讀書的人,隨著接受新事物的不斷增多,自己的思想也會不斷的起著變化。因此對以前海誓山盟過的事開始動搖,權衡利弊最後改變了初衷,因此而傷害對方的感情或者損害了對方的利益。比如家喻戶曉的陳世美,在貧妻貴貴的選擇中最終昧了良心。

但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對廣大的知識分子來說是不公平的,拿幾條魚腥了一鍋湯來比喻一點而都不為過。

必竟負心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必竟讀書是要明事理的,必竟知道良心被譴責的滋味不好受。

只是百姓對讀書人的期望值比不讀書的人的更高一些,因為讀書人改變命運的機會要比不讀書的人多得多,改變就要牽扯到身邊的人的處境,稍微處理不當就有可能被人說成忘恩負義。


楓葉173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是一幅對聯。是明代詩人曹學佺所寫。意思是說,講義氣的多半是從事卑賤職業的普通民眾,而有知識的人卻往往做出違背良心、背棄情義的事情。相傳這幅對聯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明朝,後來天啟二年(1622),曹學佺被起用為廣西右參議。一天,一秀才被皇親的奴才放出的鬥狗撕咬就要命喪狗口,這時一殺豬佬衝過來,手起刀落剁了狗頭,救下了秀才。皇親的奴才見主子心愛的鬥犬被殺了,那還了得!他們把殺豬佬捆綁起來連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給狗償命。

曹學佺在審理案件時不畏懼皇親宗室,判其屠夫無罪,更判皇親要賠償給秀才醫藥費。皇親覺得判決自己臉面不保,要求重審,並暗中重金賄賂並威逼恐嚇秀才改口供。

再審時,秀才貪圖財物又懼怕皇親勢力,就出賣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曹學佺,聽完秀才改的口供後大怒,罵道:“人證,物證皆在,況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報,反要置他於死地,與狗相好,認狗為友,傷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說完就要衙役杖擊秀才,秀才挨不過,終於招了是皇親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使這個案件真相大白於天下。

曹學佺後來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聯。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覺得一是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的壓迫。秀才不敢得害皇親,因為自己還要考取功名;二是秀才本來是手無寸鐵的一個弱者,他根本鬥不過皇親;第三是讀書人的迂腐。


文史園地


題主的提問既有合理的內核,也有題外的偏見。自古以來,的確有一些負心的讀書人,最著名的就是陳世美貪慕“高中狀元,被招駙馬”的榮華富貴,從“負心拋妻棄子”到“狠心殺妻滅子”;也有本故事中主人公中的秀才,被屠夫從桂林皇親鬥犬中撕咬下救出,秀才被物質利誘和皇親勢力所迫,忘恩負義,出賣恩人屠夫,以至於清官曹學佺在維繫正義判處“屠夫無罪;秀才革去功名,給皇親當狗”的背景下,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聯……這就是題主提問的合理內核所在。但是,題主沒有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法,而是斷章取義,曲解了清官曹公的本意,一是“就事論事,曹公為此讀書人感到羞恥”;二是“義憤填膺,曹公因感而發”——“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應該僅對此情此景,絕無咒罵讀書人乃“負心多是讀書人”的歪念;三是,“學富滿車,曹公若咒罵讀書人,那豈不是咒罵自己”……可見,題主提問用意出現了嚴重的偏差。——題記。

千古名聯背後的典故,發人深省:義不在位高,德不在書多。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中國古代皇權至高無上,皇親貴胄也素來驕橫。相傳,明朝桂林皇親宗室好養鬥犬,用做宮廷賭博娛樂,因此,連家奴們也驕橫跋扈,欺壓百姓,蔑視官府。每當無聊時,就牽出鬥犬,任意讓其撕咬路人,以此取樂。百姓自然都敢怒不敢言。



那麼,官府呢?“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官員大都趨炎附勢、阿諛奉承,對於皇親國戚及其奴才和惡犬的為所欲為、作惡多端,大部分官員都是聽之任之,“開一隻眼閉一隻眼”,從而,助長了歪風邪氣;也有少部分官員敢怒不敢言,力所不及……如此官員走馬上任、走馬觀花、川流不息,官員換了一茬又一茬,官府衙門只不過是擺設罷了,正所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

後來 ,天啟二年(1622年),“閩中十才子”之首曹學佺任廣西右參議。他剛正不阿,一身正氣。到任前,他就對此早已有所耳聞;赴任後,經過調查,果然名不虛傳,於是暗下決心,一定要殺殺這幫惡棍的威風。一天,皇親的奴才,故技重施,放出鬥犬,讓其任意撕咬路人……一 秀才奔跑不及,撲倒在地,秀才本無縛雞之力,鬥犬騎在秀才身上任意撕咬,嚇得秀才魂飛魄散,眼看秀才就要命喪犬口,說時遲,那時快,路邊突然衝出一殺豬佬,手起刀落,剁了狗頭,救下秀才。皇親的奴才一看,區區賤民,竟然把主子心愛的鬥犬殺了,那還了得!他們把殺豬佬捆綁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給狗償命。



說來也巧,曹學佺正好審理此案,詳細看過狀紙後,不畏懼皇親宗室,判屠夫無罪,更判皇親要賠償給秀才醫藥費。皇親急了,如此判決,不但自己臉面不保,而且有損皇家威望,但在法理上,自己又是理虧且又不合法,曹學佺又是嫉惡如仇、剛正不阿之清官,如何拗得過他呢?但皇親國戚的臉面還是要保住的……於是,心生一計,要求重審,並暗中威逼利誘,重金賄賂外加恐嚇,要秀才改口供——“說他自己和鬥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鬥犬和其在玩鬧嬉戲……”,是屠夫惡從膽邊生殺了鬥犬,要屠夫給鬥犬償命。再審時,秀才貪圖財物又懼怕皇親勢力,就出賣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曹學佺聽完秀才改的口供後,勃然大怒,拍案而起,罵道:“人證,物證具在,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圖報,反要置其於死地,與狗相好,認狗為友,傷天害理!就算天容你,我容不得你”!說完就要衙役杖擊秀才,秀才挨不過打,終於招了是皇親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更改口供。真相大白於天下。真正的忘恩負義,翻臉比翻書還快,說變就變,丟盡天下讀書人的臉,為天下讀書人臉上抹黑,真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啊!



曹學佺重判:屠夫無罪;秀才,與狗相好、認狗做友、恩將仇報,革去功名,給皇親當狗!並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聯。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折射道出人的自然屬性:義不在位高,德不在書多。

“義不在位高,德不在書多”。人的自然屬性就是如此,看看“義”的代名詞“忠犬”“義犬”的故事,就會坦然釋懷。

“忠犬八公”。‖ 有一個馳名中外的忠犬忠主的故事,感天動地,發人深思。在東京澀谷車站北口,有一尊狗的銅像:它昂首翹望,好像總在等待著什麼。它就是日本著名的“忠犬八公”:1923年11月10日,“八公”出生於日本秋田縣大館市,隨即被送到上野英三郎教授家,取名“八公”(與John和S住在一起)……1925年5月21日,上野教授於大學因急病逝世,“八公”因未等到主人歸來,三日三夜,滴水未進,粒糧未食;1925年5月25日,與John和S一起到澀谷車站迎接主人上野教授……十年如一日,每逢上野博士放學回家的時間,“八公”都會獨自前往澀谷車站,等候主人歸來;然而,主人是永遠也等不回來了,只留下忠犬的永遠的無限思念與憂傷,還有無限的忠誠。1932年,“八公”的故事被推介至《朝日新聞》,“八公”一舉成名,獲“忠犬八公”美名;1934年4月,“八公”像在澀谷車站前建立,揭幕儀式有300位名人參加;1935年3月8日,“八公”在瀧澤酒店北側路地入口死去,享年11歲,“八公”告別儀式在澀谷車站盛大舉行,最後與上野教授同葬於青山靈園。



“八公”遠眺,期待主人歸來。

同樣是狗,但有惡犬和忠犬之分,桂林皇親的鬥犬,狗仗人勢,經常撕咬、欺壓路人,兇性畢露;而“忠犬八公”卻十年如一日,等待主人,思念主人,忠於主人,此情此景,感人肺腑,詮釋了“忠犬”的至情至性的“忠”性,昭告人們,忠犬永遠是人類的好朋友。

“湘江義犬”。‖ 據中國園林資材網2012年5月17日消息:湘江義犬“三多”的救人故事,在湘江兩岸廣為傳頌,驚動了政府,打動了市民,給它塑了雕像,就是要將此故事傳承下去,雕像已成為湘江風光帶標誌性景點。 “湘江義犬”的故事:2011年6月12日下午,楊小姐與老公帶著“三多”來到株洲天元大橋北邊30多米處的沙灘上游玩,下午4時許,突然聽到有人在湘江上喊救命,她老公隨即跳入水中救人,不料被溺水者纏住……危急關頭,只見“三多”也飛快跳入水中,游到主人身邊,主人一手拉住“三多”的尾巴,一手拽住溺水者,成功將溺水者救上岸。主人救人和“三多”救主人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後,“英名”一下傳遍湘江兩岸。



義犬救主,傳頌湘江兩岸。

同樣是犬,亦有惡犬和義犬之分,桂林皇親的鬥犬,狗仗人勢,經常撕咬、欺壓路人,兇性畢露;而“湘江義犬”,見主人救人被纏,很有可能救人的主人和被救者會同歸於盡,那想到,“湘江義犬”既有靈性,更通人性,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地將主人搭救上岸,與主人共同完成湘江救人的義舉……“路人有險,敢於搭救;主人有難,勇於赴死”,“湘江義犬”,詮釋了“義犬”的至情至性的“義”性,演繹出“犬”是“忠義”的代名詞;昭告人們,義犬永遠是人類的好朋友。

義犬忠主、義犬救主,至情至性,義舉感天動地,也在昭示人們:動物尚且有義,何況人呢?因此,“義不在位高,德不在書多”,有其規律性的自然屬性一面,也就是說“仗義每從屠狗輩”也符合自然規律的規律性。一般來說,在古代,沒有讀書或讀書少的人,一般都是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他們往往最坦誠,思想一般比讀書人厚道、單純得多,遇事講義氣、有擔當,敢作敢當,像桂林皇親鬥犬危害秀才,危機關口,屠夫挺身而出剁下狗頭,救了秀才,也根本顧不上“皇親不皇親了”,因為,他只知道,“生命至高無上”、“人命關天”……然而,屠夫仗義救秀才,秀才因承受不了壓力而“翻供”、反咬一口,清官曹學佺在維繫正義的前提下,義憤填膺,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的名句,在這種特定的環境,是合情合理的,也非常正確的;也在昭示人們,“義不在位高,德不在書多”。

然而,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其標誌性的區別就在於——人的社會屬性,即人有思想,看問題、做事情,有立場,有觀點,有方法。讀書人的思想更復雜,左右搖擺,往往是其最致命的弱點。

黑包公怒鍘陳世美。‖ 北宋年間,陳世美經過十年寒窗,辭別父母妻兒,上京赴考,高中狀元。環境的變化、地位的升遷,他忘記糟糠之妻,於是,貪圖前程,隱瞞婚史,被招為駙馬,在京城中享盡榮華富貴……然而,樂極生悲,糟糠之妻秦香蓮,在家鄉大旱、陳世美雙親病故,生計難以為繼的情況下,帶著一雙兒女,孤苦無依,千里迢迢來到京城尋找丈夫。誰知陳世美翻臉不認人,當著丞相王廷齡的面拒不認親,而且派家將韓琦去追殺妻兒。當韓琦得知真相,善心大發,無法下手,舉刀自殺。香蓮悲憤萬分,到開封府告狀,包拯不畏權貴,為天下主持正義,秉公執法,用龍頭鍘將陳世美的腦袋鍘了。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 錢學森,憂國憂民,心繫祖國,將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結合起來,一心想將自己所學報效新中國,但是,美國設置了重重障礙阻擾錢學森歸國路。據說,美國在錢學森住處派了暗探、暗警乃至特務,時刻掌握甚至阻擾錢學森的行蹤,還美其名曰“保護錢學森安全”,這種特殊的“關愛”,說穿了就是“軟禁”……但是,錢學森衝破美國重重障礙(美國認為錢學森抵得上五個師),在周總理的幫助下,放棄美國優越的生活待遇,最終回到祖國的懷抱。錢學森歸國後,在一切“為零”起跑線上,領導並親自參與“兩彈一星”的偉大工程,使中國進入世界“核大國俱樂部”,成為世界航天工業強國。錢學森不僅以自己嚴謹和勤奮的科學態度在航天領域為人類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本質。



錢學森給中國航天事業打了足夠的底勁,也成為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代名臣范仲淹,少年時,曾問算命大師:“我將來能不能做宰相”?算命大師非常驚奇:“為什麼要做宰相”?范仲淹似乎感覺問得太唐突,就改口問:“不做宰相,那能否做醫生嗎”?算命大師更驚奇的問:“為什麼你的理想,不是做宰相,就是做醫生啊”?范仲淹嘆口氣說:“能為天下百姓謀福利的,莫過於做宰相;既然做不了宰相,莫過於做醫生。好醫生,上可以療治君王和父母的疾病,下可以救治天下蒼生,中可以教人保健養生,益壽延年”。算命大師高興的告訴范仲淹:“你有大善,必成大器”。後來,范仲淹果然做了宰相,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很多讀書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崇高理想的根源。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范仲淹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繫天下,胸懷臣民,而絕非為一己私利,而悲悲慼慼,把天下憂樂放在個人悲喜之前,是為儒家知識分子之典範。



資料來自網絡:一代名臣范仲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一代詩聖杜甫,安居時雖然蝸居在草廬陋室,到了晚年,戰禍連連,更是到處躲避戰禍,顛沛流離時雖然客死湘江,但許下的宏願居然不是自己得華廈闊宅,而殷殷期盼的竟然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天下俱歡顏,則“大中有小,有你有我”。 這就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志,憂心的絕不僅僅是自我貧富,放眼的則是國家興旺、天下安寧。



資料來自網絡:一代詩聖杜甫。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知識分子有敗類,但絕大多數都胸懷天下、報效國家,知識分子是國家富強、社會進步的中流砥柱。清官曹學佺在維繫正義的前提下,憤然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並非咒罵天下讀書人,因為,觸景生情(恨),就事論事,為哪個讀書人感到羞恥,曹公僅此而已,因為他自己本是讀書人中的佼佼者,咒罵讀書人,不也是等於咒罵自己,因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大可不必斷章取義,拿“負心多是讀書人”奚落讀書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不管時代怎麼變遷,都有其真理性因子,鞭撻讀書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閒雲島


原文為“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著名對聯,釋義大家可以去網上查找,這裡不做解釋。

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一定準確。我認為這是一種偏見,“仗不仗義,負不負心”應該和家庭教育,自身修養是離不開關係的。

“屠狗輩”即傳統意義上的底層人物。這類人因家庭困難,讀不了書,只能靠一點小手藝掙錢養活全家老小,亦或無牽無掛,他們中的大多人“一諾千金,仗義疏財”,但經常無視法律,遊走於法律邊緣,無論官府還是民眾對他們也是無可奈何,他們考慮問題的方式偏情緒化,重情、重義、重信、江湖意濃,但是他們之中也有禍害鄉里、欺男霸女的社會敗類。



“讀書人”則不同,因為他們可能要步入仕途,要考慮各種勢力的取向,他們對義的理解是不相同的,他們所代表的是官方的主流價值觀,還有社會地位,他們考慮問題的方式偏政治化,但是他們之中也有不懼權貴、不惜性命的英雄好漢。

從古至今,任何行業,有好人就有壞人,有黑就有白,這是亙古不變的。


森之言


這句話的背後,其實是有一個故事的。相傳明朝年間的桂林,皇親驕縱,喜養鬥犬,用以賭博作樂。皇親的家奴也驕橫跋扈,欺壓百姓,無視官府。

某日,家奴縱犬行兇,一秀才躲避不及,被撲倒在地,眼看就要喪命犬口。這時衝出一個屠夫,手起刀落,殺了鬥犬,救了秀才。家奴一看主人愛犬被殺,這還了得?仗著人多勢眾,綁了屠夫告到了衙門,要讓屠夫為狗償命。


審理此案的,是時任廣西右參議的曹學佺。曹學佺是何人?曹學佺是萬曆二十三年進士,閩中十子之首,當時有名的學者、詩人、藏書家,歷任四川右參政、按察使、廣西參議。清軍攻入閩中,曹學佺自縊殉節,並留下絕命聯:“生前單管筆,死後一條繩。”曹學佺是一個很正義很有氣節的人。看過狀紙後,判了屠夫無罪,更判皇親賠償秀才醫藥費。如此,皇親臉面不保,自然不願,於是要求重審,並對秀才威逼利誘,迫使其更改口供。重審時,秀才出賣屠夫,稱那天是在跟斗犬玩耍。曹學佺聽後勃然大怒,大罵秀才忘恩負義,並準備讓衙役重打秀才30杖。秀才害怕,說出了實情。至此,真相大白,曹學佺判屠夫無罪,秀才與狗為友,恩將仇報,革去功名,給皇親當狗。然後憤然在案卷上寫下“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聯。


當然,這句話有些片面。是仗義還是負心,與屠狗或是讀書並沒有必然的關係。這只是同為讀書人的曹學佺,看到熟讀儒家經典的秀才,在品德上還不如一個沒什麼學識的屠夫後的失望之語。


瀟湘竹淚


“仗義”

1. 主持公道(例:仗義執言)。

仗義

2. 講義氣;守信用。

3、東北 方言,意為理直氣壯,有“囂張”的意思。

4、形容一個人對朋友很夠意思(如仗義疏財)。

“負心”

釋義:1、一般指愛情不專一,違背良心,背棄承諾和情義,移情別戀的行為。2、違心。 猶言忘恩負義

典故大家想必都知道了不必多說

從字面上來理解負心肯定在這裡指的

是忘恩負義的意思

為什麼說知識面更寬廣的讀書人往被冠以負心人的典故,

而屠狗輩這類文化低的群體在民間是有極高的評價的

個人認為,民間傳說都是源於生活的,莽漢的代表“屠狗輩”們一般都是憑個人喜好而當場做出下意識反應,只有能與不能兩種選擇,這就給了大家一種英雄氣概的感覺,他們往往是沒有計較事情發生後所帶來的後續工作與後果,先幹了再說,如果事前有人去給他分析利弊,教他三思而後行。估計等他想明白之後,黃花菜也就涼了

就不會有所謂下意識的“仗義”之舉

反之

讀書人,就是因為受到了知識的導向,道德的規範這樣才往往去做出自己所謂的判斷,做出認為自己最有利的決定,

利己必定會負人

把自己得利益考慮的過於高了

普通大眾就會認為此類人是負心之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謂仗義負心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不可一棍子打到所有人。

你站的位置不同你所做的決定肯定也不同

保持一顆明淨之心看待人和事就好了

個人愚見

一笑而過




風爻水


這句話不知是古代哪個時代出現的,但許多人傳播之後,彷彿成了社會共識。在古代,影響社會文化的是小說、戲曲,民間的評書等文藝作品。大概人們是看了戲曲"秦香蓮","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之類的作品,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樣的結論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是無根據的論斷。今天要有準確的結論,樣本數據要大,才叫科學,單從幾個人的事實中得出的結論,往往誤導大眾。且不說古代的文天祥、于謙等巨星,就是清末率先為推翻封建帝制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都是讀書人。建立新中國的大人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丶鄧小平、劉少奇、林彪丶陳雲、陳毅、劉伯承、徐向前`聶榮臻等,哪個不是讀書人。即使像彭德懷、賀龍等元帥,他們的書也讀得不少。從條件優越的外國回來工作的高科技人材,以及文學家等,哪一個不是學富五車的讀書人?

在我身邊看到的好多40多歲,30多歲的夫妻,文化水平越高的家庭越穩定,文化水平越低的家庭越不穩定。

所以,上面的那個結論,基本上是錯誤的,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當然,也不排除有無德的文人,無德的知識份子,但畢竟是極少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