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如何消亡的?

milk_翔


夏朝的滅亡是由其內部的嚴重危機與外部商湯滅夏等因素所致。大禹死後,其兒子啟繼位,廢除了傳統的禪讓制,建立起王位由家族父子世襲的制度並開創了夏王朝。夏朝統治我國400多年,到了夏桀統治時期,夏王朝產生了嚴重的危機。

夏桀是夏朝最後一位國君,也是的暴君。他生活奢靡,飯菜少有不合口,就會殺掉做飯的廚師。整天處於醉生夢死的狀態,簡直是嗜酒如命。夏桀繼位後,在洛陽建造新的王宮,動用幾十萬勞工耗時7年才完工。

成千上萬的奴隸在建王宮時死去,夏桀還將勸諫他改過自新的關龍逢殺掉,大臣們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上諫了。而夏桀卻對奸臣深信不疑,其中有個叫於莘的奸佞,專門從事阿諛奉承、陷害忠良的勾當。

由於夏桀的昏庸與殘暴,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夏王朝的統治已到大廈將傾的狀態。他對內不施仁政,用暴力來殘害人民,搜刮人民財富,大建宮室臺榭。夏桀無休止的徵發民眾服勞役,以致人民都希望夏桀滅亡的時刻早日到來。

夏朝在桀的殘暴統治下,國內矛盾尖銳,四周的方國也起來反抗夏朝的暴政。崛起於東方的商族首領商湯便是其中之一,商湯在國內施行仁政,對內發展生產、減輕剝削,對外採取團結之計,商湯的政策迅速起到效果。

商湯贏得了民心,一時天下效果皆歸附其下。夏桀害怕商湯如此發展下去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曾一度將商湯囚禁,但由於諸侯國的擁戴與聲援,使得夏桀不得不放了商湯。

商湯為更快擴充勢力,任命賢人伊尹為相國,伊尹是商湯妻子帶過來的陪嫁奴隸。伊尹以烹調做飯的特長接近了商湯,他的才華才被逐漸發現。伊尹為商湯獻上了滅夏建國的大計,之後便出使夏朝,將夏桀更加昏暗殘暴的統治情況報告給商湯。

於是,商湯在伊尹和各諸侯國幫助下開始了滅夏戰爭。葛國是商湯的首要目標,因為它處於夏商之間,要想滅亡夏朝,必先征服葛國。商湯曾想拉攏葛國,多次送給其糧食、種子等,但葛國一概拒絕,還派人將送飯的兒童殺害,引起了商族人的憤慨。

商湯乘勢一舉殲滅了葛國,兵鋒直指夏朝。夏桀為了轉移國內人的反抗情緒,開始起兵征伐它國,這使得國內人民遭受了更大的苦難,並且迫使諸侯國紛紛揭竿而起。商湯的軍隊所到之處均受到了人們的歡迎,一路奏起凱歌,大軍直逼夏朝國都。

雙方在娥之墟和鳴條之戰中,夏桀大敗,後被商湯放逐而死,夏朝就這樣滅亡了。商湯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的建立,是3700多年前新興奴隸制政權的勝利;夏朝的滅亡,是夏桀暴虐無道,障礙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商湯滅夏促進和推動了奴隸制王朝的發展。


野史也是史


說到夏朝滅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伊尹。這人原本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職業其實是個廚師。

伊尹,本名挈,被後人稱為伊尹。尹是商代的官職,相當於右相。他的一生,說起來很有勵志意義。伊尹自出生起父母就杳無音訊,被有莘國君的一個廚子收養。伊尹自小跟養父學做飯,手藝相當精。據說,只要他家一開火,十里八村的人都能聞到香味。

青年時期的伊尹還種過地。那個時期的他,因為跟窮苦人民接觸,而萌生了要解救廣大人民於水火的願望,開始鑽研治國之道。久而久之,成湯也知道了他,費盡心機把他要到了身邊。只是,成湯一開始並沒有重用他,而是把他安排到廚房當廚子。俗話說得好,想抓住一個男人的心,先抓住他的胃。伊尹正是靠絕佳的廚藝,打開了通向成湯心底的那條路。有一天,因為一道大雁湯做得非常好喝,成湯找伊尹問話。伊尹從食材、調味、火候等方面一一道來,並把做菜和治國的道理巧妙結合。這番話,被後世演繹為“治大國若烹小鮮”。

在這段對話結束的時候,伊尹“引誘”對美食入迷的成湯:想吃到天下最好吃的美食,你就得有足夠大的地盤,才能保證得到足夠多的食材。現在啥也別想,先準備起兵滅夏吧!

成湯之所以考慮起兵滅夏的事兒,有可能是被美食誘惑了。反正,說這番話的伊尹開始被重用了。

為了滅掉夏桀,伊尹和成湯多次商量後,決定親自出馬去做“臥底”。為了取得夏王朝統治者的信任,成湯和伊尹故意製造了君臣不和的假象,還用了苦肉計,讓成湯親自拿箭射傷了伊尹,又派兵到處緝拿他。苦肉計很成功。“逃”到了夏朝都城斟鄩(今鞏義,也有說是今山東濰坊西南)的伊尹,據說還當上了一個小官。

臥底也很成功。他不僅在民間收集了很多情報,還收買了幾個被夏桀迫害的大臣,離間了夏桀和幾個大臣的關係。

最厲害的是,貌不驚人的伊尹不知道用什麼手段,居然“勾搭”上了夏桀的枕邊人妺喜,讓妺喜和她的家族心甘情願地為他刺探情報,併成為商滅夏的內應。伊尹的這段臥底生涯,對商滅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連《孫子兵法》都對他讚賞有加,濃墨重彩地寫了一筆。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夏朝的消亡歸結為四大原因:

一、導火線——美女亂國

縱觀中國歷史,一個極其相似的結果就是:一個國家的消亡,怎麼會沒有美女的出現呢?

朝有個絕色美女就叫妹喜,有施氏的公主,為舉國第一美女。有美女出現的國度,亂國的橋段都是相似的,世人都傳夏桀,極其聰慧,但為人暴戾,不修德政,整天沉湎於酒色之中,夏桀的這些嗜好,這是有源可追的。

妹喜:

有句俗話叫做:上樑不正下樑歪,從夏朝的首代君王夏啟開始,貪圖安逸,縱情享樂,就成為了宮廷的一種文化,直接就導致了夏朝中期被有窮族后羿,篡國奪政,后羿被寒浞謀殺之後,又把持政權40餘年。

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個英雄,夏朝也不乏其例,少康帝,隱姓埋名,發憤圖強,終於斬殺寒浞,恢復帝位,實現了少康中興,也不過是曇花一現而已,根本無法挽救夏朝的滅亡。經過少康努力的夏朝,剛剛有了一點點起色,又出現了一個混世魔王太甲,繼承了先輩的大統,這個大統不是勵精圖治,而是荒淫無度,別嚇著這條破船,又打上了幾個窟窿,讓他又開始風雨飄搖起來

夏桀和妹喜:

最終導致沉船的是夏桀,美女妹喜是承擔不起亡國的責任的,她只不過用自己的溫柔和美貌,讓夏桀不願意處理國政,更喜歡玩樂而已,給本來就比較亂的攤子,添了一把火而已,其最根本的還是夏桀,自己德政不修,已失了天下民心,同時還誅殺忠臣,殺了天下第一諍臣關龍逄,讓朝廷上下,一片譁然,再也沒有人敢講真話大家都開始和稀泥,國政日趨頹敗,最後亡國。

二、自作孽——孔甲亂夏

孔子給我們後世人傳達了一種思想,堯、舜、禹時代,是一個非常和諧,非常溫柔的時代,大家都是謙謙君子,非常的有禮貌,天子是禪讓的。但到夏朝,人家可沒這麼幹。第一次讓老百姓大跌眼睛的事。

夏禹快死的時候,根據傳統做法,第1次選了皋陶當自己的候選人,沒想到皋陶死了,沒辦法又選了伯益當自己的繼承人,但是夏禹卻將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夏啟,伯夷傻乎乎的,也學夏禹一樣躲起來,等著人來找他當天子。



夏啟:

這個黃粱美夢做大了,人家夏啟就沒客氣,就直接就當了天子。伯益氣不過,帶人去攻打夏啟,最後被啟打敗,天子坐穩了!這違背先人做法的事情,老百姓總覺得哪裡不對,但也說不出來哪裡不對,就將就接受了!第二次讓老百姓大跌眼睛的事兒。

你們夏禹家把位子第一次傳給兒子,我們老百姓認了,畢竟這個啟還不錯,老百姓幹了一些事兒,加上咱們現行的制度是世襲世祿制,老子傳給兒子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你們家傳到第3代的時候,又來了一個“

五子亂政”,這是什麼樣的操作呢?有點顛覆老百姓的觀念。咱們不是說好了嗎?

天子傳位,要幹兩件事兒,一個是問天,是向上天推薦誰下一任誰當皇帝?一個是問事。問天下老百姓答不答應?你們夏禹家也太欺負人了,你們傳位問天了沒有?老天同意嗎?你問我們老百姓了嗎?你們不問天,也不問問老百姓,我們都可以忍,那你們自己都打起來,這又是什麼操作?還要不要你們倆的禮義廉恥由此造成了各路諸侯背叛離心。

孔甲:

第三次讓老百姓大跌眼睛的事兒。你們五子亂政,也算是一個鍋裡攪稀稠,到孔甲這裡,又出亂子,孔甲他爹不降,覺得自己已經不行,有點二,就把位子傳給了扃,扃傳給兒子,這個也沒有什麼毛病,但是你們孔甲也太過分了,直接奪權了,自己又當天子了,而且是個王八蛋天子。

《國語·周語下》說:“孔甲亂夏,四世而隕。”

這些神操作把老百姓的道德底線,戳得七零八落滿是窟窿。夏朝到這的時候,天下的老百姓對夏朝已完全失去了信心,已有無民心可言,老百姓天天盼著你們滅亡呢!孔甲這個事辦完,已經挑戰了天下人心的極限,再無容忍之說。

三、死亡隱線——九州分封

夏禹上臺乾的第一件大事,就將華夏國土烈封為九州之地,本是一件好事,更利於一個地區的管理,壞就壞在了是人才選拔上,為地方的割據勢力奠定了基礎,夏朝運行的人才選拔機制是第1周負責各地州人才的甄選,每年給國家進貢一兩個人才就可以了,其他徵選的人才,都可以留這自己用,這個做法加速了夏朝的滅亡。



分封九州:

有一個成語叫上行下效,你們夏禹家,為了權力都打得你死我活,我們是九州諸侯,能指望上你們嗎?都顛覆了天下人心,我們做了一個篡權的好樣子,有窮族的后羿,給我做了一個模板,寒浞強化了一下我們的印象,那我們九州諸侯就沒有當皇帝的資格嗎?

《禮記禮運》記載:今大道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以子繼父為世,以弟繼兄為及。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現在大公無私的那種社會已經隱沒了,不存在了,誰做統治者就把天下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去親近,只把自己的兒子當作兒子去對待,自己的努力都是為自己。父以子繼父為世,以弟繼兄為襲。父親死了,兒子繼承,哥哥死了以後沒有傳給兒子,是傳給弟弟。禮記的記載充分顯示了,當時諸侯的心境,夏朝的滅亡只剩下時間問題。

四、背後推手——世卿世祿制

就在這裡,夏朝已經逼著各路諸侯,開始儲備自己的人才,在道義上他已經不佔不住腳,現在就差最後的這一推,這是什麼呢?就是人才和國力。整體國家運行的機制世卿世祿制,它的本質就是,貴族的官職爵位,俸祿在他死了以後,是由他的兒子繼承,不用去選拔。

諸侯:

夏朝歷經百年,對於世卿世祿制的沿襲,造成朝廷內有的官員都是世襲先人的,不用通過自己的努力,造成整個國家是兵驕將怠,文恬武嬉,沒有戰力。同時造成人才流失,各謀其主。後世史書上有這樣一個記載: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翻譯成白話文:選出來的秀才不識字,查出來的笑臉跟他父母分開住,清廉和貪濁混淆不清,高高在上的武將膽怯的像雞一樣。用這個來描述下朝廷當時的情況,再恰當不過了。

綜上所述,夏朝的滅亡,既有人文上的原因,又有制度的原因,又有個人身上的原因,也有社會風氣上的原因,不一而足。如果把所有的罪責都推在夏桀身上,有些言過其實,雖然夏桀是驕奢淫慾,不理國政導致最後亡國,但深層次的歷史原因,不能算在他身上。


剛日讀史


關於夏朝的滅亡,通說都圍繞著傳統的德政觀念來解釋,但近些年的古文字發現已經推翻了“孔甲失德”的傳說。因此,有必要對夏朝滅亡做一個新的猜想。


一、“孔甲亂夏”辨正

夏朝的史料極少,主要集中在夏禹時期。此後,夏朝400多年裡記載的大事屈指可數,一是后羿寒浞事件,一是孔甲豢龍失德,最後是夏桀妹喜之禍。這些大事之間沒有連貫性,因此後世難於得到一個準確主線。《史記》、《國語》皆認為孔甲是夏朝的轉折性人物,指出夏朝因他的宗教信仰狀況而引發衰敗;而豢龍的傳說,則是這個轉折的隱喻,謂其已失天命。

《國語·周語》:《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史記·夏本紀》: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具體看《左傳》記載的比較詳細的“豢龍”傳說,完全看不出來孔甲有什麼過錯。翻遍各種史料也看不到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的具體情節。反而是近年考釋出版的《清華簡·厚父》明確稱孔甲為“哲王、典型”,印證了杜預等一些古代學者的判斷:孔甲是一位有德之君。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天降龍二”的隱喻,指向了隱蔽的真實世界。


二、夏朝統治體系的罅隙

《竹書紀年(古本)》的一些零星線索,給出了“孔甲轉折”的更完整的說法:其一,孔甲之前的帝廑“作西音”,僅僅九年之後,孔甲便“作東音”,這應該是宗教文化政策的轉變;其二,孔甲廢除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外邦諸侯豕韋氏。這就提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線索,自少康中興後不久,夏朝的權力體系出現了大洗牌,昆吾氏、豕韋氏這兩大諸侯忽然變得很重要,頻繁地出現在史料中。而孔甲之後的帝昊,又在即位的第一年就恢復了豕韋氏的封國。這種搖擺不定,就透露出很嚴重的地緣政治問題了。

《竹書紀年(古本)》:帝廑,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四年,作西音。……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三年,王畋於掞山。五年,作東音。七年,劉累遷於魯陽。《呂氏春秋·音初》:夏后氏孔甲田於東陽萯山。天大風,晦盲,孔甲迷惑,入於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後來,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勝也,之子是必有殃。”後乃取其子以歸,曰:“以為餘子,誰敢殃之?”子長成人,幕動坼橑,斧斫斬其足,遂為守門者。孔甲曰:“嗚呼!有疾,命矣夫!”乃作為“破斧”之歌,實始為東音。……殷整甲徙宅西河,猶思故處,實始作為西音。(此處的“殷整甲”當為“(帝)廑胤甲”之誤)

根據《史記·夏本紀》可知,夏人的宗親之邦共有12個,其中並不包括昆吾氏、豕韋氏,可見這兩家諸侯是夏朝中後期才崛起的外族,與之同時崛起的,還有殷侯(或商侯)。與昆吾氏、豕韋氏不同,殷商族群在這個期間裡非常活躍,按照《竹書紀年(古本)》,首先是少康時期的“商侯冥治河”,緊接著是帝芒時期的“商侯遷殷”,然後是帝洩時期的王亥和上甲微復仇有易氏事件,再後來是帝不降時期的“殷滅皮氏”,接著是帝孔甲時期“殷侯復歸商丘”,最後就是商侯遷亳、攻伐昆吾氏和韋、顧二邦,最後突襲夏邑。

《史記·夏本紀》: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襃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自虞、夏時,貢賦備矣。

由此可見,夏朝最晚在帝不降時期,就已經面臨相當危險的地緣政治態勢。這個時候,殷人已經崛起,甚至滅了一個邦國,即“殷滅皮氏”,對夏人構成了很大威脅。這個皮氏在文獻中僅見,未知其族屬。要知道,就在四五十年之前,殷人還是很弱小的,其王子亥因宴會非禮而被有易氏殺害,但沒有足夠兵力復仇,向河伯借兵(上甲微借兵復仇的事,也見於《清華簡·保訓》,故為可信之事)。但就在這四五十年裡,殷人忽然變得強大了。從帝不降時期開始,一直開掛狂奔,直到滅了夏朝。


很明顯,昆吾氏、豕韋氏就是夏人抵抗殷商族群崛起的主要力量,他們因地緣戰略位置重要,被夏人升格為伯國,其中昆吾氏似乎更重要,它不僅是軒轅後裔、夏人同宗,也是夏都的捍衛者。《商頌》說“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可見殷人最顧忌的是韋、顧、昆吾幾個邦氏,必須剪除這些盟友,才能攻打夏邑。這幾個盟邦大致上都位於黃淮地區,其中韋氏,在西周的《逸周書》裡被稱為“百韋”,應該是泛指一個很大的族群集團;按《元和姓纂》,韋氏“出自顓頊大彭之後,夏封於豕韋,苗裔以國為姓,家彭城”。彭城,其地緣戰略的重要性當然是非常明顯的。


回過頭來再看帝廑、孔甲、帝昊三位夏後,就會更清楚他們在地緣戰略上的搖擺性了。這三帝一會兒傾向於西部盟友,一會兒傾向於東部盟友,即西音、東音之別,最後選擇了東部。這就是“孔甲亂夏”的真相——他選擇了東部的同宗昆吾氏、顧氏及外邦的豕韋氏、九夷等作為盟友,以圍困殷人,同時也對宗教文化進行了改革、變得更“東方化”了,這次改革被後世認為就是夏亡的主要原因,按照後世寫史的慣例,這就叫做“事淫亂”。那麼,夏朝為什麼會發生如此之大的轉變呢?



三、公元前17世紀的世界

關於上述夏代孔甲時期,即公元前17世紀,史料幾乎是空白的。從考古上看,整個歐亞大陸也陷入了一個相對沉寂的時期。可知的只有中亞的安德羅諾沃文化(青銅)有過向東方的播遷,有證據表明了到了西域和阿爾泰山西部。但沒有證據顯示這個文化曾影響到了中國西北部。真正的鉅變要晚一二百年才發生,即雅利安人的大遷徙,在此之前是一個相當沉悶的時期。


唯一可以推知的是,當時的氣候發生了極大變化,按照《國語·周語》的“昔伊、洛竭而夏亡”的記錄,可以推知可能發生了長期的乾旱。這場乾旱可能引發了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它可能導致了中國西部或者黃河上游地區的貧瘠化,使得夏人失去了西部的支持。東部的黃河下游地區獲得了比較優勢,最大受益者就是殷人。而夏人的根據地長期以來就位於上游,常年對東方九夷用兵,在下游地區沒有特別深的根基。因此,夏人無奈之下向東發展,選擇了顧、昆吾等傳統親族之邦和豕韋等外邦作為鐵桿盟友,但這批盟友畢竟不是殷人的對手,導致“孔甲轉折”實際上成了自投羅網。

《國語·周語》: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最後,夏朝不僅在考古上很燒腦,文獻上也同樣貧瘠,但可以在僅有的文獻資料上儘可能的挖掘線索,為探源中華文明找到新的啟發。(完)


歷史咖啡


中國歷史有明確記載的,從商朝開始,商朝以前的歷史都屬於傳說,不能較真,也無法較真,因為沒有證據讓他們你較真,聽聽就好,較真是沒有結果的。

我最近在寫夏朝的文章,已經寫了夏朝的四代帝王:

夏朝第一代帝王:大禹,你以為他是治水的農民工,他其實是夏朝開國皇帝。

夏朝第二代帝王:夏啟,他吹牛逼說他的王位是全民擁戴得來的,可他一輩子都在用武力鎮壓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夏朝第三代帝王:太康,因為喜歡打獵,上位不到一年,就被人半路埋伏,成了流浪漢,流浪了四年就死了。

夏朝第四代帝王:后羿,你以為他是傳說中的神箭手,你以為他是遊戲裡的熱門英雄,他其實是處心積慮的陰謀家,他就是通過在半路埋伏太康,然後佔領夏朝首都,而成為夏朝第四代帝王的。

想了解夏朝詳情,可以到我頭條號查看,這裡篇幅所限,只能寫這麼多。

——90後文史發燒友、王者發燒友、影視發燒友、音樂發燒友。

更多精彩,請關注頭條號:東風吹走幾月夜


東風吹走幾月夜


龍涎—夏桀王庭光怪陸離的傳說

史籍記載的傳說撲朔迷離,人神交互的故事很多,其中就有一件二龍降於王庭的奇事。說的是大禹建立夏朝,治理洪水,規劃古中國為九個州,傳位給啟的時候,是在公元前21世紀,經過500年到夏桀王朝,那時人們的聰明才智與現在沒什麼不同。王宮的殿宇越造越大,男人喜好酗酒吃烤肉。

桀身體壯碩,當夏王的時間很長,史書有記載共52年。前期還能勵精圖治,後期自覺流年似水,留給自己稱王的時間不多,於是好大喜功,徵調萬名民夫,修造“傾宮”“瑤臺”。

只用三年時間, “傾宮”“瑤臺”造好了。“傾宮”巍峨高聳、闊大宏麗,“瑤臺”瓊樓玉宇、如在雲端,夏桀王欲與天帝比奢華。

夏桀王晚年還喜歡淫逸揮霍,他寵愛一個叫妹喜的妃子,督造“酒池肉林”,男女聚集一起,稱為“夜宮”,如同夜總會,好似嬉皮士末日來臨,花天酒地胡鬧。

夏桀離現在很遠,4000多年過去了,但夏桀王的生活方式卻與西方時下的生活沒什麼不同,本質幾差不多,無非是日夜酗酒,男男女女 ,東倒西歪,走路走不直,抱樹繞圈子。

夏桀王的臣子終古穿著麻衣草鞋,進諫道:“古代的聖賢,都勤儉樸素才得以長久。今天大王這樣驕奢淫逸,天下怎麼得以安穩。”

桀王哪裡聽得進去,傲然說:“我有天下,如同天地擁有太陽,太陽不落,天地會消亡嗎?”

百姓沮喪地說:“太陽啊太陽,你為什麼不消亡!”

夏桀在“傾宮瑤臺”笙歌燕舞,做著齊天夢想,在“酒池肉林”盡情戲耍,恣意享樂。

夏王宮發生的這一切,億萬光年之外的一顆星球—龍星已經感知到了。統治這棵星球的是龍族,龍族已經進化成為高等智慧生物。

一天暴雨過後,忽然有二龍落於夏王的庭院,口中流著涎沫。一龍對夏桀說:“俺們是龍庭之客,來你這裡借宿一晚,請行個方便。”另一龍說:“快一點,就一晚。”

夏桀王見二龍作人言,哆哆嗦嗦,不知如何是好。跟班的大監說:“大王,請太卜給佔佔?”桀王醒悟:“太卜太卜!占卜占卜!”那時候,每逢大事,都要有卜師占卜,神靈顯象,才能決定是否採取什麼行動。

太卜用火柱炙烤龜甲,龜甲顯示出神秘的卦象:殺龍,兇象!把龍趕走,也是兇象! 太卜奏到:“殺龍不可,驅趕龍也不可。神龍下降王庭,必主吉祥。大王何不請其口水而收藏起來?龍的口水乃龍的精氣,藏之必主福氣。”夏桀命令太卜再佔,能否收藏龍的口水,得大吉之兆。

於是,丞相設壇祭於龍前,用金盤收龍口中的涎沫,盛於朱漆木盒內。忽然風雨大作,二龍騰空而起,飛入雲空之中。夏王於是率群臣向龍禱告,將龍涎藏於神廟。

至於龍的口水也就是現代人說的唾沫,受上天唾棄,是不是吉兆?後人知道夏桀王結局的時候,也就知道兆應了。

黃河南岸有個地方稱陝陌湧熱泉,稱為湯,就是現今三門峽的溫湯。湯人種麻織布貿易,又稱為商人。商湯幼年時常在溫湯沐浴,至成年繼承王位,成為體健心智的君王。商湯在伊洛河畔尋訪到伊尹,並聘任伊尹為相,商湯部落漸漸強大起來。

夏桀漸漸感到商湯的威脅,就詔令湯到鹽池夏都,囚於獄舍夏臺。伊尹帶著珍寶、玩好和美女賄賂夏桀,夏桀釋放了商湯。

終於在前1600年,商湯發佈《湯誓》,昭告各部落說:“你們大家聽我說,並不是我小子敢於隨便的以臣伐君,犯上作亂。乃是由於夏王桀有許多罪惡,上天命我去誅伐他。你們大家都知道桀的罪在於他不顧我們稼穡之事,侵奪人民農事生產的成果,傷害了夏朝傳統的政事。正如我聽見大家所說的,桀之罪還不僅是和他的一些奸諛臣子侵奪人民的農事生產成果。為了他們淫逸享樂,還聚斂諸侯的財物,供他們揮霍。害得夏朝的人都不得安居。大家都一致的不與桀一條心,還指著太陽來咒罵他,何日滅亡,大家都願同他一起亡。這已經是天怒人怨。桀的罪如此之多,上帝命我征伐,我怕上帝懲罰我,不敢不率領大家征伐他。大家輔助我征伐,如果上帝要懲罰,由我一人去領受,而我將給大家很大的賞賜。你們不要不相信我的話,我決不食言。如果你們有不聽我誓言的,我就要殺戮不赦,希望你們不要受罰。”

商湯還宣佈了嚴格的戰場紀律。商軍經商湯動誓師員以後,士氣大振,都表示願意與夏軍決一死戰。

商湯和伊尹帶領各部落北渡黃河,翻越中條山,在運城這個地方與夏桀爭奪鹽池,爆發“鳴條之戰”,夏桀戰敗。

夏桀戰敗後,先逃到歷山,又逃之巢湖。夏桀對人說:“我很後悔,沒有將湯在夏臺殺掉,才落得如此下場。”夏朝就這樣滅亡了。‘‘


太陽渡67


夏王朝僅三天就亡國,原因是桀王失德無道,天下盜賊四起,堯帝墓被盜。有四言詩為證:彭生為妖,暴龍作災,盜堯衣裳,聚蹠荷兵。青禽照夜,三旦夷亡。青禽即《山海經》燭龍,鳥形飛行器。三旦即文獻所載三日不見日光,天下血雨,江河結冰。


飛花鹹魚


夏王朝是被商王朝取代的。湯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帝舜崩,禹即天子位,國號日夏後,姓姒氏。禹崩,子啟即天子位,禪讓制結束。

帝啟之後經太康、中康、少康、予、槐、芒、洩、不降、扃、厪至孔甲。

《史記.夏本紀第二》載: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俱而遷去。



這段話大意是說孔甲,喜歡鬼神之術,荒淫無恥,從他開始,夏后氏德衰,諸侯都不再服他管束,天上降下兩條龍,孔甲降服不了,陶唐氏的後人劉累學過豢龍術,來給孔甲豢養龍,孔甲封他為御龍氏。後來雌龍死了,孔甲把龍肉做成美味進獻給孔甲,孔甲說好吃,還要劉累再做,劉累害怕孔甲知道龍死了這件事,逃走了。


就是說夏朝至孔甲時開始衰落,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

桀:夏后氏名履癸。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不堪重負。夏桀召湯囚禁在夏臺,後來又把他放了。湯修德,諸侯都歸順他,湯遂率兵討伐夏桀,桀逃走至鳴條,遂放而死。桀對人言:悔不當初把湯殺死於夏臺,以至有今日。


湯乃踐天子位。湯祖先契,封於商,姓子氏。所以湯叫商湯,也叫成湯。成湯江山乃商王朝。


尋桂子


夏朝,典籍有記載。發掘於濟南市章丘的龍山文化遺址~城子崖遺址,就有了城,距今4600~4000年,在夏之前,專家認為可以稱為國,侯仰軍先生認為,若果有虞朝,正好對應龍山文化的王油坊類型,位於魯西豫東。夏朝在距今4000年後,為什麼因為沒有相對應年代的城就可以否定典籍記載呢?根據侯仰軍考證,夏的區域在古濟水流域,以菏澤市為中心,由於黃河瘀土,許多遺址被掩埋,現山大考古專業的師生正在發掘。專家考證,夏商周等部落在龍山文化之後是同時存在的,夏的消亡,是部落之間的紛爭,也就是說作為統治部落的姒姓宗族沒能搞好各部落之間的利益共享,導致離心離德,正如孔子所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湯領導的殷商部落振臂一呼,群起而攻之,夏后氏就倒了臺,夏桀之後及擁護者西串 。部分姒姓做了殷商臣民,如杞國、鄫國等。到了周武王伐紂滅商,也是如法炮製,只不過商比夏大,周比商大,秦又比周大。武王滅商時尚且沒力量滅商之宗主部落,俗話說得好,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中國文明就是這樣,能和平解決,就不動用武力。並且給武庚也封了國,周公東征三年,才平定了殷商反抗 勢力,現在東夷正宗的徐姓,仍是大姓。


阿里小泰


夏朝滅亡原因:

1、因統治階級驕奢淫逸,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眾多藩屬國離心離德,商部落崛起欲取天下;

3、夏朝最後一個君王“桀”的個人因素(整日沉湎與聲色犬馬,大興土木,親近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