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省考申論熱點:非常時期如何維護心理精神健康

2020年省考申論熱點:非常時期如何維護心理精神健康

  【熱點概況】

  隨著疫情的不斷髮展,社會上產生了一些“怪現狀”:一些人看似貓在家裡、微信步數不足三位數,在網絡上“搶”口罩卻很活躍;“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的報道一刊發,連雙黃蓮蓉月餅都賣脫銷……對於這些“怪現狀”,人們可以一笑了之。但是,若細究下去,它們反映出目前社會上存在不容忽視的焦慮。

  心理學教授申荷永對記者表示,這次新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之後,武漢一線的醫務人員工作量劇增,壓力很大。隨後一些省市醫務人員也陸續支援武漢。“如此直接接觸確診和疑似病人,大都會有諸多的心理壓力和應急反應,比如悲傷、緊張、焦慮,恐懼,無助,失眠,失望,抑鬱等等,需要及時和有效的心理援助。

  【各方觀點】

  朱琳(心理疏導志願者):很多人目前都處在焦慮、恐慌的狀態中。因為在家無法出門,只能通過網絡獲取外界信息,大量信息轟炸之後,尤其是夾雜著很多謠言和中傷,很多人長期處於精神緊繃中。醫護人員更是在對抗疫情的前線,工作負擔重、工作時間長,情緒被刻意壓制,無處宣洩。

  申荷永(心理學教授):這次新冠狀病毒肺炎的影響範圍要比汶川地震更為廣泛,遍及全國,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資源來加強心理援助。

  財經新聞: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開通了針對這次疫情的心理支持熱線,許多社會自發組織的心理援助小組也開始提供免費的心理服務。互聯網企業中,京東、微博、壹心理、簡單心理等也已經上線了疫情心理服務專線。

  深度分析

  (一)非常時期心理問題的表現形式

  1.恐懼與焦慮感:擔心自己或家人朋友被感染。不厭其煩地叮囑家人千萬別出去,免得受傳染。同時,許多人瘋狂地購買口罩、護目鏡、消毒酒精等都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受疫情的影響,有些人出現失眠或是失眠加重現象。

  2.無聊與孤獨感:整天悶在家中不能出門,感到無聊與孤獨,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往。

  3.憤怒感:對當局一開始隱瞞疫情的不滿,對病情得不到及時救治和住不上醫院感到憤恨和無奈等等。

  4.恥辱感:那些已經患病的病人和家屬擔心遭人歧視和躲避,除了要承受肉體的折磨外,還會有心理內疚感。

  (二)非常時期心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1.由衛生部門組建各級心理和精神治療專業小組,為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及時的諮詢和治療。

  2.為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疫情的準確數字和進展情況,並針對他們的個人情況做心理輔導和治療。

  3.建立和充分利用社交媒體等智能、安全的方式(比如微信),為公眾和任何受影響者提供心理諮詢。

  4.為重點人員,即醫護人員和病患以及疑似人員做定期檢查心理檢查,消除他們的顧慮和不安情緒。

  5.對情況嚴重者應該提供及時的精神和藥物治療。

  參考文章

  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藥

  心理健康研究領域,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問題”取向的研究偏好。以焦慮、抑鬱、恐懼為主題的研究要遠遠多於以希望、信心、愛這樣主題的研究。不同的人,面臨相同的逆境時,主觀上的壓力程度往往是不同的。但其實,希望本身就是一味良藥。

  積極應對問題,不過度焦慮,能夠生出希望感的人,往往也會恢復得更快。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進入新階段,疫情不嚴重的地區人們正在陸續復工上班,此時疫情的威脅還會表現在心理層面。許多人看到疫情的消息,有時會非常難過,會期待“拐點”的早日到來。這種時候,其實在採取問題取向——想著的是問題和答案。雖然問題和答案真的很重要,它和一個個生命和千萬個家庭有直接的關係,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更多的動力,方能遠離徘徊和悲觀。希望本身還能點燃更多的希望。

  樂觀的情緒,對緩解焦慮很重要。人在悲沉和重壓下,也完全可以滋長出積極的東西。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最近的調查顯示,當前疫情下有很多人經歷了積極的應變過程。74.0%的作答者更加註意鍛鍊身體;65.6%的作答者表示自己比以前更加註意個人衛生;有57.7%的作答者從醫務人員和志願者的無私奉獻中體會到世界上充滿真愛;有53.8%的作答者意識到世事無常,決定以後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這些,永遠都在,也是我們一直都在追尋的希望。

  焦慮過多時,會帶來不理智的過度反應。在過分焦慮的情況下,人們會被焦慮感所籠罩,不再理性思考,做出很多過度的事情。比如,一些居民過於追求消毒的次數和量度,出門回家後全家各處都要“抹”個遍,甚至在鞋底和車輪上塗抹消毒劑;一些地方管理者也喜歡搞“地毯式消毒”,什麼全城噴灑消毒劑、噴霧消毒槍360度“掃射”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多人次輪動,每天四處灑藥,對水體、空氣、土壤等極易造成汙染。種種行為背後,既有對疫情防控的充分重視,也暴露出對消毒工作的過度反應。那種不安和內心擾亂感會導致個體缺乏對自己和他人的信心和耐心。嚴重時往往會誘發惡性循環,焦慮源進而擴散蔓延。

  在面對問題過程中,要善於發現積極元素。其實,潛在的風險應對從生活中折射出來,可能也就成了愛的樣子。比如,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每次經過紅綠燈的時候,父母會指著紅綠燈,讓孩子跟自己念“紅燈停、綠燈行”;孩子大一些的時候,父母會給他們更多的自由。可以沿著人行道小跑,但是以馬路口為限,到那裡必須停下來等待;再後來,雖然可能不牽手,但過馬路的時候,父母和孩子都還是會跟得比較近,彼此呼應心安。這個過程,就是應對風險的過程,也包含著滿滿的愛的勇氣和力量。逆行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給了我們那麼多感動,原因也就在於此。

  這個世界並不是絕對安全,人類生來就與這種不安全的情形相伴,這裡不僅僅是病毒和疫病的威脅。交通事故、戰爭、自然災害和各種疾病,幾乎在我們這顆星球上無時不在,其實就是人們的日常。心理學上認為,人的一生都在成長,總有特定階段的任務與之相伴。新冠疫情終究會過去,但是接納我們內心的不安全感,可能是我們終身都會面臨的任務。沒有一段經歷是沒有價值的,希望每個人最終都會獲得內在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