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文学古籍《公羊传》。

《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公羊传》的作者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即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汉书·艺文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春秋三传的渊源说得很详细。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春秋时期的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榖)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们只通过读三传而研读春秋。

《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春秋三传”中,《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春秋》和《左传》是编年体史书。《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

《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公羊传》的主要仁政主张有:一是主张宽民力,不奢泰,不妨民;二是薄赋敛,反对横征暴敛;三是实仓廪,重民食。究其核心就在以民为本。《公羊传》在西汉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统治需要,从而大显于世,得到了很好的学术发展。东汉时期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流传。在魏晋时期以后,《公羊传》的发展得不到重视,比较消沉;直至清朝末年的鸦片战争、维新运动时期有了重新复兴,并且是当时重要的思想武器。

《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公羊传》主张的“大一统”,是与尊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调“王者欲一乎天下”。尊王,加强王权,限制地方诸侯的权力,其目的就是维护大一统。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成为最高的价值、核心的价值。尊王是为恢复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所极力强调的周王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实只是一种寄托,在春秋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它系统总结了孔子的“夷夏之辨”思想,一方面批判“夷狄”侵害“中国”(“诸夏”);另一方面又认为如果“夷狄”遵循礼义,认同“中国”的文化,则可以进为“中国”,而如果“中国”放弃了礼义,也可以退为“夷狄”。即取消了夷、夏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以文化的先进与否来区分“夷狄”和“诸夏”。“大一统”里没有狭隘的民族观念,它向往的是一种多民族融合的统一,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平等意识,具有鲜明的进步特征。

《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公羊传》所主张的统一不只是一种统一的形式,其深层要求是安天下之民。只有仁政的统一才能保持稳定,长治久安。暴秦的速亡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有多大?


《公羊传》它在大一统学说的发展上的成绩是其它经学流派所不能比拟的。它把一统在空间中的拓展与在时间中的延续结合为一,并把一统的基本原因或前提理解为儒家的仁学的实行以及由之而来的不同族群的文化的趋同。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上一统事业的发展是有其深度影响的。

今天的介绍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