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昭令武則天攝政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目的?

公元675年,唐高宗正式向帝國臣僚下發昭令,以皇后武則天攝政,代替其處理國政,由此導致日後武則天稱帝。作為歷史上一件大事,唐高宗到底為何要昭令武則天攝國政?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目的?

唐高宗李治,昭令武則天攝政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目的?

貞觀十七年(643),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為庶人,李世民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計議,立晉王為皇太子。"此後,李世民花費大量精力對李治進行訓練執政能力,以此加強李治的個人能力。


登基之後,李治非常勤政,大唐在李治的治理下,迅速從繁榮走向繁榮"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此外,李治全面將李世民的政策進行延伸和發展,推行均田制,使得國力持續強盛。


此後他開始對高句麗用兵,公元688年,李治的軍隊最終攻破了高句麗都城,大唐最大疆域版圖在李治手上得以實現。


永徽六年,李治不顧老臣們的反對,堅決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按照《新唐書》的書法"高宗自顯慶後,多苦風疾,百司奏事,時時令後決之,常稱旨,由是參預國政。後既專寵與政,乃數上書言天下利害,務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後益用事,遂不能制。"

唐高宗李治,昭令武則天攝政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目的?

其實李治叫武則天處理政務,全是出於本人意願,武則天雖已參政,但有關重大事件,仍由李治親自處理。從顯慶五年以後,武則天作為皇后,在受李治委託處理政事時,與其同樣具有權勢,但這只是李治授予的。


以上史實說明,麟德元年以後所謂的"二聖"格局,既不是武則天專權,也不是"二聖"共同決策,而是高宗李治親自掌握涉外事宜和重大內政。武則天受高宗委託,才有處理部分政務權力。


而當李治去世後,大權自然被武則天一步步掌握。他的兒子中宗繼位後,完全是個傀儡,僅僅兩個月的寶座還沒坐熱就被武則天廢除,另立睿宗,由此開始了武則天的"臨朝稱制"。

唐高宗李治,昭令武則天攝政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目的?

在她統治的五十年裡,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包括後來開元盛世的宰相們均是武則天一朝培養起來的。其次,武則天在取唐代之後在當時就引起了激烈反對,尤其是李敬業起兵,頗具號召力的大文人駱賓王討伐武則天的檄文一發布,天下震動,一時廣為傳播。


在武則天當政期間,遠近百姓對於這位女皇是持歡迎態度的,甚至認為她是順天應人的明君,在洛陽樹立巨大的"天樞",以歌頌武則天的功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