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發現大量古漢字,學者激動:終於知道中國與古羅馬誰更強了

1990年,蒙古國的兩位牧民杭愛山避雨,忽然發現對面的一座懸崖上有一塊刻有奇怪符號的石刻。隨後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組建專項考古隊對此石刻進行研究。

國外發現大量古漢字,學者激動:終於知道中國與古羅馬誰更強了

然而直到2017年7月底,他們也沒有解讀出來。不過他們認定這些符號乃是中國古代漢字,於是聯繫到中國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的齊木德道爾吉教授以及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延安大學碑刻專家高建國,與其成立考察團隊,對此石刻進行解讀。

此摩崖在杭愛山脈的一個支脈上,當地人將這座山叫做“Inil Hairhan”,由於石刻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的歷史,風化嚴重,不好辨認。齊木德道爾吉與高建國搭起 5 米左右的雲梯,一邊小心用宣紙拓印,一邊用噴壺噴水,然後利用不同的陽光照射下一個字一個字地仔細辨認。這些對於蒙古國而言如同“天書”的文字,很快就被中國專家解讀。“南單于”、“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等關鍵詞逐漸被認出。

國外發現大量古漢字,學者激動:終於知道中國與古羅馬誰更強了


國外發現大量古漢字,學者激動:終於知道中國與古羅馬誰更強了

經過兩天的艱苦工作,共整理出260個漢字,其中有220個漢字被成功解讀。最終確認這上面的內容為東漢永元元年(公元 89 年)班固所作的《燕然山銘》。當年大將軍竇憲在從此地大破北匈奴,是大漢王朝與北匈奴之間的最後一戰。

經磧鹵,絕大漠,斬溫禺以釁鼓,血屍逐以染鍔。

石刻上的這句話最具殺氣,“經磧鹵,絕大漠”是漢軍追殺匈奴逃兵時的情景,不管是怪石嶙峋的荒野,還是荒無人煙的沙漠,我大漢軍隊也要追殺到底,斬殺他們的首領“溫禺鞮王”然後用敵人的血水染旗。

國外發現大量古漢字,學者激動:終於知道中國與古羅馬誰更強了

這則石碑的發現具有重大意義。齊木德道爾吉教授激動的說道:

“燕然勒功”這一典故是我國古代第一次出現戰功刻石的記載,然而《燕然山銘》也只是出現在史書上,至於實物,由於古代沒有精確的座標,以至於2000年來我們一直在尋找,如今終於被我們找到了它起源的地方。

除此之外,從這道石刻上我們也可以解讀出北匈奴是如何消失的,這上面有清晰的路徑。原來當年竇憲率部隊先是在稽落山打殘北匈奴之主力,然後一路追擊至杭愛山處,並在此處大開殺戒。剩餘的北匈奴逃兵一路向北逃離,極有可能抵達亞歐交界處。

國外發現大量古漢字,學者激動:終於知道中國與古羅馬誰更強了

有鑑於此,“北匈奴西遷說”以及“匈奴即匈人說”

的說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不管是從時間以及地理上分析,這些說法都是合理的。

首先北匈奴在此次大敗後(公元 89 年後)就消失了。而在公元350年左右,一支侵略性十足的遊牧民族在阿蘭國出現,他們四處掠奪以戰養戰,很快就將阿蘭國給消滅。注:阿蘭國在我國古代被叫做“奄蔡國”,位於位於西伯利亞西南部的歐洲和亞洲的交界處,歐洲學者將這支橫空出世的遊牧民族稱為“匈人”,他們否認匈人就是被漢朝打跑的匈奴人。

國外發現大量古漢字,學者激動:終於知道中國與古羅馬誰更強了

公元89年至350年,期間有200多年的時間,而這短時間足夠北匈奴的殘餘部隊進行發育以及遷徙。按照匈奴人的習性,當他們有足夠力量的情況下絕對會對外發動侵略。而阿蘭國就是他們復出的第一個侵略目標(有記載的)。

之後匈奴繼續向第聶伯河流域前進,他們走到哪裡就殺到哪裡,以戰養戰越戰越強。位於亞歐交接處的國家,他們的國土面積都是非常小的,單個國家的力量無法形成對匈奴的有效抗衡,這一特點是彷彿“物種入侵”一般,匈奴在這裡絲毫沒有天敵。先後有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日耳曼部落等臣服於匈奴人手中。

在當時的歐洲,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霸主——羅馬帝國。匈奴人的橫空出世引起了羅馬帝國的注意,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匈奴人在歐洲肆虐,作為老大哥的羅馬帝國臉上無光。

國外發現大量古漢字,學者激動:終於知道中國與古羅馬誰更強了

公元378年,西羅馬帝國(當時羅馬帝國已經一分為二)率先對匈奴發起了會戰,雙方於阿德里亞堡交戰。交戰結果為匈奴人勝。而這一戰也是歐洲作戰方式的轉折點——傳統步兵面對騎兵時的無力。

此戰過後,西羅馬帝國一蹶不振,不得不向匈奴人俯首稱臣,之後被其他國家逐漸蠶食滅亡。而匈奴人亦成為了歐洲的新一代霸主。

我國與羅馬帝國並沒有過直接衝突,很多人也一直好奇究竟是我國古人厲害還是古羅馬厲害。如今通過匈奴人在歐洲的表現,相比孰弱孰強大家也一目瞭然了吧。

國外發現大量古漢字,學者激動:終於知道中國與古羅馬誰更強了

儘管在漢朝初期,匈奴對漢朝造成了很大威脅,甚至一度採取和親的屈辱方式來與匈奴共處,並且在與匈奴的作戰中,漢朝也一度失敗過,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甚至被匈奴圍困數天,最終不得已之下許諾好處才被放了出來。

儘管如此,中華民族的韌性是無限的,至漢武帝時期,漢朝效仿秦國的“軍功制”,以斬首匈奴的數量來獲取軍功,這樣極大的增加了軍隊的士氣。之後衛青霍去病等天驕人物橫空出世,在與匈奴作戰中更是取得了無數戰功。漢朝轉守為功,最終成功消滅了為禍我國上百年的匈奴之亂。打得匈奴逃離開他們生存千百年的地區,逃竄至歐洲。

而反觀羅馬帝國,在與匈奴交戰失敗之後就一蹶不振,之後更是直接消亡,韌性與我國根本沒法比。

其實這一點也是很好解釋的,歐洲國家基本上都是各自為營,羅馬帝國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他們也是一個多信仰、多語言、多文化的集合體,凝聚力自然不如我國。

反觀我國,自商周時期四面就有很多遊牧民族虎視眈眈,然而不管我們內鬥多麼嚴重,只要有外敵前來,我們就會放下個人恩怨共擊外敵。就比如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存邢救衛”,雖說當時沒有統一政權,但是在齊桓公的帶領下,眾諸侯國支援小國,抵禦外敵,對後人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之後秦始皇統一六國,並且統一文化與文字,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強大。

國外發現大量古漢字,學者激動:終於知道中國與古羅馬誰更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