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時期,文字獄有多恐怖?文中有“則”字的,一律誅殺

在明朝,有個上賀表的制度,就是逢年過節,遇到皇帝生辰或是重要節日,又或者是向皇帝表達感謝之時,官員們就要寫一篇賀表,也就是一篇短文呈上去給皇帝,以此表達感謝之恩。

本來,賀表也沒有什麼固定格式,只是不允許寫成四六舊體駢文,言辭文雅即可,大多數時候不犯忌諱,就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在朱元璋時期就不一樣了,忌諱多多,而且皇帝情緒也時常影響到賀表得審核狀況,“通不通過”就如同買彩票,以至於出現不少“因賀表”而被殺之人。

其實,並不是犯忌諱,而是朱元璋想多了,腦中腦補的細節太多。

比如,當時朝廷給浙江海門衛的軍官們加了薪水,提了工資,按照明朝的規定,海門衛要寫一篇《謝增俸表》,呈給朱元璋。

但是,軍官大字不識幾個,只好去請浙江府學林元亮教授代筆。林元亮教授也是有才,大筆一揮,洋洋灑灑“幾千字”,寫好了,大夥都覺得寫得好,就呈了上去,但就有人就因此而丟了性命。

當時,朱元璋讀著賀表,開始還覺得不錯的,但是再讀下去,怎麼有點不對勁了?“作則垂憲”,這不是嘲笑朕?說朕在紅巾軍那裡是在“做賊”?於是,朱元璋大怒,下令處死了林元亮。

其實,“作則垂憲”,意思是說制定的標準可以作為後邊法律的依據,本來是一個好詞,反倒被誤解,招來殺身之禍。可是,在賀表中,為表達讚美和恭維之情,“作則”是個常用詞,比如“聖德作則”、“建中作則”、“垂子孫而作則”。

朱元璋時期,文字獄有多恐怖?文中有“則”字的,一律誅殺

這樣一來,因為朱元璋的“敏感”,以至於有不少人因“作則”而喪命,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福州府學訓導林伯,杭州府教授徐一夔,桂林府學蔣質......

在明初,除了“作則”一詞會被處死外,還有“法”(同發,朱元璋削髮為僧)、“光”、生“、”“藻飾太平”、“天下有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