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生命就如同一颗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将得到什么。 —小阿甘妈妈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周末一个人难得清静在家,因此准备选一部安静的电影看个痛快。在电影库里再三斟酌,最后还是选择了《阿甘正传》,决定重温一遍。

第一次看《阿甘正传》还是12年前,那时刚进入大学,因此把这部电影当做励志片来看。当自己抱怨命运不公或想要放弃某事时,我就用傻阿甘来提醒自己坚持下去。

但12年后重看电影《阿甘正传》,作为一个3岁小孩的妈妈,我不再关注阿甘有多励志,而是对小阿甘妈妈的育儿方式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我边看电影边一直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小阿甘能从一个智障儿童成长为一个比常人更聪明的智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电影中只要有阿甘妈妈出现的情节片段,全部又看了一遍。

其实,这个看似柔弱的单亲妈妈身上有一种非常执着的信念,并支撑她整个育儿过程:为了阿甘能健康成长,她竭力冲破环境中的 “刻板效应”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桎梏,给阿甘营建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今天我们不妨具体分析下小阿甘妈妈是如何冲破环境中的“刻板效应”,帮助小阿甘健康成长的。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阿甘妈妈


01

刻板效应:在孩子毫无还击能力的情况下,被别人贴上了标签

我们回到电影中,当戴了脚箍的小阿甘和妈妈一起走出诊所,没走多远脚被卡在下水道时,路人纷纷投来异样的眼光。在他们眼里,小孩戴脚箍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因此,他们形成了一种固定认识:小阿甘不正常。

而这种心理上对某事的固定认知就是“刻板效应”,它的科学解释是:

也称刻板印象,指对某事或某人形成的一般看法和个人评价,认为某种事物或某人应该具有其特定的属性,而忽视个体差异。

对此,社会心理学家博尔达洛也指出,身处“刻板效应”中,个人受到社会环境或周围人的影响,对某些人或事形成固定的看法。

因此,“刻板效应”有两层含义:一种是自己深陷“刻板印象”中,对别人产生固定认知,比如上文提到的围观小阿甘的路人;另一种是自己被人“刻板化”,成为“刻板印象”的受害者,比如小阿甘。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认为依据“刻板印象”做出的判断就是错的,但是这种判断很容易超出限度,形成固定偏见甚至歧视,给别人随意贴上标签。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校长拿出智商表给阿甘妈妈看

小阿甘妈妈带着他去绿弓县最好的学校面试,但校长拿出一张智商测试表,告诉小阿甘妈妈:

这是正常水平,但是Forrest只有75,州政府要求智商起码要达到80。

由此可见,校长用全社会都公认的标准给小阿甘贴上了一个标签:Forrest智力不正常

如上文所说,我们不能就此认定这种录取学生的标准不正确;相反,就全局来看,这种标准符合情理,而且省时省力;但对于小阿甘来说,仅5分之差就被人为地“标签化”了,而他自己却无能为力。

假如小阿甘妈妈也接受这种“刻板印象”的话,也许阿甘只能上残障儿童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从此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

因此,“刻板效应”对孩子的影响尤为深远。接下来,我们从“刻板效应”的形成机制来分析它对孩子会产生哪些影响。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02

“刻板效应”形成因素及对孩子的影响

针对“刻板效应”的起因,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达列夫专门做过一项实验:

他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者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

他向两组被试者分别介绍情况时,赋予照片中的人不同的身份:对一组人说是罪犯,对另一组人说是学者。

接着,请两组被试者分别对此人进行评价。

最后结果显示,被告知是罪犯的那组人说: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而另一组人则说: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思想深邃,下巴外翘反映他顽强地探索真理。

为什么两组被试者对同一照片的面部特征做出完全不同的评价?

巴达列夫深入进行社会调查后得知:人们对社会各类人有着一定的定型认知。当把他当罪犯来看时,自然就把其眼睛、下巴的特征归为凶狠和狡猾;而把他当成学者来看时,便把相同的特征归为思想的深邃性和意志的坚韧性。

这也就是说,之所以产生“刻板效应”,就是因为:人们内心已存在了固定认知,而且非常容易被间接获得的信息“先入为主”,从而排斥重新做任何认知努力。

当小阿甘被几个坏小孩追赶,小阿甘使劲跑,直到穿过正在竞赛的橄榄球场时,教练问旁边的同事那人是谁,其同事回答说:“那是弗雷斯特·甘,是当地的傻瓜。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阿甘是别人口中的傻瓜

在阿甘的社区里,大家都认为他是傻瓜,这种口口传播的言论早已变成了人们内心的固定认知,因此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重新认识或了解阿甘。

因此,被“刻板效应”笼罩的孩子,表面上看只是贴了一个名称而已,但其实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比如社会中出现的很多留守儿童问题;有些孩子可能干脆自暴自弃,比如影片中的珍妮,从此踏上“浪荡女”之路;有些甚至干脆报复社会,比如我们时常听到未成年孩子杀人的新闻,其实很多时候这是孩子对别人施加的“刻板印象”的一种报复。

虽然小阿甘没有受到明显的心理困扰,但他没有朋友,在孤独中过了很多年。而和阿甘相依为伴的妈妈,不忍心他活在这种人生中,她用自己的方式冲破各种“刻板印象”,还给阿甘一个幸福的童年。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03

小阿甘妈妈告诉我们: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说过:

有多少对父母,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就是孩子去理解、认知这个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响、塑造了孩子的感情和行为。

对于小阿甘来说,被别人“标签化”实属无能为力,但对于小阿甘的妈妈来说,怎么和孩子进行沟通并从根本上撕掉孩子身上的标签是她必须要做的事。

事实上,她确实做到了。

1.运用善意的谎言,“掩盖”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保护孩子的童心并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当小阿甘脚被卡住而被人围观时,妈妈对小阿甘说:“如果上帝的旨意是要人人平等,他会给我们所有人脚箍。”甚至当阿甘问起“爸爸去度假”中的“度假”是什么意思时,她回答说:“度假就是你去一个地方,然后就一去不回。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从这些类似的言语中可知,阿甘妈妈平时生活中没少对小阿甘说些善意的谎言,来掩盖刻板印象有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所谓的“善意的谎言”,指的是:

指出于某种善意的原因说的谎言,并不带有恶意,而且它本身是不为自己利益。善意的谎言一般出于好意而说出的谎言,是为了他人着想而说出的谎言,可给予人灵性。

避免刻板效应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时,“善意的谎言”更多侧重于保护孩子的童心,让孩子置于事外,在“人人都一样”甚至“优于他人”的世界里感知自我、找到自我,建立自信心。

有位朋友曾经分享过他小时候长跑的故事。他是个小短腿,一直被人嘲笑跑不快。但读初一那年,他的体育老师告诉他:你特别适合长跑,上次1000米考试你跑了第二名,所以加油训练耐跑能力,你会在跑步上超过任何人。

就是老师这句话,他鼓励自己加油跑步,最终获得全校长跑冠军,并代表县参加市里长跑比赛。

但多年后朋友回去拜访老师时,他才知道那年1000米跑他仅仅只是及格,远没跑到什么第二名。

但老师的善意的谎言使他屏蔽了其他人的偏见认知,保护了他的长跑梦,直到现在他还有跑步的习惯。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因此,

阿甘妈妈的谎言小伎俩,把小阿甘与刻板印象的偏见隔离开,而不会因自己的特殊而产生自卑心理。

2. 引导孩子主动介绍自己,弱化刻板效应的偏见,融化周围环境中的“坚冰”

影片一开场,阿甘坐在公交站椅子上,看到有位女士也坐下来等车时,他主动介绍到:“你好,我叫Forrest, Forrest Gump”。而阿甘这样主动介绍自己的习惯其实从小就养成了。

在他第一次去上小学时,他站在校车门口,看到不熟悉的校车司机多萝西小姐,主动介绍道:“我是Forrest, Forrest Gump”。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当然这并不是妈妈强迫小阿甘这么做的,但妈妈是位民宿老板,平时肯定经常主动问候别人,而小阿甘从她的一言一行中知道:主动向陌生人介绍自己,可以给别人树立好的印象或成为朋友。

因此,小阿甘学会了主动自我介绍,从而把陌生人纳入到熟悉人的行列,加快融入周围的环境,弱化环境中固定认知对自己的伤害。

曾在网上也看到这样一则社会调查,当一个人主动做自我介绍时,会赢得他人更多的好感和喜爱。这在心理学上来说,这都属于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例子。

同时,著名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小阿甘妈妈知道阿甘并不是出众的孩子,甚至有点笨,但她可以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孩子,让小阿甘发出自己的光,主动去融化周围环境中的“坚冰”。

当阿甘主动介绍完自己后,看起来十分霸道蛮横的多萝西小姐叼着一根烟,抿嘴微笑着,并也对小阿甘做了自我介绍。至少,在多萝西小姐心里,阿甘是个友爱的孩子,而不单单是个傻瓜。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校车司机多萝西笑对阿甘


3.支持孩子投身各种社会活动,直面各种可能存在的“刻板效应”,让孩子亲身去感知并学会处理

上学后,小阿甘交上了珍妮这个朋友。对于小阿甘来说,这是幸运的。但是对于阿甘妈妈来说,这并不见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毕竟珍妮经常扯着小阿甘不让他回家。

但纵观整部电影,阿甘妈妈并没有反对。而且随着阿甘慢慢长大,她也支持阿甘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

当阿甘因为擅长跑步而被选进橄榄队时,妈妈一路支持他将橄榄球打进大学;当阿甘毕业后去参军并加入越战时,阿甘妈妈一路祈祷;当阿甘荣归故里,年老的她依然支持阿甘去阿布老家完成战友的遗愿……直到临死的前两天,阿甘妈妈才把阿甘叫回身边。

虽然经历越多,孩子越有可能面临各种刻板偏见的困扰,但只有孩子亲自去感知并学会处理,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无疑,阿甘妈妈做到了放手,让孩子自行成长。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阿甘出发去越南战场

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通过对孩子成长进行长时间研究后指出:

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当被放手的小阿甘按照自己的轨迹,逐步融入整个美国主流社会并用努力创造出成绩后,阿甘变得比常人更优秀。他入选了全美橄榄球明星队并获得肯尼迪总统接见,之后顺利拿到学士学位,越战光荣退伍后获得总统荣誉勋章,甚至将从没干过的捕虾业也干得风生水起。

孩子走出固定的生活圈后,不仅走出了别人早已给他设定的“固有认知”,也学会面对各种新的刻板印象,真正地融入了社会中。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和阿甘妈妈一样,应支持并积极鼓励孩子投身社会各种游戏中。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4.坚持“不放弃”原则,悉心陪伴孩子走出“刻板效应”,用自己的爱暖化孩子的心灵

小阿甘相对于普通孩子来说,确实反应有点迟钝,因此别人的“刻板印象”并非空穴来风。正因为如此,要想把小阿甘身上的固定标签撕掉,是一场持久战。

但阿甘妈妈一直坚持“不放弃”原则,陪伴小阿甘慢慢地一步一步走出刻板效应造成的偏见圈。

当校长指明小阿甘与别的小孩不同时,阿甘妈妈冷静地说“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其实阿甘妈妈非常清楚自己儿子的情况,只是她知道阿甘这点“笨”并不会影响社会的整体秩序。

小阿甘第一天上学,阿甘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叮嘱:“Forrest,你要尽全力。”她给小阿甘打气,暗示自己一直会陪伴在旁;当阿甘要奔赴越南,阿甘妈妈抱紧阿甘,坚定地对他说:“

你要平平安安地回来。

当全世界似乎都在放弃小阿甘的时候,阿甘妈妈没有放弃,而是用最温柔的爱暖化小阿甘的心灵,让他顺利大学毕业,顺利从越战回来,顺利开启人生事业……

而与阿甘妈妈教育观完全相反的是珍妮的爸爸。他不仅自暴自弃,整日在烟酒的昏暗世界里度过,同时对孩子要么不管不问,要么拳打脚踢,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孩子们的未来。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小珍妮一直不愿回家


前苏联儿童心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儿童的成长是否健康全面依赖于家长在儿童面前是怎么样的人,当然也依赖于儿童在家长的行为中如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会被周围环境贴上很多标签。孩子想要健康成长,需要走出“刻板印象”的影响,找到真正的自己。而这些,都需要父母的助力。

在成就孩子的路上,阿甘妈妈积极乐观,一直陪伴在阿甘身边,冲破“刻板效应”对阿甘造成的种种桎梏及影响。而小阿甘在妈妈的持久耐心教育下,也理解了人生的终极意义,一路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以《阿甘正传》为例:父母如何冲破“刻板效应”,帮助孩子成长



结语:

《阿甘正传》是全世界电影界的励志佳作。多少年来,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拼搏向上、勇往直前。但重看《阿甘正传》,我折服于阿甘妈妈的育儿睿智。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呆呆的“小阿甘”,都会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遭受各种“刻板效应”而被标签化。如果家长不给予积极引导和帮助,孩子只能在全社会的“固定认知”里逐步沉沦。

但单亲母亲阿甘妈妈做到了。总结起来,阿甘妈妈之所以能冲破环境中的“刻板效应”, 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位非常优秀的社会人,她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运用善意的谎言,“掩盖”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保护孩子的童心并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2. 引导孩子主动介绍自己,弱化刻板效应的偏见,融化周围环境中的“坚冰”

3. 支持孩子投身各种社会活动,直面各种可能存在的“刻板效应”,让孩子亲身去感知并学会处理

4. 坚持“不放弃”原则,悉心陪伴孩子走出“刻板效应”,用自己的爱暖化孩子的心灵

同为父母,一起学习,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