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蘭考縣,焦裕祿精神發源地,還有漢代張良墓地,不過很有爭議

河南省蘭考縣是我們國家知名度很高的一個縣。因為這裡曾經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工作過的地方,也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

河南蘭考縣,焦裕祿精神發源地,還有漢代張良墓地,不過很有爭議

蘭考縣位於中原腹地,河南省東北部,隸屬於歷史文化名城開封市,縣內旅遊景點有焦裕祿紀念園,焦裕祿烈士墓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歷史沿革上,這裡的行政區劃變化較大。1954年由蘭封縣和考城縣部分地區合併,以二縣首字為名,定名蘭考縣,先是從開封地區劃歸商丘地區,後來又歸於開封市管轄。


河南蘭考縣,焦裕祿精神發源地,還有漢代張良墓地,不過很有爭議

蘭考縣也是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縣。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蘭考縣風沙、內澇、鹽鹼等自然災害很嚴重,人民群眾生活非常艱苦。

1962年冬天,焦裕祿來到蘭考縣任職。他在困難面前不退縮、不畏懼,堅持實事求是、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帶領人民群眾開展抗災自救。


河南蘭考縣,焦裕祿精神發源地,還有漢代張良墓地,不過很有爭議

焦裕祿作為縣委書記以身作則、帶病實幹,深入生產一線,和群眾一起挖河排澇、封閉沙丘、根治鹽鹼,掀起除"三害"鬥爭高潮,為戰勝自然災害不懈努力。

由於積勞成疾,1964年5月,年僅42歲的焦裕祿因病去世。河南省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人民日報發表了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河南蘭考縣,焦裕祿精神發源地,還有漢代張良墓地,不過很有爭議

焦裕祿被譽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

為了紀念焦裕祿,河南省蘭考縣修建了焦裕祿烈士陵園和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全國各地的人們來到蘭考縣,學習焦裕祿,緬懷焦裕祿,深情追憶他的感人事蹟。


河南蘭考縣,焦裕祿精神發源地,還有漢代張良墓地,不過很有爭議

在蘭考縣境內,還有一處名人墓地,就是秦末漢初傑出的謀臣張良墓。這個墓地靠近隴海鐵路,周圍古柏環繞,鬱鬱蔥蔥,看起來很有來歷。

張良,字子房,秦代韓國人,也就是河南人士。早年曾因刺殺秦始皇不成而隱居,後追隨劉邦,協助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了大漢王朝。


河南蘭考縣,焦裕祿精神發源地,還有漢代張良墓地,不過很有爭議

張良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被封為留侯,官拜大司馬。後來張良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便尋求隱退。

他晚年崇信黃老之學,專心修道養精,傳說他尋訪到風景宜人的湖北黃袍山,在那裡修建了良山道觀隱居下來。關於張良的死,《史記‧留侯世家》中記載:"後八年卒(公元前185年),諡為文成侯。"


河南蘭考縣,焦裕祿精神發源地,還有漢代張良墓地,不過很有爭議

但是張良死於何地,卻成了千古之謎。蘭考縣的張良墓,一直很有爭議,因為全國大約有10多處張良墓。山東濟寧微山島、湖南張家界青巖山……,到底那裡是真的,還是讓歷史學家去考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