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萬曆朝鮮戰爭的勝利是明王朝衰落的伏筆?

導語

萬曆朝鮮戰爭中,明軍以強悍的軍力大破日本二十餘萬大軍,使得日本兩百年不敢再談擴張。這一仗打出了大明的天威,也客觀上保護了王朝邊疆的安全。然而,為什麼僅僅二十年後,就會發生兵敗如山倒的薩爾滸之戰?為什麼僅僅二十年之後,原來那個強大的不可一世的大明就只能變成被動挨打?僅僅幾十年間,為什麼後金可以突然崛起,大明卻對此視而不見?

其實原因早已埋下,藏在萬曆朝鮮戰爭背後的巨大危機已經潛伏在帝國的背後,而這種巨大的危機,最終也導致了帝國看似快速的衰亡。萬曆朝鮮戰爭,成為了明王朝帝國最後的輝煌。那麼,究竟是什麼,讓萬曆朝鮮戰爭快速導致了明王朝的衰落呢?

為什麼說萬曆朝鮮戰爭的勝利是明王朝衰落的伏筆?

萬曆朝鮮戰爭的前世今生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併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14萬陸軍,15萬海軍共計三十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開始侵略朝鮮。

朝鮮因為承平日久,無力抵抗日本的進攻,很快就瀕臨亡國。在嘗試抵擋之後,國境幾乎全面淪陷,境內八個道州全部被日軍所攻克。於是朝鮮不得不向自己的宗主國——大明求援。

明朝認為:

“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

因此明朝不僅答應了朝鮮國王撤退到大明境內進行休整,受大明保護的要求,更是同時出兵援助朝鮮,開始了朝鮮戰爭。1592年,明朝集結遼東軍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宋應昌、李如松統領,並開始趕往朝鮮作戰,並取得了平壤大捷的戰績,重創了日軍,保護了朝鮮王朝最後的一絲生機。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但是明軍也因兵力不足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因此,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並最終達成和約,日軍開始撤退休戰。

然而1597年正月,日本背信棄義撕毀和約,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明朝第二次派軍奔赴朝鮮戰場。此時朝鮮戰場僅僅只有四萬明軍,後經增援,到達七萬左右。加上朝鮮軍隊,依然遠遠低於日軍的數量。然而明軍就是在這樣的極度劣勢之下,依然創造了稷山大捷,蔚山大捷這樣的傳奇性戰役,以少勝多殲滅數萬日軍。朝鮮名將李舜臣更是創造了鳴梁海戰這樣的傳奇海戰勝利,一舉消滅日軍水軍主力,贏得了主動權。

為什麼說萬曆朝鮮戰爭的勝利是明王朝衰落的伏筆?

豐臣秀吉

1597年十月,豐臣秀吉死於京都伏見城,日軍聽說豐臣秀吉死亡的消息,軍心大動。並且經歷過幾次巨大失敗之後,原先入朝二十多萬的日軍,現在也僅僅只剩下數萬人,大部分都被殲滅,已經無力再繼續作戰了,只能開始準備撤退。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撤離,明軍由海上追擊,再次給予重創。至此,日軍侵略朝鮮的計劃全盤失敗,主力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只能灰溜溜的逃回了日本。

1599年4月,明軍開始班師回朝,正式結束了壬辰戰爭,大勝日軍二十多萬,創造了傳奇性的歷史戰役,史稱——萬曆朝鮮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是明朝覆亡之前最後的一次對外戰爭取得的重大勝利,此後明朝國力逐漸衰弱並陷入與後金的膠著戰爭中,並最終被後金所滅。可以說,萬曆朝鮮戰爭,是大明真正意義上的,帝國最後的榮耀。

贏了戰爭,垮了王朝

雖然取得了萬曆朝鮮戰爭的巨大勝利,禦敵於國門之外,但是經過這次戰爭,明王朝的國力與國家狀況卻急轉直下。概括總結其背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明朝國力損耗極大,國庫一戰而空,財政困難。

2:遼東軍鎮兵力空虛,精銳死傷殆盡。努爾哈齊看準時機趁機做大尾大不掉。

為什麼說萬曆朝鮮戰爭的勝利是明王朝衰落的伏筆?

1:國力衰退,國庫耗盡

軍事戰爭的勝利永遠是為經濟和政治服務的。然而縱觀整個萬曆朝鮮戰爭上面,毫無疑問,

雖然有政治上的收穫,但是在經濟上是極其失敗的,明王朝耗空了國庫卻沒有換來任何的回報。

萬曆朝鮮戰爭前夕,整個王朝剛剛經歷過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朝廷上下煥然一新,軍事強大國庫充盈,國庫用錢可以支十幾年。然而隨著萬曆朝鮮戰爭的不斷深入,整個大軍迅速變成了一臺難以想象的燒錢機器。

朝鮮當時已經瀕臨滅亡,因此根本無力負擔明朝大軍的糧草給養和軍餉。每一粒粟米都需要從國內調運,這難度可想而知。古代的運輸難度和運輸成本極高,隋煬帝就是因為徵召百萬民夫為遠征軍運輸才導致民怨沸騰國家傾覆,每一次運輸都是對整個王朝實力的巨大消耗。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卻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因素,就是國家的稅收。明朝稅收卻有一個特性就是稅率極低,據統計,稅率在5.5%~12%之間,所以一般正常情況下,政府稅收是無法應付突發狀況的,而援助朝鮮的支出在實質上是由太倉庫支應的。

太倉庫在1592年時總計有700萬兩,每年流入是約當209萬2000兩,而軍費一年支出平均是240萬兩左右。因此作為整個國家最重要的儲蓄庫,太倉庫幾乎連年赤字。

等到朝鮮戰爭結束之後,太倉庫幾乎完全枯竭,國家最重要的財政儲蓄一戰而空。從根本上講幾乎相當於挖空了大明朝的內力。這也是為什麼後期明朝發動完薩爾滸之戰之後就再也無力反擊的原因,國家的財政實際上已經完全崩潰赤子了。

為什麼說萬曆朝鮮戰爭的勝利是明王朝衰落的伏筆?

2:遼東精銳盡失,努爾哈齊趁機做大

明朝作為歷史上對外強硬,自身實力也非常強大的王朝,不可能任由努爾哈齊做大的。事實上雖然內部有黨派鬥爭,但是前期明軍一直都把建州女真壓得死死的。遼東防禦陣線極其強大,精兵十萬分散在各個要塞城池之中。

然而,就是因為萬曆朝鮮戰爭,朝廷大批調走了遼東軍鎮的精銳軍力,而他們又在朝鮮戰場上大批折損。這就造成了遼東軍鎮極其空虛,努爾哈齊也趁機吞併諸部落,勢力極其快速的增長起來。根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000,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說減少了60%。整個遼東陣線幾乎大門敞開,原先對女真部落的高壓鎮壓也失去了力量支撐。

朝鮮戰爭開始後,努爾哈齊嚮明朝上書,表示願意援朝抗倭。然而朝鮮對建州女真援朝動機有所質疑,拒絕了努爾哈齊的請求。而壬辰戰爭之前,建州女真雖然受到明朝與朝鮮的雙重管控,但萬曆十六年(1588),努爾哈齊完成了對建州五部統一後,實力提升巨大。

萬曆朝鮮戰爭期間(1592~1598),建州女真通過朝貢貿易、馬市貿易獲得經濟發展,趁著明朝忙著戰爭而大力發展軍事力量,壯大軍隊。“古勒山大戰”中,建州女真大勝九部聯軍,扭轉了建州女真與海西女真的局勢,軍事力量上升。其後,更是直接吞併聯合了其他女真部落,完成了對女真部落的統一。

而明軍在朝鮮戰爭之後,實力損耗非常嚴重,精銳損失大半。並且,他們面臨的也已經再也不是之前那個互相爭鬥互相猜忌的女真了,而是已經統一,軍事強大,國家團結經濟充盈的女真聯盟——後金。短短數年之間,女真部落就已經發展成明王朝的心腹大患。而經濟凋敝精銳盡失的大明卻由於實力虛弱而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1617年薩爾滸之戰之後,明朝徹底失去了戰略主動權,最終也終於滅亡在了女真的手裡。

為什麼說萬曆朝鮮戰爭的勝利是明王朝衰落的伏筆?

結語

萬曆朝鮮戰爭是當之無愧的傳奇大戰,幾十萬軍隊,明朝、日本、朝鮮這三個東亞地區舉足輕重的角色奮力廝殺,產生了無數讓人歌頌的傳奇英雄與故事。壬辰戰爭的巨大勝利也壯大了明朝的聲威,顯示出了明朝的氣概,抗敵於國門之外,保護了國家的安全。

然而,萬曆朝鮮戰爭對明朝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濟上導致了國庫的巨大虧空,使得明朝無力負擔精銳軍隊的開支,也開始無力應付天災人禍的突發情況,形成惡性循環,最終釀成嚴重後果。另一方面,軍隊的巨大損耗也導致了明朝無力維持遼東的高強度彈壓,使得軍備空虛,努爾哈齊趁虛而入壯大了建州女真的勢力,並最終成長成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此消彼長之間,壬辰戰爭就成了明朝之後一路滑坡直至滅亡的最初的那塊鬆動的石頭。

或許客觀上來看,萬曆朝鮮戰爭內在的一些影響導致了大明接下來的衰落,但是最根本還是在於,大明的國運與國勢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只是這一場壬辰戰爭一仗打空了大明朝的力量,才讓衰落來的這麼突然。就算沒有萬曆朝鮮戰爭,

歷史或許會軌跡改變,然而大明衰落的大勢不會變,最多也就是推遲罷了。


文獻參考

1:《明實錄·神宗皇帝實錄》

2:《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大王實錄》

3:《亂中日記》———李舜臣

4:《朝鮮日日記》———太田一吉

5:《明史》———張廷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