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作父母的,為了自家的孩子能夠聰明伶俐,能力出眾,簡直操碎了心。其實,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存在著不少“敏感期”,這也是孩子能力開掛的“黃金期”!

蒙特梭利認為:兒童對於特殊的環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期,這種敏感期與生長現象密切相關,並和一定的年齡相適應,兒童發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礎之上。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特有的強烈程度接觸外部世界。在這時期,他們容易地學會每樣事情,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蒙特梭利在20世紀初提出了兒童“9大敏感期”的概念。瞭解孩子的敏感期,有助於抓住兒童健康成長的生命發展規律。如果家長能夠了解並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就能激發孩子內在生命力;如果家長錯過了孩子的敏感期,將嚴重影響孩子的心靈和人格的發展。每一個敏感期來臨,都是一次教育孩子的絕好機會!一開始就做對,勝過後期最努力的彌補!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1、感官敏感期(0至6歲)

每個人從出生就擁有了五大感覺,即: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這五大感官是我們感受、認識和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徑。

從出生起,嬰兒就會運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覺來認識和熟悉環境,外界的信息通過感官輸入寶寶的大腦,促進其神經元突起與別的神經元聯繫,從而產生突觸並使髓鞘形成,最終完成神經迴路網絡,讓寶寶做出條件反射。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3一6歲則更能具體的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裡的事物。所以,從出生到6歲這個階段是兒童的“感官敏感期”。

感官敏感期是孩子積累的第一項常識,他們通過感官全面瞭解事物,為以後深入的認識打下基礎。感知能力發展的越充分,儲存的知識經驗就越豐富,思維和想象發展的空間和潛力也就越大。正因為嬰幼兒藉由感覺器官來進行學習,“感覺”是最基礎的智力活動。

所以,要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第一步就是抓住孩子的“感官敏感期”。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蒙特梭利博士說過這樣一句話:“人類的打鬧無一不是首先來自於感官。”處於“感官敏感期”的兒童都特別注意周圍的環境,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表現出特有的興趣。一旦父母能利用這個時期,順勢誘導寶寶做各種活動、玩各種遊戲,來幫助寶寶建立和完善感官的功能,就能使他們感覺更敏銳、更精準。如果沒有掌握好時間,過了這個時期,兒童的感覺就不容易達到這樣的效果了。所以,

當孩子充滿探索慾望時,只要是不具危檢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寶寶進入感官敏感期,家長們要對寶寶各個感官能力進行培養,這樣才能促進寶寶更好的發育。家長們可以在家中準備多樣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遭事物。比如:

對寶寶味覺的刺激,家長們可以讓寶寶嘗試各種事物,給寶寶嘗一下山楂的味道,再給寶寶吃一塊糖,告訴寶寶哪個是酸的,哪個是甜的;味覺發育期的寶寶喜歡把什麼都放嘴裡品嚐,通過嘗周圍的事物,寶寶會對這些事物有新的認識;寶寶聽覺感官敏感期,寶寶會通過聲音來辨別來的人是誰,甚至會通過聲音感覺到父母或周圍的人是否在生氣,這時家長們要多傳遞給寶寶好的聲音,讓寶寶感知一些美好的事物,這樣寶寶會更加喜歡去傾聽周圍的事物。

寶寶每個感官發育期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家長們在這段時期扮演的角色就是“導師”,給寶寶一個正確的引導,讓寶寶喜歡上週圍的事物,寶寶才能更加健康的成長。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2、語言敏感期(0至6歲)

語言是人類交換情感、溝通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時也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一種神奇天性。語言學習不僅是一種比抽象腦力遊戲更有用、有趣的活動,還能為你的努力帶來回報。當語言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後,便開始帶動記憶力和理解力的發展。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受到有效培養的兒童,不但能使大腦的記憶活動得到飛躍式的發展,理解力也遠遠超過同齡兒童。所以,有效地抓住幼兒“語言敏感期”,對孩子的有著深遠的影響。

雖然孩子並不是一出生就會開口說話,但是他們從來到這個世界就開始了語言的學習。當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併發出“呀呀”學語聲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普遍來說,孩子在0-12歲都屬於語言敏感期,而0-6歲是敏感期中的黃金期。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學習語言對大人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對於嬰幼兒來說,這很容易,這正是“語言敏感期”所具有的魔力。只要是正常、健康的幼兒,都有語言天賦,其潛能是巨大的。一般孩子在1.5歲左右都會開口說話,出生後18個月到24個月,是幼兒發展語言的的一個極重要時期。如果自己的孩子在2~3歲的時候還是遲遲不會說話,父母應該帶著孩子到醫院求助專業的醫生。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語言能力影響孩子的表達能力,孩子“語言敏感期”最明顯的行為特徵就是“鸚鵡學舌”。孩子總是不斷地重複聽到的話語,重複最多的是爸媽說過的話。所以,作為家長,要做的就是”多說“。

首先可以語言關聯行動,比如你在做飯,你可以和孩子說”媽媽在為寶寶準備午餐“,也可以描述孩子的動作,比如孩子在玩小汽車,家長可以說”寶寶在玩紅色的小汽車“... ...

此外,還有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學會禮貌性語句,到孩子自己能說話的時候,要儘量提供可能,讓孩子描述,讓孩子編故事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最有利促進語言發展的環境一定是自由的,家長不要強迫孩子說話,要靠引導。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3、動作敏感期(0至6歲)

“好動”是小孩子的天性。寶寶在發育過程中會經歷一個“動作敏感期”。寶寶“動作敏感期”的發育包括身體運動(如:走路)和手的動作(如:抓東西)兩個時期。

先說身體運動,也就是“大動作”方面。有句順口溜叫““一舉頭二抬胸三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週會走”,說的是一週歲以內寶寶的大運動發展階段。這些在事實情況上雖會有所偏差,但基本上還是差不多的。

當孩子學會走路之後,就不會滿足於待在一個地方了,他們會拉著大人的手,不停地走動,對上下樓梯、走斜坡都樂此不疲。這個階段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開發。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小肌肉的練習也同時進行,即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的訓練。大概6、7個月的時候,孩子會進入”手的敏感期“。在手的敏感期,孩子往往會成為家庭衛生破壞大王。把整卷衛生紙撕得到處都是;把麵條水果抓得黏黏糊糊全身都是再放進嘴裡;能夠到的東西全都拿來亂扔搞得滿屋狼藉;地上的頭髮絲,小線頭,全都要撿起來……這可正是孩子開始用手探索環境,認識世界,家長千萬不要貿然阻止他們。

從幾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小手,到可以做一些精細的手部動作,手的敏感期是精細動作發展的關鍵時期。研究表明,孩子的大腦發育與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孩子手部動作發育良好,對於孩子智力的發育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陪孩子多做些需要動手的遊戲,分散寶寶無處發洩的”動手“慾望。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對處於”動作敏感期“的寶寶,家長們的培養方法要得當。當寶寶處於動作敏感期時,家長們不要禁止寶寶好動,要鼓勵寶寶去多鍛鍊走路,多觸摸一些寶寶不知道的事物。

對處於動作敏感期的寶寶,家長們的看護很重要,因為這時期的寶寶很容易處於危險中。家長們儘量給寶寶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寶寶的活動時的安全有保證。

家長們在寶寶動作敏感期不要禁止寶寶的行動,如果寶寶碰了不該碰的東西,不要打罵寶寶,只要嚴肅的告訴寶寶,這個東西下次一定不要碰,碰到會有危險即可。家長們應該給寶寶樹立自信心,讓寶寶有勇氣去探索這個世界。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4、細微事物敏感期(1.5至4歲)

許多媽媽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孩子蹲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眼睛只盯著地上爬來爬去的小螞蟻;或者看到地上的小石子,會跑過去一個一個地撿起來。

孩子這種堪稱“怪異”的行為常常會令父母不解,特別是孩子為了研究昆蟲在地上一蹲半天,並且直接用手接觸泥土的時候,一般都會招來父母的阻攔和責罵。其實,這是孩子進入“細微事物敏感期”的表現。一般來講,在1歲半到2歲左右,孩子開始進入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這一敏感期一直會持續到4歲。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遭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箇中的奧秘。進入細小事物敏感期的兒童,會突然對一些極小而精緻的東西感興趣,比如小蟲子、小石子、小豆子、小野花、小線頭、碎紙屑等,這些東西微小無比,在兒童的眼中卻是無比神奇且又充滿無限樂趣的。

因為在兒童的世界裡,探索觀察自然是他生命的一種特殊現象(和成人相比較)。因為這是生命自我創造的過程,所以兒童對整個世界充滿著好奇和興趣,甚至是熱愛。世界在他們面前生機勃勃,對他們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與此同時,在他們的耳朵裡、眼睛裡、嘴裡、鼻子裡、手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探索的能量。他們必須發展並越過本能感覺的階段。這正是兒童的生命不同於成人生命的地方。成人用知識和大腦來理解世界,兒童則用自己的經歷將環境內化了,這就是創造生命。這與忙碌的、感覺麻木的成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蒙特梭利說:兒童對細小事物的觀察與熱愛,是對已無暇顧及環境的成人的一種彌補。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孩子進入了”細微事物敏感期“後,是培養孩子觀察力和敏銳力的最佳時機。對於孩子來說,觀察和抓、捏細小東西本身,就是在發展他手的肌肉和手眼協調的能力,為他的精細動作的發展打下基礎。因此,如果孩子對泥土裡的小昆蟲或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父母不僅不應該阻止,還要給孩子創造適當的觀察機會。比如:帶孩子一起尋找路邊的小螞蟻洞,並陪著他一起觀察。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可以給孩子做一些講解,讓他既能體會到觀察的樂趣,還能從中學到知識。

自80年代初期開始進行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工作,創辦了大陸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兒園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國際學校,之後又創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的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女士說過:看微小的東西需要專注,需要耐心,需要聚精會神,需要時間,這些甚至比那觀察的對象本身還重要。

在兒童認真研究細小事物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會去打斷他們,其實這樣只會破壞兒童的認知過程。父母要做的,是給兒童足夠的時間去觀察和思考,不輕易打斷他,有助於兒童養成專心致志的好習慣。

在培養兒童觀察細小事物時,出門前父母也可以帶一把放大鏡,這樣可以將細小事物放大,讓兒童更好地體會到細小事物的奇妙之處,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他的觀察力和專注度。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5、秩序敏感期(2至4歲)

“秩序感”是人對於事物的空間佈局、存在形式、歸屬或事件發生順序和諧、有序的要求。蒙特梭利在觀察中發現,學前期的孩子,尤其是2-4歲的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孩子會因無法適應環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發脾氣。因而確定"對秩序的要求"是幼兒極為明顯的一種敏感力。於是,有了蒙特梭利教育提出的“秩序敏感期”。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對家裡物品的方位、對做事情的先後順序、對所有物品的歸屬等等,都會非常感興趣,並且對這些事物形成一種先入為主的刻板的秩序感,並且認為這種秩序是不可更改的。

”秩序感“其實就是幼兒最初的內在邏輯,這種內在邏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至少有2個不可忽視的方面:

首先,有秩序,更有安全感。由於生命產生之初的弱小感,幼小的孩子在習慣了教養環境中的日常安排後,就會非常期待周圍事物的運行都是可以按照期待發生的,這樣才可以讓他們感覺自己對生活是有掌控能力的,一旦這個秩序體驗受到挑戰,孩子就會變得非常不安,對環境的安全感產生懷疑。所以,對於孩子來說,秩序井然的生活環境是其安全感的基礎。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其次,培養秩序感,生活有條理。秩序敏感期也是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最關鍵時期。孩子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往往會以為世界是按照特定的秩序存在的,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這個特點,因勢利導,儘量給孩子建立科學規律的作息安排、佈置整潔有序的家庭環境、呵護孩子的物權和歸位意識,則孩子更容易養成條理的生活習慣。

秩序感是孩子生命的一種需要,如果家長不理解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的行為特徵,認為孩子在無理取鬧,甚至對孩子的“不當”行為進行批評斥責,就會讓剛剛進入”秩序敏感期“的幼兒心靈無法充分體會成長的美好,從而變得混亂、孤僻、不再有勇氣探索未知。因此,當孩子樂於去做一些關於秩序的事情時,家長不妨滿足他的這個需求。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更容易讓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適,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擺放有序,每次使用後注意及時歸位。尤其是孩子的東西,更要注意擺放有序,不要隨便變換它們的位置。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往往樂意維護這種整潔的格局,家長可以引導他們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讓孩子形成整潔有序的習慣。

孩子天然喜歡有規律的生活,家長不妨利用這一點,自孩子出生起,就幫他建立一種合理、科學的作息秩序,讓孩子逐步適應這種有規律的生活,為今後良好的生活習慣奠定基礎。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6、社會規範敏感期(2.5至6歲)

在寶寶的敏感期中,有一種敏感期叫”社會規範敏感期“。社會規範敏感期是寶寶逐漸從依賴父母、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轉變為學會交朋友、喜歡參加群體活動的狀態。剛進入社會規範敏感期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逐漸減少,與他人交往的願望及主動性增強,孩子越來越懂禮貌、善交際,言談舉止像個小大人。在社會交往中,逐漸將社會規範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並用它約束自己及他人的行為。這一階段是孩子認識、理解以及形成社會規範行為的最佳時期。

社會規範敏感期大約出現在2.5歲,會一直持續到6歲。每個孩子的敏感期出現時間並不完全相同,因此父母只有細心地觀察孩子的內在需求和個性特質,才能有的針對地實施教育。對於兩歲半左右的孩子,家長要特別關注孩子的社會性行為,如以往孩子對父母的要求不理解、不採納,但到了兩歲半,孩子逐漸理解並遵循父母的要求做事情,這說明孩子在逐漸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周圍環境的規則相適應。在社會性交往方面也是如此,1歲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識很強,但在一歲半以後,

開始關注同伴的行為,出現了模仿、簡單交流、交往困難或是有交往願望時,這都說明孩子的”社會敏感期“將要來到了,家長要給予相應的關注。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剛剛進入社會規範敏感期(2.5~3歲),孩子開始喜歡與同伴交往,但行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能理解他人的需要;不願意將自己的玩具和食物與別人分享;經常將他人的玩具佔為己有。在這個時期,他們還沒有形成社會規範的概念,所以做任何事總是從自身需要出發。在這一階段,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嘗試與同伴交往,因為良好的交往能力有利於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3~4歲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逐漸減少,有時能主動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與別人分享,但在分享的同時又怕自己的東西被別人佔有,失去對玩具的控制權。面對孩子的心理衝突,父母要告訴孩子分享的意義,例如,和小夥伴一起分享玩具,每個人都能玩到更多自己沒有的玩具。隨著幼兒分享行為的增加,父母還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東西可以分享,什麼東西不可以分享。例如,牙刷、手帕、內衣褲等不能與小朋友分享;而食物、玩具、書籍等則可以。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從家庭成員到親朋好友,再到同學、老師以及日後其他方面的人際交往,這就要求兒童必須依據社會公認的行為標準來行事。在當今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缺少玩伴,缺乏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因此,要求家長有意識地創設豐富而適宜的環境,如:帶幼兒到社區,或去親戚朋友家與更多的小朋友交往,滿足孩子交往的需求,讓孩子在與同齡夥伴的交往中,學習協商、謙讓、合作等多種社會性技能。家長還要帶幼兒參加社會性活動,如聚會、參觀、演出等,在眾多社會性活動中,給孩子建立明確的生活規範、日常禮節,使其日後能遵守社會規範,擁有自律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引導孩子遵守社會規範。新年見到親戚朋友,拜個年,送去一聲問候;家裡來客,熱情招待,迎來一份喜悅;公交車上,主動給老幼讓座,獻上一份愛心;走路看到垃圾,順手撿起,還環境一份清潔……總之,家長要以身作則,處處做孩子的好榜樣。長期如此,孩子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7、書寫敏感期(3.5至4.5歲)

在孩子3歲半左右,父母也許會發現,孩子突然很喜歡拿著筆塗塗畫畫,甚至“假裝”在寫什麼。當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時,那就說明他已經進入”書寫敏感期“了。

研究表明,孩子的”書寫敏感期“在3.5-4.5歲之間(

當然,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有的出現得更早或者更晚些,也有的沒有明顯的書寫敏感期的表現)。基本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也都是在上幼兒園小班後期或者是中班。對於已經進入幼兒園的孩子,家長要密切關注他的書寫敏感期的到來,好為他日後的一些閱讀和書寫習慣打下基礎。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之前,看到有人問”1歲半的孩子,還不會寫1、2、3、4,正常嗎?“實際上,

只要我們給寶寶創造書寫的環境,他的書寫敏感期就會提前出現或者爆發得更為猛烈些。為寶寶提供豐富多彩的書寫材料,也是激勵他更加充滿激情地去嘗試書寫的非常必要的一種方式。不同的材料能帶給寶寶不同的體驗,同時也能更好地調動他的好奇心,讓他的書寫敏感期提前到來或者延續的時間更長。

寶寶進入”書寫敏感期“一般需要經歷用筆在紙上戳戳點點,來來回回畫不規則的直線,畫不規則的圓圈,書寫出規整的文字等幾個階段。在寶寶1歲多的時候,如果我們為他提供紙筆等材料,他也會拿著筆在紙上十分投入地戳戳點點。一旦寶寶用筆成功地在紙張上留下印痕,他就會大受鼓舞,繼續這個創造性的活動。並且,那些不規則的小點或者歪歪扭扭的線條還會引發他無邊的想象力,激勵他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描述他“書寫”出來的這些奇蹟。有人說,畫畫是人生來俱有的智能,也是孩子最會使用的一種語言,因為他們從塗鴉開始一直到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整個的過程都是一種自然的展現。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孩子書寫敏感期的出現,不代表孩子就可以書寫漢字了,因為,這僅僅是前書寫的開始。家長不要急著讓孩子寫漢字,因為此時孩子的小手肌肉發育還不完善,長時間的書寫,會讓孩子的小手過於疲勞,影響孩子小手的正常發育。很多家長教孩子寫字都是從寫阿拉伯數字開始的,此時一定要謹記,每一次書寫的數字不要多,以孩子能夠很輕鬆地完成為宜,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否則容易使他們討厭寫字。

寶寶書寫的激情能否維持得更為長久,書寫的技藝能否更為精進,主要取決於父母對待他這個行為的態度,以及能否為他提供有利於他這種技能發展的環境。因此,要恰當的引發以及應對寶寶的書寫敏感期,我們最好對寶寶煞有介事的描述給予足夠的賞識。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對於處在這個敏感期的孩子們來說,

讓他們對寫字產生興趣,要遠遠比教給他們如何寫更重要。爸爸媽媽在平日裡,別去給孩子製造一些條條框框,最好讓他盡情用筆寫字。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千萬別為了急於培養他好的書寫習慣,不斷地去糾正他的書寫方式。

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好習慣的養成可以通過父母的典範作用,一點點對他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畢竟,對孩子來說,模仿父母是他最熱衷的事情之一。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8、閱讀敏感期(4.5至5.5歲)

繼”書寫敏感期“後,寶寶的”閱讀敏感期“會隨之而來。閱讀敏感期是指寶寶對閱讀、看書產生濃厚興趣的時期,這一時期一般在寶寶4.5-5.5歲之間出現。閱讀敏感期是培養寶寶閱讀興趣的關鍵期,抓住這個時期,將有助於讓寶寶從小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人的興趣都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觀環境下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同樣,寶寶的閱讀興趣也是如此。當寶寶對閱讀產生興趣時,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當然,寶寶閱讀興趣的產生、發展與家長的引導和培養是分不開的,如果家長能根據寶寶的心理特點採用多種方式有意識的培養和激發他的閱讀興趣,那麼,艱鉅的閱讀任務就會變得輕鬆愉快起來,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抓住幼兒閱讀敏感期,給幼兒創設一個優雅的閱讀環境,提供豐富有趣的圖書,通過親子共讀等活動對幼兒進行閱讀興趣的培養,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家長愛閱讀,對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幼兒的啟蒙老師,家長對閱讀的興趣和態度,直接影響對幼兒閱讀興趣的培養。如果家長每天在孩子面前玩手機、玩IPAD,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沉迷於電子產品,如果家長每天在孩子面前讀書,受大人的影響,孩子會更樂意接觸書本,影響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其次,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更有利於孩子養成愛閱讀的好習慣。給孩子提供一個光線充足、環境優美、寬敞明亮、安靜、有文化氛圍的活動空間,家裡放置的書櫃、書架等高度要合適,書籍的擺放要方便幼兒隨意取放。

最後,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也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閱讀書籍。孩子一旦對書產生了興趣,那你就要給孩子準備更多好的書籍了。家長可以針對寶寶的年齡特點和識字水平,給他選擇合適的書籍,也可以帶幼兒去書店和圖書館,讓幼兒在眾多的圖書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書。讓孩子有好的書本閱讀,才能夠讓孩子跟電子產品保持距離。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9、文化敏感期(6至9歲)

孩子屬於人類環境的產物。人類用的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環境,文化產品是對智慧的表達和記錄。兒童的發展使他們會好奇人類的各種文化產物,這時候就是進入了”文化敏感期“。

蒙臺梭利指出: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萌芽於3歲;而到了6-9歲,即在我國小學中低年級階段,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需求,開始對數字、文字、藝術、科學都會產生極大的興趣,並且會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自己的想法。

因此,蒙特梭利說,這個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土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

在這段時間內,孩子們也能很容易學會很多事情,因為他們有用不完的精力和激情。把握住孩子的”文化敏感期“,進行適當的教育,給予適當的刺激,才能為孩子將來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基礎。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教育其實是一種影響、一種薰陶,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最早的,第一性的;它對孩子的薰陶更是時時刻刻,具有永久性,因此,

營造、構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就顯得尤為重要,要為孩子創造寬鬆的家庭氛圍,鼓勵孩子提出問題和各種新穎、獨特甚至有點可笑的創造性設想,不要阻撓孩子的自由發揮。告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標準答案,消除孩子對書本上、大人話的百依百順。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自主活動,獨立辦事,鼓勵孩子用新辦法來解決問題。

蒙特梭利:兒童9個“敏感期”,家長這樣做,讓孩子“脫胎換骨”

處於”文化敏感期“的孩子,開始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究欲,觀察能力開始成熟,創造性思維萌芽,操作能力、自學能力開始形成,閱讀能力和綜合知識的學習能力開始形成。這時成人應該幫助孩子進入到對文化本質的學習和探索,而不是隻關注於表面知識的記憶。如果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以孩子與外界的接觸和探索為基礎,因此我們要為孩子建立一個有利於發揮他”文化敏感期“優勢的環境。在這個時期,孩子非常好奇,愛動腦筋,問題特別多,而對學校的課程,感覺"吃不飽"。父母可以在他興趣的基礎上,提供豐富的文化資訊,包括對於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的資源,滿足他們如飢似渴的文化需求。另外,要多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讓孩子儘可能多地瞭解一些本土文化,然後再慢慢地向世界文化延伸,以此來豐富孩子的人文知識。

我們常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裡的“起跑線”,並不是社會上的一些商業教育機構所鼓吹的讓孩子在幼兒階段要學會多少個漢字和英文單詞,或者會做多少道數學題等等,而是每一個幼兒天生就具備的自我成長的能量,也就是孩子在人生之初“金不換”的”兒童敏感期“的發展規律。

如果能把握住這幾個關鍵階段,家庭教育事業將事半功倍,孩子的各項能力水平也將大大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