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奇文:通篇沒一個生僻字,很多人卻讀不出來

我們每個人都讀過很多文章,每個人也都自認為對漢字足夠了解,因為這畢竟是我們的母語。

但是對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我們又瞭解多少呢?

有一篇這樣的文章,全文110個字,每個字的發音都是“shi”

除了難以朗讀外,通篇並無歧義和語法錯誤,而且用一種奇特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施氏食獅”的故事。

這篇文章就是我國語言學大師趙元任所寫的《施氏食獅史》。

以下就是原文,試試看你能不能讀完。

中華第一奇文:通篇沒一個生僻字,很多人卻讀不出來

想必你沒讀完,或者是忍著讀完的吧?

你應該也很好奇,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文章出來呢?

其實這背後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關乎我們的文化和文明。

中華第一奇文:通篇沒一個生僻字,很多人卻讀不出來

青年趙元任

在語言學大師趙元任生活的年代,恰恰是中華民族較為動盪的時期。

滿清剛剛被推翻不久,近代的喪權辱國也讓人們對整個中國文化乃至我們的文明傳承,都產生了極端自卑和厭惡的情緒。

很多人認為古代文字毫無用處,正是滿清的八股取士限制了我們的思想和文化繁榮,也造成了中國的落後。

在當時和西方的交往中,我們也深感在科技和政治制度上的差距,所以自然而然想在文化上也向西方學習。

中華第一奇文:通篇沒一個生僻字,很多人卻讀不出來

當時有人認為新文化運動就應該倡導新式的漢語語言習慣,提倡漢語拼音化,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也有人悲觀的認為應該取消漢字。

趙元任深感當時人們的文化自卑,所以用這樣的方式向人們證明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和廣泛的適用性,同時也藉助這樣的方式證明了漢字拼音化的可行性。

在近代的新文化運動中,新的白話文逐漸成為了人們的語言習慣並且流傳至今,讓我們在今天的口語交流和書面信息傳遞中,效率都大大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