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含義是什麼?

在上一篇“王庶文講壇”的《道德經》內容中,我們學習了《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是老子的人才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盜機

老子在發表完自己的人才觀“不尚賢,使民不爭”之後,又提出“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其實兩者的哲學是相通的,很有邏輯性。“尚賢”的結果是無法分辨“賢與不賢”,最後都是一群“鹹魚”互相掐架,由“鹹魚”統治的世界瀰漫著海腥味,到處都是圍獵的獵戶,世界大亂。

《道德經》-“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含義是什麼?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從字面上理解其實也很簡單說的是:大家不要愛惜難得的財物,不去珍惜它、寶貴它,大家就不會升起盜賊之心。這裡面如果您對道家思想有所瞭解,是否會升起一個疑惑?

這便是《陰符經》說:“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關鍵在於一個“盜”字,對“盜”字理解最透徹的應該是佛家所說的“不與取”,這種定義比任何一部法律,任何一個人倫規範都要嚴密。

“不與取”的意思就是沒有經過對方同意,就自己拿來用,這就是“盜”。有了這層理解我們再來看《陰符經》裡說的“盜”,我們人活著根本而言都是偷取了萬物的生機而活,比如蔬菜、葷菜,好好活著的一隻豬被我們咔嚓一刀了結了,我們吃它的肉就是在盜取他的生命。

同樣的萬物也在盜取天地精華才能生長,比如小花、小草、小樹一點一點長大依靠的是陽光、水分、土壤;天地呢?也是在“盜”,他盜取的是萬物與人的生命來體現自己的威德。

從道家這個角度來說,老子說的“使民不為盜”似乎不太說得過去,因為萬物都是在互相盜竊,這就是道家的“盜機”之論。

《道德經》-“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含義是什麼?

大盜

在老子與莊子的思想中,“盜”的廣義涵義,已經從上古的“盜機”縮小到了人文中的“盜機”,所以我們在讀《老子》與《莊子》的時候,千萬不能拿《陰符經》的“盜”來做解釋,否則就有矯枉過正之嫌。

畢竟《陰符經》是很久遠之前的事情了,傳說是由黃帝所作,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都為其做過註解。

所以這個“盜”字我們可以理解為“竊”,莊子《胠篋篇》就對這個“盜”字做過解釋,並且還指明瞭天下最難得最稀有的貨物是什麼,引用如下: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耶!並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誅,十二世有齊國。則是不乃竊齊國,並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從這一點來說,全天下最珍貴的貨物無異於就是“天下、邦國”,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解釋也就變成了:不要太看重天下和國家的地位,人們就不會互相攻伐,互相爭奪了。那應該怎麼辦呢?很顯然道家已經有了一套藥方:順其自然。

《道德經》-“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含義是什麼?

漢文帝與漢景帝時期就是完全信奉這套原理,不刷存在感,不強行干預國家,不濫用天子權威,最後國家怎麼樣了呢?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史記·貨殖列傳》司馬遷就發現了其中奧秘:原來老百姓不需要國家干預,也能夠形成一套健全、完善、複雜的商業系統,老百姓的日子也就越來越好,人們根本不會考慮紛爭、戰亂的事情。

到了漢武帝時期就完全不同了,天子權威下放到了民間、政府強行干預百姓活動、大量徵調民力、北伐匈奴,最終呢?漢朝馬上由盛轉衰,這都是“貴難得之貨”的結果,國家太難得,我們要好好打理,結果越打理越糟糕。

《道德經》-“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含義是什麼?

小盜與奇技淫巧

關於“大盜”的事情我們已經瞭解了,再來看“小盜”。“小盜”也就意味著盜竊的不是“最難能可貴的貨物”,指的是“一般貨”,比如黃金、珍珠、冥玩、古畫。

古代的統治者大部分都沒有看到“大盜”的精髓,只看到了“小盜”,這就引發了一個天大的問題——重農抑商。貴重且能夠普及的貨物,莫不是人類的發明創造比如我們現在見到的高端手機、高端汽車或者飛機等等,但是從秦以來的帝王都將老子的話理解錯了。

《道德經》-“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含義是什麼?

他們無一不將“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奉為圭臬,而將創新的科技發明認為是“奇技淫巧”,列為禁令。而隨著西方列強用洋槍大炮,打開國門之後,人們將老子列入了黑名單,將老子定義為了阻礙國家科技發展的“罪魁禍首”,所有根源都源自那句話。

我一直都說讀書一定要讀透,《道德經》的邏輯是清晰明白的,一以貫之的,老子所謂的“不貴”,其實是第六十七章裡說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的“儉”。

我們再說回“文景之治”,漢文帝和自己的母親都是標準的老子死忠粉,他們自始至終都在貫徹老子的思想,尤其一個“儉”字,自己穿了二十多年的龍袍都捨不得丟掉,縫縫補補又穿起來。龍袍是天底下“小盜”的最珍貴之物,漢文帝卻毫不覺得他寶貴,破了補起來也可以穿。

漢文帝做皇帝的第二年,就有人獻上一千匹寶馬,漢文帝便下了一道詔書不允許各地方再進獻難得的貨物詔曰:“朕不受獻也,其令四方毋復來獻”。

《道德經》-“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含義是什麼?

後來很多帝王學習漢文帝,都學錯了。比如晉武帝司馬炎當皇帝的第四年,就有一位名叫司馬程的大臣,用當時絕妙的工藝製作了一件“雉頭裘”獻給司馬炎,司馬炎當著百官就把這件“珍貴的貨物”給焚燒了,並且下令:此類屬於奇技淫巧,以後誰再敢弄這些東西出來,就是犯了國法。

而他自己本身卻奢侈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在攻滅吳國,完成全國統一後,他大修宮殿把吳國皇宮中的3000宮女全部接到新宮殿中拱自己享樂,他是照貓畫虎反類犬的典型。不過從司馬炎這一舉動上來看,似乎說明了一個問題,

《道德經》中的道理對於帝王而言實在是難以實踐,在推行過程中只有將其不斷的扭曲,歪化才能夠施行。

《道德經》-“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含義是什麼?

也正是因為如此,中國的工商科技受到了極大限制,讓我們長時間停留在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中。所以我們讀書一定要通透,不要只看到一個面就認為自己懂了,不但要看上下文,還要看註解和歷史,才能真正理解其含義。

又或者,我們所謂的真正理解並不正確,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找到正面教材與反面教材進行對比,從一句話出發發揚其光彩的一面,避免其灰暗的一面,正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道德經》-“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含義是什麼?

好了,關於“《道德經》-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三點:第一、在上古時期的“盜”與老子的“盜”有一些區別,上古時期是廣義的“盜”,老子的“盜”是人文範疇之間的“盜”;第二、天下最貴重的貨物是天下、國家“文景之治”的時候,中國真正做到了“不貴難得之貨”,所以百姓生活得很好;第三、我們從古至今一直曲解了老子的“不貴”。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