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含义是什么?

在上一篇“王庶文讲坛”的《道德经》内容中,我们学习了《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是老子的人才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盗机

老子在发表完自己的人才观“不尚贤,使民不争”之后,又提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其实两者的哲学是相通的,很有逻辑性。“尚贤”的结果是无法分辨“贤与不贤”,最后都是一群“咸鱼”互相掐架,由“咸鱼”统治的世界弥漫着海腥味,到处都是围猎的猎户,世界大乱。

《道德经》-“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含义是什么?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从字面上理解其实也很简单说的是:大家不要爱惜难得的财物,不去珍惜它、宝贵它,大家就不会升起盗贼之心。这里面如果您对道家思想有所了解,是否会升起一个疑惑?

这便是《阴符经》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关键在于一个“盗”字,对“盗”字理解最透彻的应该是佛家所说的“不与取”,这种定义比任何一部法律,任何一个人伦规范都要严密。

“不与取”的意思就是没有经过对方同意,就自己拿来用,这就是“盗”。有了这层理解我们再来看《阴符经》里说的“盗”,我们人活着根本而言都是偷取了万物的生机而活,比如蔬菜、荤菜,好好活着的一只猪被我们咔嚓一刀了结了,我们吃它的肉就是在盗取他的生命。

同样的万物也在盗取天地精华才能生长,比如小花、小草、小树一点一点长大依靠的是阳光、水分、土壤;天地呢?也是在“盗”,他盗取的是万物与人的生命来体现自己的威德。

从道家这个角度来说,老子说的“使民不为盗”似乎不太说得过去,因为万物都是在互相盗窃,这就是道家的“盗机”之论。

《道德经》-“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含义是什么?

大盗

在老子与庄子的思想中,“盗”的广义涵义,已经从上古的“盗机”缩小到了人文中的“盗机”,所以我们在读《老子》与《庄子》的时候,千万不能拿《阴符经》的“盗”来做解释,否则就有矫枉过正之嫌。

毕竟《阴符经》是很久远之前的事情了,传说是由黄帝所作,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都为其做过注解。

所以这个“盗”字我们可以理解为“窃”,庄子《胠箧篇》就对这个“盗”字做过解释,并且还指明了天下最难得最稀有的货物是什么,引用如下: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

何以知其然耶?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从这一点来说,全天下最珍贵的货物无异于就是“天下、邦国”,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解释也就变成了:不要太看重天下和国家的地位,人们就不会互相攻伐,互相争夺了。那应该怎么办呢?很显然道家已经有了一套药方:顺其自然。

《道德经》-“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含义是什么?

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就是完全信奉这套原理,不刷存在感,不强行干预国家,不滥用天子权威,最后国家怎么样了呢?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就发现了其中奥秘:原来老百姓不需要国家干预,也能够形成一套健全、完善、复杂的商业系统,老百姓的日子也就越来越好,人们根本不会考虑纷争、战乱的事情。

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完全不同了,天子权威下放到了民间、政府强行干预百姓活动、大量征调民力、北伐匈奴,最终呢?汉朝马上由盛转衰,这都是“贵难得之货”的结果,国家太难得,我们要好好打理,结果越打理越糟糕。

《道德经》-“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含义是什么?

小盗与奇技淫巧

关于“大盗”的事情我们已经了解了,再来看“小盗”。“小盗”也就意味着盗窃的不是“最难能可贵的货物”,指的是“一般货”,比如黄金、珍珠、冥玩、古画。

古代的统治者大部分都没有看到“大盗”的精髓,只看到了“小盗”,这就引发了一个天大的问题——重农抑商。贵重且能够普及的货物,莫不是人类的发明创造比如我们现在见到的高端手机、高端汽车或者飞机等等,但是从秦以来的帝王都将老子的话理解错了。

《道德经》-“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含义是什么?

他们无一不将“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奉为圭臬,而将创新的科技发明认为是“奇技淫巧”,列为禁令。而随着西方列强用洋枪大炮,打开国门之后,人们将老子列入了黑名单,将老子定义为了阻碍国家科技发展的“罪魁祸首”,所有根源都源自那句话。

我一直都说读书一定要读透,《道德经》的逻辑是清晰明白的,一以贯之的,老子所谓的“不贵”,其实是第六十七章里说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俭”。

我们再说回“文景之治”,汉文帝和自己的母亲都是标准的老子死忠粉,他们自始至终都在贯彻老子的思想,尤其一个“俭”字,自己穿了二十多年的龙袍都舍不得丢掉,缝缝补补又穿起来。龙袍是天底下“小盗”的最珍贵之物,汉文帝却毫不觉得他宝贵,破了补起来也可以穿。

汉文帝做皇帝的第二年,就有人献上一千匹宝马,汉文帝便下了一道诏书不允许各地方再进献难得的货物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复来献”。

《道德经》-“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含义是什么?

后来很多帝王学习汉文帝,都学错了。比如晋武帝司马炎当皇帝的第四年,就有一位名叫司马程的大臣,用当时绝妙的工艺制作了一件“雉头裘”献给司马炎,司马炎当着百官就把这件“珍贵的货物”给焚烧了,并且下令:此类属于奇技淫巧,以后谁再敢弄这些东西出来,就是犯了国法。

而他自己本身却奢侈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在攻灭吴国,完成全国统一后,他大修宫殿把吴国皇宫中的3000宫女全部接到新宫殿中拱自己享乐,他是照猫画虎反类犬的典型。不过从司马炎这一举动上来看,似乎说明了一个问题,

《道德经》中的道理对于帝王而言实在是难以实践,在推行过程中只有将其不断的扭曲,歪化才能够施行。

《道德经》-“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含义是什么?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的工商科技受到了极大限制,让我们长时间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中。所以我们读书一定要通透,不要只看到一个面就认为自己懂了,不但要看上下文,还要看注解和历史,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

又或者,我们所谓的真正理解并不正确,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找到正面教材与反面教材进行对比,从一句话出发发扬其光彩的一面,避免其灰暗的一面,正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道德经》-“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含义是什么?

好了,关于“《道德经》-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三点:第一、在上古时期的“盗”与老子的“盗”有一些区别,上古时期是广义的“盗”,老子的“盗”是人文范畴之间的“盗”;第二、天下最贵重的货物是天下、国家“文景之治”的时候,中国真正做到了“不贵难得之货”,所以百姓生活得很好;第三、我们从古至今一直曲解了老子的“不贵”。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