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的功勞遠遠大於李成樑,為什麼萬曆帝卻重用李成樑,貶謫戚繼光?

小林品歷史


原因便在於戚繼光太過於鋒芒畢露,當然,這個詞語分成兩個意思。

第一點,戚繼光的軍事能力十分強悍,而且這個人還懂得武力外交,什麼意思?戚繼光一生和蒙古部落打了兩場戰爭,兩場戰爭全部是完事兒,甚至還出現了以少勝多的情況,第一次剛剛到達北方蒙古部落階段,戚繼光就是一個毛頭小子,隨便欺負,派了兩萬軍隊過去,結果被戚繼光用戰車加強弩滅了個乾淨,在這之後,蒙古部落覺得應該重視一下,他親自率領3萬騎兵過來,這回戚繼光有經驗了,率領8000軍隊直接把這3萬騎兵給打趴下,順手把人家主帥給抓過來!

把人家主帥抓過來,也就是那個部落長抓過來以後,好好的對她進行了一番思想教育,並且率領他去看了一下自己軍隊的陣容,這個蒙古主帥或者是部落長覺得這支軍隊絕對不能夠欺負。

在這之後,戚繼光多次舉辦軍事演習,把自己的軍隊開除長城,並且邀請人家蒙古部落的人在邊上看著這樣的話殺喊聲震天下的那些蒙古部落,根本就不敢去欺負戚繼光。

相比較而言,另外一位軍事將領,他就沒那麼鋒芒畢露,也不懂得戚繼光這種鐵拳外交,所以更喜歡去欺負他!李成梁的戰功,一方面就是因為自己顯示的比較軟弱一點兒,所以蒙古部落喜歡打他,才把戚繼光給漏了。

但是這也造成一種什麼情況?就是戚繼光在後來遭人彈劾的時候被文官說成了碌碌無功?嘴皮子上下一碰得人家辛辛苦苦打了大半輩子卻被別人說成軍事能力不行,戰功不多,這個人能力不咋地,你說這冤不冤呢?

比較幸運的就是在戚繼光建立戰功,或者是正手北方的期間一直都是張居正在主政,這個人自然明白氣及光做這些事情,功勞有多大有多麼不容易,所以一直都壓著這些聲音。

第二,在朝政內部,戚繼光是屬於張居正的人,曾經有這麼個故事啊,戚繼光當時發現自己軍隊下屬拿到的那些鎧甲不合格,(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而且很多地方都是以次充好,戚繼光直接去找張居正。

由此可見,兩個人之間關係,但是投靠陣營也出了錯,車證後來倒臺,人家進行清算的時候,就把張居正和戚繼光之間的關係給拉出來。

所以說,崇禎最後說的那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文官都該殺!人家鎮守邊疆保邊疆十餘年無憂,結果被人一句話全部都給否定了,這種妖言惑眾的小人留在世上有何用?


漩渦鳴人yy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是2個原因。

第一,戚繼光是張居正的人,李成梁不是。

戚繼光是張居正一手提拔的,李成梁不是。

張居正死後,神宗清除張居正的勢力,戚繼光自然連帶倒黴。

張居正死後當年,戚繼光就被朝廷調往廣東,離開了重要的首都地區。

3年後,朝廷找了個罪名將戚繼光免職,讓他回家養老。

而在張居正主政前多年,李成梁就在遼東鎮守,不是張一派的人,沒有被連帶清洗。

第二,李成梁在北方的軍事能力更強。

戚繼光是在南方剿滅倭寇起家,但客觀來說倭寇難纏但戰鬥力並不算強大。

戚繼光招募4000義烏兵,使用鴛鴦陣,沒幾年就消滅了倭寇。

隨後戚繼光雖然也去北方對抗蒙古人,但和李成梁相比還是差多了。

李成梁本來就是遼寧鐵嶺人,從小長在遼東,少年從軍就開始和蒙古、女真作戰。

以同蒙古人作戰來說,蒙古出動數萬兵力的大戰,李成梁就經歷過很多次。

至於女真,連努爾哈赤都被李成梁活捉做了家奴。

同時,除了軍事經驗以外,對蒙古和女真更多是政治籠絡和分化。

這點李成梁是高手,他基本可以說是一個政治家。

戚繼光則沒什麼經驗,他主要是單純的軍人。

所以,就遼東的局勢來說,顯然李成梁更符合作為大員,戚繼光就差了一些。

其實,單純看看李成梁的兒子們就知道他的厲害。李成梁共有5個兒子,長子李如松威名赫赫,是剿滅壬辰倭亂打垮日本的總指揮。而其餘4個兒子也都是有名的戰將。

兒子都如此牛逼,老子就更別說了。


薩沙


萬曆重用李成梁是沒錯,但也沒有特別的貶謫戚繼光。

因為戚繼光是生於1528年,在1585年被罷免,1588年去世,他的功績在主要嘉靖和隆萬年間張居正改革時期。而李成梁生於1526年,但他四十歲才以生員的身份襲父親的軍職,開始軍事生涯,而這一年也是嘉靖去世的那年。因此,在隆萬年間,李成梁才剛剛進入官場,他一旦立功,皇帝就認為是他自己慧眼識珠,自然會得到重用。

李成梁以參將起家,鎮守遼東三十年,在前期他能恪盡職守,盡職盡責,屢建奇功。在隆慶年間多次擊退蒙古和土蠻的進攻,進職遼東總兵。在萬曆年間,他能兵壓建州各部,收留了努爾哈赤。但是隨著他官職的上升,也開始驕奢淫逸,奢華無度,受到朝廷官員的不斷彈劾,但是他玩起了養賊自重的把戲,使他被彈劾回京後,遼東問題不斷,萬曆後期,朝廷已經沒什麼優秀將領了,只能再次啟用李成梁,這時已經有些遲了。

而戚繼光在嘉靖後期、隆慶、萬曆十年之間的幾十年,依靠張居正。這段時期,他自然受到了重用。萬曆十年後,受到張居正的牽連,被彈劾,而罷官回鄉,三年後病逝。


郭來說歷史


先說明這個問題:戚繼光的功勞遠遠大於李成梁有點誇張,這兩人是支撐起萬曆這座大廈的最重要的兩面承重牆,談不上誰高誰低。如果從民族大義來講,戚繼光受後世的宣傳傾向更值得認可。其次,萬曆重用李成梁、貶謫戚繼光不只是出於萬曆皇帝的個人的喜好,更多是政治形式的壓迫。



兩人在軍事上走了不同的路線,李成梁更偏向獨裁的軍閥頭子,戚繼光更依賴萬曆內閣體系。

有意思的是李成梁和戚繼光的事業起步,都是遇到貴人提拔,有本事的人也經得起考驗,萬曆內憂外患四面環敵充分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舞臺。關鍵點來了,這兩個人的交集除了戰爭因素,還都被張居正重用過。張居正萬曆的老師,年幼的萬曆在登上皇位起張居正的權勢也真正的達到頂峰,可以說明朝政府張居正說了算,包括這兩位優秀武將的命運。



萬曆年間外敵最多,蒙古,女真,日本,倭寇,還有內亂。李成梁在遼東打了40多年的仗,然後在遼東守護近30年,在當時明朝軍事威望,資歷沒人的比得上,隨後張居正執政起,李成梁已經是遼東軍方的話事人,

李成梁驍勇善戰,率部屢殲入侵之敵,”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威振絕域。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

明朝重文輕武的矛盾多在萬曆年間已經是沉重負擔,耍嘴皮子的人比能打架的人多,張居正啟用李成梁更多的是順理成章。天高皇帝遠的遼東李成梁自成一體,和明政府微妙的關係已經可以保李家屹立不倒,而且政治上的的供需關係,李成梁這位明朝的保護神已經不需要過度依賴張居正的賞識,包括萬曆皇帝。





再過來看戚繼光的崛起離不開張居正的一手扶持,不否認戚繼光的優秀,以及在反抗侵略戰爭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戚繼光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專家,政治家,抵抗倭寇的故事不重複了。當時整個明朝武將的地位和打雜的一樣,戚繼光和李成梁都明白這點,只是做出的選擇不同。舉個幾個例子:俞大猷也是戚繼光同時代戰友,多次被彈劾不得重用。明朝高級將領盧鏜先被拘捕,然後革職查辦。湯克寬實行監外刑,命令他戴罪立功,最終在塞外為國捐軀。戚繼光部下的將領很多也被明朝文管收拾。



為了施展抱負的戚繼光很深刻認識到武將的命運悲慘,就考慮找到一棵大樹乘涼。可能受胡宗憲政治思想影響,戚繼光攀上張居正。張居正對戚繼光也是信任有加,一再提拔,戚繼光的事業也順風順水,逆流而上。戚繼光這種大力挖掘政治發展軍事的路線,導致的矛盾更深,更激烈。最失敗的地方,就是戚繼光忽視萬曆的存在,不過也繞不開張居正這座大山。

躊躇滿志的戚繼光在薊州軍鎮發動軍備改革,修建城牆,在戚繼光的治理下整個防區再無戰事。當時戚繼光推行的整套改革措施已經打破了文官集團所力圖保持的平衡,文官不幹了,不停告狀。關鍵時候張居正一手給戚繼光遮風擋雨,兩人的私人關係真的很鐵。後來張居正的死徹底把這種矛盾升級,萬曆大權在握時後

很多大臣提醒萬曆,戚繼光是伏在宮門之外的一頭猛獸,只聽張居正的操縱,別人無法節制。

萬曆對大權在握的張居正積恨已久,張居正的死才真正的讓萬曆感受到權利的美好。對比下戚繼光相比李成梁更接近萬曆的政治中心,張居正生前對戚繼光的厚待也成了文官體系壓死戚繼光的一車稻草。一個在遼東悶聲發大財的軍閥頭子更容易讓萬曆喜歡,萬曆也需要年邁的李成梁撐起遼東的場子。而戚繼光就不同了,一個善於投機的軍事專家,張居正的嫡系,萬曆失而復得的權利,難道再受到威脅?


我不是易中天


兩位都是大明萬曆一朝戰功赫赫,功勳卓著的戍疆守邊的名將,宿將。那為何萬曆皇帝對二人的態度要厚此薄彼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首先,一開始李成梁就是負責鎮守遼東,壓制女真各部,悍衛大明邊疆安全穩定的,是邊防集團軍司令;而戚繼光是抗倭名將,是打擊東南沿海海岸盜賊犯罪,維持社會穩定的公安廳長兼武警部隊支隊長,從雙方的使命和職責上我們可以得出李成梁比戚繼光分量更重些;


其次,由於戚繼光抗倭有功,朝廷將他從沿海地區調到北方邊陲,可以說這時的戚繼光與李成梁似乎平分秋色,不相上下了,這時我們要弱弱的問一下他的升遷調動的背後是誰在操縱?此人便是張居正,張居正是一位頗為正直的上司,他用戚繼光守薊燕,大概不會是戚繼光用金銀細軟打點的結果吧?!問題又來了此時的萬曆皇帝在幹嘛?萬曆此時還未親政,是張居正以託孤大臣的身份代行皇帝使命,小皇帝也對張首輔是言聽計從,但等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一親政就來了個大清算,戚繼光也被做為張居正的黨羽遭到罷斥;


再次,戚繼光在東南剿倭沒幾年倭寇就被剿平,被調到薊燕戍邊又把來犯的蒙古各部打的丟盔卸甲,聞風喪膽,後來連仗都不用打,戚繼光往那一坐就給鎮住了,真是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避邪!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最後戚繼光被萬曆帝無情的拋棄了;而遼東的李成梁似乎早就洞察到這點,他採取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策略,出勤不出力的原則,跟朝廷討價還價,擁兵自重,養寇自保。如果憑這點就說李成梁不忠不義,我看也是過於牽強,畢竟是你朝廷給逼的嘛!


見證的回憶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我個人覺得之所以萬曆皇帝之所以重用李成梁,因為李成梁所鎮守的遼東地區女真勢力開始崛起,只有其可以重用,而戚繼光當時其主要功勞在抗倭,當抗倭結束後,由於其影響太大,萬曆皇帝不得不服,最終被朝廷所拋棄。

戚繼光和李成梁都是明朝晚期重臣,都依靠當時的朝廷張居正,才能得已發揮其才能,但是最後為什麼結局卻大有不同呢,那我們就得好好了解一下他們以及當時的明朝。

戚繼光

戚繼光的大名可以說在中國無所不知,嘉靖七年(1528年)出生,山東登州人,也就是如今的蓬萊,他的祖先是明朝的開國將領戚祥,曾經擔任朱元璋的親兵,可以說是出生名門了,從小他就受到他的父親戚景通的嚴格教導,簡單瞭解一下他的一生

在嘉靖二十三年,他的父親便病逝了,因此17歲的戚繼光就襲繼了他父親的職位,開始擔任登州衛指揮僉使。

在嘉靖二十三年,經過兵部主事計士元推薦戚繼光“留心韜略,奮跡武闈,管屯而俗弊悉除,奉職而操持不荀。”之後便開始得到了張居正的信任,開始了其風雲變化的一生,然後他就開始在浙江義烏募集礦工和農民,組建戚家軍。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經過兵部職方司郎中唐順之的啟發,從其所編的“六編”中的《武》獲得靈感,創造了著名的“鴛鴦陣”。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侵犯臺州,戚繼光大破倭寇於浙江臨海,九站九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和福建總兵俞大猷,廣東總兵劉顯創平海衛大捷,從此倭寇被蕩平。

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居正去世,從此便到了戚繼光的人生轉折點,朝廷無人,被楊畏排斥,多次被罷官,終於在4年之後1587年12月初八,去世於蓬萊。

李成梁

李成梁的祖籍是朝鮮的,其祖先應為唐末戰亂逃到朝鮮,明朝的時候迴歸漢族,遼東鐵嶺人,嘉靖五年(1526年)出生,由於家境一般,所以他個人的發展很慢,40歲的時候才被人發現。

隆慶元年(1567年),近為副總兵,協守遼陽。在今後的5年間,李成梁先後多次擊退蒙古。

萬曆元年(1573年),李成梁擊退蒙古後,修建了寬甸六堡。

萬曆三年(1575年)開始,李成梁鎮守遼東,多次擊退了遼東女真族的侵犯,鞏固了遼東的局勢。

萬曆十九年(1591年),李成梁因為貴極而驕,奢侈無度,被言官彈劾,在該年的十一月,他的遼東所有職務被罷免,之後由於他朝中的勢力逐個逝去,李成梁沒了依託,最終被罷免。

萬曆二十九年(1601),由於遼東局勢不平,李成梁再次復出,當時的他已經76歲了,這個年紀也早已無之前的銳氣,一直到萬曆四十三年去世。

歷史背景

我們再看看當時的明朝,當時的大明帝國已經到了晚期,飽受了“外憂內患“,”南倭北虜”,“夷”軍突起的狀況,這樣的背景下,從隆慶六年(1572年)-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開始整軍經武,銳意改革,就把邊防放到了國家的首要事務。因此此時的戚繼光和李成梁也就備受重用,有一個發揮的平臺。當時號稱是“南戚北李”。但是萬曆十年,隨著張居正的突然病逝,人亡政息,因此他們兩個都開始走下坡路,二人相繼被貶,但是戚繼光被貶後,一直受到萬曆皇帝的排擠,不信任,應為戚繼光有謀反之嫌,而且此時戚繼光已經平定了東南沿海,此時已經“狡兔死走狗烹”,已經不需要戚繼光了,然後李成梁不同,北方只是暫時的安穩,雖然李成梁沒了後臺,而且多次被彈劾,但是萬曆皇帝還是多次包庇他,因為,北方憂患沒有解除,萬曆皇帝還需要他,因此當遼東局勢不穩,萬曆依然啟用了73歲的李成梁,也使得遼東能有一段時間的穩定,最終有一個善終。

總結一下,戚繼光和李成梁都為明朝抗擊外敵,在一定程度上,戚繼光的功和品德都是大於李成梁的,作為抵抗外敵的英雄,他們都應該被尊重,但是戚繼光不僅在抵禦外敵,更在於一種品德和文化,也應該受到我們的尊敬,所以知道今天戚繼光依然被我們所牢記,成我我們名族之榜樣。


喜歡歷史的搬磚工


明史戚繼光傳,1563福建之戰,……京憲復檄繼光剿之……。而實際胡宗憲1562二月入牢免職,掛帥的是譚綸。就是這句篡改歷史的話,似乎福建之戰全部都是戚繼光打的,譚綸功勳全部變成戚繼光的,。紀曉嵐評譚綸就說了,為什麼要把譚綸奏議十卷收入四庫全書,就是供後來人查證歷史。共一百五十多次提起戚繼光,故事招募兵給只是參將無帶兵權的戚繼光順連,故意推薦戚繼光為福建總兵,故事帶到薊遼。但戚繼光的報答是以怨報德,篡改歷史奪取上司譚綸戰功。

這種歷史小丑望大家知期面目



天皇太一


我歪個樓。

有人說戚繼光不如李成梁,只能說大部分人還停留在戚繼光抗倭層面。曾經小編喜歡看明代穿越小說,但看了幾部後,發現部分小說只是戚繼光經歷的翻板。

戚繼光是世襲官位,進入軍中,成為一名中級軍官,並通過結交張居正,得到重用。在沿海抗倭時,發現朝庭原來的軍隊已級腐朽不能用,便選擇民風驃悍的浙西人組成了新軍,並採用新的訓練方法和戰鬥,比較像近現代軍隊嚴格軍紀,強化班組配合(鴛鴦陣),也重視部隊編制(營哨制,車營),改進裝備(戚家刀、虎蹲炮、狼憲),也重視火器(鳥統、虎蹲炮),編寫練兵操典(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改進長城防線(發明空心敵臺),廢除家丁制,重視每個士兵的素質,同時重視減少己方部隊的傷亡,珍惜每名士兵性命。

在戰爭中靈活多變,無論陸戰海戰,敵方是擅於單打獨鬥的日本人,還是擅於騎射的蒙古人,都能想出克敵制勝的方法。

其有古名將之風,其曾生擒入侵的蒙古部落首領,但其兄弟歸降時又予以釋放。在遼鎮受敵時曾給予支援,當時朝庭曾讓他統領兩鎮之兵。

戚繼光能詩能寫(穿越的現代人都不行),留有《止止堂集》,下圖是他的書法作品。

戚繼光在政治上依附張居正,所以張倒臺後,他也連帶被貶,後被撤職,回鄉後病死,不用戚是政治原因。

李成梁是一個傳統明軍將領,他將家丁制發展到極致,給家丁分土地,結成利益聯合體,部隊與其說是朝庭的,不如說是他的,與其說效忠朝庭,不如說是效忠李成梁。與傳統將領一樣養寇自重,相反戚繼光防守蒙古時,薊鎮附近的蒙古直接被打服,以致沒多少戰果。

用一首戚繼光的詩結尾。

韜鈐深處

明代:戚繼光

小築暫高枕,憂時舊有盟。

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

雲護牙籤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歷史講述


歷史具有時代性和侷限性。明朝是推翻元朝蒙古的統治而建立的,而且蒙古人也並沒有消滅僅僅是回到了他們更熟悉的草原上去生活了。

蒙古人還時不時南下試圖想要恢復祖先的榮耀,因而北御遊牧民族是整個明朝的基本國策,從太祖時期一直貫穿到崇禎帝。明代九邊重鎮一直是整個明朝精兵強將在守關。而對倭寇策略卻是不同,倭寇是什麼,就是身上起了爛瘡而已,在明朝看來只不過隔鞋搔癢壞不了國本,在明朝看來僅僅是影響東南沿海人民群眾安定生活而已。所以北御強敵遠比南蕩倭寇要重要的多。




再來看李成梁,他是明代中後期著名的將領之一,他一個人影響了明朝生死存亡,漢民族征服與屈辱。


他出生在遼寧鐵嶺,他是大器晚成,到40歲才世襲參將,但因多年在關外那種環境中長大,對於蒙古及遊牧民族瞭如指掌,加上作戰勇猛,因而很快嶄露頭角,屢立戰功,很快就升任遼東總兵。他的任務就是打他丫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不管敵人來多少人他總能應付自如,進退有度,你和我比狠我就比你更狠,打的蒙古人毫無辦法,打的女真人甘為奴隸。沒錯,努爾哈赤和他小弟弟就是李成梁的奴僕,像龜兒子一樣可聽話了。此時李成梁驕傲了,他覺得憑他的能力可以控制遼東的穩定,於是他的奴僕努爾哈赤開始像狗一樣聽話了,李成梁覺得聽話的總是好的,還是扶一把吧,就這樣扶起了後金,斷送了大明。

當然李成梁是看不到這些的,不然我想他要知道會這樣肯定讓努爾哈赤嚐嚐一百種死法的。所以在那個時代,在北邊立下赫赫戰功的李成梁無疑就是英雄,而且是排第一的。當後人看到李成梁是如何一手把努爾哈赤扶持做大,成為養虎遺患,反被其誤的時候,一定會笑李成梁的幼稚和無知。這就是歷史時代性和侷限性。

再來看看戚繼光,他一生的功績就是在抗倭的事蹟上。


他訓練出來的戚家軍不僅軍紀嚴明而且對倭寇有恐怖的戰鬥力,戰損比非常低,低到難以置信可確實又是事實。他就是倭寇的剋星,一代將星。

功績當然也是顯赫的。但就如我在開篇中講的,明代國策北御是重點,因此在當時戚繼光肯定比不了李成梁,不論在政府還是在民間都覺得李成梁要厲害的多。

但歷史總是要經歷過,大浪淘沙過才會讓人擦亮眼睛看到本質。多少年後當人民發現正是由於李成梁的養虎遺患讓努爾哈赤做大東北,擾亂了明朝,斷送了明朝,自己也被異族統治,那種苦笑與氣憤!當人民知道和認識早在幾百年就有一個猛人將倭寇打的滿地找牙,落花流水時候,那種民族情節油然而生,所以誰才是民族英雄就一目瞭然。

這就是為什麼在明朝時期李成梁的名聲要打過戚繼光,而現在戚繼光的名聲遠遠大於李成梁。今天是個中國人都知道戚繼光是民族英雄,但又有幾個人知道李成梁呢!



山中茅店


歷史上作為萬曆朝的兩大名將,他們在當時都是鎮守一方的軍隊頭頭。雖然今人更紀念戚繼光和美譽戚家軍,但在當時戚繼光是在東南沿海面對倭寇,遺患多年但在中央政府來看是不動搖國本的,能解決當然很好;而李成梁面對的是北方的大明立朝以來的大患,是國都北京的門戶,可見權重不一樣。

不過,對於為何萬曆皇帝更器重李成梁,還有多方面的深層次原因,跟朝局和個人權謀也不無關係。尤其是李更培植了一批忠於自己的軍隊集團,影響深遠。

首先就是張居正的因素。萬曆朝前期主要是張掌握朝局,戚繼光也在其當政前後,為贏得朝廷對剿滅倭寇的支持,主動跟張貼近搞好關係,成為其心腹,並在剿滅倭寇後調到北方鎮守,可謂紅極一時。但在張離世後,萬曆出於對張的厭惡,對他一手提拔的武將自然也不會另眼相看,希望啟用培植自己的軍中勢力、帝國柱石。

其次是戚繼光的個人高明。雖然說兵者兇,但歷史上武將一般都喜歡打仗,打仗才能立功,才有發財升官的希望。很少考慮經濟賬和政治賬。但戚繼光就不一樣,剿滅倭寇的時候消滅其有生力量,不養寇自重,到北方鎮守邊關也不急於求戰,扎牢籬笆,防患未然,讓北方少數民族軍隊無法通過騎兵軍事搶劫,立足於不敗之地,接著又大力訓練騎兵,練成能征善戰軍隊,然後集中兵力打殲滅站,擾襲戰,基本對方佔不到什麼便宜。這樣導致顯示不出軍功,看不出戰功。

還有就是李成梁的狡猾。作為從基層提拔出來的將領,李的騎兵部隊是當時確實一支勁旅,戰無不勝,百戰百勝,無論從兵器訓練還是對部隊的賞罰上,都體現著軍閥的做派,而且幾乎每年都打很多仗,都是勝仗。為啥?因為他不會把對手往死裡打,一邊養魚一邊撈魚,好像敵人打不完,所以軍功掙不完。對於朝廷來說,每年聽到邊關送來的捷報當然是欣慰的,於是恩寵如一。

最後就是萬曆皇帝時期人才多。基本上在張居正的管理下,當時的朝廷軍政方面都提拔了一批能幹的人才,當時的薊遼,宣大四個邊關的總督如譚論等都是當世名將,所以就讓他早早退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