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了,不妨給孩子上好“自律”這門終身課

受疫情影響,不得不停學。截至目前,日本、韓國、意大利、伊朗等國也陸續停課了,估計未來停課的國家會更多。

停課了,中國家長比誰都著急,不僅因為我們停的時間長,更主要的是焦慮,尤其是初三高三的家長更為焦慮。因為多數人都明白,這種狀況下的學習備考,拼的是自律。在學校好歹有老師監督著,有同學共同形成的學習氛圍,而在家,基本只能靠自己了。

其實從一個維度來看,人和人的差別、高低,也可以簡單歸為是否自律。這個道理太好理解了:該學習工作的時候,忍住不去玩你就勝出了,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即便因為天資,人與人能力可能有區別,但如果你足夠自律,至少有你一席之地。

停課了,不妨給孩子上好“自律”這門終身課

一位優秀的校長曾經說,“優秀是一種習慣”,這個習慣,就是自律。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更自律,但怎麼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呢?

一個清華畢業的同事,在我看來是非常自律的人,幾乎可以稱作典範。有次我請教他關於自律的養成,他說,從小父母都很忙,也顧不上他,但會給他制定一個規範要求,下班回來後一一檢查,如果沒有做到怎麼辦?打!後來他考入清華附中,父親送給他一本書:學會自我管理。

一個滴滴司機,也是轉業軍人,有一個清華本科畢業,目前在斯坦福讀博士的兒子,他給我講過培養兒子的核心體會,大體也是如此。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方案、計劃,立下規矩,如果沒有做到,就嚴格處罰。比如,5分鐘可以做完的事,就不要拖延到10分鐘。

這些例子其實比較典型。自律是怎麼養成的?核心就是給孩子立好規矩,讓孩子習慣該幹什麼就好好幹什麼。這其中,不可避免的一個手段就是懲罰。當然,未必一定是體罰(說到這,一批人可能會反對,但現實中是必要的,也管用),但一定記住,必須要有嚴肅的懲罰,才能給孩子從小立好規矩,把該做的事情做好,而不能讓他由著性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停課了,不妨給孩子上好“自律”這門終身課

第二,養成自律一定要趁早,從小立好規矩,養成自律的好習慣,而不是等孩子長大了再培養。習慣就是一種養成,從小開始,越早越好。不然等孩子大了,有更多自我意識了,往往就晚了,到青春期基本就沒有任何機會了。在這個養成過程中,父母言傳身教比什麼都重要,要讓孩子做到,父母務必也要做到。這裡想提醒很多家長,不要以孩子小為由,嬌縱所謂的天性。天性是什麼?如果我們強調所謂的天性,估計沒幾個人喜歡努力奮鬥,喜歡管束自己。

第三,注意分寸與度。給孩子立規矩,是原則性規矩,不能處處都要求。讓孩子自律,也需要一個度,不宜要求太高,過於苛刻。一些家長過於嚴厲,要求過多過高,容易出現一些偏差,比如極易造成孩子在成年後的焦慮,甚至抑鬱、強迫症等。當然,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困難,需要家長仔細琢磨其中的分寸。

父母對孩子自律的養成很重要,但從長遠看,真正的自律或者說持久的自律,不是被人強迫的,我們需要啟動孩子自己內心的發動機

:自己的目標,追求,或者說自己想要什麼。這時,自律也必然是持久的,而不是因為別人的壓力或要求。

停課了,不妨給孩子上好“自律”這門終身課

總而言之,自律就是要從小嚴格地約束,做好該做的事情,形成好的習慣。但最後,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及時啟動孩子自我的發動機,即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與追求,自覺為此忍耐、堅持、奮鬥。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對孩子的要求,需抓大放小,

抓原則性的,不宜管太多,否則適得其反。這個過程中,言傳身教至關重要。

啟動孩子的內在發動機,明確人生目標很重要,也是一個父母逐漸引導其自律形成的過程。我想提醒,這個目標需要更為宏大,多一點大我,少一點小我,因為,大我往往會給孩子無盡的動力,會有做不完的事情,但如果是自私的小我,孩子往往很容易成長失速,或者迷失。

當然,大多數人都很難做到理想的自律,換句話說,其實大多其他孩子和你家孩子差不多,家長們也不必過度惶恐,自責。畢竟,自律的養成是一門終身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