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能力太強有時也是負擔

品讀|能力太強有時也是負擔

品讀|能力太強有時也是負擔

品读|能力太强有时也是负担

有個詞叫“優勝劣汰”,表面上看沒什麼毛病,但是,歷史上總會有那麼一些倒黴的傢伙最終敗在自身能力的強大上。

拿項羽來說,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偏科異常嚴重,可以說他是經濟白痴、政治白痴和外交白痴,偏偏在打仗方面,能力非常出眾。具有如此強大的業務能力,他非但沒有讓項氏集團進一步強大,反倒成為集團發展的最大絆腳石。

劉邦退居漢中以後,不到半年時間捲土重來,一口氣滅掉章邯等三個前秦勢力。徹底佔據關中,也就是原先秦國的疆域以後,劉邦一躍成為當時各派勢力中地盤最大、實力最強的一支。

這個巨大的勝利,使得劉邦一時間沒控制住自己。用如今的話說就是,他膨脹了。

項羽就要鬱悶多了。先是兵進關中期間被各路諸侯擺了一道,給他安了一個縱約長的空頭銜,然後諸侯聯軍在關中一通姦淫擄掠,這裡面作惡的肯定少不了楚軍,但是,關中人心裡記住的仇人只有兩個,一個是作為秦奸的章邯,一個就是首惡項羽。這麼一來,項羽肯定是待不下去了,只能和其他諸侯一道撤出關中。

關於撤出關中,一般的說法是,項羽在陝西臨潼主持了諸侯分封,不算他自己,一共封了十八路諸侯,因為分得不公平,導致天下大亂,項羽眾叛親離。

在這件事上,項羽同樣是做了背鍋俠。

所謂分封十八路諸侯,除了瓜分秦地的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位外加劉邦以外,其他諸侯都是當地的地頭蛇出身,所謂的封地原本就是他們在天下大亂以後實際控制的地盤,分封無非是對既定事實走個程序、昭告天下而已,項羽這個縱約長在裡面扮演的角色,相當於現在公證處的公證員。

品读|能力太强有时也是负担

再者,早在秦末天下大亂初期,這些造反的諸侯間相互吞併殺戮,已是家常便飯。

天下大亂這個鍋,真不能讓項羽一個人來背。項羽很可能還沒搞清到底是什麼狀況,就自己號稱“西楚霸王”。“霸”字的潛臺詞,是自認為諸侯中的霸主,就跟春秋時代的五霸一個性質,其他諸侯雖然和他沒有隸屬關係,但必須買霸王的面子,必要的時候還要聽從調遣。

雖說項羽的實力要強過多數諸侯,事實上,眾多諸侯卻不買他的面子。既然不能說服你,就只能打到你服。於是,項羽開始對周邊諸侯進行討伐。劉邦能夠順利完成還定三秦之戰,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項羽根本沒精力去關注關中。

劉邦統一關中秦地時,項羽正在齊國和當地群眾廝殺,其老窩彭城處於空虛狀態。劉邦看到有機可乘,想要一鼓作氣滅掉實力最強大的項羽,於是廣發英雄帖,聯絡各路諸侯,一下子拉來五十六萬人,組團去掏項羽的老窩。

如此規模龐大的一支聯軍去打一座空城,自然是手到擒來。正在山東作戰的楚軍一下子腹背受敵,陷入非常兇險的境地。丟了大本營的項羽開始展現出超凡的軍事才能,面對多數人可能都要絕望的境地,這個當時只有二十

七八歲的年輕人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冷靜和大膽。

項羽心裡清楚,劉邦的諸侯聯軍看上去規模龐大,卻有一個最大的破綻:他們並不是一支獨立完整的軍隊,而是一個結構複雜的聯盟。

任何性質的聯盟都逃不出一個鐵律,就是成員數量與聯盟質量、聯盟行動力成反比。

這和現在網絡社區“人數翻番,智商減半”是一個道理。歐盟不也是隨著成員國的不斷增加,變得越來越缺乏活力?乃至到最後,英國為了不被拖累,索性要脫離歐盟。

劉邦面臨同樣的問題。

先前頭腦一熱,為了打仗時規格儘可能高一點,所以對要求入夥的諸侯來者不拒,一來二去,把自己弄到了幾個月之前項羽所處的尷尬境地,有責無權還無利。除政治上麻煩之外,在實際操作層面,這麼大規模的軍隊缺乏統一指揮協調,必然是看著嚇人,其實到處都有隙可鑽。

項羽做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他拋開大部隊,帶著兩萬多騎兵,馬不停蹄,星夜兼程,從聯軍各部之間的一個個空隙穿過去,然後直撲劉邦所在的大本營,結果一擊而中,聯軍只用一個上午即宣告系統崩潰。

品读|能力太强有时也是负担

由此楚漢爭霸完成了第二階段。項羽憑藉高超的軍事判斷和指揮能力扳回一局,局面僅僅是到此為止,因為一次勝利並不能改變楚漢的實力對比。劉邦雖然敗得很慘,他背後的關中八百里秦川沃土可是一點沒受損失;戰爭都是在項羽家裡打的,打贏打輸,砸的都是他的場子。

很多事和打仗的道理差不多,當總量大到一定程度以後,技術問題不再是問題。我技術不如你,但是實力比你強,我和你競爭,十次裡面輸掉九次,我輸得起,你只要輸一次,再沒有翻盤的機會。說得再露骨一點,一切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在現實中其實都不算問題。

彭城一戰,劉邦敗了,但除損失了一部分面子以外,並沒有傷筋動骨,至於戰損,他前面損失多少,後面蕭何馬上就能給補上多少。項羽就慘了,雖然打贏了,但自己的場子被砸得七零八碎,最後算下賬來,他還是淨損失。更要命的是,一連串的軍事勝利讓楚軍的將軍們得了項羽依賴症。

項梁意外身亡之前,項羽一直扮演一個戰將的角色,腦子裡沒想過做繼承人的問題。一夜之間,項羽成了項氏集團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但他並沒有及時轉換角色。從手刃宋義到鉅鹿之戰,再到彭城之戰,都是他親自上手的。

做君王和做名將終歸是不一樣的。久而久之,楚軍上下習慣了直接在項羽的指揮下作戰,時間一長,楚軍的管理模式必然趨於畸形,其他將領在主觀上逐漸不再習慣於獨立應對問題。

這種情況並不稀奇,法國皇帝拿破崙面臨過同樣的尷尬局面。因為老大太能打,非常願意親自上陣,時間一長,下面的眾多高管都慢慢退化了。最終,拿破崙這個最高統帥乾脆成了法軍的救火隊長,哪個方向戰事不利,皇帝就去哪裡救火。

人的精力終歸是有限的,身為最高管理者,卻把大量精力投入具體的實際操作當中,意味著全局化的管理缺位。

彭城之戰結束,劉邦留在滎陽,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鄭州。他和項羽耗上了。劉邦根本不用擔心關中,背後有蕭何這個頭號大管家料理一切,他只需要隔一段時間回去一趟就行。

項羽則陷入兩難的境地。這個時候的楚軍,只有他親自帶著才可能打勝仗,要想和漢軍對峙,他必須陪劉邦在滎陽待著。

滎陽遠離彭城,中間還隔著個魏國,項羽不在國都,家裡那一攤兒基本沒人打理,時間一長,社會運行、經濟運轉肯定都要出問題。劉邦就在眼前,不弄死他就走了,太不甘心。另外,在漢軍眼皮底下後撤,確實是非常危險的。

就這樣,項羽陪著劉邦在滎陽耗上了,這一耗就是兩年半。

兩年多的時間裡,劉邦回了咸陽好幾次,項羽卻一刻也不敢挪窩。他眼睜睜看著韓信帶著偏師一路北上,把一系列雜牌諸侯悉數消滅,最後又滅了齊國,此時,漢軍的手已經伸到楚軍的背後。西楚由於

老大長期不在家,又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丞相,其治理情況也就可想而知。

西楚的敗亡,到此已經是毫無懸念的事。

(摘自《領導文萃》2019年10月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