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情报站004:互联网存款正式登场 互金下半场序幕升起

前文讲到在2018年货币基金收益率下滑,P2P退场的背景下,此前普惠金融所定义1元起投,收益率在4%以上的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出现了真空,能够成功进入这个领域的产品,将有机会获得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和数以亿计的客户。

存量产品无法填补市场真空

但是实际上率先试图填补这个市场空白的是券商大集合理财和银行理财产品,但是二者都有一些固有的缺陷,导致无法替代货币基金和P2P。首先从起投门槛来看,券商大集合理财产品的门槛为5万元,即使收益率做到4%以上,期限也尽可能做到比较短,比如一个月左右,但是在支付通道支付额度受限(2018年以后很多渠道只有5000元以下的额度),并且互联网金融客户平均投资金额不足1万元的背景下,大集合理财显然无法达到要求。而银行理财产品,尽管后来起购门槛降低到了1万元,但是受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客户通过面签双录才能交易的限制,所以事实上无法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

与场景结合的互联网存款

对于此时的银行业而言,由于在此前已经通过二类账户,解决了远程开户的问题,因此,理论上似乎只要推出适合的产品就可以赢得市场。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真正有足够动机去创新的银行往往是中小银行,而中小银行并没有足够大的营销力量去获客。同时,银行不是互联网公司,在组织结构和决策方式上也不支持过往像互联网金融公司一样,投入巨额的广告费用进行获客。所以很快,以开放银行为基础的渠道销售模式和互联网存款同步出现在了市场之上。

市场上最早为开放银行提供场景的流量巨头是京东金融,最早上线的互联网存款是富民银行的富民宝。在这个组合中,京东金融为各家中小银行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流量,而银行则作为产品提供方,为京东金融带来了挑战余额宝的利器。根据公开消息,京东金融在2018年当年即实现互联网存款销售规模1500亿。

对标余额宝的存款类宝宝

准确的说最早的互联网存款就是对标余额宝推出的,因此在名称上也会带有某某宝的字样,但是内核完全不同。2018年的余额宝除了申购额度受限和利率降低以外,还保留着此前的一切优点,比如因垫资而具备的T+0的流动性优势和便捷的支付能力。当然T+0的功能其他的以货币基金为内核的宝宝类产品也都是具备的,但是支付能力方面至少在2018年几乎是余额宝的独门秘技,原因是在监管方面禁止货币基金直接用于支付以后,只有余额宝率先完成了与网商银行二类账户的联合改造,并实现了可以借助二类账户进行支付的功能。但同时余额宝也有货币基金转T+0时固有的缺点,就是货币基金有一个基金确认的时间,这个时间通常需要至少1天,多的时候甚至需要跨过一个十一长假,所以余额宝的起息时间也因此会拖延。

而银行希望抢占余额宝以及其他宝宝类产品的市场份额,除了要推出各项指标要优于余额宝的产品,还需要解决产品知名度和银行知名度的问题。关于产品其实并不难,我们可能很早就听说过银行是暴利行业的说法,比如工商银行的名字经常可以在各种最赚钱的XXX名单里面找到,其中最核心的收入就是来自于存贷差。举个例子,大家所在的公司在发工资的时候,每个月是直接发在工资代发银行的活期账户上的,比如四大行、招商银行等等都是代发工资业务的大户,那么这些资金对于拥有代发工资业务的银行来说,资金成本是0.35%,如果银行将这笔钱以6%的利率贷款给购房者,那么5.65%的利息差就是银行的收入。如果以12%的贷款利息,贷款给房企,那么收入就是11.65%。尽管这中间还需要扣除掉成本,提取准备金,交税,但是利润空间依然足够大,所以银行提高一些吸储成本,实际上仍然是可以有比较好的盈利的。对于银行而言,把存款利息上探到货币基金曾经的位置是可行的,因为货币基金所购买的各类资产,绝大部分就是从银行出来的,比如货币基金投资的存单、票据、金融债实际上都是银行发出来的,而其他的国债、政府短期债、企业债银行自然也可以投资,也就是说货币基金在资管新规以后能投资的现金类资产,以及资管新规以前可以投资的资产,银行实际上都可以投。

所以银行存款进入余额宝的利率区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利率,而是如何突破央行基准存款利率的限制,让存款在期限和流动性方面达到与货币基金抗衡的水平。所以在2018年底,第一轮产生很大影响力的互联网存款诞生,以富民宝、众邦宝、亿联宝为代表。尽管同期中小银行的假结构性存款也曾经有过很快的增速,但没有持续太久,后面的文章会讨论结构性存款风潮的始末。富民宝、众邦宝的推出,实际上代表了银行在互联网转型中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其中富民宝在2018年底收益率一度达到4.3%,众邦宝则为4.1%,这种产品的体验跟余额宝非常相似,不仅可以T+0存取,而且没有类似于余额宝的1万元额度限制,同时采用了当日起息的模式,即今日将资金存入,明天一早就有利息到账。这些特征相比于余额宝,自然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在银行传统的优势领域支付方面的功能,实际上早期的富民宝、众邦宝等产品都没有去涉猎。至于这些互联网存款是如何突破央行基础存款利率限制的问题,下一篇文章会专门讨论,这里不做更多展开。

产品的特性和利率的问题解决以后,再将产品放到类似于京东金融这样的流量场景中,银行只需要解决客户信任的问题了。由于最早推出互联网存款的都是一些小银行,很多用户根本没有听说过,所以建立信任关系显然也不是特别容易。当然,实际由于大部分银行的注册资本都在十几亿以上,而且都是银保监会批准的持牌金融机构,所以即使没听过名字(后面会讲为什么),这些银行的本身也要远远比P2P公司、基金公司实力更强,但是没听说过确实很难信任。于是银行祭出了撒手锏——存款保险,强调所有的互联网存款都是存款,享受存款保险的保障。这下好了,只要是存款,不论是宇宙行的存款,还是不知名的村里面的银行的存款,因为有存款保险的兜底,所以风险等级一下就拉齐了,这样信任的问题也解决了。

互联网金融进入下半场

当银行业以互联网存款的方式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时候,实际上互联网金融的下半场就已经启动了。后面的文章我会继续谈到诸如银行是如何突破"高息揽储"束缚,业务的合规性问题,很多当季热门的互联网存款产品,以及各种产品的结构等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最早期所开放的所谓互联网金融,实质上都是金融业的一些边缘业务,包括P2P、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基金销售等等,至少在起步的时候这些领域的规模,在金融业的规模只是零头。作为金融业重中之重的银行业,在经历了互联网金融上半场的观望以后,终于在下半场开始热身了,这可能才是未来对市场改变更大的事情。(文/老编辑的事务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