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sunny__小點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瞅著這題目,說真格的俺真的沒辦法下嘴。畢竟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就人家的勇武擱咱大華夏地頭上那也是前三的主。

但就是這麼個英雄人物,被咱大漢王朝的劉邦逼的烏江自刎不說,還被人大卸八塊,拿去領賞,這死法豈止是悲涼啊,簡直是憋屈。

但轉過頭咱真心的評價這事說,這天下壓根就不應該被項羽得到,就得是草莽英雄劉邦拿到。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嚷嚷:“拉倒吧!就擱著正兒八經的胡說八道,項羽拿到了天下就比劉邦差了?”

何止是差,差十萬八千里,您先別想著反駁,聽俺說道說道,看看有沒有道理,順道也就回答了題主的問題。

第一點

首先大傢伙都知道天下這塊,被秦始皇統一以後,人家實行的是郡縣制,歷史上有名的分封制這就被掃到了犄角旮旯裡當古董擺著了。

這一傢伙就解決了地方上,各個勢力盤踞,避免天下間沒多久就得刀兵相向的局面。

可您瞅瞅,項羽一傢伙把秦王朝推翻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封天下,這壓根就不是進步,是倒退好不啦!

再說這分封制,導致的直接後果,依然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局面,戰爭壓根就結束不了,還得打,畢竟統一是歷史這車輪的潮流。

您瞅瞅後來不就又打起來了嗎?

而且您要記得這分封制最終導致咱大華夏的文字出現了變異,一個馬字到了七國手裡邊一轉就變成了十多種寫法,您要是這分封制得以實現,拉倒吧用不了一百年,這書同文就又得回去。

記住嘍!秦始皇統一文字,這是咱大華夏認同同一個祖宗的根,是魂這壓根就不能動。

就算是現在,不同地域的大華夏人湊一起聊天。

“你說的啥鳥語,俺聽不懂!”

“你以為你說的就不是鳥語?俺就能聽懂?”

但大傢伙往紙上寫字,都明白對方的意思,畢竟祖宗這都是一個傳下來的。

“哦!原來你是想請俺吃頓飯!行了這頓俺請!”

一頓吵吵沒了,一頓大酒喝上了,這就書同文的好處。

所以俺是不看好項羽統一天下,而且歷史的車輪也告訴咱他這不行。

西楚霸王也就只能做春秋戰國時期的一方霸主,做天下的主人,差點。

第二點

再有一個項羽不能夠一統天下,就是因為他分封壓根就不公平,這也導致了他眾叛親離的局面。

那麼咋就不公了呢?咱先瞅瞅他是咋分的。

首先是項羽名義上的大領導——楚王熊心。按道理說這是你領導,你就是靠他的旗子,把大傢伙聚到了一起反抗的秦朝。

您這分的時候,一傢伙就把個熊心給扔到了湖南郴縣,就這地那會還沒有開發出來,壓根就是一片野獸出沒,人煙罕至的原始大森林。

為了表達歉意,給了一個義帝的稱號,這就完事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這天下就是人家項羽打下來的,你這大領導坐享其成,給你一塊封地,這就不錯了,還挑肥揀瘦的,毛病慣得。

好,咱也可以這麼認為,可您後邊這操作就有點不夠看的了。

雄心去封地的道上就讓人把給暗殺了,這事做的就有點子不地道了,您自己個說說,就這事傳出去,各路諸侯這心裡能不起疙瘩嗎?對待自己的領導都這樣,更別說是他們了。

接著是他自己,這項羽不可能虧待了自己個,把家鄉徐州這一片全劃給了自己個。

下來就是咱熟悉的劉邦,他是進攻秦國的一支主力部隊,拿下咸陽的就是人家,也算是項羽的老對頭了。

先入關中者為王的賭約被廢了咱就不說了,這封的時候,給了劉邦一個漢王,把巴蜀和漢中這塊就劃拉給了劉邦。

您說這地好嗎?好!但他也偏,想要從這地出來,您就得爬過懸崖峭壁上的棧道才能出來。

這也相當於項羽把劉邦給困了起來。

當然劉邦那是真龍天子,這壓根就困不住,一傢伙來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把關中的三個投降的秦將給滅了。出來就和項羽掰手腕子去了。

那麼其他幾路諸侯又是啥樣的呢?

說實在的,這些個諸侯早在反秦的路上,就把自己的地盤打下來了。後來派兵給項羽一起打入關中,地盤基本上就已經確定了。

這些人可不少,您比方說趙王,燕王,齊王,魏王這都有了基本盤。

咱就說了,這能夠自己打下地盤的主,這都是有一定的實力的,畢竟沒實力,您靠一張嘴,他也打不下天下不是。

可項羽封的時候,壓根就不看這個,他是看跟自己個走的近不近。

這趙國,就這麼一劃拉,變成了兩個主人。趙王趙歇這就變成了代王,那和項羽走的近的張耳這就成了常山王。

這手握大兵的陳餘直接給弄了候,這三股勢力,倆地盤,這就和那二桃殺三士有啥區別?

這很明顯項羽要來個坐山觀虎鬥,你說這事弄的。

這魏國也是一分為二,話說你這趙國的將軍確實多了一點,但也不能把魏國的地盤一劃拉分成兩半,一半給了趙國的將軍司馬昂不是。

而魏國的實力派彭越,蹲地上喝西北風去了,他壓根就沒有地盤,因為魏國的另一部分地盤被項羽劃拉到自己的懷裡了。

這趙國將軍司馬昂,這就是外來的和尚給本地的人士唸經,這在那會不合適,下面的人就不服。

這魏國又是一顆炸彈,就等著導火索點火的節奏。

韓國也是分成了兩半,當年張良心心念唸的就是想恢復韓國的基本盤,好嗎這打下來是打下來了,地盤卻少了。另一半又歸了所謂的河南王申陽原,這貨您要是往前了追,這還是趙國的大將。

這玩意弄的,全天下都瞅著趙國生氣呢?

後來項羽嫌韓王礙事,一傢伙把人家軟禁不說,還給弄死了,原因就是這韓王和劉邦走的太近了。這把個張良傷心透了,跑到了劉邦那頭幫助劉邦打項羽,你說這事弄的。

再有就是齊國,這擱當時也算是一股較大的勢力。

結果項羽封的時候,這就不按照套路出牌,該封的不封,不該封的亂分。

田都、田安這倆純屬於那種拿著西瓜蹲路邊上吃的角色,至於功勞?和拉拉隊差不離,最多給項羽的耳朵眼裡送軟話,溜鬚拍馬而已。

項羽把這齊國一分為三,三個王號,其中的倆個就丟給了這二位,這倆平白撿了個大便宜。

最後一個王號,丟給了田儋的兒子田市,原因是這貨懦弱。而功勞大大的田儋見了他兒子,還的跪地上,你說這事弄的,尷尬不!

啊,這田儋作為有實力的一方,不管咋說,還撈了一個王號。

可另一個實力也不小的田榮啥也沒有,你說說他不更坑嗎?

所以這頭一個表示不服的就是齊國,他這就先亂了。咱就說了,那倆光會耍嘴皮子的傢伙能幹嘛?人家田榮一起兵,就把這倆傢伙拉菜市口給剁了。

然後一幫子不得志的人,這就開始給項羽添堵。

就這事弄到公元前205年的時候,項羽封的各位大王,全掛了,那些個沒有地盤,沒有王號的傢伙們,全杵在他們的地盤上虎視眈眈的瞅著項羽。

您就說吧,就這局勢,項羽最起碼就沒有得到士族的承認,這壓根就不按照套路出牌,誰幫助他最大,到最後誰就被打壓的最狠,所以這天下就被劉邦所得。

這也是該著的事。

其實這項羽就沒有明白一個事,這封不封王,全得靠實力說話,不是一張嘴皮子就能定的事。

您這分封之前,這幫子諸侯他就已經靠自己的實力拿下了自己應該有的地盤,這就缺一個手續,你點頭承認一下就完了。

要想動個手腳,這小的細節可以動上一動,但大方向這就動不了,不然結局還得打起來,沒有根基光有王號,回頭就讓人家給處理了。

所以咱就說項羽分封天下這就不公平,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後邊群起反對。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項羽的分封公平肯定是談不上的,不過倒是有一個大的原則,即打擊現有成型的諸侯勢力,扶植新的諸侯勢力,並趁機取得最大的利益。


一、項羽分封前的諸侯勢力

滅秦之後,項羽分封前,最主要的勢力恰恰就是當初被滅掉的關東六國,即齊王田市(田榮勢力)、楚懷王熊心、燕王韓廣、趙王歇、魏王豹、韓王成。這裡面除了燕王韓廣以外,都是以各國宗室後裔的身份復國存在的。

二、如果項羽不分封,會如何發展?

很明顯,如果項羽不分封,正常發展就是按照楚懷王的當初的約定,劉邦被封為漢中王,項羽必然是受打壓的勢力。六國按照現有的局勢發展,很有可能再次形成戰國七雄混戰的局面。

很顯然,這是對項羽最不利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項羽分封是為了恢復周朝,實際上是對項羽的一個最大的誤解,項羽不分封才更容易造成倒退。

三、項羽分封的具體情況

項羽當時的身份是楚國的上將軍,原本是沒有權力分封的。但是,他利用了自己當時的威望,第一步先聯合一同來的諸侯或諸侯代表,將楚懷王熊心推舉為義帝,進而再自封為西楚霸王,最後再借義帝的名義分封諸侯。


分封的結果是:

1、拆分關中: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和漢王劉邦

2、削弱關東五國:魏王豹—>西魏王、趙王歇—>代王、燕王韓廣—>遼東王、齊國—>三王(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韓王成在分封后被項羽帶回彭城。

3、分封六國舊將:趙將(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常山王張耳)、燕將(燕王臧荼)、楚將(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

四、項羽分封的結果

很明顯,項羽的分封得利者是新封的十個王(三秦和六國舊將),受打壓者是原六國勢力(其中也包括楚懷王,他雖然名義上升為義帝,實際上卻是被架空了),反而,劉邦在這裡面比較例外,雖然也是得利者,但是由於期望者過高,反而分封他是不滿意的。

這其中造成直接矛盾的就是六國內部矛盾,

1、齊國分封的三王與原有田榮勢力之間的矛盾

2、改封代王的趙王歇與新封常山王張耳之間的矛盾

3、改封遼東王的韓廣與新封燕王臧荼之間的矛盾

4、漢王劉邦與三秦和項羽之間的矛盾

這種既得利益者與新來的分蛋糕者之間的矛盾是一種必然的存在,也是項羽意料之中的事,當這種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爆發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


可見,這種不公平恰恰是項羽的本意,項羽想要看到的也是這種諸侯混戰的局面,這樣才更有利於他各個擊破,實現統一。只不過,項羽還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反而讓劉邦吃了最後的大蛋糕。


水一白聊歷史


首先,項羽的分封並不算公平。他是怎麼排擠劉邦的,就不用多說了。就拿後來推倒楚漢戰爭“多米諾骨牌”的齊國來說。當時的齊國有兩派勢力。一派是以田假、田安為代表的近支宗室勢力,一派是以田儋、田榮兄弟為代表的齊國遠支宗室勢力。


在推翻秦朝的過程中,田假、田安都只是打醬油的角色,無尺寸之功。田儋、田榮才是齊國反秦的真正主力。立了大功。

結果,項羽分封時,為了削弱齊國實力,使齊國對自己不造成威脅,他就把齊國直接一分為三,分成了三個國家。

其中的兩個王號給了功勞不大,但拍他馬屁的田都和田安。另一個給了田儋的兒子,也就是性格懦弱的田市。而反秦功勞最大,同時也是齊國最有實力的田榮,則什麼封號都沒得到。

項羽排擠田榮,而田榮本身又有實力,後來田榮和項羽開打,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項羽對趙、魏、燕、韓等諸侯王以及實力派人物也進行了打壓。

當時的趙國被項羽一分為二,原趙國大將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原趙王趙歇封為代王,至於趙國的實力派陳餘,則不予封王;

燕國也被項羽一分為二,原燕將臧荼被封為燕王,原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

韓國也被一分為二,原趙國大將申陽被封為河南王,韓王韓成不變。不過項羽認為韓王成跟劉邦關係太好,就把他弄死了,又封了自己的部將鄭昌為韓王;

魏地跟齊國一樣,被一分為三,依附於楚國的魏王魏豹封為西魏王,原趙國大將司馬昂封為殷王。至於魏國的實力派彭越則不予封王。並且項羽還把應該封給彭越的地盤直接劃入了他自己的西楚國版圖。


所以說,項羽的分封確實談不上公平,他該封的不封,不該封的亂封。結果就是:分封不久後,田榮就在齊地起兵,先殺田巿,再誅殺田安,接著拉攏陳餘、彭越二人,助他們一個擊楚,一個亂趙,攪得項羽周圍一圈諸侯王全亂了。

至於韓國,韓王成死後,張良投奔劉邦,為劉邦出謀劃策。劉邦派韓國太尉韓信(與大將軍韓信同名同姓)反攻韓國,項羽封的韓王鄭昌根本就不敢抵抗,直接投降了劉邦。

截止到公元前205年時,當時凡是是項羽封的王,都站不住腳。能站住腳的,全都變成了不是項羽封的王。


第二,項羽“分封諸侯”這個說法,其實並不準確。準確的說,應該是:項羽承認了各地諸侯的政治地位。

項羽滅秦後,分封了: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為十八路諸侯王。

在這十八路諸侯王中,除了田都、田安、司馬欣、章邯、董翳等人的地盤是項羽分封給他們的外,其餘諸侯的地盤,都是諸侯們自己打下來的。(劉邦也是被項羽分封的,但他是特殊情況,他被項羽排擠了)

比如,項羽為什麼要發動鉅鹿之戰?

因為要救趙國。

趙國不是被秦國滅了嗎?項羽要救的這個趙國是哪來的?

秦末大亂時,趙國遺民趁陳勝吳廣起義,復國了唄。



除了趙國,齊國、燕國、韓國也都復國。韓國是劉邦幫忙復國的。

這些復國諸侯,當時有自己的國王,有自己的軍隊,不管項羽封不封他們為王,他們自己都會自立為王。而且,這些諸侯當時本來就已經自立為王了。

所以說,所謂項羽“公平”的分封諸侯,實際上只是項羽認清形勢後,做的順水人情而已。


這裡可能有人會問了。項羽當時幹嘛要分封諸侯,分封前直接把諸侯滅了不行嗎?

滅,是滅不掉。項羽沒能力滅這些諸侯。

項羽的兵權是在鉅鹿之戰中殺了宋義之後才取得的,一共五萬人。而鉅鹿之戰和鴻門宴兩起事件之間又只間隔了幾個月。如果不算戰爭損耗,項羽給劉邦擺鴻門宴時,他手上最多不會超過十萬兵。現實點說,項羽當時手上可能也就5~7萬兵。

而在《史記》中又說了,劉邦十萬,項羽四十萬,劉邦迫於壓力,只得赴鴻門宴。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史記·項羽本紀》


所以這很顯然了:項羽分封時,匯聚在關中的五十萬大軍中(包括劉邦),真正直屬於項羽的嫡系兵力,只是少部分。絕大部分軍隊都是諸侯王的。這些人只是聽說劉邦進了咸陽,要獨吞關中,覺得氣憤,才跟著項羽一起殺入關中,收拾劉邦而已。

他們跟著項羽,只能說明項羽有威望,並不能表明項羽是諸侯們的“主公”。他當時與諸侯們的關係應該是“盟主”和“盟友”的關係。

千萬不要把項羽擺鴻門宴時的兵力,全部都當成是項羽的了。

總的來說,項羽的分封並不公平。田榮、彭越等人反抗項羽,就是不公平最好的證明。

至於項羽分封的性質,並不是項羽大方得給諸侯們賜爵、賞地,而是諸侯們本來就有兵有權,項羽的分封只是承認了他們的合法地位而已。

既然項羽沒有那麼“偉大”,那麼諸侯反他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對於楚漢戰爭,其實只要把它看作是一場諸侯混戰就可以了。項羽對部分諸侯有恩,但並不是對所有諸侯都有恩,這些諸侯並不虧欠項羽什麼。


Mer86


如果當時的整個天下是一張大餅的話,這張餅誰來分,恐怕都不會公平,何況是項羽。

天下之所以是項羽來分封,憑藉的是項羽滅亡秦朝的巨大功勞,項羽因此功勞而成為天下諸候之長。項羽分封的原則是什麼呢?當然是功勞。

項羽不僅分封了18路諸候,甚至連楚懷王也封了,楚懷王可是當時天下名義上的共主,讓一個名義下的諸侯,去封一個名義上的王,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一幕。



項羽的分封如下:

1、楚懷王熊心封為義帝,分封理由:天下共主。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為理由將義帝遷到郴縣(今湖南郴縣),不久派人殺害義帝;

2、項羽封自已為西楚霸王,分封理由:滅秦首功,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

3、劉邦被封為漢王,分封理由:首進關中滅秦,都城南鄭(今陝西漢中);

4、秦國上將軍章邯被封為雍王,分封理由:率秦主力投降項羽,都城廢丘(今陝西興平南);



5、秦國長史司馬欣被封為塞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都城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

6、秦國都尉董翳被封為翟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都城高奴(今陝西延安北);

7、西魏王魏豹被封為魏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平陽(今山西臨汾西),被項羽遷封;

8、趙國國相張耳部將申陽被封為河南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南地,都城雒陽(今河南洛陽東);



9、韓王韓成被封為韓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陽翟(今河南禹縣),被項羽扣押不能回封國;

10、趙國大將司馬昂被封為殷王,分封理由,抗秦中攻取河內,數有戰功,都城朝歌(今河南淇縣);

11、趙王趙歇被封為代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被項羽遷封;

12、趙國國相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有賢名,隨項羽入關,都城襄國(今河北邢臺);



13、項羽部將英布被封為九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六縣(今安徽六安北);

14、吳芮被封為衡山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隨項羽入關,都城邾縣(今湖北黃崗北);

15、楚國上柱國共敖被封為臨江王,分封理由:抗秦有功,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

16、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無終(今河北薊縣);

17、燕將臧荼被封為燕王,分封理由:參與抗秦,救趙,隨項羽入關,都城薊縣(今北京西南);

18、齊將田市被封為膠東王,分封理由:抗秦諸侯之一,都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19、齊將田都被封為齊王,分封理由: 救趙,隨項羽入關,都城臨淄(今山東臨淄東);

20、原齊王建之孫田安被封為濟北王,分封理由:投降項羽, 都城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除以上分封者,還有以下有功者,項羽沒有分封到:

1、陳餘,原是趙國大將軍,鉅鹿之戰後與張耳鬧翻,救趙有功。

2、彭越,反秦的一支獨立武裝,參與反秦有功。

3、田榮,反秦諸侯之一,當初田榮被章邯攻擊危急時,項梁救了田榮,後來項梁危急時,田榮去不救項梁,項羽因此而怨恨田榮。



而對項羽的分封明顯不滿意的,除了有陳餘、彭越、田榮外,還有劉邦。劉邦是依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本來劉邦是希望分個關中王,畢竟在所有反秦諸侯中,除了項羽功勞最大外,就數劉邦功勞較大。

項羽分封結束後,各諸侯陸續回到封國,僅僅過去一個月,田榮因為不滿意項羽的分封,率先在齊地造反,田榮還聯絡在分封中不滿的陳餘與彭起一起造反,又沒過多久,劉邦開始在關中造反,一東一西,項羽前往齊地平反,陷入齊地深陷,無法脫身。



項羽在分封中也並不是絕對的公平公正,項羽的分封是有異心的,對於田榮,明顯是因為田榮不救其叔父項梁而沒有封的,項羽封在齊地的三個王都不如田榮的功勞大,能力也不如田榮,田榮當然要造反了。並且項羽很顧忌齊地,因為齊地離項羽的都城彭城太近,項羽將齊地一分為三,互相制衡,防止一家獨大。

項羽分封對於劉邦來說,也是有私心的。對劉邦的分封呈現堵截狀態,三個秦國降將封在關中,圍堵劉邦,秦軍中最能打仗的章邯正對著劉邦的出川必經之路,而項羽手下最能打的英布在東邊圍堵劉邦,劉邦是項羽最大的防範對手,而且項羽還不給封劉邦最希望的關中王,所以劉邦要造反了。

當然了,天下諸侯主要是田榮、劉邦、陳餘、彭越這幾人造反,其它諸侯並沒有造反,而是被動的捲入後面的楚漢戰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首先項羽分封並非是非常公平,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因素。對隨項羽進入關中的人來說封賞比較高,而沒有進入關中的人,封賞並不好,雖然這並非是項羽一己之力所造成的結果,但是項羽是主持者,他必須背鍋。

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項羽率眾諸侯兵破函谷關進入關中,此時項羽手握40萬大軍,是諸侯中實力最強的人,所以他密令英布、吳芮、共敖殺死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並且以西楚霸王的身份主持分封了十八路諸侯。

十八位諸侯的具體名單如下: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主持分封是項羽做的最錯的一項政治舉措,從表面上主持分封是一件無比光榮的事情,自己威風八面,但是實際上項羽所主持的分封其實更多想一個仲裁者的角色。因為各貴族後裔都是自己帶兵打出來的底盤,都有各自的實力,項羽沒有辦法做到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分封,最後分封的結果其實是各個諸侯國用了半年時間討論出來的方案。

自古以來分蛋糕就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項羽也是這種情況。因為分封之間總會有衝突,就會有人產生不滿,由於項羽又是主持者,所以項羽就成為了矛盾的集中點,那些對分封不滿意的人就要造項羽背鍋;而項羽作為主持人,又必須維護分封的結果,所以對於反對分封的人項羽又要剿滅他們。

這樣一來,一方不滿,一方看不順眼,雙方就對立起來,所以項羽就要開始忙碌的征討活動。對分封不滿的主要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齊國田榮,趙國陳餘,九江王英布,彭越。而他們的不滿是因為他們明確的發現了項羽分封中存在的不公平現象,這一定陳餘說的很清楚:“項羽為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意思是說項羽封王不公,是項羽將故王都分到了不好的地盤,而將群臣諸將(跟隨項羽入關的諸將)都分到了好的地盤。

陳餘說的是實時,雖然項羽說“按“破秦功勞”的大小而分”,但是所表現出來的近水樓臺先得月現象非常明顯,這也是項羽部下英布對項羽分封不滿的重要原因,因為英布當時沒有進入關中,所以封到位置不好的九江王。

由於項羽分封留下的後遺症,致使田榮、陳餘、彭越三人組成了利益同盟,田榮自立為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彭越將軍反梁地,陳餘擊張耳,大破之。項羽的分封體系也完全破壞,而項羽為了維護分封體系,不得已出兵討伐田榮,這就給劉邦出川平定三秦的機會。


帝國烽火


不同於西周以親緣、血緣簡單明瞭的方式分封,項羽封侯面臨著巨大難度,且是不得不分封,形勢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他想成就大業,但是條件不允許。

一、武力不夠強大。成為統治者必須在這戰亂時代必須要有強大的武力,雖然他麾下的40萬大軍,絕大部分只是在鉅鹿大戰時攝於他兵威而暫時臣服,真正直屬於他的嫡系兵力,只佔聯軍總人數的一小部分。秦滅後,聯軍將領們都有他們各自不同的主君,他們和項羽的主從關係,同樣也自此終結。

二、難以名正言順上位。項羽地位之上還有一個楚懷王,項羽只是楚國的上將軍,項羽沒有辦法以合法的方式,取得比西楚霸王更高的權力和地位。項羽此時稱王,必導致各路諸侯討伐。

為此,項羽只能通過分封方式先提升自己的地位,目的就是“我讓你獨立為王,你尊我天下霸主”。於是項羽以楚懷王的名義,分封天下各路諸侯。

這次分封是以“戰功”作為分配原則,照顧手握重兵的實權派,損害原諸侯諸王的既得利益,首先就引起原諸侯諸王的不滿。而對於那些實權派來說,項羽即便做的再公平,恐也無法滿足胃口,諸侯們野心無窮。且那些新受封諸侯率軍至封地,也和被項羽移封的舊君主、被項羽故意壓制的實力派爆發激烈內戰。此外,項羽曾和劉邦有過約法三章,誰先進入函谷關,誰就是關中王。項羽把劉邦封到了漢中為王(但為防止劉邦再出漢中,項羽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安排在劉邦附近,達到鉗制和監視的目的),此舉也讓諸侯對項羽分封的不滿。



雲享歷史


項羽分封天下,指的是秦朝滅亡之後,由項羽主持的分封十八路諸侯。在鉅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威震天下的項羽在進入關中之後,就自封西楚霸王,然後就按自己的標準將天下分封給了十八路諸侯。自己則回到故鄉,建都彭城。作為一個近乎於統一天下的人能夠如此“慷慨”的與人分享天下,但卻依舊惹的群雄並起,反抗不斷,其原因究竟為何呢?

項羽的分封

項羽分封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06年,當時他率領諸侯聯軍數十萬進入咸陽,殺死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隨後開始與諸侯、部將和降將們分享勝利果實。他的分封主要有以下幾個層次:

  • 楚王熊心:這個項羽名義上的老大,作為滅秦主力楚國的君王,也是項羽叔侄名義上的主公。本來分封應該由他來安排,但是他根本無力控制已經威震天下的項羽。項羽遙尊他為“義帝”,然後將他安排到了當時還可以算蠻荒之地的湖南郴縣。


  • 西楚霸王項羽:搞定了自己頭上的熊心之後,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將自己的家鄉徐州一帶分封給了自己。

  • 漢王劉邦:作為楚國派出攻秦的另一支主力部隊的領袖,也是與項羽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對手,項羽沒有遵守楚王熊心當初的安排。也即先入關中者王之的命令。轉而讓劉邦到漢中一帶受封漢王,讓自己的對手到了另一個偏僻之地。

  • 舊六國諸侯:這些舊六國諸侯中多數在反秦起義中就復國稱王,也有的是追隨項羽和劉邦參與滅秦立功受封復國。如項羽分封前的趙王趙歇,燕王韓廣,齊王田市,魏王魏豹等等。

  • 項羽的部將兼盟友:這些人是與項羽在反秦起義尤其是鉅鹿之戰中並肩作戰的部將,如項羽麾下的名將英布,如受諸侯國國君派遣到鉅鹿救援隨後跟隨項羽入關的燕將臧荼等。

  • 秦朝降將:這些就是鉅鹿之戰後率領剩餘秦軍主力投降項羽的章邯、司馬欣等人。

從上述分類來看,項羽的確做到了“公平”,幾乎照顧到了方方面面,既有原來身居高位的舊諸侯,也有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部將和盟友,甚至連自己的對手劉邦也有一份。看起來似乎大家都應該滿意了吧。但是事實上項羽的分封從一開始就激起了強烈的反抗。

項羽分封中的“原則錯誤”

項羽的分封看似公平,實則有許多原則性的錯誤,因此從一開始就激起了強烈的反抗,甚至項羽自己就帶頭破壞了自己分封。可以說項羽的分封幾乎沒有完整的實行過一天。

  • 把政治分封當成了戰場論功:仔細分析項羽的分封,可以看出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跟隨他參加鉅鹿之戰和之後的滅秦之戰的人大都獲得了較好的封賞或者封地。而那些派兵支持,但沒有親臨戰場的六國舊諸侯均沒有得到什麼好處,有的還吃了虧。例如:鉅鹿之戰時,燕國將領臧荼受當時的燕王韓廣的命令率軍支援被困鉅鹿的趙國君臣。在戰後的分封中,臧荼因為鉅鹿之戰和隨同項羽入關的功勞,被項羽封為燕王,而原來臧荼的國君燕王韓廣卻被趕到遼東去做遼東王。這種打破政治常規的分封方式是顯然不可取的,同時也為後來韓廣與臧荼的兵戎相見埋下了禍根。

  • 不顧實際的分封: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雖然威震天下,可以說他的霸王之名是實至名歸的,但是他的“霸”僅僅是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霸主或者盟主,並非後世帝王具備真正統一天下的實力。當時各地存在的勢力並沒有經過戰爭的整合,這些地方勢力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下必然會拼死一博以表達自己的不滿。例如項羽對趙國和齊國的分封,齊國因為與項羽叔侄有個人恩怨,項羽帶有個人偏見姑且不論。趙國作為鉅鹿之戰的主角之一,趙國君臣都可以算反秦有功。項羽卻在戰後分封的時候,將原來的趙王改封為代王,而趙國丞相張耳搖身一變成為了常山王,而另一個在趙國有較大影響力的陳餘卻沒有被封王。這種不顧實際甚至是人為製造矛盾的分封又導致趙國在戰後亂成一團。本來因為鉅鹿之戰將堅定的支持項羽的趙國被他自己弄得成了對手。

項羽的分封並沒有從政治大局的角度去考量,他的分封最大原則是誰跟著自己在戰場上立過戰功就把誰封到好地方。正如陳餘派人遊說齊王田榮的時候說的:“項羽做為天下的主宰,卻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給將軍們去稱王,把原來稱王的都遷到壞地方。”這種僅憑個人好惡決定的分封必然會引發不滿,也導致項羽分封之後天下並沒有得到穩定,反而轉瞬間就引發反抗,北方的諸侯幾乎都陷入了戰爭,項羽也在為了平定這些反抗和維護自己的分封決策中疲於奔命。

瞬間瓦解的分封

因為項羽的分封沒有從政治大局去考量,結果導致他的分封方案迅速瓦解,各地方勢力陷入新一輪的鬥爭。

  • 首先破壞分封的是項羽自己:在分封之後不久,項羽就做了兩件破壞自己分封的事情,一是不讓韓王韓成回國,在項羽的分封方案中把韓成繼續封為韓王,但是卻因為韓成與劉邦的關係,始終不讓韓成回國,而是把他帶到自己的都城彭城軟禁,隨後降封為候,後來乾脆一殺了之。這就使得項羽失去韓國的民心,尤其是使張良徹底投入劉邦陣營。二是被他尊為義帝的熊心,本就被他遷往偏僻的郴縣,可項羽仍不滿意,命人在路途中暗殺了熊心,使項羽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此事後來也成為劉邦號召群雄反擊項羽的一個藉口。

  • 齊國之亂導致項羽分身乏術:因為齊國的實際領袖田榮當年不肯救援項羽的叔父項梁,因此項羽與田榮之間結下了仇怨,在戰後分封的時候,項羽不顧田榮在齊國的勢力,直接將原來的齊王也就是田榮的侄子田市改封為膠東王,將跟隨自己作戰有功的齊國將領田都和田安分別封為齊王和濟北王。田榮一看不僅自己和哥哥田儋打下的地盤被項羽一分為三,他田榮本人還沒有被封王,因此田榮首先在齊國反抗項羽的分封,並且很快擊敗了項羽分封的田都和田安。項羽一看自己的分封決策被人挑戰,於是開始與齊國作戰,這一打就讓項羽陷入了泥潭難以分身,最終讓劉邦佔了便宜。

  • 趙國與燕國的戰亂讓北方局勢更加混亂:因為項羽的分封不公,導致各地方勢力內部矛盾激化,趙國的大將陳餘因為自己沒有被封王非常不滿,於是聯繫同樣不滿項羽分封的田榮,向其借兵之後攻擊被封為常山王的張耳,於是趙國陷入內戰。同樣舊燕王韓廣不滿自己的燕王之位和好地盤被封給了自己原來的臣子臧荼,雙方矛盾激化最終爆發戰爭。

  • 劉邦的漁翁得利:眼看項羽被困齊國無暇分身,躲在漢中的劉邦終於出手,在韓信的指揮下,漢軍通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奇襲關中,瞬間將項羽分封在關中的三名秦國降將擊敗,劉邦重新佔據戰略要地關中。隨後劉邦一路東進,將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昂和河南王申陽逼降。甚至大軍一路攻入項羽的首都彭城時,項羽仍被困在齊國無法脫身。

從項羽分封,到劉邦攻陷彭城,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就被消滅的七七八八。其中關中三王除了章邯困守孤城,另外兩個已經投降,山西河南一帶的三個王全部投降劉邦。趙國的常山王張耳被陳餘趕跑,陳餘擁立趙歇重新成為趙王使得趙國成為了項羽的敵人,齊國本就與項羽作戰,一時間北方除了鞭長莫及的臧荼全部成為了項羽的敵人。而南方諸侯始終保持中立,連英布都轉而開始背叛項羽。由此可見項羽的這種看似公平的分封其實恰恰因為不公導致完全失敗。


圍爐品茗人


謝頭條!公元前206年,項羽派人殺了楚懷王,自封為西楚霸王,把彭城作為都城,並把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封給了十八路諸侯。

具體情況是:以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魏豹為西魏王,都平陽;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成為韓王,都陽翟;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趙歇為代王,都代;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吳芮為衡山王,都邾;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韓廣為遼東王,都無終;臧荼為燕王,都薊;田巿為膠東王,都即墨;田都為齊王,都臨淄;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項羽此次分封,應該說也算合理,大部分人對分封比較滿意,但還有兩個人對分封有看法。一個是劉邦,一個是田榮。

首先說項羽分封的目的,可以說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這個從項羽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可以看得出來,其他都是這王那王,而自己卻是霸王。

其次項羽此次分封,並不是完全按照功勞大小和大家意願來分封,而是存在著很大的私心和不公。

按理劉邦首先攻入了咸陽,按照楚懷王當初的協議,“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不但沒有被封為關中王,而且讓項羽直接分到了地方偏僻的巴蜀之地,這還不算,為了防止劉邦進入關中,項羽把秦地一分為三,分別用三個秦國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來把守,明眼人一看項羽在分封上耍小心眼,打擊報復劉邦率先進入咸陽。

此次分封還直接惹惱了齊王田榮。他把齊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了田市、田都和田安,而田榮齊王被項羽直接就地免職,什麼也沒有封上,原因是田榮救援項羽叔父不力,導致項梁被秦朝上將章邯殺死。




也正是項羽在分封方面不能秉承公正,而且還打小算盤,直接把劉邦和田榮逼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但礙於項羽兵強馬壯,劉邦和田榮當時並沒有立即發作。

田榮回到齊地後,立即樹起了反項大旗,他把項羽分封的三齊王要麼打走,要麼殺掉,爾後自稱齊王,項羽得到消息後,立馬到齊地平亂,他殺了田榮,還大量坑殺了田榮的手下,從而激起了齊地軍民不滿和反抗,田橫(田榮弟弟)擁立田廣(田榮之子)為齊王,繼續和項羽對抗作戰,從此使項羽深陷齊地而不能自拔。

與此同時,劉邦借項羽被陷齊地之際,拜韓信為大將,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騙過章邯,迅速消滅了章邯等人,佔領了關中,從此拉開了楚漢爭霸的序幕。

分封不公,讓項羽處於東西兩線作戰、前後夾擊的尷尬境地,也最終使韓信在楚漢爭霸中完成了對楚軍的四面包圍和十面埋伏,為徹底打敗項羽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可能。


知未是也


有句話說得非常好,叫做有因必有果。諸侯們之所以反對項羽,就是因為他的分封並不公平。

項羽分封的標準被很多人詬病。

一、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看的並不是誰的功勞最大,而是誰跟隨他的時間最長。

那些一直跟隨他作戰的將領,封地非常優渥。

而那些派兵支援但是沒有親自參與戰爭的諸侯,封地普遍很差勁。

這不是偶然,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選擇派兵支援的並未親臨戰場的基本都是老牌諸侯。

因為分封的關係,項羽得罪了整個階層。

他們對於項羽是非常憤恨的,因為他們出的力不比其他人小,封地卻要比從前還差。

比如劉邦在討伐暴秦的時候貢獻了很多力量,但是項羽和他有私人恩怨,所以把他分封到了貧窮的巴蜀。

這也為日後劉邦的復仇埋下了伏筆。

諸侯無論是影響力還是自身的實力,都是頂尖,當他們決心推翻項羽的時候,沒人可以阻攔。

項羽在分封的時候摻雜了個人情感,為其滅亡埋下了隱患。

二、項羽實行分封制,是希望效仿周王。可是他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他的身份問題。

項羽是諸侯推舉出來的盟主,而不是諸侯的領導者,兩方的關係更像是合作,所以諸侯們覺得項羽沒有資格主持分封。

那些諸侯基本都是貴族出身,儘管項羽實力強勁,但是因為階級的落差,所以他們內心還是鄙視項羽的。

在暴秦沒有被推翻的時候,眾人還願意聽他的指揮。可是到了瓜分利益的時候,諸侯就顯露出了真實的嘴臉。

如果身份沒有辦法做到名正言順,那麼絕強的實力也可以維持局面的穩定。

可惜的是,這點項羽同樣做不到。項羽的嫡系部隊戰鬥力不弱,但是對抗諸侯組成的聯軍,就有些力不從心了。

儘管項羽自身的戰鬥力強大,但他依然沒有能力左右戰爭的結局。

項羽在親自分封諸侯的那刻起,就註定了他悲劇的結局。

即使項羽在分封的時候做到了公平,也會有人不滿,因為人的野心永遠都是無法填滿的,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應該獲得更多。

當時項羽也的確沒有看清局勢,以為自己勝券在握,所以他根本沒有考慮過分封這件事可能帶來的影響,這是他失敗最核心的原因。

當然,這個鍋不止需要項羽背。

分封制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問題。歷代的統治者在實行分封制的時候,只能盡力減小問題帶來的影響,而無法徹底消除分封制存在的問題。

相比於項羽,他的老對手劉邦在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

劉邦在分封的時候不但注重公平,而且還根據時代對分封制進行了改進。

他獨創郡國並行,讓功臣得到了賞賜,同時又不會擁有太大的權力,讓他們不至於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郡國並行當然也存在很多的問題,但相比於普通的分封制還是要好上太多。


夏目歷史君


天下諸侯在項羽平分天下後之所以還要群起反對,主要還是項羽決策的錯誤。其實項羽的分封天下等於是告訴天下諸侯,秦國不該滅國,應該恢復到以前的戰國七雄時代。

也就是說,項羽的分封天下就是讓諸侯們原來是哪裡人,還是佔哪裡的地,這樣的做法就是又回到了周武王分封諸侯那個戰國七雄18國的時代。但項羽和周武王的分封卻有核心上的嚴重差異。

周武王姬發分封的是姬姓子孫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等級為:公、候、伯、子、男,另外等級不到五等的為附庸,一共71國。而其中姬姓子孫就封了53國。

周武王分封有別於項羽:

  • 周王室佔據了天下中心,關中和洛邑,佔據這裡的好處就是容易控制天下,當時的關中是天下政治和商業及文化中心。

  • 周姓王室加起來一共有14個師軍隊,大概有10萬人。而諸侯國的軍隊被控制到只能有一個師或最多兩個師,這樣的情況下週王室有絕對的武力權威性。

  • 天下諸侯中姬姓諸侯國最多,而這些諸侯國在拱衛天子附近,天子監督全國,諸侯則互相監督。在這樣的環境下,諸侯必須無條件服從周王室,並且一旦發生任何戰事,諸侯們必須隨王室作戰,保衛王室。

項羽效仿周武王分封制,但卻存在許多的問題:

項羽在分封天下後把楚地作為領地,但他沒有意識到楚地面積雖大,可跟別的諸侯相比並沒有優勢。前面講過,天下的政治、商業、文化中心在洛陽,而西楚是戰亂之,並不適合作為修生養息發展文化的根據地。


項羽其實對劉邦一直存在疑心,而古人對於禮制卻非常的看中,而因為義帝有約在先,先入關者為王,他只能遵守禮制分封劉邦一塊土地。但恰恰這塊土地給了劉邦壯大自己,對抗項羽的能力。

項羽一個很大的決策錯誤就是對巴蜀之地的瞭解不夠,當他把偏遠的巴蜀分給劉邦,以為那是一塊貧瘠之地,卻不知巴蜀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更有後來“天府之國”的美稱。之後劉邦賄賂項伯,希望讓他在項羽面前美言,分一部分關中土地,而項羽也竟然答應了。在得到巴蜀和一部分關中土地後,劉邦徹底就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秦始皇是一代雄主,在他統一六國後意識到武王的分封制是因為生產力不發達,天子無法直接的管控太多領土,因此把土地分給諸侯讓他們自己去發展和生產,為天子的權力中心效力。而到了秦始皇時代,已經統一了國家,權力中心可以有效的管理全國領土,所以出現了郡縣制。

所以,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是項羽應該學習秦始皇的郡縣制,而不是重新復原分封制而出現戰國七雄的局面,與自己爭奪天下。

事實也證明了項羽決策的錯誤。

在他分封不到一年,原來的齊國、趙國就發生了衝突,每個諸侯因為都在自己的領土發展,擁有歷史遺留下來的資本,於是所有人開始蠢蠢欲動,而劉邦也暗中起兵。

分封的缺陷在短時間內就立刻提現了出來,劉邦起兵後,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的領地合起來也抵不上劉邦那片領地。於是劉邦在沒有花多少精力下就成功偷襲了漢中,佔領關中,而函谷關、虎牢關這些極為重要的軍事要地也是不戰而降。

在兩者對比中,擁有土地肥沃的巴蜀之地在蕭何的努力下,為前線提供了大量的糧草、兵力及裝備。相反,西楚作為戰亂之地的存在,百姓生存本就困難,經濟上一直低迷,在兩軍對峙時,項羽軍隊的物資供應不及,還一直被彭越、英布的騷擾,更是雪上加霜。

在這樣的絕境下,垓下之戰中劉邦贏了項羽,獲得了天下。雖然在兩方對峙中都受到陰謀、戰術、物資的影響,但其主要的原因還是項羽的分封制出現的問題。

如果項羽不採用分封制而是學習秦始皇的郡縣制,讓天下都控制在自己的手裡,那麼劉邦從開始就不敢有任何反抗的念頭。從一開始,項羽就應該把天下諸侯的野心扼制在襁褓中,或許這樣歷史就會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