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邀明月"共舞的李白到"灑下一地月光"的方文山

導語:明月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常見意象,無論是李太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還是後人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亦或者是張若虛的"海上明月共潮聲",明月都是詩人墨客執筆不吝書寫和傳頌的對象。作為古典美的常見意象,月亮也和美人聯繫在一起,月宮、嫦娥、桂樹、吳剛、王母......古人憑藉充分的想象力構建起來一個美好的神話世界,並且依靠口頭傳說代代相傳下去。千百年來未曾改變的月亮,到了現當代也成為創作者們藝術的源泉,從方文山的寫詞中"月亮""月光"的大量採用豐富了作為古風歌曲的必要元素;而鄧麗君、王菲等歌手也一次次將這種古風詩意傳唱。本文嘗試以"中國風"代表詞人方文山為例,從"月亮"這一意象為切入點,試圖比較李白詩歌的月亮意向之於現今流行歌曲詞作的影響,從而透視大眾文化語境下古典意象在文化意義上的繼承與轉化

一、明月照我心,李白的如月之境

詩人余光中這樣形容李白:"酒人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明月人詩,非李白獨創,但詠月最多,最親月的詩人首推李白。李白在《獨漉篇》中以"

羅韓舒捲,似有人開。明月直入,無心可猜"表明和月亮心意相通,彼此無猜的情懷。他將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情感澆築在月光中,與月亮合二為一。正如楊義先生所說:"明月是中國古典詩詞中用的最多的意象之一,這種文學史現象的出現,是與李白對明月意象靈性魅力的開發,有著深刻的關係。......。"

從

李白

李白愛月,正是因為它見證了人間的哀怨離愁。一首《靜夜思》成為思鄉的代名詞。天涯逆旅,知交零落,寄託友情,則有"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紗石上窺明月"(《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哭晁卿衡》)、"吳洲如見月,千里幸相思"(《送張舍人之江東》)。遊子思婦,離合悲歡,閨閣幽怨,則有"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而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一首《子夜吳歌》:"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將月輝融人家國體驗,悲天憫人的情懷洋溢筆端。"舊國見秋月,長江流寒聲。"(《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御十九韻》)家園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靜流無聲,引發黍離之悲。

李白頌月,因為它是天地精美的濃縮。天地外物置身於月光溫柔的包圍下,月光下的一切都蒙上了浪漫的面紗。"鏡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越女詞》),詩人以飽含感情的筆觸,將人與自然之美彼此呼應。"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渡荊門送別》)天鏡喻月之光明,海樓喻雲之奇特,使江上月色雲影躍然紙上。"月色醉遠客,山花開欲然。"(《寄韋南陵冰》,餘江上乘興訪之,筆寫月色令人沉醉,醉眼朦朧中,夜色不再靜謐,山花已是轟轟烈烈地爛漫。

月亮,是李白對自我的寄寓:"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童年的天真嚮往註定了詩人明淨純粹的心性;"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古風五十九首》其十),書寫詩人渴望一鳴驚人的政治理想;"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關山月》),以宏大的意象,雄闊的筆力,寄託了俯仰天地、吞吐八荒的人生抱負。"

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送韓侍御之廣德》),"賒月"的大膽想象,展示了詩人的狂放不羈。"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道出詩人珍重當下,率性而活的生命態度,方不枉對朗朗皓月。"萬里浮雲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滄浪河漢清,北斗錯落長庚明。"(《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滄浪之上,青天之中,北斗輝耀,浮雲漫卷,一輪孤月高懸,便是詩人天地間傲然獨步的自我象徵。

從

明月與李白

李白的月不僅僅是景物之月,更是一種擬人化的月,幻化為人的仙子。月亮不再是人間悲歡離合的旁觀者,是真正參與到詩人生命中的人,"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宴人中京》),"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把酒問月》)。明月是值得託付的摯友,一路護送王昌齡遷謫荒遠,"我寄愁心與明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明月是可以關問的無猜知己,"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既可與之坐而論道,談古論今,引發"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終極之思,亦不妨乘醉輕狂,想人非非:"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明月是可以共邀小酌的摯友,與月亮最親近動人的筆墨,無疑是李白的"

邀月"之詩《月下獨酌四首》其一,一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亮便成為詩人坦誠相見、傾訴孤獨的朋友,"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無論自己或醉或醒,亦喜亦悲,且歌且舞,月亮都忠實伴隨。既有"醒時同交歡"的沉醉,也有"醉後各分散"的灑脫,更有"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的期許和守望。

從

舉杯邀明月

李白與月相會,可共酌、可低語、可約會、可相伴,亦可席月而坐,"掃崖去落葉,席月開清蹲"(《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可乘月而醉:"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月下獨酌四首》其四);可對月而歌:"對此石上月,長醉歌芳菲"(《春日獨酌二首》其一);可啼月而悲:"孤猿坐啼墳上月,且須一盡杯中酒"(《悲歌行》);可撫月而嘆:"撫酒惜此月,流光畏磋跎"(《五松山送殷淑》);可弄月而歸:"醉罷弄歸月,遙欣稚子迎"(《遊謝氏山亭》)。足見,李白的月亮是高度人格化的,真正做到了"明月直人,無心可猜",人月相見,物我合一。

二、月光與愛人,方文山之月

如果說,李白賦予了月亮人類的感情,那麼,詞人方文山則更追求月亮帶來的視覺之美

。這是由大眾文化的視聽語境所決定的。他津津樂道於對畫面感的痴迷,並將此歸功為樂壇制勝的法寶:"我一開始進入流行音樂界,就已經決定要擯棄傳統歌詞單純以描寫情緒為主的手法。開始大量使用圖像與畫面感強烈的文字場景......在一個行業裡,你必須讓自己具備不可被取代的能力,才能不被淘汰。"可以說,畫面感,是方文山作為一名歌詞作者至高的創作原則。"其實我一直偏愛在歌詞中經營具畫面感的文字,總覺得這樣的歌詞比歌詞中經營具畫面感的文字,總覺得這樣的歌詞比較有生命力,因為它有一個紮實的出生,一個可被想象的背景時空。"為突出"中國風"歌詞的仿古調性,月光作為古典詩歌的傳統意象,率先進入方文山的視線,但僅止於畫面背景上的道具,襯托一幕幕人間故事、愛戀痴纏的演繹,正應了《發如雪》所唱:"邀明月,讓回憶皎潔,愛在月光下完美。"

從

方文山與周杰倫

(1)思想懷親之月

思鄉,是流行歌詞最常見的主題。但凡思鄉,李白的《靜夜思》便常被做為標籤沿用。方文山的《菊花臺》開篇唱到:"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故事主人公為閨中思婦,作者借"疑似地上霜"的意境,只做了簡單的文字遊戲,把長夜替代月光。《牡丹江》是一首緬懷鄉村童年時光的歌曲,"彎成一彎的橋樑,倒映在這湖面上。......月光下一輪美滿。......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

故鄉的河流在月下靜靜流淌,彎彎小橋、青石板老街、斑駁磚牆、捕魚捉蝦的歡樂、祖孫的暖暖話語,都在月光下靜靜展開。"思念的光透進窗,銀白色的溫暖灑在兒時的床。"便是直接化用《靜夜思》的意境,為避免過於直白,用"思念的光

""銀白色的溫暖"寫意"明月",這是方文山最擅長的文字遊戲。"牡丹江彎了幾個彎,小魚兒甭上船,咱們不稀罕。撈月亮,張網補星光。給姥姥熬湯,喝一碗家鄉。"此處借李白醉酒撈月的傳說,傳達孩童的天真和對家人的依戀。

從

望明月

(2)哀怨纏綿之月

月光的皎潔常常隱喻詩人無暇的心境,而在李白那裡則可以豐富成人格心靈的真實寫照,他為月亮加入了人的喜怒哀樂、嬉笑嗔罵、純潔無瑕。而在方文山那裡,大多侷限於表達對純真愛情的期待與追求。例如:"純白色的感覺,有一種初戀的美。......你的笑像月色倒映在河水。你的愛是沒有陰影的滿月......"(《滿月》),滿月的清朗一如初戀的美,透著純真無邪。"在月光下彈琴,對你心跳的感應,還是如此溫熱親近"(《夜曲》),其單純唯美的畫面,頗有《關雎》篇"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嫻雅風致。"......月下門推,心細如你腳步碎......千年碑易拓,卻難拓你的美。"(《蘭亭序》),月下,才子佳人式的古典愛情故事徐徐展開,戀人的美麗,愛情的美好,幾近神聖,如對一方碑帖真跡,不容褻玩。

從

《詩經》中的美人形象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月亮的盈虧常常是人生圓滿或缺失的隱喻,李商隱有"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月》)的感慨,納蘭性德有"辛苦最憐天上月,一夕如環,夕夕都成塊"(《蝶戀花》)的悲愴,滿月僅有一夕,離散和缺失乃人生常態。月亮,是人間離恨與相思的旁證。李白《春怨》有"落月低軒窺燭盡,飛花人戶笑床空"之句,落月與飛花窺見了思婦長夜的寂寞。方文山筆下的明月,也見證著愛情的離合悲歡。"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自的月,彎彎勾住過往"(《菊花臺》),月亮的清幽、淒冷恰好印證了為愛所傷後的寂寥。"狼牙月,伊人憔悴,我舉杯飲盡了風雪"(《發如雪》),清寂之月,在愛的感傷中流淌。

(3)承載記憶的明月

方文山的月亮不僅僅是愛情的象徵,也象徵著民族文化的符號,他將功夫、戲劇、茶道等民族文化因素和其他文化元素結合,成為表達民族自豪和少年血性的載體。如"風,緩緩繞過武館,正上方的月亮,那顏色中國黃"(《雙刀》);"雙龍取水取月光,我一口飲盡了一夜的風霜。我用降龍十八掌,負面的情緒全部都無法擋"(《降龍十八掌》)。方文山對華人青少年文化圈最大的影響恰是這類熱血激盪的創作。

《刀馬旦》講述一位華裔姑娘從香港來到西安古老城牆下的感覺,"明明早上人還在香港,還在九龍茶館喝煲湯"轉瞬間"怎麼場景一下跳西安,我在護城河的堤岸。"彷彿穿越時空,不知今夕何夕。"站在古老神秘的城牆,月光搖又晃",故鄉的月光照著異鄉遊子,月光搖晃,喻身世恍惚,心靈無依。於是穿越變身為戲班的刀馬旦,在舞臺上後空翻、耍花腔、扎馬步,唱一段虞姬和霸王,終於明白無論漂泊多遠,揮之不去的是民族血脈的流淌。"

一口糧,一張床,一面牆,一扇窗,我灑下一地月光",無論多麼形單影隻,故鄉的月光始終陪伴。"一匹蒼狼一身風霜,走過絲路回家鄉",從香港到西安,這是一場民族記憶的尋根之旅。

再如:月色嬋娟,笛聲遙遠,荒煙蔓草裡走來一少年。......帶劍少年,來去之間,幸福的容顏太淺。——《祭魂酒》

我一腳踢飛一串串紅紅的葫蘆冰糖我一拳打飛一幕幕的回憶散在月光。......屋簷就該擋月光。......悶了慌了倦了我就穿上功夫裝。——《周大俠》(電影《大灌籃》主題曲)

從

西安城牆

在月光下,我們彷彿能看到一位英姿颯爽的青年男兒在舞刀弄棒,笑意肆意,這反映出新一代的青年人希望透過歷史的想象,喚起自己的民族認同。正如《雙刀》開篇所唱:"透過鏡頭重新剪接歷史給人的想象"。滕守堯說:"一個符號可以引起深層集體無意識反應,他會調動或激起大量前邏輯的、原始的感受,還會引起許多完全屬於個人的感覺上的、感情上的或想象的經驗。"月亮作為民族身份的認同,寄託了人們一代代的民族記憶,這種寄託也體現了人們獨特的民族自豪感。雖然已經有了如此深厚的情感寄託,方文山之"月",在功能上,依然是作為視覺傳達,體現主角的思鄉之情和愛情;在更深層的內涵上,一部分是承繼了李白之月。

由此可見,受李白"邀月""問月"之啟發,方文山的詞還需要迎合現代市場的需要。對此,方文山自己已有清醒的認識:"歌詞並不是新詩,新詩可以完全不顧慮讀者的解讀能力,......歌詞文字理論上越簡單越容易理解越好。......如果你想給予歌詞某種形式的深度,就只能從畫面感和時空背景上去著力

。"方文山採納古詩詞傳統意象,既是借用這些受眾熟知的語言符號,使其便於市井傳唱、坊間流行,又能區別於其他流行歌曲直白的抒情方式,以畫面傳達,以審美的距離感體現一定的深度,但仔細吟味,難脫方文山自言的"形式的深度"。

三、《青花瓷》中的月亮意象構建

李白對於月的形象的加工,為月亮賦予了獨特的魅力,這種擬人化的創作激發了方文山的創作靈感,他嘗試著對這些文字進行加工和再處理。他模仿李白"問月""邀月""攬月"的寫法,寫下《蘭亭序》:"掬一把月,手攬回憶怎麼睡。......心事密縫繡花鞋,針針怨懟。若花怨蝶,你會怨著誰。"掬一把月,仿若把愛捧在掌心。攬月人懷,似是留住美好回憶。此處的"攬月",已全無李白欲上青天的超逸,只是一個似曾相識的語言符號。《青花瓷》:"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

",這句詞藉助李白撈月的傳說,似乎暗示了一場無疾而終的愛情,然而這種等待是毫無結果的,作詞者這裡的月只是作為一種客觀的對象,被作者提及,構造出一種悽美的意象。

從

天青色等煙雨

方文山還利用"邀月"意象的深入人心,寫成《發如雪》:"邀明月,讓回憶皎潔,愛在月光下完美",借李白邀月的瀟灑之態和月光的清瑩朗潔抒發對愛的純美追求。皎潔的月光輝映著單純完美的愛情。同樣的舉杯邀月,還出現在《菊花臺》中:"

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徒留我孤單在湖面成雙",李白邀月,俊逸輕狂,月與人與影共醉,而方文山化用其意,以自己和湖中倒影疊加成雙的形象強調孤獨,用"邀明月"這一意象渲染了悽美意境。"千江水,搖晃手中杯,你敬誰?拱橋下,一輪皎潔,對影邀明月"《千江水》則再次化用李白舉杯邀月的詩意,但只是生硬地搬弄,卻流於表面,失了意趣,傳達的思想也遠不及後者意蘊深廣。

由此可見,受李白的"月亮"啟發,方文山也試圖將"月亮"擬人化。這種古典式的擬月之詞,雖然迎合了現代聽眾對於古典市場的追求,卻只是流於表面,過於淺顯。也正是因為這種淺顯的創作,使得方文山之流的詞語陷入了遣詞造句的怪圈。正如方文山自我總結:"《發如雪》歌詞中'邀明月,讓回憶皎潔,愛在月光下完'與'我舉杯,飲盡了風雪'"兩句,即是將'舉杯邀明月'拆分成'舉杯'與'邀明月',分別融人歌詞中使用,但僅取其詩句的流傳度與熟悉感,與原句之意涵已無關。"顯然,作者痴迷的是大眾文化語境下後現代的形式解構和語詞拼貼,自然難以企及李白筆下人月互見、物我交融的藝術境界。

從

中國風

在當今的市場下"中國風歌曲"大受歡迎,除了這種歌曲的主題明確外,拍攝的MV有很強的觀賞性和故事性,此外,"中國風歌曲"設定的主線很容易聚焦,也因此常被拿來當主打歌。再加上在商業演出與個人演唱會上"中國風歌曲"編舞時有視覺重點,特色容易突出,在媒體報導與分析上比較有話題性。所以在歌手專輯內放上一兩首代表性的"中國風歌曲

",唱片公司一般而言都樂觀其成。也正是因此,方文山之流的創作主要是為了迎合商業市場,創作要素以突出畫面感、故事性為主,追求視覺效果。可以說,這種拼湊剪輯的詞句其實並無意義,他們更追求歌詞營造的畫面感和影像敘事的鏡頭感,甚至因此導致歌詞前後邏輯的斷裂、意義的跳脫。正是如此,流行歌詞中雖然出現了同樣的詩詞意象,卻沒有了原本詩中的廣闊深意。

結語:古典之月與現代意象的交融

方文山對中國風歌詞的界定一語中的:"所謂的中國風歌詞,正因為它加入古典元素的用詞後,文字上很容易使用到修辭學的技巧,然後這些歌詞形成仿古調性的畫面,同時也很自然地依附著某個背景暴露時空,使得詞意顯得較有深度。"流行歌詞化用古典詩詞意象的動機很簡單,一是利用其流傳度和熟悉感,而與原句內涵並無太多關聯。二是為了添加上的附庸風雅。這是創作者在大眾文化語境下的生存選擇。

無論是從深度,還是意象上來說,李白詩歌的意象都不是區區一個方文山能夠超越的。對於這一點,這也是由歌詞藝術的創作規律所決定的。

流行歌詞的傳唱方式和娛樂功能決定了它不能如同詩歌一樣去抒情言志、慷慨抱負,思考人生天地之意味。為了達到流行音樂走進市場的目的,方文山之類又不得不迎合流水線生產的音樂功業的要求,這就註定了他的音樂不需要迎合精英階層的需要,之藥能在市井之間傳唱即可。所以方文山詞的意象相對單薄,多表達愛情或鄉愁。它不像李白包舉字內、思接千載,將天地興象的雄渾與自我人格的傲岸、厚重悲慨的現實與超逸高蹈的理想打併人詩。

畢竟,現實沒有藝術那麼浪漫,方文山永遠不可能成為下一個李白,也不能和李白的藝術成就相提並論。但在創作上,擺脫不了李白詩歌文化符號潛移默化的繼承和影響,甚至是刻意的模仿和沿襲。我們將方文山與李白合併研究,並非等量齊觀,也無意厚此薄彼,較短量長,而是借流行歌詞之一隅,既管窺李白的文化影響,也探討當代流行文化對傳統文學的繼承情況,並佐證詩歌和歌詞創作規律本質上的差異。嘗試總結些許規律,反思創作的成敗,對歌詞寫作和賞鑑或許有所啟發。

不僅僅是方文山的歌詞創作受到李白詩歌的影響,李白的蛇哥還深刻影響到了其他詞人的創作,但也並非完全是繼承,現今對於李白詩歌的叛逆和挑戰也初見端倪。李白作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也成為流行文化向經典傳統挑戰的對象,如林夕作詞、王菲演唱的《當時的月亮》"

當時我們聽著音樂,還好我忘了是誰唱。當時桌上有一杯茶,還好我沒將它喝完。""當時的月亮,曾經代表誰的心,結果都是一樣。看,當時的月亮,一夜之間化作今天的陽光。"古往今來,月亮對於人們情感的寄託都是無限承載的,無論思鄉、懷舊、相思、還是惆悵失意、命途坎坷,人們總是將目光投向天邊那輪明月,彷彿只有芷陽,人們才能找見內心的寧靜和歸宿。在現代繁雜的世界中,尋覓這樣一份安寧,期待與月亮的一次對視,也成為了現代人渴望已久的精神體驗。

參考文獻

楊義 《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維》

方文山 《青花瓷——隱藏在釉色裡的文字秘密》

滕守堯 《審美心理描述》

方文山 《方道·文山流網絡日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