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亂世佳人》被稱作是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905214897


十幾歲第一次看《飄》,以為這是部悲劇愛情小說,發生在分裂時期的美國。

後來放假就看,一次一次,看了十幾幾十遍,因為喜歡這個勇敢的姑娘,永遠不給自己設限制的姑娘,忍不住猜測我的瑞德和阿希裡在哪

中間看過電影,從那之後幾十年,費雯麗一直是最愛的女演員,電影鴻篇鉅製,與小說互相成就,至今沒有公司敢翻拍,因為還原度太高,比如陳曉旭那版紅樓夢,自始至終太用心,翻拍的除了捱罵沒有其他去路

也永遠忘不了中學寫的一篇讀後感,南方失敗後,費雯麗和梅蘭妮一起遇到回鄉的阿希裡,她像小鳥一樣飛奔向愛人,而她被黑媽媽拉回來之後,那充滿愛情與希望的眸子,一瞬間,再沒有生機。費雯麗的演技,放在這樣一張上帝吻過的臉上,她過於入戲無法自拔,悲哀早逝的宿命,可以想象。過於熱愛生活的人,總是輸的最慘。

後來逐漸發現,就像《靜靜的頓河》之所以經典,文藝作品把最美的撕裂,這種戲劇衝突是吸引觀眾的不二法門。

今晚再看《亂世佳人》,從開頭開始不忍心,斯佳麗穿著白裙子聽說阿希裡要娶別人,小姑娘吸引全部男孩的注意力然而毫無作用;瑞德興致勃勃的眼神,他早知道這姑娘迷瞪了,最後才無力的走開;戰爭必須爆發,平淡的、盼望生活永遠不變的老南方,帶著空氣中歲月靜好的麵包香和花香,農場主失去了土地和黑奴,溫潤的舊瓷器碎成一地,大落地窗上絲絨窗簾變成姑娘身上的戰袍,家裡所有的珠寶首飾一點點滅失沒了痕跡,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的成長進步,摧枯拉朽,老世界必須讓位給新世界。

接受也罷,失落也罷,活也罷,死也罷,誰也止不住歷史的必然

以一個永不服輸的姑娘的愛情入手,把發展和自然選擇的殘酷給你看,這才是它在美國文學史上地位的由來。

看起來接受程度和入門率極低,但是它既是愛情小說,更是歷史


無盡夏19111111


《亂世佳人》原名《飄》,是中唯一入選世界十大經典名著的美國小說。1937年獲普利策文學獎,一部愛情小說如何成為經典之作的?


斯嘉麗和瑞德相愛相殺,千迴百轉的愛情,生動再現了美國內戰時期和重建時期的南方人們的生活。隨莊園主女兒斯嘉麗的愛情故事,展開了戰爭中人的命運起伏和心靈成長的歷程。

應該說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成功塑造了斯嘉麗這一全新女性形象。這個有著愛爾蘭血統的女子,正如衛希禮評價:

你對生活傾注著全部熱情,能夠狠狠地愛,狠狠地恨,就像火和風那樣的原始而單純,有勇氣去追求想要的東西,


她不是媚蘭妮,聖母一樣安祥。她為愛痴狂,嫁給不愛的人,只為離愛的人近些,因為戰爭,十指不沾陽塵水的嬌小姐,面臨飢餓與貧困時,她恨北佬,當她站在過道里,聽見所有人嗚咽哭泣時,頭腦裡已在規劃莊園的未來。斯嘉麗在塔拉莊園山頭上說:“

上帝為我作證,北佬休想將我整垮,等熬過了這一關,我決不再忍飢挨餓,也決不再讓我的親人忍飢挨餓了。哪怕讓我去偷去搶去殺人!


曾經眾星捧月的斯嘉麗

她養尊處優的手,挎上沉甸甸的藍子,栽棉花,駕馬車,幹粗重活的手變得粗糙,因之被瑞德識破,她過得可不好。但她還是驕傲地拒絕做瑞德的情婦。她是善良的,救下無家可歸的威爾,同黑人嬤嬤情同母女。她是精明的,買下倒閉的木材廠賺錢,在亞特蘭大,女人經商是從未有過的。雖然瑞德走了,但斯嘉麗已經成長,她一定會重新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以說斯嘉麗充滿了理想主義,浪漫的愛情是前所未有的,經過費雯麗和克拉克.蓋博這一對大眾情人的精彩演繹,《亂世佳人》早已深入人心,成為永恆的經典。

但是,小說要比電影深刻得多。僅管米切爾對戰爭的殘酷,和奴隸制的黑暗描寫是虛幻的,充滿了對戰爭的厭惡,哪怕它是正義的。不可否認奴隸主有好的,但奴隸制是壞的。



哈里特.比徹.斯托

另一位美國作家,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紀的最暢銷說,它對美國社會影響巨大。以至於林肯對她說道:"你就是那位引發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

不同於塔拉莊園的黑奴,忠誠善良的湯姆叔叔,雖然也遇到了克萊爾等好主人,但最終還死在奴隸販子裡格利手裡,奄奄一息之際明白了: 沒有人能拯救奴隸,只有他們自己。

雖然《飄》存在歷史的侷限性,但也提供了從戰爭失敗方,看世界的一種獨特視角。畢竟愛情與和平,才是永恆的主題。

元元感謝您的閱讀和評論。

元元的天下


《亂世佳人》是根據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小說《飄》改編的電影。由費雯.麗、克拉克.蓋博主演,於1940年1月17日在美國上映。

《飄》為什麼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

首先是由於它具備史詩性,它所描繪的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時刻:美國南北戰爭,以及這場暴風驟雨中人的命運人的溫情。所以它是美國的《戰爭與和平》或者說《戰爭與愛情》,雖然它的宏觀敘事與思考深度以及文學成就不及《戰爭與和平》。

它自有它的女性風情與美國特色,這是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和古老東方的俄羅斯所不能代替的,所以它是世界文學所不可或缺的。



戰爭牽動著一切,牽動著人生與愛情,曾經熟悉的一切,如夢一般隨風飄去,永不再來。不管過去是怎樣的過去,儘管”無論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但“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永久的懷戀”。


(瑪格麗特.米切爾)

誰的心中,沒有一幅被風吹走的圖畫?

《飄》,僅僅從這一個標題,就可以令人對作者的才華肅然起敬。

關於戰爭,雄性的標題是《戰爭與和平》,能與之匹敵者,是《飄》這個女性的標題。

看到不止一個“世界十大名著”的榜單,其中一個,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名列榜首,並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飄》名列第七。

有人說,《飄》是美國唯一上榜的,這個好像不確切,記得還有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

再查,另一個榜單確實是這樣,《飄》是美國唯一上榜的,名列第十,托爾斯泰上兩部,《戰爭與和平》又是高居榜首。這個榜單是讀者投票選出的。

不過,文學不是武術,不是富豪,所以還真不好排榜單,也不知道有沒有必要排榜單。


大悔憶智冰


《亂世佳人》被評為世界十大經典名著之一,美國作品中只有它上榜,可見它的分量有多重。但評選的時候很多人是不服氣的,不就是男男女女恩恩愛愛嗎,哪個國家沒寫過這種兒女情長的東西。

確實,《亂世佳人》被評為經典有不少運氣成分在其中。小說原名為《飄》,真正走向世界源自於小說改編的超長電影《亂世佳人》,這部電影斬獲了多項奧斯卡大獎,更是把男女主人公推向了世界的大熒幕。

但就小說本身的實際硬件來看,它能成為經典並不值得質疑。我會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1、框架:切入小,格局大

從小說的整體架構和格局來看,你能看出作者瑪格麗特的“小心機”。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列夫·托爾斯泰一樣寫出《戰爭與和平》這樣波瀾壯闊的鴻篇鉅著的,有時候,換一個小一點的切入口,比如說兩者的愛情,更容易得到讀者的認可,由一個人物慢慢地,一點點地揭開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格局逐漸擴大,會給人新奇之感,覺得別有洞天。《亂世佳人》從郝思嘉天真爛漫的莊園生活寫起,逐漸把視角拉向了美國南北戰爭的戰火當中,將地點跳脫到亞特蘭大,跳脫到整個美國,越發龐大的格局給人看到的將不僅僅是一份千迴百轉的愛情,更是一幅真實的美國社會畫卷,時代變遷的影子不僅印在了當時的人們眼中,也印在了每一個讀過的人心裡。

2、角色:非典型女主和男主

郝思嘉和白瑞德,可能是我看歐美文學到現在,最無賴的一對冤家了。郝思嘉活像一個“女土匪”,打定主意了要靠美人計榨乾他榨乾你;白瑞德則完全是一個“老流氓”,沒事兒就喜歡跟郝思嘉調調情說說愛,風流不羈的樣子真是能迷死一眾少女,就連瑪麗蓮夢露都曾以能和白瑞德的扮演者克拉克·蓋博一起拍戲而感到無比榮幸。

郝思嘉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打破了當時我們對於女人的一種習慣性理解。憑什麼女人只能任男人擺佈,憑什麼女人就要賢良淑德,甚至在戰火中就一定是犧牲者?郝思嘉完全以一種勝者的姿態,周旋於各種男人之中,以一種男人獵豔女人的姿態隨心所欲地挑選著男人,好在自己最艱難的時候利用一把,至於被利用完之後是死是活她並不關心,甚至將之視為一種解脫。這種自我主義的心態固然不被提倡,但又何嘗不是打開了一個新的天地,一個新的思考角度?女人也可以是這個世界的王者,只要她想,完全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而白瑞德呢?他沒有艾希禮那麼彬彬有禮,相反他身上帶著很重的痞氣,看似是個流氓沒有教養,卻重情重義,喜歡郝思嘉就一直掛念著她,哪怕被她利用也願意幫助她,人物的設定和性格上形成了一種較大的反差,而這種反差則豐滿了男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3、結局:少見的開放式

經典作品講究文學性,文學性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值得讀者去回味、去思考。值得思考的作品,才有它自己的靈魂。《亂世佳人》的結局是極好的,那種開放性將整個原本可能比較爛俗的言情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白瑞德走了,但是故事沒有完,沒有人知道他還會不會回來,亦或是說郝思嘉會不會去找他。於是我們最初按照結局來界定悲喜劇的方法消失了,因為兩個人可能會在一起,也可能不會再見。前者是喜劇,後者是悲劇,但是沒人知道結果,包括作者。因此,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來聯想結局,來補充畫面,這種思考性是經典作品的一種標誌。



薇的深度文藝之旅


首先《亂世佳人》,被評為世界十大經典名著之一。

這,可是美國作品中上榜的唯一,可見它的文學之分量有多重。

儘管美國文壇上,一直有貶低它的文學價值的聲音,一致認為它只是一部男男女女恩恩愛愛的通俗小說罷了,不至於被評上如此高的讚譽。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它之被評為經典,靠著一小部分的運氣之外,其實實質的文學特質是有的,不然,它不會一經問世便成了美國小說中的最暢銷作品。也是,自1936年出版起,《亂世佳人》這部作品就打破了當時所有的出版記錄。1937年,更獲得了普利策獎。就連,隨後根據其改編的電影,也成為了美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由此,可見它之文學性、經典性是不容人置疑的。

誠然,這部小情小愛的小說,雖言之著世人最熟知的愛情,卻是罕見地塑造了一個美麗的勇敢的女性榜樣。這也是,為何有人將其視為女人的必讀書的緣由。

確實,書中的郝思嘉美麗,熱情,聰慧,勇敢,堅強,然而這樣的她並非通常意義上的一個美女,她還有著驚人的另一面,即她是家人朋友的支柱和希望,同時,在她需要金錢來挽救自己的家園時,她會無恥地去搶妹妹的男友。

有人說,正是這種真實的多面性,才使得讀者牢牢記住她這樣一位女主角,並且縈繞萬千,歷久彌新。

其實,郝思嘉這樣鮮活的人物形象,是外國文學史上都鮮見的,也是外國文學史上塑造的最為成功的人物之一——年少時的青春逼人和懵懂衝動,戰爭時的承受歷練和精神蛻變,以及戰後的強大堅定勇敢和某種程度上的無恥不擇手段……在在都讓人深覺她的真實可愛。

除了她之外,書中還有一個女人的典範,即堅強與寬容的韓媚蘭。

她們二位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不過,她們兩個人卻告訴我們:不同的女人有不同的征服力,不同女人有不同的味道,且皆具有自己獨具一格的風情。

事實上,這本小說的高超的文學造詣,不止塑造了郝思嘉和寒媚蘭這樣的經典形象,其實書中的每個人物都個性鮮明,並且,這幾個主角的性格、道德觀等方面的強烈對比、互為依存裡牽引出一系列的衝突,從而使得整本書充滿著無數撲朔迷離的懸念。故事的一環扣一環、波瀾起伏的效應就此而生。

加之,書中人物的語言繪聲繪色、各具特性,使得每一位讀到的人都感應到深切的真實感。

正是這種戲劇化的情節與細膩的人物心理描寫下的有機結合,產生了豐盈的立體描述之效果。

就此,廣大的讀者就此在她構架的這本小說中“沉淪”,無以自拔。

所謂經典,即這般吧,永遠具有吸引萬千讀者的魔力!

另外,從整體看,它寫的是戰爭與愛情,然而它又不僅僅傳達這些,遠遠超越這些,也讓我們看到了世間最激烈的愛,及殘酷的戰爭,以及掩藏在它們背後的種種真相,比如被愛情矇蔽的女人其實可能一直會深陷其間,與虛幻就此糾纏一生一世;再比如戰爭的殘酷下是如何最大程度上改變一個人的。

如此之下的《亂世佳人》,不僅可以打動人,更能激起無數讀者之共鳴。

所以,這樣的《亂世佳人》,在美國文學、世界文學史上,皆佔據著無可超越的重要地位,是為經典中的經典之作。

《亂世佳人》故事簡介:

《亂世佳人》,是在美國南北戰爭的腥風血雨中,綻放的愛情經典之花。

該小說,以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和戰後重建時為背景,以女主郝思嘉的愛情糾葛和生活遭遇為主線,著力刻畫出一個姿色迷人、聰明勇敢的大莊園主形象。

其郝思嘉這一爭強好勝、貪婪冷酷、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不屈不撓進行奮爭的女性形象,成為了後世無數人的榜樣。

另外,本書在描繪人物生活與愛情的同時,還勾勒出南北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的異同,從而使得作品具有濃厚的史詩風格,堪稱美國曆史轉折時期的真實寫照,同時其也是一部歷久不衰的愛情經典。


作家桑妮


i

關於這部書,我是在勞動間隙中,借來匆忙讀的。它被稱為小《戰爭與和平》。二書比較,在某些方面,我更喜愛《亂世佳人》。

對美國小說,我讀過一些短篇,長篇的,除了馬克-吐溫的一部歷險記,就是這部《亂世佳人》了。當時我就強烈地感黨到,這是一部非凡的作品。它是那樣吸引著我,使我幾乎是一口氣把它讀完。

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一斯佳麗一瑞特-巴特勒;玫蘭妮一阿希禮;埃倫一傑拉爾德一黑媽媽等,都寫得很好。

更可貴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是一位女性作家,能寫出這樣即有激情,又有深度和廣度的作品,不能不令人歎為觀止。


夕陽晚霞


首先,《亂世佳人》不是文學史名著,它是中譯的電影名字,是根據美國小說家瑪格麗特·米切爾1936年創作的一部暢銷小說《飄》改編而成。可以說是電影《亂世佳人》成就《飄》,因為前者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大獎的彩色電影,雖然小說本身也獲得了普利策獎。自從電影公映後,就產生了轟動。記得大學時,《亂世佳人》是必看電影之一。這部電影講述的美國南北戰爭時的故事,以男女主人公郝思嘉和白瑞德為主線,講述了一個悽慘也美麗,或者說有時也給人以鼓勵的故事。如果對美國南北戰爭史和美國史有所瞭解的話,看電影或小說就能更貼切的理解。

女主角郝思嘉的形象最為打動人,因為導演選擇了英國美麗的女演員費雯麗。電影中,郝思嘉結婚三次,第一次是為了賭氣,第二次是為了錢,第三次是為了利益。她膽大、精明、市儈、勢利,但又不乏勇敢、果決、擔當與善良。在炮火轟城的夜裡,她沒有丟下臨盆的情敵梅蘭妮,在塔拉莊園被毀後,她沒有拋棄一家人的生存重擔。

她就像一團奔跑的火焰,勇敢地在新舊時代交替的洪流中向前狂奔,雖然她並不知道自己要奔向何方,但她是少數從舊時代(奴隸制秩序)中堅強生存下來,併成功轉型為資本主義時代文明的人生贏家。那個美好的、儒雅的阿希禮,卻被新時代碾碎在如風往事中。

如果非要用一個表述來形容郝思嘉,她就是資本主義時代裡崛起的野蠻人。


例外狀態


在一個酒會上,米切爾身邊的男士對著她誇誇其談。他炫耀自己寫了幾十部長篇小說,幾十部短篇小說,以及多少詩集,然後問米切爾,您有幾部作品。米切爾說我只寫了一部。那位作家滿臉不屑的神情,然後又問一句,不知是哪一部。《飄》!米切爾話音剛落,所有人都驚呆了,包括那位高產的作家。


碰詞


《飄》(Gone with the Wind)是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1900—1949)十年磨一劍的作品,也是惟一的作品,首次出版於1936年。是一首人類愛情的絕唱,又是一幅反映社會政治、經濟、道德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變化的宏大歷史畫卷。

小說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主線是好強、任性的莊園主小姐斯佳麗糾纏在幾個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與之相伴的還有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舊日熟悉的一切都一去不返…

美國南北戰爭摧毀了佐治亞乃至整個南方的經濟,黑奴重新獲得自由,昔日奴隸主養尊處優的好時光隨風而逝,飄得遠遠的。為了生存,他們必須放下臭架子,努力奮鬥,不然只有死路一條,連亞蘭大上流社會的中堅分子也不得不降貴屈尊,賣糕餅的賣糕餅,趕馬車的趕馬車。為表現這個主題,米切爾還向讀者描述了美國南方的許多迷人之處,生動再現了美國佐治亞州內戰時期、重建時期的生活。表現了一個傳統社會的崩潰瓦解,人們又如何應付這場社會鉅變的艱辛過程。 小說《飄》虛寫戰爭,實寫戰爭對人類心靈的影響。

《飄》於1936年6月30日問世,打破了當時的所有出版紀錄。前六月它的發行量便高達1000萬冊,日銷售量最高達到5萬冊。它標價3美元,卻被炒到了60美元,而當時美國一處不錯的旅館,月租金也不過30美元。如此叫好又叫座的成績,使它在1937年榮獲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更不用提小說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所獲得的巨大成功,讓它更加聲名遠揚,以至於截至上世紀70年代末期,小說被翻譯成27種文字,暢銷全球。

當時,人們爭相一睹瑪格麗特·米切爾的芳容,她所到之處,迎接她的人群甚至比迎接羅斯福總統的還要多。

《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美國南北戰爭的小說。這部經久不息的小說感動了無數的讀者。多次被翻拍成電影。電影又名《亂世佳人》。作品通過一幕幕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以及細膩逼真的人物形象,用詩一般的語言演繹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飄》稱得上有史以來最經典的愛情鉅著之一。小說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主線是好強、任性的莊園主小姐斯佳麗糾纏在幾個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與之相伴的還有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舊日熟悉的一切都一去不返……既是一首人類愛情的絕唱,又是一幅反映社會政治、經濟、道德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變化的宏大歷史畫卷。

《飄》的人物性格塑造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的塑造方法,人物性格多元組合成為這部小說的一個重大亮點,以戰爭背景,鮮活的彰顯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更從斯佳麗一家展現作者對於黑人平等的看法。性格組合展現了一個圓形的人物,通過圓形的人物集合又展示了小說歷史環境的多個方面,從而詳盡地記錄下了一段動盪的歷史,一段硝煙的時刻,以及在這種時刻不同人的成長。通過不同的性格發展,揭示了環境對於人的甚遠影響,這種性格組合的描述方法也對後世小說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僅因一部作品就名揚天下並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絕無僅有的。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便是這樣一位獨一無二的作家。《飄》1936年問世後引起轟動,被好萊塢搬上銀幕後,米切爾更名揚四海。面對榮譽,米切爾謙虛地表示,《飄》的文字欠美麗,思想欠偉大,她自己也不過是位業餘寫作愛好者。她婉拒了各種邀請,一直與丈夫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此書自1936年首次出版後,在世界上被翻譯成29種文字,總共銷售了近3000萬冊 。1937年,小說獲得普利策獎。根據此書拍成的電影《亂世佳人》於1939年12月15日在亞特蘭大舉行首映,引起轟動,並迅速風靡全球。而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員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更是因此而留在了許多影迷的心中。


江雪寒


如果性格可以用顏色來描述,那麼《飄》的作者在定下角色的名字時就有了定論。斯佳麗Scarlet猩紅色,瑞德 Rhett 紅色。媚蘭 Melanie 黑色,阿希禮 Ashley 灰色。兩對夫妻的名字是同一色系的。想起瑞德對斯佳麗的話,第一次見面,我就知道你是我一輩子等待的女人,因為我們是同一類人。

這一對互相鬥氣的愛人,一樣對生活充滿激情,對命運絕不認輸。自私,堅強,吝嗇給與,彷彿每一件事情的付出都要合算對數。如非因為阿希禮在心目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斯佳麗也不會冒著生命危險救助媚蘭,甚至失去了見母親最後一面的機會,她不會像梅蘭那樣無怨無悔,不冷靜的咒罵和哭泣是她給自己的護身符。而風度翩翩的白瑞德船長,即使看見穿著窗簾改裝的衣服的斯佳麗,滿眼是藏不住的讚歎,還是因為識破了斯佳麗的欺騙而狠心地拒絕了她。他們對對方的愛,因為太像愛自己,而變的掙扎,無奈。哪怕後來他因為在忘不了阿希裡的斯佳麗身上吃盡難堪,只好將愛轉註在女兒身上,其實不也是因為邦妮像極了起初令他心動的斯佳麗麼?狂妄地可愛,熱情而沒有心機,卻沒有後期成熟的斯佳麗的堅忍殘酷。是邦妮,令白瑞德船長找回了一個男人受人依賴的尊嚴。

影片中最曖昧不清的是媚蘭和阿希禮這一對。一直在懷疑,阿希禮對斯佳麗究竟是什麼樣的愛。像一開始他看似安慰地對斯佳麗說:“你多麼希望擁有你對生活的熱情。但是我不能娶你,梅蘭瞭解我,我們是同一類人,我們會幸福。”阿希裡的十二棵橡樹,最終毀於戰火,而斯佳麗的塔德卻因她不擇手段的挽救而倖存下來。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把塔拉莊園比作從浩劫中浴火重生的南方,而阿希利的十二橡樹莊園則是再也回不來的美好記憶。像阿希裡本人,始終是溫潤如玉的貴族,在劫難中只能靠斯佳麗這樣不拘小節的人來保全。有的人很不喜歡阿希裡,梅蘭夫婦這“溫柔而無用”的一對。其實,讀過小說的人都看得出來,作者在阿希利身上傾注了更多感情,算是對隨風而逝的優雅的老南方的輓歌。同樣,白船長最敬愛的人始終是梅蘭,這個柔弱得沒有人氣,聖潔得像天使的女人。從她應對警察的冷靜機智,和不計前嫌在宴會上保全了斯佳麗的面子,還有對妓女貝拉的友好,都看得出來,她是這齣劇裡最聰明的人,像上帝一樣旁觀著和悲憫著。她和阿希裡是真正相濡以沫的一對,然而他們的相像,不像另外一對那樣針鋒相對,而是融為一體,在這混亂的時代保全舊時的優雅,又何嘗不是一種可貴?

斯佳麗一直崇拜著她高貴善良的母親,不知道她有多少次哭泣著說,幸虧媽媽看不見我現在的樣子。她對母親的崇敬,和對阿希裡執拗的愛,就像對老南方的高雅生活的追憶和嚮往。而磨難賦予她身上的蛻變,終於使她堅強地面對了現實,哪怕和“曾經迫害,殺戮我們的北方佬”合作。她堅守的,只是阿希裡的愛,再是塔拉莊園,然後是瑞德,最後又迴歸到塔拉。她是始終是如此純粹的一個人,像猩紅色,熱烈而徹底。當她在漫天紅靄中立起身來,對自己說出“tomorrow is anther day”的時候,我知道她終於明白了自己最離不開的東西,是塔拉,是瑞德,是自己的根。在曾經和父親並肩站立的土地上,那些失去的東西,她一定能等到它們的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