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發現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教你:輕鬆“繞開”結腸癌

前幾天,一位48歲的張先生來我們內鏡中心來做腸鏡,結果發現有6顆大小不等的息肉。病理結果顯示部分為腺瘤性息肉。

張先生拿到報告後,忙不迭的打開手機查詢:癌前疾病。這可把他嚇壞了,因為他的父親就是直腸癌,剛去世一年多。於是,他一臉憂慮地來諮詢。

我委婉的告訴他,不必要太擔心,等幾天把它們切掉,然後只需要定期複查就可以了,我保證你不會再得腸癌。

這才讓愁眉苦臉的張先生稍稍鬆了一口氣。

那麼,

腸息肉究竟是什麼東西?

如何長出來的呢?

有什麼症狀表現?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揭秘~~


腸鏡發現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教你:輕鬆“繞開”結腸癌

腸息肉是什麼東東?

顧名思義,息,就是滋長的意思,通俗地說,就是腸道粘膜上長了一些多餘的小肉肉,包括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

其中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

外觀也形態各異,有的大,有的小;

有的扁扁的,有的高高凸起;

有的像米粒,有的像草莓;

有的表面光滑水潤,有的粗糙不平……總之吧,不管長成什麼樣,只要是突出腸黏膜之上的肉肉,就是息肉。

沒有確定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息肉。明確病理性質後,你可能會聽到結腸管狀腺瘤、直腸原位癌、結腸炎性息肉……

腸鏡發現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教你:輕鬆“繞開”結腸癌

腸息肉是怎麼長出來的?

總體來說,與排便、飲食、基因、遺傳等因素都有關係。

1、機械損傷和大便刺激

大便中粗渣和異物、糞便太硬,長期刺激腸黏膜上皮,最終可形成腸息肉狀突起。所以經常便秘的人長息肉的幾率就大一些。

2、 飲食

低纖維飲食與結直腸息肉有關;所以多吃蔬菜、全穀物大有好處;

吸菸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係;

大量長期飲酒;

3、 炎性刺激

直腸黏膜的長期慢性炎症,如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腸結核、非特異性直腸炎、晚期血吸蟲性腸炎

等,可以引起腸黏膜上的息肉狀肉芽腫。

4、 基因突變和遺傳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與基因突變和遺傳因素有密切關係。

家族性息肉病,有明顯的家族史簡單的說,只要父母有一方攜帶突變基因,則其子女中就有一半會發生家族性息肉病。

5、年齡

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在50歲以上人群檢出率大於30%。


腸鏡發現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教你:輕鬆“繞開”結腸癌

哪些人是腸息肉高發人群?

1、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者;

2、長期攝入高脂肪、高動物蛋白、低纖維以及油炸食品者;

3、年齡>50歲。目前由於年輕化趨勢嚴峻,很多醫生建議從40歲開始腸鏡檢查!

4、長期久坐、缺乏鍛鍊者

5、肥胖

建議上述人群每年做一次腸鏡、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


長了腸息肉會有什麼症狀?

一般來說,巨大多數腸息肉都個頭很小,不會引起症狀;當長得足夠大、或者出現癌變時候,才會有明顯的症狀。

可以這樣說,超過90%的息肉沒有任何症狀!

所以說,它就是一個冷血的潛伏者,靜悄悄地生長,等十年八年,積聚夠了邪惡的力量,就會一朝發難,出現一些列症狀,那時候往往意味著不好收拾了。

一般的良性息肉長大之後,最常見的症狀是便血,多為鮮紅色血液,血量不多,混有粘液。

血液不與糞便相混合,常附著在糞便表面。另外,腹瀉、便秘、腹痛、貧血、大便次數增多、肛門下垂等也是腸息肉的症狀表現。

腹痛一般出現在中腹部或者肚臍周圍。大部分呈現為間歇性疼痛,在進食後慢慢緩解。

由於腹痛早期一般不會被重視,會加大之後的治療難度。所以,出現長期腹痛的現象,應引起重視,建議到醫院進行腸鏡檢查。

腸鏡發現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教你:輕鬆“繞開”結腸癌

腸息肉會不會癌變?癌變需要多久時間?

首先,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生癌變,只有腫瘤性息肉才有惡變可能,但這個過程也比較漫長,需要5-10年。

息肉的病理學類型包括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

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等,一般不會癌變,成為非腫瘤性;

腺瘤性息肉擇優一定的癌變幾率,一般稱作腺瘤,或腫瘤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

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非腫瘤性息肉,只要體積夠大,也有惡變傾向。

腸鏡發現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教你:輕鬆“繞開”結腸癌

腸息肉演化為腸癌的過程需要5-15年

結腸息肉與結腸癌的關係密切,大約80-95%的結直腸癌是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

所以,臨床上一經發現,一般都需要切除以絕後患。

而家族性結腸息肉特別危險,癌變率接近100%。

腸鏡發現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教你:輕鬆“繞開”結腸癌

從正常粘膜到腸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它、消滅它

如圖所示,結腸息肉30年左右演變為癌前病變,5-10年演變為癌症,3-5年後浸潤、轉移。

是否癌變,還與以下因素有關:

1、數量

單發的腺瘤癌變率為20-30%,多發的癌變率就高達30-80%了。

2、年齡

60歲以下的癌變率為10-20%;

60-69歲癌變率為15-25%;

70歲以上的癌變率為>30%;

80歲以上為>50%。

3、腺瘤大小

≤1cm的腺瘤癌變率為1-2%;

1-2cm癌變率為10-20%;

≥2cm癌變率為30-60%。

5、病理類型

管狀腺瘤最多見,癌變率最低;

絨毛腺瘤發生率低,但癌變率最高。


腸鏡發現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教你:輕鬆“繞開”結腸癌

腸息肉能預防嗎?

醫學專家們常把結直腸癌的發生歸結於一句話:三高兩少——

三高,即高蛋白、高熱量、高脂肪食物;

兩少,即運動少、膳食纖維少。

因此,在預防腸息肉方面,我們首先要從管住嘴、邁開腿著手;

此外,積極治療相關疾病,減肥,有家族史的及早進行篩查等,就能有效預防。

更為重要的是,雖然腸息肉會癌變,但是阻斷其進程卻非常簡單,那就是做腸鏡。

發現息肉就幹掉它,使它根本沒機會變壞!

我國的指南建議是50歲無症狀做第一次腸鏡,事實上,一線醫生更建議40歲就要開始檢查,起碼一次腸鏡可以保你5-10年無虞。

有家族史的人更要提前!

腸鏡發現息肉怎麼辦?消化科醫生教你:輕鬆“繞開”結腸癌

總結一下:

發現腸息肉不需要恐慌,應該感到慶幸,因為息肉無論什麼性質,都還是良性狀態,算不上癌,發現了就切掉並定期複查,基本上就不會得腸癌了。

再說,大腸息肉切除很簡單,絕大多數只需要內鏡下切除就可以了,和做個腸鏡差不多,一般不需要開刀。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可不是一切就完事兒了,切除後再檢出率高達86%,術後一定要遵醫囑複查!

單發息肉切除、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複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之後可以改為每5~10年複查一次。

病理提示絨毛狀腺瘤、鋸齒狀腺瘤和高級別上皮瘤變的息肉容易復發和癌變,要更加密切的複查!

總之,為了預防結腸癌的發生,目前提倡早預防、早檢查、早治療,及時腸鏡檢查,就能阻斷結腸息肉轉化為結腸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