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走亲戚》

走 亲 戚

散文《走亲戚》

过了大年初一,初二就开始走亲戚拜年了。讲究大年初一水火不出门,各自在家待着。地域不同走亲戚的日子也不相同,不管什么区域只要家里有人去世没有过三年的都是第一天待客,死者为大,在当地被称为“新灵”,这一天只能去有“新灵”的人家拜年,没有“新灵”的亲戚家是绝对不能去的,不然会不吉利。大多地方是初二“新灵”初三走娘家或者舅家。

散文《走亲戚》

一大早就起来收拾礼当,过去油包子是必不可少的水礼,把买的副食称为干礼。谁家生个女娃就会说生了一个包子笼笼,以后出嫁回娘家时带的礼品少不了油包子。一般走动的亲戚必需拿上油包子,不拿油包子就不算走听,由此可见走亲戚送走包子的重要性。年前蒸年馍的时候有人嫌自己蒸的包子不稀样,还专门请手巧的妇女帮忙蒸走亲戚的油包子。兜兜里装上几个油包子,按照几家亲戚买上几封点心。点心是副食厂烤的那种白皮的,里面包有黑糖或者白糖搅着青红丝的馅,咬起来硬梆梆的,在现在看来一点也不好吃。还有一种是叫做天鹅蛋的副食,外表是沾满白糖红皮的圆形点心,因为形状似鹅蛋所以我们通常把它叫“天鹅蛋”。点心是一斤用麻纸一包,上面再放张印着名称的红纸,既大方又体面。

散文《走亲戚》

正月初上的早晨还是比较冷的,通常一个村里有好几家亲戚就在一天走完,不像现在走亲戚吃过早饭收拾停当,把所有亲戚家走完中午饭还在自己家里吃。在一个亲戚家待不过半小时,纯粹是应付差事,走过程呢。那时在家里不吃早饭,大多数人都是背着礼当兜兜步行,到了亲戚家的时候早上的汤都烧好了。冬季在村里压面机压三五十斤干细面,越细越好待客离不了浇汤面。我们吸溜着冷空气,亲戚就赶紧招呼我们进屋里,说快坐下吃碗热面暖一暖。

散文《走亲戚》

南部平原时兴清汤挂面。在锅里添上水加上几勺肉汤,调以盐、五香粉、味精、香醋、酱油等,挖半勺大油,放上肉臊子,漂上鸡蛋饼和蒜苗臊子,在碗里挑一筷头细面,舀上一勺煎汤浇上去,那味道从嘴里香到胃里。北部山区因为天气较冷,通常吃的是辣子汤,不吃细面,吃的是礼泉特有的烙面。县南人不会摊烙面,所以也就没有那个口福了。据说烙面用窖水摊的最筋道,工序也比较繁琐,现在烙面成了礼泉享誉全国的一张名片,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大冬天一碗吹不透辣子的烙面汤甭提有多解馋。浇汤面虽然好吃,这可是当时人们积攒了一年的财富。中午饭就比较简单了,不像现在七碟子八碗子外加两个甜盘子,啤酒白酒加红酒,给娃们再拿几桶饮料。豆腐白菜菠菜粉条外加黄花菜木耳等,一人来一碗大烩菜,拿个软蒸馍就行了,谁家都不是特别富裕。

散文《走亲戚》

等天快黑的时候才动身回家。在路上说着走亲戚时提到的人和事,有喜悦有叹息。平时各忙各的事情,一年半载难见几次面,只有在过年走亲戚拜年的时候才知道彼此的情况。我们小孩只热衷于吃和玩,领五毛一块的压岁钱,兜里装满瓜籽花生和洋糖。


散文《走亲戚》

作家简介:商策,1976年6月出生于陕西咸阳礼泉县新时社区大张寨。1998年至今从事教育工作。诗歌公开发表一百六十多首,获奖十八次。辞条入选《中国新生代诗人大辞典》,大型文学专集《礼泉文苑》一次收录诗歌二十多首。2019年4月出版《那年那月》散文集。文章见于《榆林晚报》、《咸阳日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