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走親戚》

走 親 戚

散文《走親戚》

過了大年初一,初二就開始走親戚拜年了。講究大年初一水火不出門,各自在家待著。地域不同走親戚的日子也不相同,不管什麼區域只要家裡有人去世沒有過三年的都是第一天待客,死者為大,在當地被稱為“新靈”,這一天只能去有“新靈”的人家拜年,沒有“新靈”的親戚家是絕對不能去的,不然會不吉利。大多地方是初二“新靈”初三走孃家或者舅家。

散文《走親戚》

一大早就起來收拾禮當,過去油包子是必不可少的水禮,把買的副食稱為乾禮。誰家生個女娃就會說生了一個包子籠籠,以後出嫁回孃家時帶的禮品少不了油包子。一般走動的親戚必需拿上油包子,不拿油包子就不算走聽,由此可見走親戚送走包子的重要性。年前蒸年饃的時候有人嫌自己蒸的包子不稀樣,還專門請手巧的婦女幫忙蒸走親戚的油包子。兜兜裡裝上幾個油包子,按照幾家親戚買上幾封點心。點心是副食廠烤的那種白皮的,裡面包有黑糖或者白糖攪著青紅絲的餡,咬起來硬梆梆的,在現在看來一點也不好吃。還有一種是叫做天鵝蛋的副食,外表是沾滿白糖紅皮的圓形點心,因為形狀似鵝蛋所以我們通常把它叫“天鵝蛋”。點心是一斤用麻紙一包,上面再放張印著名稱的紅紙,既大方又體面。

散文《走親戚》

正月初上的早晨還是比較冷的,通常一個村裡有好幾家親戚就在一天走完,不像現在走親戚吃過早飯收拾停當,把所有親戚家走完中午飯還在自己家裡吃。在一個親戚家待不過半小時,純粹是應付差事,走過程呢。那時在家裡不吃早飯,大多數人都是揹著禮當兜兜步行,到了親戚家的時候早上的湯都燒好了。冬季在村裡壓面機壓三五十斤幹細面,越細越好待客離不了澆湯麵。我們吸溜著冷空氣,親戚就趕緊招呼我們進屋裡,說快坐下吃碗熱面暖一暖。

散文《走親戚》

南部平原時興清湯掛麵。在鍋裡添上水加上幾勺肉湯,調以鹽、五香粉、味精、香醋、醬油等,挖半勺大油,放上肉臊子,漂上雞蛋餅和蒜苗臊子,在碗裡挑一筷頭細面,舀上一勺煎湯澆上去,那味道從嘴裡香到胃裡。北部山區因為天氣較冷,通常吃的是辣子湯,不吃細面,吃的是禮泉特有的烙面。縣南人不會攤烙面,所以也就沒有那個口福了。據說烙面用窖水攤的最筋道,工序也比較繁瑣,現在烙面成了禮泉享譽全國的一張名片,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麵。大冬天一碗吹不透辣子的烙麵湯甭提有多解饞。澆湯麵雖然好吃,這可是當時人們積攢了一年的財富。中午飯就比較簡單了,不像現在七碟子八碗子外加兩個甜盤子,啤酒白酒加紅酒,給娃們再拿幾桶飲料。豆腐白菜菠菜粉條外加黃花菜木耳等,一人來一碗大燴菜,拿個軟蒸饃就行了,誰家都不是特別富裕。

散文《走親戚》

等天快黑的時候才動身回家。在路上說著走親戚時提到的人和事,有喜悅有嘆息。平時各忙各的事情,一年半載難見幾次面,只有在過年走親戚拜年的時候才知道彼此的情況。我們小孩只熱衷於吃和玩,領五毛一塊的壓歲錢,兜裡裝滿瓜籽花生和洋糖。


散文《走親戚》

作家簡介:商策,1976年6月出生於陝西咸陽禮泉縣新時社區大張寨。1998年至今從事教育工作。詩歌公開發表一百六十多首,獲獎十八次。辭條入選《中國新生代詩人大辭典》,大型文學專集《禮泉文苑》一次收錄詩歌二十多首。2019年4月出版《那年那月》散文集。文章見於《榆林晚報》、《咸陽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