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下,“中國力量”正在馳援全世界

經過一場史詩般慘烈的5回合大戰,中國唯一的UFC世界冠軍張偉麗實現了衛冕,再次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力量”。


傲慢與偏見下,“中國力量”正在馳援全世界

張偉麗成功衛冕UFC草量級冠軍


而對於一些西方國家而言,“中國力量”的展現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甚至在好萊塢的電影裡,往往會有一些酸味十足的對華“黑化”的暗示。

一場格鬥勝利或許說明不了太多,中國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表現裡所展現的“中國力量”才更令人震顫。

通過“令人髮指的執行力”,中國在部分所謂“人權問題”的指責聲中創造了無數奇蹟,為全世界爭取了兩個多月的抗疫準備時間。但很遺憾的是,這個寶貴的準備期被淹沒在了選票呼聲和金融市場的喧囂中,最終演變成了全球性的疫情危機。


傲慢與偏見下,“中國力量”正在馳援全世界


就在3月8日,身處疫區中心的湖北武漢宣佈關停14個方艙醫院中的11個,在億萬網友漫天的“關門大吉”聲中完成了它們在這次疫情抗擊工作中的使命,也象徵著中國疫情抗擊工作的階段性勝利。

相關數據顯示,國內的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降到兩位數,重症患者數量持續下降,累計治癒出院人數持續大幅度增加,已經接近6萬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一片大好。

反觀國外,同時期的確診病例已經突破23000個,由於醫療條件和一些不可描述的原因限制,預計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勢並不樂觀。從youtube的大量視頻裡,我們看到了國外民眾的焦慮和惶恐,囤積食物、槍支、藥品——在這種關鍵時刻,很多普通民眾不得不被動地選擇靠自己,因為感覺他們的政府似乎不太靠得住。


傲慢與偏見下,“中國力量”正在馳援全世界

多國口罩售罄


當然,我們在這裡說這些,並不是為了凸顯我們國家的制度優越性,也不是幸災樂禍。作為歷史上長期屹立於世界之巔的民族,中華民族始終在用海納百川的姿態擁抱著這個世界。

就在最近,中國連續向多個深陷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送去了多種方式的援助,從分享抗疫經驗、到指派專家親臨、醫療防護物資援助等,在保證“中國戰疫”逐步走向勝利的同時,積極地在“全球防疫戰”中發揮一些國家並不願看到的強大的“中國力量”。

與此同時,一些中國的全球性企業也加入到了對國外援助的行列中來。


傲慢與偏見下,“中國力量”正在馳援全世界


手機巨頭小米,剛剛向歐洲疫情最為嚴重的意大利捐獻了首批數萬只防護口罩,並且在物資包裝上寫下了古羅馬時代哲學家塞內加的名言:“我們是同一片大海的海浪,同一棵樹上的樹葉,同一個花園的花朵。”

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微博上說,在疫情面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類是命運共同體。


傲慢與偏見下,“中國力量”正在馳援全世界

雷軍微博截圖


短短的一句話引發了無數共鳴,也引爆了疫情肆虐下的意大利。大批意大利網友在各大社交媒體表達了對小米乃至中國的感激。


傲慢與偏見下,“中國力量”正在馳援全世界

意大利社交媒體截圖


"你們的善舉再次向我們表明,無論外界對中國和華人團體存在多少誤解,小米作為一家來自中國的企業也能逾越這樣的障礙,感謝你們心懷大愛的每一位員工。大讚!"

也有網友表示,將通過購買小米產品來表達對小米的感恩。


傲慢與偏見下,“中國力量”正在馳援全世界

意大利社交媒體截圖


"感謝,小米最棒,永遠。

感謝!小米真的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謝謝,我一定會購買很多小米產品的!"


看到這些評論,真的特別暖心!

同樣讓人覺得暖心的,還有敬愛的鄉村教師馬雲先生,他在前不久剛剛向日本捐贈了100萬隻防護口罩,這對於處於失控邊緣的日本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


傲慢與偏見下,“中國力量”正在馳援全世界

馬雲微博截圖


意料之外的是,馬老師的這次捐贈在網絡上還是引起了一點異樣的聲音,有的人認為在國內醫療防護物資依舊存在缺口的情況下,不應該把寶貴的物資送給曾經在華犯下滔天惡行的日本。

而同樣受到質疑的企業,還有臺鈴。

跟阿里和小米兩大科技巨頭不同,臺鈴專注於近年大熱的電動出行交通工具,國內市場佔比極高,同時也是中國少有的全球性電動車品牌之一,並與聯合國環境署展開了全球性的電動出行項目合作。他們最近剛剛向韓國捐贈了數以萬計的防護口罩,目前已經送達了韓國疫情最嚴重的大邱市。而網友的質疑口吻跟對馬老師的差不多,畢竟由於一些事情,國內不欣賞韓國的人不在少數。


傲慢與偏見下,“中國力量”正在馳援全世界

臺鈴電動車向韓國捐贈首批防護口罩


在這裡,我想“抄襲”下馬雲的文案:過去一個月,從海外籌集防護物資到中國時,我們得到了很多國家、很多朋友的無私幫助。現在局面在發生變化,曾全力幫助過我們的朋友碰上了同樣的困難,這一切我們剛剛經歷過,所以我們知道最應該做什麼!這次的困難也許比我們想象的要艱鉅很多,但是也教會了我們很多東西:什麼應該放棄,什麼值得珍重,什麼值得永遠銘記,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我們一直在說,企業公民應該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而對於這些跨國企業來說,他們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也需要量力去承擔一些國際責任。就比如不少國外品牌,也都為國內的疫情援助貢獻不菲,因此我們不必過分去帶著有色眼鏡去審視我們企業的一些行為,反而應該鼓勵他們去做,支持他們去做,甚至為他們大唱讚歌。

事實上,除了人道主義之外,這些企業在跨國捐贈的過程中也是對中國實力、中國影響力的體現,畢竟他們在國外代表的是中國,所展現的恰恰是一些人不願看到的“中國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