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导语

如今,在哈罗德昔日被射伤的地方,一块铜牌标记还赫然在目。它似乎在提醒着人们,欧洲封建史上无休止的阴谋、联姻、背叛以及绵延数十年、跨越数个王国的武力斗争,还将继续,而且对王室正统地位即合法性的竞争往往会诉诸武力的极端形式,这所有的一切也是充满了血腥味道的英国君主制历史和欧洲封建历史的真正核心所在。

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威廉一世加冕

威廉公爵在英国加冕称王,称"威廉一世",标志着英国诺曼王朝的正式开始,它构成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意义的封建王朝。由于威廉身上带有不可抹去的法国贵族的印记,在他后来的统治期间乃至整个诺曼王朝时期,英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不可避免地持续加强。英国的官方语言不是英语而是法语,英国的新统治阶层中的主导力量不是英伦三岛上的本土贵族而是诺曼底公爵,这些充分表明,英国的等级君主制的政治制度正是欧洲大陆封建等级制度向欧陆之外的延伸。不过,大约800年后,英国同样以更加伟大的制度文明回馈了它的欧洲大陆同伴。那威廉一世究竟是如何为强大的皇室王朝奠定基业的呢?接下来,笔者从巩固基业、稳定江山、分封建国、普查家底等方面,来分析威廉一世的高瞻远瞩和宏伟目标。

第1、 巩固基业

威廉入侵前后,罗马教皇与英格兰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亲密到疏离再到亲密的变化。

罗马教会的宗教影响一度渗透到英格兰地区,按照当时规定,每位英国家庭每年需要向教皇缴纳一便士的献金,但是,北欧维京人入侵英格兰之后,维京人成了事实上的地方主宰,英国人就摆脱了对教皇的此项义务。

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罗马教会

当时的英格兰坎特伯雷大主教是斯蒂根德,他对大陆上的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教会改革完全置若罔闻,而是积极支持教会分立。就司法审判而言,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英格兰地区,一切案件,无论属于世俗案件还是宗教案件,都由地方世俗法庭审理。这让试图建立自己的宗教法庭的罗马教会甚为不满。

但是,单凭罗马教皇的宗教压力还不足以让英国地方教会屈服,他还需借助其他强势力量。为此,在获悉威廉公爵意欲对英格兰动武后,教皇便放弃当初关于威廉婚事的不满,转而倾力支持,并派遣教士随军出征,为诺曼底军队获胜祈福。待到征服成功之后,罗马天主教自然重新获得了昔日的权威影响。而身披王袍的威廉一世也不惜从人事安排、教堂建设和制度规定方面,深化自己的王权,巩固地位。这是威廉一世即位后的第一招。

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威廉一世继位

威廉一世先是从罗马教皇的老家意大利挑选一位杰出的教会人士兰弗兰克接替斯蒂根德,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职务,继而将英国境内的主教和修道院长等高级教职出售给诺曼底人,随后还在境内大事营建教堂,扩大教会实力。据统计,征服之后的10年间,先后就有7个大教堂破土动工。更重要的是,1072年,威廉一世宣布英国教会拥有独立的教会法庭,享有司法独立,主教的司法权不受地方封建领主节制。凡是涉及宗教信仰和教会利益的刑事、民事案件,譬如教徒杀人抢劫、宗教异端宣传、通奸、诽谤,甚至围绕婚姻、遗嘱等的诉讼的都需要交由教会法庭,由地方主教依照教会法予以审判,世俗封建主无权干预。

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威廉一世雕像

无疑,威廉一世的上述做法在神化王权的同时也助长了教权的扩张,在客观上强化了王权与教权之间的结合。诺曼征服之后的基督教会在不列颠重新复兴,这与克吕尼改革运动后重新振作的大陆教会融为一体,两者的结合更是催生了中世纪鼎盛期的基督教宗教文化、知识和艺术的出现。

威廉一世巩固王权的第二招是,重用诺曼底人,排挤打击英国土着。1078年在英国建筑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年份,英国国王威廉一世在这一年做出了修建白塔的决定。白塔坐落在伦敦市区内,又名伦敦塔,塔高27.43米,共4层,遵循诺曼底古城堡的风格建造,四角建有塔楼。这座塔修建耗时19年,直至1097年才得以建成。以后历代国王以白塔为中心,不断扩建,直到形成现在庞大的建筑群。这座占地13英亩、举世闻名的伦敦塔构成了英国中古时期最辉煌的城市建筑遗址之一。

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伦敦白塔

第2、 稳定江山


伦敦塔是英国的巴士底狱,是威廉一世王权扩张的见证。威廉一世修建白塔的主要目的除了充当英国王室的保险库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拘押重要的政治犯,他们多是声威卓着、或明或暗挑战国王权威的封建领主贵族,尤其是一些视诺曼底人为异族入侵者的英国旧贵族,或者王亲国戚,就连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伊丽莎白一世也有过囚禁于此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白塔全景

为了稳固基业,防止英国贵族叛乱,就任伊始,威廉一世严厉剥夺原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封地和堡垒,解散地方封建主的武装。另一方面,将夺来的领地、堡垒、要塞甚至官职大量分封给法国诺曼底贵族和主教。威廉一世加冕后的10年之内,英格兰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相继易主,落入法国诺曼底贵族手中。而到威廉一世去世前的那一年,在英格兰提兹河以南地区,只有阿等的森吉尔和林肯郡的考尔斯威这两位英国人,拥有较大封地。而到了1096年,全英格兰高级教职中,所有主教职位尽数落入非英国人之手。

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更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强大媒介。由于英国的统治集团多数是法国人,在英国王宫讲法语的传统一经诺曼底贵族开辟,就延续下来。征服之初的一段时间内,法语和英语最开始是泾渭分明的民族语言,但在新的社会秩序作为现实确立下来后,法语倒是被包括英国土着居民在内的许多人视为社会身份和学识的标志,其重要性甚至堪与拉丁语比肩,成为欧洲方言中最为重要的语言。

直到300年后,那场着名的"百年战争"激发了英国人的强大的民族主义情感,英语才逐渐重新恢复为英国的官方语言。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在英语和法语中找到许多"家族相似"的元素。

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威廉一世战争图

第3、 分封建国


1086年8月的一天,在英格兰南部的小镇索尔兹伯雷,迎来一场史无前例、盛况空前的集会。来自英格兰全国的大大小小将近1500名贵族封建主,云集此地,接受英国国王威廉一世的册封,向威廉宣誓效忠,同时行臣服礼。这场盛会就是英国历史上着名的"索尔兹伯雷盟誓"

他们将所得土地一部分留做自营,其余土地分封给下一级封臣。为什么那么多的贵族封建主必须向英王宣誓效忠呢?难道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吗?故事还要从更早说起。

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普法战争

早在威廉来到英国之前的二三百年前,不列颠岛上7个国家相互攻伐,呈现着一幅"战国时代"的景象。战争中失去土地的自由农民为了活命被迫委身求庇于有私立的封建领主。这是领主与依附者关系的雏形。9世纪,由于与入侵的丹麦人作战,原来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村公社中破产的农民已经渐渐失去了自由,他们不能在周日劳动,不能随处迁徙,他们必须听从领主的控制,形成了对领主的事实上的依附关系。

当时的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烈德出于军事上增强战斗力的考虑,想组建一支常备军。但是国王没有足够的金银物品赏赐给他们作为薪资酬劳,当时唯一可资奖励的就是收复和新征服的土地,因此,国王就授予这些被称为"塞恩"的职业军人以可以实行世袭的土地。这种制度当时称为"册地制"。

但是,当时国王还不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哪怕名义上也不是。要让封地生效,还必须经过"贤人会议"许可、各位重要大臣签字画押。再者,这些获得封地的"塞恩"对土地的所有权仅仅限于从土地上获得军事给养,并不拥有政治和司法特权。另外,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除了这种有条件的分封之外,还有许多无条件的封地,它们多半是国王向教会无偿地封赐的土地。所以这3点使得这类封地性质明显不同于当时欧洲大陆上盛行的

"封土制"

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诺曼王朝威廉一世

另外有一点可以确定,诺曼征服进一步加速了英格兰自由农民封建化的过程,进而英国的封地性质也有了变化:英国的封地制度渐渐向法国的封土制度形式接近。战争当中,因为军功而受封的将领向威廉一世宣誓效忠并行"臣服礼",与威廉一世结成封臣封君关系。

威廉入主英格兰之后,就开始将新获得的土地大量分封给部下。原来需要经过"贤人会议"通过的程序也被略去了,英王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他自己占有全国将近1/7到1/5的耕地,占有全国土地总面积达1/3的森林。其余的土地被直接分封给他手下的高级贵族领主。其中10个领主占贵族封地的1/2,最大的封臣领地年收入达到1750英镑,相当于英国最大的封君威廉控制下的王室年地租收入的1/10。受到英王直接分封的封臣大约有1400多人。

通过引入大陆的封土方式,威廉一世在英格兰建立了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君封臣关系,确立了对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成为英国贵族和诺曼底贵族的最高封君。一种新的统治管理制度由此在英国形成并建立起来。按照规定,凡是不向国王宣誓者,其领地被剥夺,爵位被革除。于是,我们在开始提到的"索尔兹伯雷盟誓"就不难理解了。

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索尔兹伯雷大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英国严格意义上的封君封臣制度是从大陆主要是从法国引入的,但是英国的王权却远远超过法国的王权。按照"索尔兹伯雷盟誓",全国所有的贵族领主都必须向国王宣誓效忠。在英国,国王的政治权力具有极强的传递性和渗透性,可以达至最低一级的封臣。对于最低级别的封臣来说,"我的封君的封君也是我的封君",这就迥然有别于法国的情形,在法国,正如"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格言所间接反映的那样,国王权力只达及他的直接封臣而无法达到更低的封臣和骑士。

可见,即使是同样的政治制度,由于面对不同的制度环境,其具体的呈现形态也各异。历史研究就是要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展现出同一规律作用下的不同民族的历史差异。

分封制更加明确了封建社会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而这种关系直到16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崛起才逐渐地有所改变。


第4、 普查家底


在英国历史上,有这样一部书籍,它对于研究历史上的英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至关重要,以至于英国着名历史学家梅特兰曾经这样评价这部书籍的重要性:若要理解英国历史,就必须对它及其中的法律有所通晓。那么,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呢?

这部书籍就是《末日审判书》。其实这本书虽名书却非书,只不过是形成于11世纪后期的一份土地调查册。既然如此,它与我们所说的普查家底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它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前面说过,威廉一世继承王位后,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分封土地给他的近臣和贵族。小规模的分封土地可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但是像"索尔兹伯雷盟誓"中那样大规模的分封,如何把握分封的数量进行"理性"的分封呢?这就离不开对于全国土地和人口数量规模的了解。为此,英国王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口普查和土地丈量。

1085年圣诞节后,也就是在"索尔兹伯雷盟誓"的前一年年末,威廉一世下令普查全国人口和土地数量,到1087年9月止,历时2年,完成了英格兰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严格而细致,从时间上看,涉及爱德华时、国王威廉封赐地产时以及普查当年的财产价值及其变动情况;从内容上看,单就人口而论,其中又具体包括多少自由人,多少茅屋农或多少农奴。囿于当时的偏见,妇女、未成年男子以及教会僧侣未纳入人口统计范围,威尔士地区人口也未包括在内。粗略算来,当时英国人口数量大约为150万人,城市人口约为7.5万人,占包括未统计在内的英国总人口的5%,其余95%皆为农民。单就财产而言,其项目之细密令人惊叹,例如从不动产土地、房屋到磨坊、鱼池等,到动产耕牛等大牲口,甚至鸡鸭鹅、猪羊等家禽家畜,都在调查之列,极端者如餐盘、碗也列入其中。这次调查已经远远超出一般的人口和土地调查的含义,而是一次全面而彻底的人口和财产普查,以至于有人认为威廉一世"知道每一块土地的主人和价值"。

再者,其项目之细致,让人仿佛看到末世来临前上帝对人的预审,所以时人称这次人口普查为"末日审判",而记录这次人口和土地调查结果的材料称为《末日审判书》。

威廉一世,殚精竭虑,奠定英国王朝基业

末日审判书

《末日审判书》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大末日审判书",它的调查范围包括英格兰南部、中部和西部肯特郡、苏塞克斯、牛津、约克、剑桥、白金汉等30个郡;另一部分是"小末日审判书",它只调查了埃塞克斯、诺福克和索福克3个郡,调查内容更为翔实,而且有关于当地法庭司法审判程序的大量证据。尤其是记载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许多土地制度的习惯法,梅特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它概述为理解英国史的必读之书。

1085年到1087年的这次大清查,在英国土地所有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也为中世纪英国土地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我们时至今日全面而透彻地理解中古时期英国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翔实丰富的文本来源。正因为此,《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这样评价威廉一世这位英格兰的缔造者:"他知道每一块土的主人和价值。"


第五、总结

威廉一世开创的诺曼王朝经威廉二世至亨利一世,不足百年即告结束。但是,威廉一世奠定的基业和建立的良好秩序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引入的法国封建制度的影响,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也明显带有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应领域的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英格兰原有的传统全部废除,原来的历史进程就此中止。像郡、郡守和郡法院这样的地方政府管理制度依然发挥作用,而且在履行"末日审判"的财产统计中彰显了其效率。客观而言,诺曼征服只是加速了英国历史进步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