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的誤區

說起拳,可謂五花八門、門類繁多,恰如大超市裡的商品,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說起練拳,各派有各派的理論,每家有每家的說法,人人都有自己的特點,真可謂舉手投足精神爽,口若懸河宗師樣。

說起實戰,能做到怎麼練就怎麼用的很少見,能達到隨心所欲的更是鳳毛麟角,基本上都是練起來有板有眼,用起來一臉懵逼,只會王八拳互毆、二郎腿互踢。

有人說拳無好壞之分,只是練拳的人有差別。其實不然,十個指頭都不會一般長,拳又怎麼可能不分好壞優劣?說得直白一點,拳不僅有好壞之分,還有對錯之別。很多人練拳存在著諸多誤區,陷入其中卻渾然不知。


練拳的誤區


誤區之一:對於拳的定義的誤解。不少人認為拳即是招式和套路的代名詞,招式精奇、套路優美才是好拳。有人說“千招會不如一招精”,有人說“練拳要熟練單式才能用得上”,有人說“一招鮮吃遍天”,有人說“拳打千遍其義自見”,有人說“真正的太極拳分三個層次,即招熟、懂勁、神明”,還有人把套路分為入門、初級、中級、高級幾個檔次,分為秘傳套路、看家套路……凡此種種,都在說明招式和套路的重要性,把它們當成了本質性的東西來傳承,似乎把招式練熟練精就能用來實戰、就是絕技在身,套路練得好就是武林高手。可讓人打臉的是,某某寺藏拳經千卷、傳套路上百、絕招若干,卻只有表演之功,無有實用之力。某某山和各地星羅棋佈的武術之鄉基本上也是大同小異,舞臺表演令人叫絕,動手本領令人汗顏。

不可否認,招式能起到拋磚引玉和舉一反三的作用,把招式練熟練精在一定程度上能形成身體的條件反射;練套路能鍛鍊身體的協調能力、平衡能力、自控能力和心肺功能,能培養攻防意識。但練拳為的是提高格鬥技能,需要的是力道、速度和判斷、應變能力,這些能力也是綜合性的。而練招式和套路都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因為發力和運動的機理並不是由招式和套路決定的。本質性的東西搞不明白,而把主要精力用在追求形式上無疑是本末倒置,妄圖通過練招、練套路來提高格鬥能力簡直就是異想天開,近年來現代搏擊與“傳武”的幾場較量無不印證了這一點。

誤區之二:對於力量的誤解。很多人認為練拳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力量因素,因此有“一力降十會”、“一膽二力三把式”、“在絕對力量面前都是✘✘”等等說法,有些人把訓練的重點放在力量練習和硬功修煉上,練拳時一舉一動也都忘不了用力,包括打沙袋訓練也是如此,戴著拳套拼命打,似乎這就是發力。其實實戰也好,格鬥也罷,制服對方確實需要力,而不能靠憑空想象。但此力非彼力,這種力是靈活之力、協調之力、整體之力,是爆發力和穿透力,這與通常所說的力量(本力)根本就是兩碼事。功夫練對了,自己不用力打出的力道會很大,不刻意蓄力就能發出力。如果練錯了,就會練出僵力、死力,而且越是用力打到身上時對方越覺得沒力。

當然,兩種力之間並非沒有關係,如果練法正確,本力大的人練出來的整力、爆發力、穿透力會更大,關鍵在於練功的方法是否正確。我們談論事情首先要建立在基本平等的前提下。比方說,同一個師父教出來的人、有相同的資質和練功條件、付出同樣的努力,力量大的人肯定佔優勢,練過拳的也肯定比沒練過的佔優勢,身體高大強壯的肯定比矮小瘦弱的佔優勢。動不動就想拳打幼兒園、腳踢敬老院真不算什麼本事。

誤區之三:對於功的誤解。常言道“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話很有道理,關鍵是很多人曲解了功的含義。有些人一味地站死樁、死站樁,把人站成了木頭樁子反而認為功力深厚,殊不知這種功夫是古代戰車和騎兵作戰的基本功,對於使用長、重兵器也是非常有必要,但如果用來練徒手格鬥,恐怕沒什麼實際性效果,相反,對於靈活性和發力都起到了制約的作用。有些人苦練鐵砂掌、鐵臂功等硬功,練來練去把肢體練的僵硬呆滯,即便是硬如金剛,打不著對方又有何用?還有人把劈叉、踢腿、翻跟頭當成了功,天天練處處練,練了一輩子的雜耍功夫,一旦與人交手則不知所措,什麼也用不上。

誤區之四:對於實戰能力的誤解。有人把缺乏實戰能力的原因歸結為缺少對抗訓練,認為實戰能力是打出來的。這個理由聽起來也似乎有些道理,因為不經過對抗訓練絕對不會有很強的實戰能力,對抗訓練是檢驗和糾正所學、所練要領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格鬥意識、增強心理和體能素質、積累經驗和感覺的重要途徑。但是,如果練功理念和思路不正確、練功方法有問題,那麼經過再多的對抗訓練也不會高到哪裡去,沒有哪個真正的高手是專門靠蠻練蠻打出來的。你練的既然是某某拳,為什麼不按照所學體系去練實戰而非得另外學習“散打”呢?說白了某某拳根本就是胡編亂造,或者你練的壓根兒就不對,也許是傳錯了,也許是你的理解有問題。

練拳就是要邊練邊打、邊打邊練,不斷體會、不斷矯正、不斷提高。前提是練功方法要對,路子要對。

既然很多人練拳普遍存在這些誤區,能練得高明也就很奇怪了。

拳理不明,何以練拳?練拳需要懂拳,練拳的本質是什麼?核心和精髓是什麼?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都說“大道至簡”,這個“道”又是什麼?“道”不明,不求簡而求多、求雜,怎麼能練出好身手?

我認為,統領練拳全局的綱領便是“道”,能夠協調周身一體、內外一致、最大限度發揮人體潛能、需要始終如一不懈練習的基礎性方法便是“精髓”,用來支配全身一切行動的關鍵便是“核心”。懂得了“道”、掌握了“核心”,便會根據需要提煉“精髓”,就可以做到提綱挈領、一練俱練,當修煉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無招無式、運用自如。

明白“道”、掌握“核心”、勤練“精髓”才是正確的練拳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