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淺薄之人,終歸本性難移


《面紗》:淺薄之人,終歸本性難移

如果要選一個讓你“又愛又恨”的作家,你會選擇誰呢?我會毫不猶豫選擇毛姆。每次看毛姆的作品都是哭笑不得,毛姆洞悉人性的本事無人能出其右,性格傲嬌又毒舌,偏偏這廝還才華橫溢。他總能用敏銳的觸覺描繪出千姿百態的愛情故事,又能用犀利的語言告訴你:“愛情沒什麼了不起”。我尤其喜愛他的《面紗》,他筆下的《面紗》是典型的“毛姆式”愛情故事,沒什麼稀奇卻如黑洞般有莫名吸引力。


《面紗》:淺薄之人,終歸本性難移


經歷人生中最尷尬的時刻是什麼感覺呢?我想沒人比凱蒂更瞭解。

因為她差點被自己丈夫捉姦在床。是的,凱蒂出軌了,和湯森,一個著名的有婦之夫。當然你或許會說,這種出軌小三的劇情在這個社會太稀鬆平常了,沒什麼意思。但是在毛姆筆下,這麼一個普通的三角戀故事變得有意思起來了,它超越了愛情本身,變成了對愛情本質的質問,對人靈魂的鞭笞和對人性高貴的讚揚。特別是對女主角凱蒂的塑造頗為有趣,全書以凱蒂第一視角出發,你能看到她的所思所想,能清晰的感知到她就是一個膚淺的女人,並且這種膚淺,由始至終。都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看待凱蒂這個人物都有不一樣的評價,毛姆本人在故事的最後都極力強調女主的成長與昇華,但是我始終認為人沒有那麼容易改變,凱蒂是個淺薄的人,而且本性難移。至於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也有以下三點:

一、三觀品行早已成型,原生家庭的桎梏沒那麼容易突破

《面紗》中凱蒂的母親是個典型狹隘且拜金的中產階級婦女,對丈夫苛責,嫌棄沒本事。對女兒則是利用多於愛,想要用女兒們的婚姻攀高枝,躋身上流社會。看女兒遲遲不結婚就諷刺威脅,下通碟說不會養“剩女”。從她的言行中不難看出,她本身的刻薄寡情。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都沒有表現出愛意,從未關心過女兒的婚姻幸福。你可以想象,在這樣的一個母親為主導的家庭下成長起來的凱蒂,她的品行會好嗎?她的道德修養會崇高嗎?她會正直純潔嗎?當然不!所以,我們看到的凱蒂她表現出愛慕虛榮、自負輕挑、頭腦空空、愚蠢庸俗之極。在人生成長的二三十年的時間裡,她就是被母親的價值觀灌輸塑造的,而成年人的三觀一旦定型,很難改變。

《金粉世家》中金燕西遇到冷清秋,我們原本也以為會“浪子回頭金不換”,然而實際上呢,無論是秀珠清秋,還是白玉花白蓮花,他從沒有熱情持久過。本就是紈絝子弟,看慣了鶯鶯燕燕,又怎麼可能為誰而改變呢?在沃爾特的死去後,凱蒂還能與湯森再次出軌,不也證實了這一點。


《面紗》:淺薄之人,終歸本性難移


二、人類總是高估反省的力量,而低估了行為慣性。

凱蒂在沃爾特死去後不是沒有震動,與湯森再次激情燃燒不是沒有悔恨,實際上她恨死了,懊惱已經滿溢出來:

那一刻真正對凱蒂打擊很大:眼前這個男人毫無是處的唯利是圖小人,但自己丈夫屍骨未寒之時,自己依然屈服。她大罵自己畜生,她恨自己,她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不如娼妓,她懷疑自己的意志,她覺得自己軟弱,她覺得自己只是一個被激情奴役的蕩婦。

這個臺詞是不是很熟悉,在無數個背叛者的嘴裡都曾這樣懺悔過,不過就像那句經典臺詞一樣:“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做什麼”,“出軌只有0次和無數次”。凱蒂面對生理的本能,以自己的薄弱的意志力是很難抵抗的。即便沃爾特那樣有學識的細菌學家,哪怕已經充分看透了自己的愛情,瞭解凱蒂的本質,還是會淪陷。人的大徹大悟,哪有那麼容易。

人類總是高估反省的力量,而低估了行為慣性。

行為心理學家丹尼爾卡里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曾提出一個概念:系統1和系統2,人類的思維有2套模式,系統1代表了本能的慣性思維行為模式,系統2代表經過思考後反抗本能的思維行為模式。普通人一般常用系統1思考,而越自律的優秀的人會經常使用系統2思考。對抗生理本能的誘惑其實是需要強大的自制力,它屬於系統2思維模式的範疇。而顯然,凱蒂並不擅長使用系統2,這與她本身的水準有關。沒什麼學識,頭腦簡單,不夠深刻。不會學習總結,身邊也缺乏循循善誘的人。

這個時刻,也凸顯了讀書的力量。培根的散文《論讀書》中有一句名言: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凱蒂的不讀書,讓她喪失了改變自己的機會。


《面紗》:淺薄之人,終歸本性難移


三、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又潛移默化的

母親意外去世,凱蒂終於重獲自由離開香港。但是凱蒂心靈的成長正進行到一半,離開香港某一方面來說就是在“逃避現實”,中斷了成長的道路。沃爾特在世時,用威脅生命的瘟疫間接迫使凱蒂成長,並且在修道院院長光輝的照耀下變得無私起來。在生與死環境之中,領悟到了人的渺小,以及沃爾特和修女們在死亡面前無所畏懼的大愛。但是這種心靈的感悟和成長是在特定環境中形成的,它並不是一種常態化的表現。在特定的環境下,人就是會表現得特別無私有愛。比如《我不是藥神》中的程勇,原本就是一個賣印度神油的油頭滑腦小商人,還對老婆家暴,起初進口抗白血病的藥也就是圖賺點快錢,沒什麼大志向。如果不是深入白血病群體中看到了無數的悲劇和呂受益的死,被眾人當做救世主,他也不會冒著風險繼續賣藥,在那個環境中,有一種使命感降臨其身。

凱蒂如果繼續跟著修女們投入拯救瘟疫孩童的公益事業當中,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會改變凱蒂的淺薄。然而,離開那個溫暖有愛的大環境,又沒了母親的管制,凱蒂還是那個她,會不會故態復萌還真不好說。


《面紗》:淺薄之人,終歸本性難移

凱蒂的淺薄是沃爾特一早就明瞭的,但是還是義無反顧選擇了她,臨死之前,他說:“死的卻是狗。。。”其實這句話源自《輓歌》大意是好心人收留一條狗,後來人畜反目,狗發瘋將人咬傷。大家都認為那個好心人會死掉,最終死的卻是狗。沃爾特大概覺得自己是那隻狗吧。他認為凱蒂本不會愛自己,而自己最終娶了她,就像一條瘋狗傷害了一個美麗的人,而後來帶她去譚西府,更是無法自我原諒的一種報復。

比起凱蒂的“淺薄且坦蕩”,沃爾特反而是“矛盾又痛苦”。鄙夷凱蒂的虛榮,又控制不住被她吸引,明知道女人不愛自己,偏要自欺欺人。嘴上說要報復女人的背叛,只要說一點溫情軟語,心立刻就動搖。

“我對你根本沒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輕佻、頭腦空虛,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的企圖、你的理想,你勢利,庸俗,然而我愛你。我知道你是個二流貨色,然而我愛你。為了欣賞你所熱衷的那些玩意我竭盡全力,為了向你展示我並非不是無知、庸俗、閒言碎語、愚蠢至極,我煞費苦心。我知道智慧將會令你大驚失色,所以處處謹小慎微,務必表現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樣像個傻瓜。我知道你僅僅為了一已之私跟我結婚。我愛你如此之深,這我毫不在意。據我所知,人們在愛上一個人卻得不到回報時,往往感到傷心失望,繼而變成憤怒尖刻。我不是那樣。我從未奢望你來愛我,我從未設想你會有理由愛我,我也從未認為我自己惹人愛慕。對我來說能被賜予機會愛你就應心懷感激了。每當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悅的,每當我從你的眼睛裡看到歡樂,我都狂喜不已。我盡力將我的愛維持在不讓你厭煩的限度,否則我清楚那個後果我承受不了。我時刻關注你的神色,但凡你的厭煩顯現出一點蛛絲馬跡,我便改變方式。一個丈夫的權利,在我看來卻是一種恩惠。”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可惜愛錯了人,愛上的是一個淺薄的女人。

毛姆在書的最後有洗白凱蒂的嫌疑,正如當時的批評家說的一樣,“不符合現實”,現實中出軌的淺薄之人可沒那麼容易洗白,畢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