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揭開古鎮章安與衛溫遠航臺灣的歷史“面紗”


「臨海」揭開古鎮章安與衛溫遠航臺灣的歷史“面紗”

3月18日上午,台州地方文化研究專家盧如平先生做客椒江楓山書院人文大講堂,作題為《章安歷史文化與衛溫遠規夷洲》的講座。他以其豐富的內涵,廣博的知識,為聽眾娓娓道來,揭開古鎮章安與衛溫遠航臺灣的歷史“面紗”。

章安曾是郡縣治所,沒有“章安郡”之說

“經常聽到有人說章安古郡,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章安沒有郡之名,是臨海郡郡治。”講座開始前,盧如平開宗明義地指出“章安古郡”一說不準確。章安歷史悠久毋庸置疑,但郡州一級的行政名稱是“臨海”“台州”等,而不是“章安”;章安是古代台州最早的郡縣治所(政府駐地)。打個比方,浙江省省會是杭州,我們不能因此說浙江省就是“杭州省”,同理,章安曾是臨海郡政府駐地,我們不能因此說臨海郡就是章安郡。

盧如平說,章安的歷史與台州的歷史是分不開的。從政治中心變化的角度看,台州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公元591年以前,台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章安;第二階段為公元591年至1994年,台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臨海;第三階段為1994年臺州撤地設市,市政府駐地設在椒江,台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慢慢轉移到了椒江。

“章安”是一個美好的喻意

盧如平說,從出土文物考證,早在舊石器時代,章安及其周邊地區就有古人生息繁衍。《禹貢》將中國分為九個州,章安屬於揚州;春秋時期,章安屬於越國甌地;戰國時,楚國滅了越國,章安歸屬楚國,為甌越自治區域;秦國統一六國後,章安屬閩中郡。

漢朝初年,章安先後屬閩越國、東海國、東越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滅東越、閩越,兩國疆域正式併入漢王朝版圖,屬會稽郡,於章安置回浦鄉。漢昭帝始元二年(前85),以回浦鄉建回浦縣,並將會稽郡東部都尉的治所遷到回浦。取名回浦,則是因水而得名:一條自北向南的河流,在章安迴環旋轉註入椒江。漢章帝元和四年(87),改元章和,並以新年號更改地名圖吉利,將回浦縣改名章安縣,取“章治久安”之意。章安地名就這樣產生了,並延續至今。

從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到三國吳大帝赤烏二年(239),章安縣先後析置永寧、松陽、羅江等6個縣,三國吳會稽王太平二年(257)二月,這7個縣從會稽郡分出,設置為臨海郡,以東臨大海而得名,郡治為章安。六朝時期是章安的輝煌時期。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臨海縣治從章安遷到今臨海城關;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於臨海設臺州,州因境內天台山而得名;1994年8月撤地設市,設立了地級台州市。

衛溫首航臺灣在軍事上是失敗的,但歷史意義深遠

三國時期的章安成為東南沿海的重鎮和軍事要塞,章安港是海口航運的一方要津。公元230年,在魏蜀吳三國競爭統一的重要時刻,孫權為實現“普天一統,開拓海疆”,派大將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從章安港出使海外,抵達臺灣。《三國志·吳主傳》記載,黃龍二年(230)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即臺灣)及亶洲”,不過亶洲沒找到,因為亶洲“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衛溫、諸葛直帶領一萬多人遠航臺灣,後來因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只剩下千餘人,最後,衛溫部隊連同土著返回大陸者僅四五千人。孫權認為衛溫、諸葛直沒有功勞,於是將二人下獄,並且半年之後將他們殺害。

盧如平說,衛溫、諸葛直首航臺灣作為一次軍事行動是失敗的,但從政治層面來分析,其歷史意義是十分深遠的。這是我國曆史上大陸與臺灣之間大規模交往的第一次記錄,也是我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出航臺灣,並在臺灣行使國家權力。盧如平從古籍記載、考古材料詳細認證了衛溫大軍從章安港出海的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