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戰“疫”打開改革創新空間 新供需釋放發展新紅利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班娟娟)《經濟參考報》3月11日刊發題為《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戰“疫”打開改革創新空間 新供需釋放發展新紅利》的報道。文章稱,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多地加快推進企業復工復產,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創造條件。雖然生產和需求兩端仍面臨一定挑戰,但新供給和新需求也在加速成長。如何通過激發新供需,增強企業內生動能,釋放發展新紅利?對此,《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了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

滕泰認為,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經濟運轉和社會秩序將加快恢復,但是壓力和挑戰仍不容小覷。首先要正視疫情對消費、服務業和製造業帶來的短期衝擊。

“無論從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份額,還是從解決就業的佔比來看,消費和服務業都是最重要的領域。”滕泰指出,從支出法計算國民生產總值的角度看,2019年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7.8%;從生產法的計算角度看,2019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3.9%。評估疫情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主要看消費和服務業遭受的衝擊和恢復速度。總體看,目前批發零售、交通運輸、倉儲、旅遊、住宿、餐飲、航空、房地產、租賃、電影等行業短期內尚難完全恢復。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製造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滕泰表示,目前製造業仍面臨中小企業復工率不足,以及大企業復工率提高很快但復產率有待提高等問題。不過,從非典時期的經驗來看,製造業恢復的速度應該比服務業更快。若能夠儘快復工復產,短期影響或停留在一季度,不會對我國的市場份額和全球產業地位產生實質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戰“疫”中,相對於傳統產業而言,很多新供給、新需求產業不但受衝擊較小,而且在支持疫情防控過程中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會。具體表現在信息化和自動化投入、新商業模式和新管理方法的應用、產品創新的推進等三個方面。

“有關調研顯示,對於很多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而言,越是前幾年信息化和自動化投入較多的企業,所經受的衝擊越小,復工、復產的速度也越快。”滕泰說。

此外,疫情帶來的外部衝擊終將過去,但是很多社會行為模式將加速改變。針對疫情期間的消費模式變化,傳統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產品創新速度會加快。疫情衝擊下,凡是具備先進管理方法和現代組織模式的企業,不但受衝擊小,而且復工復產迅速;而那些沿用傳統組織模式和傳統管理方式的企業,不但受衝擊大,而且會因為一兩個關鍵環節不能打通,導致企業復工復產難,可能加大經營損失。

“總體來看,疫情對大部分企業生產和經營都帶來了一定的衝擊,不過,深入觀察可以發現,對於大部分企業而言,疫情給供應鏈、資金鍊帶來的衝擊,以及對企業經營成本和銷售收入的影響,都是短期的。大部分企業的人才、研發、品牌、市場份額等核心競爭力並沒有真正受到影響。”滕泰說。

據此,滕泰對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應化危為機,積極利用各種支持和扶持政策,想方設法渡過難關,加快對新供給和新需求的研究,更加積極地採用信息化和自動化技術。

二是增強內生動能,危中覓機。要通過產品創新、組織管理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加快企業戰略轉型升級的步伐。

三是積極研究客戶需要和軟價值創造的新規律,引進產品創新的新理念和新戰略,以產品創新促轉型發展,積極引進和探索新商業模式和先進組織管理模式,靠戰略轉型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激發新供給和新需求,還是企業加速創新謀變,金融、財政等一攬子支持政策仍應加碼發力。滕泰認為,金融支持方面,貨幣政策仍有空間,應適時降息、降準,切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此外,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面對減稅降費扶持企業,以及增加支出支持防控和穩增長的兩難,財政政策也要解放思想,用創新的辦法打開收支空間。在綜合經濟形勢、宏觀調控需要、財政收支狀況等各種因素情況下,考慮是否適當調整財政赤字以及發行特別國債等。

同時,滕泰也建議加大對5G、現代物流、芯片產業、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對軟硬件、人工智能、服務機器人等的政府採購力度,加大民生和公共衛生等的投入。

“還要加快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放鬆供給約束,釋放增長新紅利。”滕泰指出,疫情期間,無論是口罩生產和定價,還是其他物資供應,都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供給約束”的影響。疫情過後,應加快深化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減少行政計劃手段對市場的干預,放鬆對生產要素、各行業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約束,讓更多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