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深化供給側改革 引導供給結構升級

中證網訊(記者 彭揚)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近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20年經濟增速有望維持在6%左右,改變經濟下行趨勢的方法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此引導供給結構升級、經濟轉型以及產業轉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中國證券報:您如何看待2020年我國的經濟增速?今後經濟走勢的關鍵在於什麼?

滕泰:從新供給週期看,本輪經濟下行的核心原因是供給結構老化以及有效需求不足。按照新供給經濟學所講,新供給創造新需求,老化供給和過剩供給不能創造等量需求。一個經濟體中如果老化供給越來越多以及佔的比重過高,那麼它創造需求的能力就會降低,就會體現出總需求不足。

從長遠看,改變經濟下行趨勢的根本方法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供給結構升級、經濟轉型以及產業轉型,使得新供給越來越多,降低老化供給的比重,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經過這些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減稅、降費和放管服改革,我國經濟增長已經接近下限。短期看,2020年可以維持6%左右的增速。

另外,當前我國供給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包括電子信息、知識、文化娛樂、科技、新零售、健康養老等在內的新經濟的比重在提升。同時,製造業中先進製造業的比重也在明顯提高。在先進製造業方面,以研發、創意、品牌為代表的軟價值的佔比越來越高,而以原材料人工簡單加工、消耗資源、汙染環境等形成的硬價值的佔比越來越低。

進一步深化供給側改革

中國證券報:您認為我國經濟增速是否需要保6%?

滕泰:從新供給週期的角度看,當前我國經濟已經到了週期下限,保或不保,2020年大概都能在6%左右,無須特別悲觀。如何“保6”取決於對我國經濟長期潛在增長率或者是對我國中長期增長動力的判斷。“保6”,從新供給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是要創造更好的增長條件,進一步深化產權改革和市場化改革改革,創造更多的改革紅利。

從增長的條件、要素和驅動力三大維度來看,有的維度,改革會比較快就有效果,比如釋放土地紅利、放鬆供給約束等,但有的維度會比較慢。從我國漸進式改革看,第一階段已成功,第二階段則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解除各種供給約束,如此才能完成真正的經濟轉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從穩就業角度,我國經濟增速需要“保6”,未來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一是深度挖掘改革紅利,創造更好的增長條件。二是深度挖掘要素紅利,降低供給成本,增加供給質量。三是深度挖掘技術創新紅利。

與此同時,除了長效措施外,一定力度的逆週期調控措施也有必要。也就是說,既要有長效的動力機制,也要有短期的穩增長措施。

從新供給經濟學角度看,穩就業作為穩增長背後的真正目的,與供給結構也有很大關係。未來真正能夠吸納就業的是服務業,而非製造業。不僅如此,傳統制造業還會釋放出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未來這些勞動力的就業方向就是新經濟或服務業。

中國證券報:下一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如何推進?

滕泰:未來應繼續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動力。具體看,一是用市場化手段鼓勵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二是降低供給成本,提高供給質量;三是放開供給約束。

在用市場化手段鼓勵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方面,政府如果順應市場規律就能夠在新舊動能轉化中發揮積極的作用。除此之外,政府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是“授人以漁”。從傳統制造業退出的工人,由於沒有新技能,很難短時間內在新經濟領域就業。因此,政府一方面要把社會保障工作做好,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到社會保障和民生上,幫助他們渡過暫時的困難。另一方面,可以做一些新經濟、新產業的就業培訓和職業培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