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个案例观察农村借贷的风险

从3个案例观察农村借贷的风险


从3个案例观察农村借贷的风险

——基于湖北监利楚联合作社的案例分析

案例1:借款人是80后,本村人,申请借款5万元,借款时正和他老婆闹离婚,借款用途是到城里开包子铺。据了解,包子铺一般是夫妻店,家庭不稳定影响经营。他母亲溺爱儿子,多次来求贷。他父亲种了30多亩水稻,还在县城打零工,一年的收入超过5万元,加上他父母和邻居也愿意为他担保,就审批了这笔贷款。还款方式是“按月付息,到期还本”,最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按时付息,后期付息不及时,电话也不接,给他父母讲了以后每月息钱不再拖延。收完水稻他父亲卖了粮食帮他还了款。

案例2:借款人是一个亲戚的朋友,申请借款3万元,用于装修工程资金周转。借款人不是合作社注册地所属乡镇,超出本乡镇的借款原则上不该贷,该亲戚曾多次介绍朋友来贷款都被拒绝,一个都不贷容易得罪人,加上担保人是县一中后勤职工,每月都有工资收入,最后基于人情审批了这笔借款。借款期间,该借款人每月都能按时付息。但是借款到期后,却发现借款人电话一直打不通,而担保人中风这一重要的信息亲戚也未及时告知,经多方联系,借款人申请延期,到期后又申请延期,一而再,再而三,电话依旧打不通(猜测是把我们的电话拉黑了),只能通过亲戚转达或者短信沟通。第三次延期到期后,借款人息不还,短信也被拉黑了,担保人也不接电话,这期间多次强烈要求该亲戚带我们去借款人家里看看,了解借款人到底因何不还款,不接电话,该亲戚觉得没必要。事不过三,只能起诉。开庭前几天,再次让人捎话,起诉不是目的,只要还款,随时都可以撤诉,后来他父亲借钱来帮他还款。这时才确定,去年包工程赔钱了,不光欠我们的钱,还欠别人的钱,为了还债,他春节后就去上海打工了。这笔借款是收回来了,但是该亲戚也因此彻底得罪了。

案例3:借款人是我小学同学,单身,申请借款5万元,去接手县城一个包子铺。起初我不同意贷,但是大家都觉得应该给他贷,乡里乡亲,借款用途也属实。他父亲也来给我做工作,说他儿子不还,他和老伴愿意帮他还,就当老俩口帮助他儿子成家了,而借款人也信誓旦旦表示愿意奋发图强,努力挣钱。但是后来想转给他包子铺的人临时加价,包子铺没接成。期间托人传话让他把借款还上,他说准备继续找店面。谁知店面没租成,钱都花掉了。借款到期后,反复催讨,他自己还了15000元,他父亲还了20000元,还剩下结欠余额15000元,他父亲承诺帮他还。

总结:1、尽量减少人情贷,实在拒绝不了要理智决定。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要想完全杜绝人情贷不现实,实在拒绝不了,要基于制度去审批贷款,比如是否符合章程规定?是否经过审贷小组一致同意?贷款手续是否齐全?用制度去规范人情,减少个人决策失误。

2、要严守“社区制、社员制”原则,借贷行为限定在社区熟人社会或半熟人社会社员之间进行。第2个案例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连借款人的家在哪都不清楚,只能付诸法律手段;第3个案例之所以不需要动用法律手段,是因为对借款人的家庭情况非常了解,能及时掌握借款人的经营动态,对其分期还款计划有信心。

3、夫妻共同签字、父母担保能有效防范风险。借款人的家庭是否稳定是评估能否借款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一般而言,家庭不稳定意味着经营风险加大,尤其是对包子铺这个行业来说,夫妻关系直接影响包子铺的生意,因此单身和离异的要慎贷,借款必须坚守夫妻双方共同签字的原则。此外,借款人一般是年轻人,监利的面点师大都染有赌博的恶习,有的甚至吸毒,知子莫如父,子女怎么样,父母应该最清楚,所以年轻人借款找最好找其父母担保,此外,老年人的信誉一般要比年轻人的信誉要好,更重面子,也好调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