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網絡上課,苦了老師,坑了孩子,累了家長



最近因為疫情,全國各地學校都延遲開學。

為了不影響學習進度,不少學校採取網絡教學的方式,紛紛在各個平臺直播上課。


其中釘釘、企業微信、騰訊會議三巨頭使用最廣泛,當然也最慘,各大應用市場打分評論花式翻車:


疫情期間網絡上課,苦了老師,坑了孩子,累了家長

疫情期間網絡上課,苦了老師,坑了孩子,累了家長

疫情期間網絡上課,苦了老師,坑了孩子,累了家長

疫情期間網絡上課,苦了老師,坑了孩子,累了家長

疫情期間網絡上課,苦了老師,坑了孩子,累了家長

疫情期間網絡上課,苦了老師,坑了孩子,累了家長

程序員面對小學生,只能說一句:是在下輸了。

疫情期間網絡上課,苦了老師,坑了孩子,累了家長

拋開牢騷,網上教育對學生們起到的作用其實非常有限;或者說,網上教育與課堂教育的距離還遠得很。作為課堂教育的補充可以,直接挑大樑可能還有害。


01.自律


大學自習室從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考過研的人一定少不了自習室爭奪經歷,甚至有的公共圖書館閱覽室也有很多考研黨常駐。

但這是為什麼?宿舍家裡隨時可以吃東西隨時幹別的事它不香嗎?

因為這是在學習啊,不是閒暇時刻讀小說。

學習需要高度專注,需要將思維超強調動,這個過程非常難。要知道人的思維能力不是天生的,人只不過有思維的潛力,需要後天不斷磨練才能形成;

這就像一顆種子具有長成參天大樹的潛力,但種子不是參天大樹。

而人容易被利於生存、變化、直觀的東西吸引,比如容易被食物、娛樂吸引,這是百萬年演化的結果,比思維調用穩定性高太多了。

所以如果要學習,必須把自己安置在不容易被幹擾的環境下(自習室)儘可能屏蔽感官信息、營造學習氛圍,甚至建立學習儀式感。

這還是自我目標明確、有強烈自主意識的考研黨,他們都是成年人。

對於大腦前額葉皮層尚未發育完全的中小學生,把他們放在教室學習已經頗為不易;讓他們在家裡學習,環顧四周都是各種干擾,這怎麼可能學好?


02.勸退


就算非常自律,抵抗各種干擾,還有更大的Boss在後面等著。

其實網絡課程早已有之。網易公開課上面有很多世界名校的課程,包括牛津、哈佛、斯坦福、耶魯、MIT……等等。

我第一次看到這些課程的時候簡直興奮,覺得可以在家上世界名校的課簡直太好了,興沖沖點開來學...... 學了幾課之後再也學不下去了。

那些下載的課程一直存在某個文件夾裡,每次看到覺得應該沉下心來好好學完,好不容易鼓足勇氣點進去學了一會又關掉了。為什麼?

因為課程中涉及太多未知的概念、術語、表達和背景知識。講課老師只能根據現場和經驗,按照Ta認為最恰當方法來講,作為網絡學習者你又不能提問,那種感覺是:


眾所周知, ***是***的,它具有***的性質,這些性質在**作用下會有以下表現:1.***;2.***;3.***,而***就是**的重要意義。

這些“***”無時無刻不在勸退,這是洶湧而來的負反饋。

這不叫學習,這叫懵逼地浪費時間。

有個段子說,自己數學不好是因為撿橡皮:

老師開始在黑板上寫了個1+1=2,這位同學覺得這有什麼稀奇,就開始玩橡皮。橡皮掉了去撿,抬起頭一看黑板上已經寫滿各種玄幻的公式,從此再與數學無緣。

其實這個段子背後有兩個深刻的道理:

  1. 學習,尤其是邏輯性強的學習,一定要保持邏輯前後相繼,邏輯鏈條通暢不斷環,否則補齊邏輯斷環需要重新梳理,十分艱難且耗時;
  2. 重頭補齊是一種強烈的負反饋,有一種“自己不行”或“浪費時間”的罪惡感,這就帶來極大的內心阻抗。


既然已經錯過,那乾脆就不學了。

而網絡教學,老師不可能看得清每個學生的狀態,學生也不會像課堂上那樣專注和提問,一旦哪個環節掉鏈子就難以堅持下去了。


03.侵佔


網課最糟糕的地方在於侵佔了生活,模糊了「生活狀態」和「學習狀態」的界線。

這會讓中小學生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學習儀式感和習慣快速崩塌;

學生在家裡,他們有一種“在家就應該比課堂輕鬆”的意識。而現在在家要求上課,當然會有學習「入侵」生活的厭惡感,當然會加劇厭學情緒。

疫情期間網絡上課,苦了老師,坑了孩子,累了家長

前面說的主要站在學生角度,站在老師角度也很痛苦。

直播也好錄播也罷,需要老師有比較好的鏡頭感。對著屏幕或攝像頭說話跟對著真人說話完全是兩回事,不適應的老師講課質量必然大幅下降,而且準備網課也勞心勞力。

還有老師不小心,把私生活跟上課銜接太緊密了:


疫情期間網絡上課,苦了老師,坑了孩子,累了家長

更要命的是網絡平臺無處不在的舉報機制。

互聯網平臺出於自保,對內容“乾淨”的要求程度可以說達到變態程度,寧可錯刪一萬不能放過一個,很多時候比官方要求還嚴苛。


這當然容易理解,畢竟互聯網傳播快、證據不可消滅,而且有些責任企業承擔不起。

但是這對於上課就麻煩了,有些在課堂上非常正常的內容,在網上就變成敏感詞,提到就刪,多提幾次就封號,包括但不限於國家領導人、政策方針、某些歷史事件名詞、生物學或醫學相關內容……


疫情期間網絡上課,苦了老師,坑了孩子,累了家長

甚至有的學生因為討厭上課,把老師講課內容尋章摘句、斷章取義截圖作為舉報材料,老師心很累。

更有調皮的學生把老師做成表情包、編輯成搞笑短視頻,脆弱一點的老師心態就崩了。

能通過網絡學得好的人在哪都學得好。看起來方便的網課,實際上對個人素質要求極高(自律、專注、查找相關知識的能力),不適合廣泛人群學習。

在疫情之下不耽誤學習是不可能的,只能說用什麼方式比較少地減少這種耽誤。對於中小學生來說,網課我認為是最差的選擇。

而相對不那麼差的選擇有:

  • 父母做榜樣,和孩子一起學習。這對父母要求高,父母閒在家也多半是刷視頻看電視玩遊戲,能堅持學習的少;

  • 父母劃定一個時間,營造學習氛圍,根據老師安排陪著孩子學習。這種難度低一點,但是孩子學不了多少,只能鞏固過去學的,或者學簡單的內容;

如果這些都做不到,至少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Ta能在一段時間調用抽象思維,專注在邏輯層面。

不能在課堂,老師的作用就難以發揮,這時候父母當然得在一定程度上充當老師的角色。

而且這是拉開學生成績的關鍵時期——別人學不好,自己學好了,一進一出差距就大了。這種差距在恢復正常教學後會充分體現。

父母教不好沒關係,但

至少不要破壞曾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習慣和儀式感,畢竟將來還是要回到那種環境中學習、應考。

請注意,本文並不是在否定網絡課程,而是指出其缺陷和適用條件,技術越高級,對人本身的要求也越高。


同時明確在學習過程中(也包括成人學習、自學)什麼最重要,那就是——

習慣,習慣,還是特麼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