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這3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卑、軟弱,還沒有能力


心理學:這3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卑、軟弱,還沒有能力

生而為人,毫無疑問我們都有自己的父母,並且絕大多數的我們都會在一個叫做家的地方長大,那個地方就叫原生家庭。但是並非每一個父母都是基本合格的,並非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是充滿了美好的回憶的。

走進心理諮詢室的諸多來訪者不斷地表明,他們的成長環境,他們從小的經歷是造成他們現如今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所以今天我們就從這個角度再探討一下。

看看哪3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卑、軟弱,並且社會能力相對比較弱:

1、經常批評(評判)孩子的原生家庭

一個經常被父母評判的孩子是很難獲得自信的,所謂的評判包括了貶低、打擊等,這些對於孩子的評價是很容易讓他們變得自卑,軟弱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新生命是需要在愛與接納中發展出他對這個世界的信心的,這個過程漫長且無比重要。

我的一個來訪者張強(化名)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目前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活動執行,但是他老是很膽怯,

在比自己能力強的同事跟前就會很緊張,在領導跟前都不敢目光直視領導,公司的同事老是把自己手頭的工作推給他,他也不會拒絕。

他除了不會拒絕別人,他還特別怕麻煩別人,怕打擾到別人,即使是工作範圍內的事物,他也是儘量自己幹,不去向別人張口。

我的這個來訪者張強,他的爸爸媽媽非常傳統,從小就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養育方式,對於孩子是能批評就批評,生怕不小心孩子就不聽話,會走入“歧途”。

小時候爸爸媽媽對他要求很嚴厲,對於他提出來的想法和需求大都採取的是否定、貶低、拒絕的態度。特別是父親更是嚴苛至極。

這導致現如今的他老是壓抑自己,壓抑自己的想法,壓抑自己的需求。他之所以不敢向別人提出需求,也是怕被拒絕,被嘲笑或者貶低。

因為這樣的心理反應就是他在原生家庭裡學會的,融入了他的潛意識,成為他做出選擇,體驗感受的一種巨大力量。

心理學:這3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卑、軟弱,還沒有能力

2、經常“威脅”孩子的原生家庭

“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不知道有沒有經歷過。不論你有沒有經歷過,但是我知道在絕大數的成年人心底,都存留著一種被拋棄感。

比如成年人處理關係,特別是情感關係的時候,會“威脅”分手,有的會在對方說分手之前,先離開,即表達我拋棄了你。這種被拋棄感每一個人都知道它很痛,所以才會用來表達自己的恨意。

那這種被拋棄感由何而來,就是來自父母有意無意的“威脅”。作為大人,孩子眼裡的無所不能的權威,他們生怕自己不被愛,生怕自己被拋棄。

所以假如父母經常“威脅”孩子,給孩子提出許多的條件,傳遞達不到我就會懲罰你,或者拋棄你,那麼這個孩子就會變得謹小慎微,就會變得唯唯諾諾,就會變得聽話順從,那這樣的人難道不是自卑、軟弱,沒有能力的近義詞嗎?

心理學:這3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卑、軟弱,還沒有能力

3、經常控制孩子的原生家庭

控制慾太強的父母,一定會是剝奪了孩子自由的。有太多的父母通過“我是為你好”表達自己的控制慾,從未考慮到孩子出生就是一個精神胚胎,就是一個有獨立自由意志的個體。

孩子從來不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物體,他會不斷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方式恰好是他發展出豐富生命力的必由之路。

我的一個來訪者他是一個典型的媽寶男,爸爸媽媽關係不好,媽媽沒有安全感,直到他出生,媽媽幾乎把他“抓”在了手裡,他沒有朋友,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最長,他沒有啥想法,聽媽媽的就好。

直到媽媽有一天意外去世,一切如晴天霹靂,那一年他21歲,進入社會發現自己啥都做不了,他真的不知道該愛媽媽還是該恨媽媽。

心理學:這3種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卑、軟弱,還沒有能力

探討原生家庭並非追責,因為那樣對於自我的發展沒有多大意義,我們今天在這裡探討為的是看清自己問題的來源,看見它的影響,以便尋求專業幫助,其次就是不讓問題延續,防止它進行代際傳遞,影響下一代。

希望以上分享能引發你進一步的思考,最終起到這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