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关羽不大意失荆州,刘备会不会统一三国?

微凉依旧


不能

刘备所统治的荆州到底有多大

刘备入川后拒绝还荆州,吕蒙袭取三郡,因为曹操已入汉中,刘备担心两面受敌,与孙权签定湘水之盟,江夏,长江,桂阳予吴,蜀汉则有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关羽所督荆州其实只有三郡而已。

荆州对蜀汉的重要性

三郡中南郡与吴国的江夏一样,都与魏士接壤,蜀汉所钟意的,不只是荆州人口,更关键的是它的地理位置。

没有南郡,单凭秦川一路,道阻险长,之后诸葛亮,姜维北伐次次都为粮草担扰,不是蜀汉库存不足,实在是难以运送。

如果荆州在手,川蜀可顺江供给荆州兵力粮草,以荆州兵为主,两路齐出,胜算更大。

荆州出兵北伐的胜算

关羽北伐直到最后都没能打下樊城,襄阳,南郡至襄阳,关羽有水军之利,不忧粮草,但是襄阳可是重镇,而且离魏国中心更近,有魏数州之力给其输血,实难攻克。

诸葛亮北伐,魏国凭关中底蕴,就足以御敌,以中原之富庶,襄阳只会比合肥更难啃。

因为魏国国力太强大,就算吴蜀上下一心,魏国指挥失误,被人推到黄河边,仅凭青冀幽并这些袁绍的本钱,魏国就能苟住,最多三国之力持平而己,况且吴蜀焉能齐心!





灵玉一休


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有统一天下的意愿。其中刘备集团的意愿最为强烈。这是因为刘备是以匡扶汉室为政治口号的,他的手下,聚集了一大批以正统汉室支持者自居的人群。这些人,大部分意志坚定,不以势力强弱为意,而是以精神追求为准则。

因此,刘备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在弱小时拼力坚持。在中原失败,逃往荆州的途中,刘备对手下说,你们都是一时的人才,只是跟随了我才落到这种境地,请大家各自寻找自己的前程。就是这样,这些人都痛哭流涕,也不忍离去。

在大家的忠贞不渝的追随下,刘备逐渐的度过了难关。他在荆州修生养息期间,三顾茅庐寻访到了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摆脱了手下缺乏政治人才的困境,得以将实力发展壮大。在他和诸葛亮初次见面时,诸葛亮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得到了刘备的认可。

在此之后,刘备集团把《隆中对》作为自己集团的战略发展计划,并付诸实施。《隆中对》的计划简单的说就是,先取荆益,然后等天下有变,结好孙权,两路分兵北伐。一路从蜀地入关中,一路出荆州向宛洛。最终消灭曹魏集团,光复汉室。

这个《隆中对》在开始实施的时候,就遭到了挫折。荆州被曹操所占,在赤壁之战后,虽然刘备占领了荆州的江南四郡,可是长江上的要害南郡却被周瑜所占。刘备虽然趁机扩大军队,可却没有发展势力的方向。

直到周瑜死后,刘备在鲁肃的斡旋下,才借到了南郡,有了继续实施《隆中对》的可能。在接下来的阶段,刘备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辉煌的时期。他出兵入川,先取西川,后夺汉中,进位汉中王。这样,刘备就基本完成了《隆中对》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先取荆益为业的任务。

但是,随着刘备势力的增强,孙权感到了威胁。他为了自己的战略安全,屡次索取荆州,甚至不惜兵戎相见。可荆州是《隆中对》里准备发动北伐的一路主力的战役出发地,刘备是不可能把它归还孙权的,这样双方围绕着荆州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等到关羽出兵襄樊的时候,虽然在战役初期,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是,孙权也开始了夺回荆州的行动。他趁关羽主力北上,后方空虚的机会,派吕蒙白衣渡江,袭杀了关羽,夺回了荆州。

由于荆州和关羽主力的丧失,刘备的《隆中对》宣告了破产。在后来的夷陵之战时,刘备又和孙权打得两败俱伤。这样,蜀汉和东吴都丧失了争夺天下的机会,曹魏统一天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那么,如果关羽不丢失荆州,刘备能否统一天下吗?我认为,如果按照《隆中对》的方针,是不可能统一天下的。

这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对东吴的判断,从刚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判断,还是《隆中对》的支撑性论据。那就是,孙权一定会支持刘备集团反对曹操,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刘备集团的盟友。这个论据完全没有考虑到孙权集团的政治需求,没有考虑孙权败盟的可能性。

因此,当这个支撑性论据破灭的话,《隆中对》就成为了空中楼阁,轰然垮塌。那么,结好孙权又有多大的把握呢?

孙权集团也是有着自己的政治需求的。孙权和手下,早就定下了全据长江,北向进取中原的战略方针。正是出于这一方针,孙权才会不屈服于曹操的压力,毅然和刘备结盟,打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而刘备一厢情愿的把孙权集团当做一个毫无进取心的集团,所以才出现了误判。当刘备的势力越来越大的时候,孙权也从心里感到了刘备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结好孙权,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归还荆州。可由于《隆中对》的束缚,这是刘备不可能做到的。

那么,关羽就要面临曹操和孙权两方面的压力,怎么样才能保证不丢失荆州呢?这就只能采取两个办法,一个是诱使东吴北伐,另一个那就是联曹灭吴。这两个办法的实质就是将东吴的力量削弱到一定程度再进行北伐。

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孙权在把南郡借给刘备后,将主力调往东线,攻打合肥。但是,孙权并没有用尽全力攻打,在逍遥津一战失败后,就放弃了北伐的念头,将目光转向荆州。

孙权在鲁肃死后,和吕蒙商议下一步的战略时,吕蒙说夺取徐州是可以办到的,但是这样一来,力量放在东线,西线就只能依靠关羽了,收回荆州就遥遥无期了。如果把战略方向放在荆州方面,那么可以消灭关羽,夺回荆州,东吴的力量足以和曹操抗衡,不必仰仗关羽的力量,还可以保证自己的战略安全。就这样,孙权同意了吕蒙的建议,决定夺回荆州,并派人出使曹操处请降,做好武力夺回荆州的准备。

我们可以从孙权和吕蒙的商议看到,东吴的力量是有限的。它只是防守长江东部防线的时候,有一部分的机动力量可以作战。而如果占领整个长江防线后,就只能全线转入防御了。因此,对关羽的荆州的威胁,主要就是这部分机动兵力造成的。

只有让东吴消耗掉这一部分机动兵力,关羽的荆州才能保证不会被东吴袭击。那么,要么想办法让孙权北伐,要不就干脆和曹魏一起对孙权开战,达成这个目的。

如果达不成这个目的,只要关羽的荆州军队一动,东吴肯定会袭取荆州,不管关羽大意不大意,荆州也必然会丢失。所以说,《隆中对》的两路北伐的计划是无法实现的。既然《隆中对》的战略计划无法实现,那么按照《隆中对》去实施的刘备,就肯定不可能统一天下。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关羽没有大意失荆州,蜀汉也很难取的天下。

原因: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

第一天不时。很多人会把《三国演义》当成真正的三国历史,这是非常大的误区。真实的东汉三国和演义中是有非常大的区别,例如:横扫江东时,曹操亲帅83万大军,真实的呢,才20万左右。

刘备亲帅70万大军灭吴之战。实际呢,蜀汉约四万多、五溪蛮夷约一万,合计5万多。

侧面说明当时的蜀汉,独霸一方,三足之一,也国力是非常弱小,弱小到人口只有100万余。地面控制在大致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所辖地区。和曹魏的400万人口,是有很大的差距。在这个国与国家的比拼下。蜀汉是难以胜算。

第二,地不利。蜀汉所在的位置是川蜀地区加上关羽的荆州地区。

崇山峻岭,蜿蜒不断。防守是不错。但是进攻,是极为不变的。诸葛亮隆中对的时候,曾说道: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军事战略企图就是,由汉中川秦川,由荆襄出洛阳。锁喉中原的目的。

但是这里就有个很致命的问题, 二者根本很难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指挥体系。说白就是刘备打汉中,打的差不多了,关羽才来打襄阳。

第三,人不和。虽然统一的战争,但是指挥不是统一。一场战争不管什么方向,只要是一个统一的战略目的。可能要有一个统一战略指挥机构(比如征北都督),假如灭魏之战,蜀汉举国来伐。应该成立以刘备为灭魏(征比)大元帅(都督)为核心的中央军事机构,诸葛亮为参谋长,分设汉中战役区,刘备兼任负责人。另设中原战役区,关羽为负责人,增调大批参谋人员。和刘备进行直接军事干预,到达统一的指令。但事实是不仅没有。反而曹魏一直都是在统一调度战场。比如刘备攻取汉中时,曹操亲自指挥汉中区,派曹仁镇守中原重镇襄阳。汉中战略结束后。转前线指挥调大军,调老将徐晃直接指挥大军。攻伐关羽的荆州北伐军。而此时的蜀汉中央来不及指导和援助关羽。

综合而言:就是关羽不败荆州。由于一直是孤军作战没有或者很难得到刘备的中央军配合。蜀汉没有形成统一的北伐指挥机构。败是迟早的。更别想统一中原。


没办法就这样黑


【关羽不丢荆州,刘备也不可能统一三国】

关羽及其守护的荆州对于东汉末年三雄相争的决定性影响,只能是小说家言、后世臆想。为了论证此观点,本文试着从国力、人才、形势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国力对比

1、曹魏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后,几乎囊括北方,已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207年,孙刘联军于赤壁火败曹军,其实并非大败,未损主力,只是临时撤回北方休整与继续平二袁与东辽。

三国由此鼎立,自这年起直至280年的74年间,曹魏及其承继者司马氏,一直处于三国之中最强之态。孙、刘必须结盟才可不被各个击破,关羽失荆州后结盟破后,吴、蜀直至各自灭国均无法扭转随时被曹魏辗碎的命运,这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的预见与试图避免的战略安排。关羽失荆州,只是临时打乱诸葛亮的布局,长远来看,于统一大事无补。国之国之间的战争,最终拼的是综合国力。

2、东吴

偏安东南,三世而旺。东南一带自春秋战国以来向属富庶,开创者孙坚颇有战略眼光趁乱世于此建基立业,孙策得罪当地世家望族以致被刺,孙权执政后以入仕怀柔等政策逐步得到这些大族支持,与关羽起冲突而夺回荆州之前,已属根基宏厚,综合国力排第二,仅次于曹魏,顺理成章地也被灭最晚。

3、西蜀

实力最弱,刘备破产了几次,长期寄人篱下,乘公元207年赤壁战利的便车,连使诡诈之计谋得荆州大部分郡属与益州才得以勉强建国,且偏安西南、自始至终未能取得当地大族彻底的支持,七擒孟获的故事只是其中平定内乱的一部分。虽据天府之国,即使加上荆州,仍无法弯道超车成为强者。

二、人才对比

1、曹魏

只能用猛将如云、谋士济济来形容。曹操最大的一个优点是:能容人,能将敌人为己所用。如四大智将、后来担纲主演的张辽,即为原对手吕布的部将,类似的例子很多,这些优秀将领甘心为其征伐或安守四方。谋士方面,一直被《三国演义》按抑曹尊刘方向有意忽略的苟彧,才是三国最优秀的战略家,其行政与战略规划才能远超诸葛亮、鲁肃,其他杰出者如郭嘉、兼具统军才能的程昱,数量最多。

2、东吴

猛将与谋士只能说不少,比起曹魏这种独角兽企业、"宇宙最大房企",最多算得上一家综合型的大型企业。周瑜、吕蒙、陆逊等将领之外,甘宁等十多位大家叫得出名字的,其实平庸,属于忠实执行可得60分型。谋士方面,鲁肃、张昭被《三国演义》贬低以衬托诸葛亮之能。

3、西蜀

李严、法正这两位原益州顶尖人才被诸葛亮排挤后,人才益发稀缺。刘、关、张相继去世后,黄忠、赵云等将领老去,由于诸葛亮的私心、对益州人氏的顾虑、不注重人才梯队的体系建设与个别培养,关羽守荆州时尚见些热闹,火烧连营后,只能依靠王平、马谡等并不出色的人才,姜维不堪大用,魏延又无法发挥,后期甚至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人才荒地步。大家心目中的庞统、张飞、马超、赵云等多厉害,蜀国人才济济,是大家想多了,被《三国演义》带到沟里了。

三、形势对比

1、曹魏

据有广阔的物产丰富的北方,30万青州降兵屯垦北边,"挟天子以令诸候",被视为汉室正朔,苟彧等人正是抱着匡扶汉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投于曹操麾下。

公元207年之后,除了关羽水淹七军、孙吴处于守中有攻的四次濡须之战、诸葛亮无实质建树的六出祁山稍对曹魏有点冲击力之外,平时舒服得很,偶尔弄点小动静,东南与西南方两位小弟就得战战兢兢。可以说,自始,曹魏处于绝对优势。

2、东吴

政权的正统性、地缘劣势与声势,东吴的长远战略是只求自保。后世只知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理论,却不知鲁肃早有与此至少相似度达90%的策论献给孙氏兄弟,诸葛亮有兄长任职于东吴,甚至我猜想,有无可能因此而泄露给时年二十出头的诸葛亮?东吴之所以从关羽手中夺回荆州,既有短视的一面,但又何尝不是执行鲁肃制订的东吴版《隆中对》的三分天下战略以自保、必要时可由荆州出击北伐呢?

3、西蜀

自入主益州起,西蜀的国策若不折腾,若不指派高傲不稳健的关羽守荆州要地,若失荆州后刘备不征东吴以致举国元气大伤,与东吴一样,据蜀道天险,还得过上几十年搓搓麻将、喝口小茶的休闲日子一一当然,那时还没有麻将,茶也还不是日常饮品。不知是风水还是其他原因,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入主中原的政权起于蜀地。内忧外患之下,诸葛亮不得不北伐中原,首出祁山还有点声势,后面五次,就应该是诸葛亮过于执着于其《隆中对》中的规划及心中理想了。六出祁山的结果只能是进一步削弱蜀国的家底,将这样的一个烂摊子在五丈原之后交给并非天才加帅才的姜维,西蜀的日子只能听天由命了。说到底,形势比人强,曹魏不出不乱子情况下,踏平蜀国自然只是时间问题了。我在《中国历史人物》系列诗歌里,这样评价诸葛亮这位西蜀中期实际掌权者:"诸葛一笑/丛林里最自私的蝴蝶/预设并亲手/泛起三分涟漪/点破此后三百年湖面"。


邓箫文解密耕读传家


做梦吧。。。

从阴谋论看来,关羽是被刘备故意留在荆州送死的,因为关羽若活着,不光诸葛亮根本压制不住,其他人也没有这个能力,张飞虽然暴躁,但是勇力过人,却没有谋略,还是儿子的老丈人,更好控制,而刘备自己又知道活不太久,这个安排很合适。。。

结果没想到,关羽死了,张飞这个可以托孤的人也死了,所以最后刘备告诉诸葛亮的是能辅佐就辅佐,不能,你自己取而代之,虽然可能还是帝王心计,但却折射出了当时他心中的绝望。

原本刘备应该是想的很好,诸葛亮与张飞,一文一武,两个还都是巴蜀之外的人来辅佐幼主,这样这俩人必须老老实实的团结在幼主身边,对内镇压巴蜀世家,对外抵抗曹魏和江东的攻击,开疆拓土不易,但是地理位置摆在那里,谁也不敢小觑。

没成想,关羽死了,自己带着一大堆不听话的人去江东送死消耗,结果张飞也跟着死了,只能安排个惨败,退到白帝城,等死托孤,而诸葛亮接下任务,只能无数次的北伐,鸡蛋碰石头。

我想,艰难困苦的诸葛亮一定很想张飞。。。

(以上都是基于个人的阴谋论推测,并不是历史事实,看的有趣您一乐,没有趣也别骂,谢谢。)


伪装135707859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刘备集团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仅是造成关羽遇害失去荆州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引起夷陵之战给蜀汉政权巨大打击,蜀汉一统天下的希望化为泡影。如果关羽不大意失荆州,刘备一统天下恢复汉朝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关羽未丢失荆州的话,那么刘备集团可以在荆州派关羽等大将攻向曹魏中原地区、刘备军队主力出汉中攻打关中甚至攻克长安,对曹魏政权形成两面夹攻,大势可定。

只要刘备集团能很好的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规划,那么在蜀汉军队有秦川地利的前提下,蜀汉进可攻退可守,随时有可能由虚变实,暗中增兵,由主攻中原突然调整为主攻关中方向。

那么曹魏处于如此腹背受敌、疲于奔命的局面,假以时日,优势的天平必会不断倒向蜀汉。

即使孙吴担心蜀汉将打败曹魏破坏三国格局的平衡,选择坐山观虎斗,那么蜀汉也可以选择派重兵把守荆州,等待天下格局异变即曹魏篡汉的有利时机便可。

蜀汉在汉中、荆州两个方向的战略经营上都可以实现“进可攻退可守”,在当时三国鼎立中,蜀汉无疑是最具战略主动的一方。

而曹魏集团的核心统治地区的话主要都是平原,一旦主要的关口长安、襄阳、合肥、徐州这几个地方失守,那么曹魏门户大开,一马平川,历史进程必然发生巨大改变。

虽然荆州易攻难守,但却是刘备集团平定天下的最优道路,以长江汉水做运输通道和进攻前沿,四川盆地做大后方,同时以攻代守,蜀汉的战略优势将优于曹魏与孙吴。

当然如果蜀汉出击中原担心东吴偷袭的话可以预留个预备部队在荆州大后方,关羽其实在围攻曹仁的时候,是有在荆州后方留守了两万军队的,为的就是防止东吴的偷袭。

没想到刘备的前小舅子糜芳连个招呼都不打,就直接投降孙吴了,这还是用人不当之故。因此对于蜀汉方来说,不仅要预留兵力防备东吴,关键留守的将领要忠诚能干,最好是派智勇双全的赵云协助关羽守卫荆州。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中原的襄樊战役,其实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关羽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杀庞德,俘虏曹魏军队三万人。

关羽将于禁等曹军俘虏三万押往自己的大本营——江陵后向樊城发起猛攻,城中进水,处处崩塌,曹魏将士都惊恐不安,曹仁一度吓得想弃城逃跑。

城中曹仁军队只有数千人,未被水淹没的城墙也仅有几尺高。关羽乘船至城下,立即将樊城重重包围,使其内外断绝。

关羽又派别的将领把曹魏将军吕常包围在襄阳。

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 十月,陆浑民孙狼等造反,杀死了曹魏的县主簿,向南归附关羽。关羽授给孙狼官印,给他军队,让他去扰乱曹魏。此时许都以南的梁郏、陆浑群盗,纷纷接受关羽的印号,“为之支党”,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 ,曹操一度吓得想放弃许都迁都。

此时关羽北伐中原的形势非常有利,最正确的做法也许是放弃围攻樊城襄阳,直捣许都,建立中原根据地。

更可惜的是刘备诸葛亮等对关羽北伐中原的襄樊战役袖手旁观无所作为。如果此时,刘备派张飞、赵云、马超等大将赶赴荆州配合关羽北伐中原并守卫荆州,或者派刘封孟达策应关羽进攻曹魏,大事可定。

也许刘备知道关羽对汉献帝忠心耿耿,不希望关羽过快打败曹魏迎回汉献帝,如同赵构害怕岳飞迎回宋徽宗宋钦宗一样,汉献帝被迎回,刘备称帝建立季汉的雄心壮志就会受到很大阻碍。因此刘备才没有积极配合关羽北伐中原的襄樊战役。

只是刘备没想到关羽大意失荆州给蜀汉集团巨大打击,不仅彻底丢掉了荆州这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而且损失了关羽军团这支蜀汉军精锐。


厚德载物49847


如果三国里面关羽不丢荆州,刘备集团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分析如下:1.隆中对的原话,需要联合孙权,只要关羽在荆州联合江东集团基本不可能,所以单独靠刘备集团两路出击击破曹魏集团没有可能。2.在古代打仗打的是后勤及人口,刘备集团在鼎盛时期的人口就算加上江东集团都没有曹魏集团高,打到后期还是失败。3.大趋势,历史上中国统一事情都是从北向南统一(只有一个奇迹朱明王朝),综合一闪三点,刘备集团,江东集团都不能统一三国。



罗亚平12


不能

蜀国位置决定,一个国都的位置,决定他的发展,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先生曾经认为? 武昌可以为国都,武昌可以说在整个中国的中部位置,可以四面开花,但是呢,定都武昌,对西北,对新疆这些地方控制力较弱,因为距离太远太远了,孙中山先生说: : “若定都关中,制御蒙古新疆虽足,然若欲为亚洲共主,又嫌狭窄,当迁都伊犁。 又说,从西汉以来,历代王朝虽屡降西域,终因建都太远,威灵不能久驻,是以西域屡得屡失,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意思很明白,西安是最好的国都,如果要征服全亚洲,就一定要选择伊犁为国都,可以看到,伊犁在整个亚洲的中间。

诸葛亮选的国都,距离中原甚远,古代交通工具落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所以关公不丢荆州也不能统一天下。



自由阿峰


如果关羽不丢荆州的话,我看刘备能统一三国。因为刘备治国有方,在加上诸葛亮智谋超群。关羽在荆州能关注东吴,牵制曹操。刘备就可以大力发展,戴国富民强士气高昂之时,出岐山,灭曹操,统一中原。一统天下!由于关羽的失败造成了严重后果,使刘备元气大伤,最终命丧黄泉,含恨而去。


教诲人生


我是生活问道。

在针对关羽大意失荆州的问题上,相信每个人都是诸葛亮,每个人又都是关羽。毫不掩饰的说,即使关羽没有丢失荆州,拥有诸葛亮的刘备同样无法统一三国。

刘备马跃檀溪后遇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并从他的口中知道了诸葛亮的存在,可以说,水镜先生是刘备人生转折点的那道路标。但水镜先生又自言自语的说:“卧龙得其主,不得其时!”话有些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准确!



丢荆州丢天下好理解,那守住荆州为什么依旧无法统一天下呢?很简单,问题出在东吴身上。

《三国演义》中最早有不臣之心的还真不是袁术,袁术不过是第一个不知死活的。第一个想做皇帝的,恰恰是长沙太守孙坚。也是因为孙坚无意中得到了传国玉玺,从而让孙氏集团(东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曹操从来是主动进攻,不遗余力的铲除所有挡在他前面的障碍。前期的曹操还是有着强烈的忠君爱国思想的,后期的狭天子以令诸侯也只是努力做到了权臣。


刘备是一门心思的夹缝中求生存,无论匡扶汉室是不是真心目标,刘备都行走在维护汉室王朝的道路上。

当所有的旁枝末节都被剪除后,局势豁然开朗,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曹操、刘备、孙权的身上,而表面的主要矛盾又以曹操、刘备为主干。

在这种情况下,东吴其实在《三国演义》中总给人一种鸡肋的感觉,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可恰恰就是这个鸡肋,却最终左右了三国的最终走势。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刘备能牢牢的控制住荆州的话,就可以继续沿着南结东吴,北拒曹操的战略路线执行统一汉室的梦想,而当时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也的确势不可挡。

这一切的前提是东吴能作为盟友的前提下。

事实是,东吴永远遵循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准则。

东吴计取荆州是为了日后完成做皇帝的伟业,不取荆州,当皇帝的野心也不会消除。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东吴属于无利不起早的心理,他很狡猾的坐看刘备和曹操的争斗,曹操占上风了,他就会出兵打曹操,刘备占上风了,他就会出兵袭击刘备。在东吴孙氏集团的概念中,是没有是非观念的,而更像是个精明的商人,商人的本质就是逐利性和止损。

基于这个特点,刘备如果在和曹操的作战中有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阶段,孙权一定会主动袭击刘备。当然了,那个时候,首当其冲的依旧是荆州。


孙权有长江天险为天然屏障保护着自己,同样也因为这道屏障制约了自己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东吴想要达到统一三国,建立新朝的目标,当然就只有让另外两个强敌争的两败俱伤了。

对于东吴,恐怕只有红楼梦中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句话最合适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