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不想当皇帝是真实想法,还是有另有目的

《雍正王朝》作为一部电视剧是成功的,这可以从当年的收视率和口碑得到证明。但是《雍正王朝》标榜的定位是“再现前清帝王政治生活的大型历史正剧”,既然是历史正剧,那就给了我们一个对它新的评价角度-----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的角度来分析这部戏。

恰恰是从这俩个角度,我自己觉得编剧的用力过猛,对雍正的爱过甚。导致了整部戏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没有缺点,励精图治,甚至有些现代思维的帝王形象。借用二月河的话来说,就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无私无畏,一点缺点也没有的”雍正传奇。而这无疑是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的。

《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不想当皇帝是真实想法,还是有另有目的

正大光明下有多少宫廷阴谋

历史剧是历史和剧的统一,就这点来说,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一部剧处处符合实际的历史。严格按照历史一一再现。既没有必要也不符合电视剧创作的规律。一部成功的电视剧需要饱满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精彩的对话和细微的感人的情感,而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所以我们能够容忍和接受一部戏对于有些历史的重构甚至虚构,比如增加一些历史上不存在的人物来增加剧情的张力,比如改变一些历史人物的真实情形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甚至我们还能接受为了表现人物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而改变一些历史的史实。

比如,历史上虽然有年妃这个人物,但是没有年秋月这个人物,更不存在年秋月爱恋上邬思道这样的事,但是为了表现宫廷斗争的残酷,表现雍正,邬思道,年羹饶之间的纠葛,塑造这样一个爱上了邬思道却只能无奈的嫁给雍正---因为她无可逃脱的要成为雍正和年羹尧之间的纽带,成为年羹尧向上的铺路石,这样的安排,虽然并不符合史实,但是对理解和塑造历史有帮助,对于剧情的推动有帮助,作为一部历史剧是可以接受的。

又比如李卫,真实历史中的李卫本来是个富家子,官也是捐来的,但是剧中把他塑造成一个小叫花子,是雍正慧眼识才,收为“奴才”,带着身边历练和点拨,最后成为地方大员,雍正的铁杆支持者,这个设置增加了李卫这个人的传奇色彩,但是对其一生的事功,与雍正的关系这些大的方面并没有偏离。

《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不想当皇帝是真实想法,还是有另有目的

真是的李卫不是叫花子而是富家子


再比如八爷----那个一生和雍正“作对”的八阿哥。剧中把他塑造成一个能诗会画,斡旋政坛,深孚众望,无论是内庭首辅还是地方大员都受拥戴的人。历史上他本来是在雍正刚即位不久就离奇死掉了,但是为了让他陪着雍正斗,以此来表现雍正的施政不易,改革艰难,编剧把他的死从1726年推迟到了1735年。

以上所举的只是最典型的三个例子,如果每一集一一分析的话,对史实的重构还有很多。为了剧的效果,为了塑造雍正忍辱负重,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形象,这些历史的重构是可以接受的,有时候也是必须的。

但是这个戏,最不能接受的是对雍正形象的重构,正如二月河所说的“编剧对雍正其人的宏观把握是有点问题的”“他太爱雍正了。”所以他对雍正的描写是偏离了历史真实的雍正的,是给真实的雍正开了美颜加了滤镜的。这就不仅仅是为了剧情的效果所做的必要的重构问题,而是“颠覆”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成了这部剧最大的一个败笔。

《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不想当皇帝是真实想法,还是有另有目的

雍正王朝的创作理念是有偏颇的

这个败笔的根源就是这部戏的创作动机,它的总制片人刘文武曾经说,看了二月河的小说之后,感觉“受委屈的历史眼巴巴望着你,一位剖心对百姓的一国之君,身受脏水,却无力辩解,灵魂在冥界哭啼,你怎忍掉头离去。”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他有了一个心愿----“想创造一个小小的奇迹,在电视剧中求证史学命题,用可读性很强的情节来表达治大国的艰难,同时演绎出一场英雄的悲剧。”

导演胡玫表达的更直接,她说雍正以常人所不能忍,成功推动一个千疮百孔的老大帝国向好的方向转动,他“在封建社会畸形的宫廷生活的挤压下,他不可能像普通老百姓那样正常的表现喜怒哀乐”“他做事之严猛,为政之务实,立场之板正,性格之冷峻,使差不多一国之人对他产生误解。”在历史上他留下了一世骂名,他仍然是一个无能无力的失败的英雄。

所以她要“在千百个荒淫的皇帝中塑造一个好皇帝。”

对历史人物重新评价,重新定位,辩诬或者歌颂,这都没有问题,问题应该是这些都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史实之上,是“实事求是”的,而不是出于个人的好恶和情感。正是在这一点上,《雍正王朝》对雍正的重新塑造走的太远,恰恰偏离了“历史的真实”。

我们按这个戏的结构----前20集夺嫡,后24集执政。主要来说一下前20集这个戏是怎么用力过度,偏离史实的。

按照这个戏前二十集的说法,雍正本来对“大宝”是无所追求的,更没有觊觎之心,只是目睹世事艰难,百姓疾苦,又得到康熙临终传位,受了康熙让他“改革积弊”的重托,才免为其难,登上大位,并口口声声在剧中不止一次的说:“很多人以为当皇帝是件乐事,可是据我看这是天下第一号苦事。你们中有谁愿意当皇帝,说出来,我让位给他。”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不想当皇帝是真实想法,还是有另有目的

雍正不想当皇帝吗?

有清一代,皇帝没有像前朝明朝一样给儿子们封土,让他们独守一方,但是也没有让儿子们闲着,都是给儿子们差事,让他们在办差中得到阅历和历练。所以清朝一代的皇子,都是些热衷政务,追求权力,乐此不疲的人。

康熙儿子众多,历史上除了年龄极小的以外,大都参与了大位的争夺,尤其是年长的儿子们,应该说康熙的儿子们让他历练的都有些能力,从狩猎一场戏能看出,就连专意编《古今图书集成》的三阿哥也打了几只猎物,十三,十四阿哥就更不用说了,全是能带兵打仗的主儿,八阿哥号称贤王。四阿哥雍正也是干练能办事之材。这在剧中都有体现。

在夺嫡的过程中,开始是太子被废,大阿哥先跳了出来,结果很快失败,之后三阿哥也试了一下,感觉无望,很快闪退了。之后才是八九十阿哥一拥而上,十四阿哥也以为助力,而且在封了大将军王之后,心态似乎还起了变化。

可以说皇子间为了权力像是展开了一场战争,激烈到置性命生死于不顾,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宴会之所,投毒,造谣,诬陷,中伤,挖坑,下套,种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无一人不是竭尽全力。

雍正,闲着了吗?一样没有闲着。让我们暂时离开电视剧,看一下历史。

《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不想当皇帝是真实想法,还是有另有目的

雍正为了大位早就网罗了邬先生

孟森先生和冯尔康先生都是对雍正的执政功绩多有夸赞的清史专家,认为雍正是“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但是在雍正继位问题上,都认为雍正得位充满疑团。虽然民间流传的改传位十四子成传位于四子不可信。孟森先生说:“世宗之嗣位,自有瑕疵供人指摘。”

戴铎十启是雍正的门人戴铎写给雍正的密折汇编,所述时间在康熙五十二年至康熙六十年的事,在折子中戴铎时时期望雍正做皇帝,并且给雍正分析形势,出谋划策。而雍正的批示则是“语言虽如金石,与我分无中有,我若有此心,断不如此行履也。况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图之举乎?”

电视剧也正是按这个话来演绎的。但是正如孟森先生所说:“世宗奖戴铎语为金石之言,又自明其无此意,不但无此意,且视为大苦之事,避之不急。其余事实惧不辩,则言行不相符已显然也。”

可就是这样一目了然的言行不符,拍电视的人却看不见,或者看见,也不认可。宁愿信雍正的虚伪之词。

而且从戴铎折中,可以看出雍正继位之前,干预各部各省的事物,招权纳贿,并不比其他诸王干的少,而且对于自己的门下人,借给他们资财,让他们捐纳得官,广树党羽,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而这些拍电视剧的人也是看不到的。

《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不想当皇帝是真实想法,还是有另有目的

密折样式,密折是雍正和门人联系的方式

电视剧中,表现八王一党为得大位,弄出一个道士,说什么得大位之人应该是八王爷。并作出种种分析。其实雍正比之八王一党迷信更甚,在戴铎的折子里提到他遇一道人,让这个道人卜一下雍正,那道人只说了一个万字。并说他送雍正产物中有田石图书一匣,“双层夹底”。将启放入其中,以便主子拆看。

而雍正的批示是:“你如此做事放是,具见谨慎。所遇道人,所说之话,不妨细细写来。你得遇如此等人,你好造化。”

这个与剧中极力渲染的八爷那个相士所言所行,有区别吗?康熙刚刚因此而治了八王一党的罪,雍正却正沉迷于此,并且夸戴铎行事谨慎,好造化。足见其伪。

雍正用门人年羹尧为陕甘总督,目的是牵制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又内结隆科多,以掌握京畿军事防务。这俩个布局,无一不是为夺大位所预为布置。康熙暴卒于畅春园,正是有赖隆科多控制局势。所谓康熙塌前对八王口授圣谕,传位于雍正,根本于史无征,电视剧却大大方方拍了出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创造”

清史专家冯尔康先生说“雍正爱改史料”,雍正一继位,就命令将康熙的折子等一律上缴收存,并且将在康熙晚年常传达康熙口谕的内侍赵昌诛杀。他怕什么呢?无非是怕登位内情泄露而已。

《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不想当皇帝是真实想法,还是有另有目的

隆科多是雍正登基的功臣之一

传“遗诏”的隆科多,雍正说他是“康熙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当代超类拔萃之稀有大臣。”及其后杀隆科多时,不但列众多罪状,甚至说康熙临终前“隆科多并未在御前”之语。

而对年羹尧,雍正更是在年所上的折子里有种种夸张赞美之语,而且还聊起了家长里短“还有笑话,京城有一姓刘的道士,极有名的,说他几百岁不可考,前日怡亲王见他,此人惯言人之前生,他说怡王前生是个道士.....写来于你一笑。”

等到杀年羹尧前,年上个折子说:“臣今日一万分知道自己罪了,若是主子天恩,怜臣悔罪,求主子饶了臣,臣年纪不老,留着给主子慢慢效力。”期望以青海军功打动雍正。可雍正并不为之所动。

原因很简单,雍正之感念年羹尧的,并不是其在青海战功如何,而是其牵制十四阿哥保雍正登基有功,但是俩个人又只能彼此心照,不能明着说出来,和隆科多也是一样的意思。此俩人被杀,都与助雍正登基秘密有关。

而电视剧,极力表现的却是雍正的不忍,尤其对年还有极力保全之意,是年和隆的找死,逼的雍正杀了他们,总之一句话,就是雍正杀他们杀的对,杀的无私,杀的好。与阴谋无关。

《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不想当皇帝是真实想法,还是有另有目的

年羹尧是雍正得位的另外一个大功臣,可是免不了一死

冯尔康先生在《雍正传》中说“雍正结党谋位在康熙五十二年就已经开始了”而且“追求储位已到了不顾罹罪的程度。”

而这俩位对雍正都是没有偏见,并且肯定雍正执政功绩的人。

专制时代的皇位争夺本来就是权力之争,没有丝毫的人性,道德,治国理念,政见方略之争。按二月河的说法,雍正所以能继位,除了搞工作搞斗争之外,在康熙面前竭尽全力的表现他的“城孝”也是一大关键。只是雍正比他的那些兄弟更擅于伪装,更懂“厚黑”,更能理解康熙的“心思”而已。

而这部戏的编剧刘和平所要表现的却是:“他一心为国,不会收买人心,他君临大帝国,却要与整个国家作对,他推行新政于民族有益,却博得一片骂声.....”总之雍正爷太受委屈了,所以他们要帮他洗清身上的冤屈。

正是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下,拍戏的人看不到历史上雍正为了夺位所使用的各种手段,却想让人相信雍正视大位为“苦事,难事”,只是为了天下苍生百姓,才勉力迎难而上。

拍戏的人看不到历史上雍正刻薄寡恩,为了巩固自尽的帝王而杀臣子和兄弟,却想让人们相信是雍正的政敌各个阴险歹毒,只图私利,不为国家。这些人看不到雍正的宽宏大度,不管是在雍正登基之前,还是雍正执政理国期间,都是紧紧盯着大位不放,猖狂作乱,煽动社会风潮,策划宫廷阴谋,直到发动兵变,谋害雍正无所不用其极。

《雍正王朝》中雍正说不想当皇帝是真实想法,还是有另有目的

真实的雍正皇帝和电视剧相去甚远

拍戏的人看不到历史上雍正无论是在宫廷斗争中对付三阿哥,还是在曾敬一案中对待吕留良都大搞“文字狱”,却想让人们相信曾静因为看到雍正自己粗茶淡饭却把好饭好菜的赏给曾静,而感动的曾静跪地对雍正大唱赞歌。

拍戏的人看不到雍正历史上的死因成谜,死因更多的是指向迷信丹药,中毒身亡。却想要人们相信雍正是勤政累死。拍戏的人看不到历史上雍正好色,却让人们相信他是个洁身自好的君主。

雍正作为康乾之间的皇帝,无论是对除康熙朝的弊还是布乾隆朝的新,都有他的作用和贡献,他个人也是一个古代皇帝勤政的典范。他整顿吏治,锐意革新,这些也都值得肯定。

但是雍正不是一个完人,更不是一个英雄,他有他的局限,比如他搞文字狱,钳制思想。他搞军机处,强化皇权专制。他重农抑商,摧残工商,禁锢市场,也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所有的这些,都是研究历史的人应该直面对待和认真研究的。

总之,为了“在千百个荒淫的皇帝中塑造一个好皇帝”,这部戏给雍正加了滤镜,开了美颜。在对待史料上缺乏严肃和严谨,而且在史观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作为一部戏,它是成功的,但是作为一部历史剧,我个人认为它用力过度,偏离历史有点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