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線上“特種部隊”:浙大一院之江院區重症救治團隊奮戰42天

生死線上“特種部隊”:浙大一院之江院區重症救治團隊奮戰42天

浙大一院之江院區重症救治團隊正在工作。

一名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術成功了!好消息傳來時,重症監護室裡沒有歡呼聲,但防護鏡後的一雙雙眼睛,都滿是笑意。

3月9日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之江院區重症監護室運行的第42天。作為浙江省最早設立的新冠肺炎省級定點診治單位,浙大一院之江院區承擔了全省危重症、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務。

重症監護室的方寸間,殊死搏鬥不斷進行。百餘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重症救治團隊,成了生死線上的“特種部隊”。他們攜手在一次次驚心動魄中守護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

我們看不清他們的臉龐,也難以知悉他們中大多數人的名字,但他們在“疫”線的每一場戰鬥都將被銘記。

衝鋒號隨時響起

一個電話,支援力量2小時到崗

今年31歲的綜合監護室主治醫生徐俊清楚地記得,重症監護室的戰役在1月28日打響。

作為首批准備進駐重症監護室的6名醫生之一,他在大年初二就已告別了妻子、父母和僅不到半歲的女兒,在之江院區隨時待命。徐俊介紹:“28日轉來兩個危重症、重症患者,29日又轉來4個。此後每天都有重症、危重症患者從全省各地轉運過來。”

2月初,第二批醫護人員迅速進艙。這其中,包括63歲的綜合監護室主任醫師方強。剛剛卸任綜合監護室主任3個月的他,原本負責在病房外進行會診,臨危受命後,毫不猶豫接下了“把最危重的患者‘拉回來’”的重任。

一進艙,方強就開始“自找麻煩”:他主動將普通隔離病房裡肺部病變較重、吸氧濃度較高的35個患者陸續轉到重症監護室。實施早干預後,至少15個病人避免了氣管插管,增加了生存幾率。“工作量一子下增大了,每天白天我幾乎都泡在重症監護室裡,晚上繼續正常值班。”外科監護室副主任醫生俞文橋說,1月28日進艙至今,自己未曾休息過一天。持續作戰雖然疲勞,但看著原本生命垂危的患者一點點康復,他很開心。

重症監護室需要支援的衝鋒號不斷響起。隨著我省新冠肺炎疫情到了攻堅戰的關鍵時刻,重症監護室裡需要上ECMO(人工肺)的患者一度多達11個。又一支精銳之師抵達——2月10日,急診科副主任李彤、呼吸治療科副主任浦其斌也進艙了。

這樣的集結,在護理團隊中同樣一次次出現。“疫情發生後,我記不清收到了多少封請戰書。我猜很多人早已在家備好行李箱。因為只要被我點名支援的護士,不論家住杭州哪裡,都能在2個小時內趕到。”綜合監護室護士長高春華已經累到聲音嘶啞,她告訴記者,趕來支援的護士中,有人為疫情推遲了婚禮、有人忍著親人離世的哀慟堅持戰鬥,但沒人有過一句怨言。

“半個月前,我就跟大家說,如果身體吃不消或者家裡有事可以先撤離一線。但至今沒有一個人提出來。”方強說,重症監護室裡的硬仗一場接一場,但帶領著這樣一支戰鬥力爆表的“特種部隊”,他信心十足。

一次次化險為夷

“最強大腦”“拆彈專家”輪番上場

在重症監護室裡,患者的病情瞬息萬變,驚心動魄往往發生在剎那間。

62歲的劉大伯就是重症監護室醫護人員數次從生死線上“拉”回來的患者。“這名患者轉運過來時病情就非常兇險,上了ECMO後,他開始便血,生命垂危。”方強說,為了找出患者體內“隱藏的炸彈”併成功“拆彈”,該院各大學科的優勢力量都立即向重症監護室彙集,成為重症救治團隊的新力量。幾乎是同時,由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感染病科主任盛吉芳、呼吸內科主任周建英、綜合監護室主任蔡洪流等各領域國內權威組成的“最強大腦”也已坐鎮病房外,每天早晚兩次艙內外聯動MDT(多學科會診)為這場“拆彈”行動保駕護航。

消化內科專家和重症救治團隊配合完成床邊腸鏡,找到一個甚至劉大伯和家屬都從未發覺的8釐米大小腫瘤。幾個小時後,重症救治團隊將帶著ECMO的劉大伯護送到門診1樓的放射介入導管室。顆粒栓塞劑打到血管裡,出血終於止住了。

但這顆“炸彈”跟重症救治團隊較上了勁。術後2天,劉大伯再次便血。這給負責“拆彈”的外科專家出了個大難題:ECMO需用血液抗凝藥,而手術又必須止血。“只能用最快速度準確分離腫瘤。”肛腸外科副主任葉鋒說,這是真正的生死時速。最終,“拆彈專家”不到半小時就完整切下腫瘤,用不到平時一半的時間成功“拆彈”。一次配合默契的精準治療,重症救治團隊順利完成一場生命接力。

愛給自己找麻煩

打破常規,“清醒ECMO”帶來生機

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病情逐漸好轉,醫護人員發現,重症監護室裡越來越生機勃勃:帶著ECMO的患者們,有的賣力蹬著“自行車”(腿部康復訓練器)、還有的在病床上做康復訓練……

而這一幕的“導演”正是李彤。李彤打破患者帶ECMO時處於昏迷狀態的常規,給具備條件的患者都用上了“清醒ECMO”,即在患者意識清醒的情況下用ECMO維持體外呼吸。在重症監護室裡,打破常規就意味著增加風險、增加工作量,這也是重症救治團隊又一次“自找麻煩”。

為此,護理部專門抽調了3名男護士組成“ECMO護理小分隊”,每天24小時待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同時管理著多臺ECMO機器,協助醫生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小分隊成員陳臣侃說,自己穿防護服的速度已從半小時提升至五六分鐘。最忙時,他在病房裡穿著防護服待了8個小時,下班才發現,防護服裡的衣褲都已徹底溼透。而李彤作為這些ECMO的“總指揮”,一天最多時要往重症監護室跑六七次。有時為了省一套防護服,他乾脆在病房裡挑塊空地,席地打個盹後,繼續投入戰鬥。

在方強看來,作為重症救治團隊,每天面對的都是生死大事。但越是這樣,團隊越需要在追求卓越的同時讓患者感受到溫暖,這才是救治的全部意義。也正因如此,在遍佈冰冷儀器的重症監護室裡常常有著動人的一幕。

“帶著ECMO的患者原本可以用營養液補充營養,但我們會特意為他們準備一碗粥,哪怕只能嘗一口。在熱騰騰的人間煙火氣裡,生命的滋味才會豐富起來。”李彤說,每次想到患者喝到第一口粥時的笑容,自己也會跟著笑起來。

“陽光從窗簾縫裡照進來,危重患者可能會不舒服,但他們又無法用語言表達。護士長就會囑咐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些細節,把每一個患者都當成自己的家人。”陳臣侃說,如今,這已成為每個護士護理時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