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萬大學生就業困難與企業用工荒無法互補的原因

中國高校大學畢業生人數從1949年起,基本上每年呈現出遞增的趨勢,2000年以後,中國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突破一百萬;2010年畢業生人數575.4萬;2011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生人數608.2萬;2012年畢業生人數624.7萬;2013年畢業生人數達到699萬人;2014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727萬;2015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左右;2016年大學畢業生人數765萬;2017年大學畢業生人數795萬,2018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到820萬,再創新高。

820萬大學生就業困難與企業用工荒無法互補的原因

面對逐年增長的應屆畢業生,如果說大學生就業困難可以理解,為何企業也高呼用工荒呢,為什麼龐大的應屆大學生群體無法與企業用工荒互補呢?

首先,多數學生大學畢業後,心態還未擺正,就急於進入社會了,在招聘會上經常會遇到一問三不知的大學生,他們似乎還在為自己的大學學歷沾沾自喜,對職場的理解還停留在本科或更高的學歷就應該等同於高薪,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能力,能為企業做什麼。顯然職場的招聘原則,除高學歷外更需要求職人員的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企業更看重求職者能為企業帶來的價值。

其次,通常學校的學習和社會的就職完全是兩個概念,在校園裡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對理論的實踐明顯出現短板,這也就直接導致了應屆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而這在一定層面上講,也是教育資源的浪費。當學生進入社會,面臨企業時,用人單位對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是非常看重的。在學生不具備實踐能力的情況系,個別企業願意讓步接受應屆畢業生,但是多數學生對於薪資的標準都定位於5000元以上,在多數畢業生看來,這是本科畢業生所能接受的最低薪資,顯然畢業生與企業之間無法達成一致。

最後,很多企業也願意嘗試接受應屆畢業生,但是畢業生開出的5000元的最低薪資是多數企業無法接受的。在企業看來,應屆畢業生除了具備一張本科學歷外,在其他方面都不具備職場的競爭力。而且多數畢業生的跳槽率極高,這也就導致企業招聘應屆畢業生還需付出人才培養的成本,而培養後的人才流動性過大,無疑企業會受到損失。所以,多數企業給畢業生開出的薪資多在3000元左右,而多數大學應屆畢業生無法接受此薪資水平,這也就導致了兩者之間無法達成求職和招聘的互補。

綜上所述,求職與招聘無法達成互補的原因在於,大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和良好的就業心態,而企業過多計較人才培養的成本得失。但是此現象的持續無疑不利於社會的發展,所以,還是希望大學生能夠將心態放平穩,以低姿態進入企業,將進入企業的第一步作為大學教育的延續,不應過分計較自身得失,注重工作技能的積累,儘快提升自身的職業技能,使自己具備社會競爭力。對於企業來講,應該允許大學生有再學習的機會,如果每個企業都斷了大學生再學習的後路,職場精英從何而來,你又如何判斷你現在所使用的人才精英不是其他企業培養出來的應屆畢業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