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万大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用工荒无法互补的原因

中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从1949年起,基本上每年呈现出递增的趋势,2000年以后,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突破一百万;2010年毕业生人数575.4万;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生人数608.2万;2012年毕业生人数624.7万;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201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左右;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765万;2017年大学毕业生人数795万,201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再创新高。

820万大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用工荒无法互补的原因

面对逐年增长的应届毕业生,如果说大学生就业困难可以理解,为何企业也高呼用工荒呢,为什么庞大的应届大学生群体无法与企业用工荒互补呢?

首先,多数学生大学毕业后,心态还未摆正,就急于进入社会了,在招聘会上经常会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大学生,他们似乎还在为自己的大学学历沾沾自喜,对职场的理解还停留在本科或更高的学历就应该等同于高薪,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能力,能为企业做什么。显然职场的招聘原则,除高学历外更需要求职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企业更看重求职者能为企业带来的价值。

其次,通常学校的学习和社会的就职完全是两个概念,在校园里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理论的实践明显出现短板,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而这在一定层面上讲,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当学生进入社会,面临企业时,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非常看重的。在学生不具备实践能力的情况系,个别企业愿意让步接受应届毕业生,但是多数学生对于薪资的标准都定位于5000元以上,在多数毕业生看来,这是本科毕业生所能接受的最低薪资,显然毕业生与企业之间无法达成一致。

最后,很多企业也愿意尝试接受应届毕业生,但是毕业生开出的5000元的最低薪资是多数企业无法接受的。在企业看来,应届毕业生除了具备一张本科学历外,在其他方面都不具备职场的竞争力。而且多数毕业生的跳槽率极高,这也就导致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还需付出人才培养的成本,而培养后的人才流动性过大,无疑企业会受到损失。所以,多数企业给毕业生开出的薪资多在3000元左右,而多数大学应届毕业生无法接受此薪资水平,这也就导致了两者之间无法达成求职和招聘的互补。

综上所述,求职与招聘无法达成互补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就业心态,而企业过多计较人才培养的成本得失。但是此现象的持续无疑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还是希望大学生能够将心态放平稳,以低姿态进入企业,将进入企业的第一步作为大学教育的延续,不应过分计较自身得失,注重工作技能的积累,尽快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使自己具备社会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允许大学生有再学习的机会,如果每个企业都断了大学生再学习的后路,职场精英从何而来,你又如何判断你现在所使用的人才精英不是其他企业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